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隨著時間的流逝,風災帶來的心理創傷,也會慢慢浮現,特別可留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相關反應
而首先我想到的療癒方式,並非傳統的口語會談。
當昨日開始寫詩,基本連結到的其實是透過雙手的療癒傳遞能量的支持與轉化。
如果受創者願意說就說,但除了詢問與口語的交流,我想,面對這麼大的劇變,再多的言語也無法描述傳達或者提供理智上可以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的答案。
所以,我想到以下一些非口語的支持方式。

☆靈氣治療:我自己學的是天使靈氣,但我想,相關的透過身體能量的療癒都可以立即的有一些轉化的效果。某個部分,也透過治療師的同在、自然及更高能量的接收,給出無法言傳但身心可以感受到的支持。

☆催眠:固然這是一個可以幫助放鬆或甚至達到心靈慰藉的方式,但主要是看受創者是否願意及能否專注在歷程當中。

☆精油:除了身體按摩放鬆的部分,推薦洞悉卡中的乳香(frankincense)有保護的作用。
薰衣草(lavender)帶來心靈的滋養。
馬鬱蘭(marjoram)可降低焦慮。
肉豆蔻(nutmeg)可提升情緒的能量,喚回活力。
維吉尼亞雪松(cedarwood)可帶來面對困境的勇氣。
絲柏(cypress)及玫瑰草(palmarosa)可提升面對改變的適應力。

☆花精:首先推薦巴哈的救援花精(Rescue Remedy),雖然不直接處理深層的情緒,但可以當場暫時減輕心理的負擔痛苦。
稍後則可參考聖星百合(Star of Bethlehem):
幫助處理驚嚇與創傷。
甜西洋栗(Sweet Chestnut):
幫助感覺絕望悲傷的人。
紅西洋栗(Red Chestnut):幫助過度擔心親人安危福祉而內心不安的人。
岩薔薇(Rock Rose):幫助處於極度恐懼狀態的人。 
龍膽(Gentian)或荊豆( Gorse)可協助面對沮喪的心情。
白栗(White Chestnut):
幫助被反覆不停的思想與念頭困擾的人。
胡桃(Walnut):可在重建家園時,
幫助生活正經歷重要變化但無法適應的人。
另外對於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可參考橄欖(Olive):協助消除過度工作帶來的疲憊或是
橡樹 (Oak):協助在
勇往直前仍要留意身體承受的能力。

☆英國Aura-soma產品:尤其是白色瓶,有淨化空間及轉化能量的作用。受創者或工作人員都可使用。

☆吟唱祈福:只要有願意及相信的心,就可以進行。

☆心靈圖卡:特別是正向卡的使用,推廌守護天使卡跟精靈指引卡,搭配冥想的效果會更好。

☆隱喻:如果能夠說的話,配合當下身體能量的感知與轉化來承接受創者的故事。

☆表達性藝術治療:我想也需要等待一段時日後,基本生活開始復原才會有進行的力氣吧。

☆家族生命故事書的創作:是記錄記念,也是哀悼的歷程。

☆說夢讀夢解夢:夢總是會宣洩更深的陰影。

☆家族排列:更久之後,若家族中有死亡的傾向時,可參考。

這些只是我知道或學習的方式,或許有些並非正統的心理療法,主要是暫且不用口語的表達時,透過非口語的支持,或許可以帶來當下情緒的轉化、心靈的療癒。
其實不只是受風災影響的人,即使是前去協助的人員,也需要留意自己身心負荷的程度。或者因為閱讀報導而影響情緒的人,也要留意自己心靈的健康。
此外,原住民部落的協助最好能考慮其文化,善用原本的治療系統或方式,或許可以更貼近他們的需要。
屬於這塊土地的創傷,需要好深的療癒!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這個時候
我無法不靜默
感覺
體內那深沉的悶痛


猛然發現
早已習慣
那些不該是理所當然
其實是以為無能為力的寶島的沉淪

這番薯葉的根還在嗎?
還能長出一片值得後代驕傲
散發歷史傳承味道的鮮綠嗎?


大地之母的怒氣要經過多少次的家破人亡才能平息呢?
福爾摩沙的心聲要累積多少噸的血淚才能傳遞呢?

惡水看似無情
卻總是誠實
是誰甘願自掘墳墓
(只要一小顆的自私自大貪婪強奪
 就可以成為摧毀全體的土石流)

只要一小塊的同理關心給予祝福
就可以成為重建家園的基石

我看見人為的黑夜
也看見黑夜裡的光

在這個時候
我無法不靜默
感覺體內生命之河
無言的流過


後記
不太喜歡翻閱近日的報紙、打開這週的電視新聞(其實已經很久不愛看媒體播報的內容了)。
雖然這可能是直接了解災情的管道,但某個部分也不禁困惑:台灣究竟怎麼了?
一場風災為何造成如此大的傷亡?台灣人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又如何殘害這塊土地?
災後的救援為何看來如此雜亂?台灣的官員政客究竟可以給人民甚麼樣的保障?
彷彿可以理解災民們的悲痛,如果從我們都是社會當中平凡的一員,在歷經這麼大的天災造成的家破人亡時,可以依靠甚麼呢?
固然眾人有情,聚集四面八方而來的關心,但後續重建的道路總是漫長。
所以,我感覺到一種深沉的靜默。
這靜默對天對地,對命運,對靈魂,對集體潛意識,對小我大我。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陸續續接到不同機構單位的工作邀約,有大學諮商中心、社福機構、企業等等。
在合作的過程中,看到不同的助人工作方式,也看到不同助人工作者的面貌。
其中,社工員的角色,著實令我有許多感觸。

正因為自己也是社工出身(也考上社工師),也有在社福機構工作的經驗,在與社工員分享交流時,很能體會他們對上對下的辛苦。
對上是身處在機構,有主管機構的期待,但也有方案政策對於工作上的要求。但這些期待或工作方式是否符合個案的需求,或者能否有效地協助社工員提供服務,有時候反而增加社工員的負荷。
對下,或者說是直接面對個案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想看,倘若一個大學畢業,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工作內容卻是服務社會的弱勢或邊緣人,可能會接觸到低收入戶、兒虐、家暴、性侵,或者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等。
我絕對不是認為這些族群有甚麼問題(不過當我寫這句話時,也顯示出社會工作的一種弔詭:當我提供服務,某個部分我就在界定問題、給予標籤),而是從社工員的角度來看,他自身需要有多大的能耐,無論是工作上的專業程度或是對於社會的不公不義、人性的陰暗等面相,有讓自己繼續工作下去的本領。


這當中有太多可以探討,甚至無解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有沒有改變的意願很重要。
很多時候,當面對非自願性案主時,其實是很難給予協助的。
就好像一個人要往東走,你偏要拉他往西走,即便你認為往西走對他比較有幫助,但在對方並不想要接受協助(或者說是協助的方式)的情況下,光是彼此的拉扯就可以消耗雙方的精神。
而有時候,社會工作所提供或期待個案改變的,究竟是個案的需求還是社會對於正常的要求呢?
無論有多好的策略或方向,倘若沒有考慮工作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與能力的界線,恐怕只會讓社工員出現耗竭(burn out)的狀態。
而社工員處在兩者之間,如果沒有看到這些面相,一味認真地想要完成手邊的工作,恐怕會遭遇強大的挫折。
所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真的很重要。
如何在施與受之間取得平衡,讓自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與熱情,找到這個工作的定位與自己的角色。

或許這也是我離開社會工作的原因。
而當自己踏入開課收費的領域,也發現,付費是需要的。
與其一味地提供資源及協助,對方的給予其實也是一種動力與承諾。
至少表示對於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有一定的意願與期待。

如何激發對方內在的力量,於是,不再需要所謂的助人工作者,不正是助人最大的目標嗎?!


後記:
寫完之後,總覺得還有很多說不清的。
不同的社福機構、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的協助模式,其實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與影響。
有非常多默默在自己崗位上盡心盡力的社會工作者。
正因為看到他們的付出,從工作者的角度,也看到他們想做好卻礙於社會結構、福利政策、機構大小、服務對象本身的多重需求等狀態,難免力不從心。
況且一個社工員手上的個案量,通常是超過或飽和的。
有時候不免戲稱社工員比個案更需要被幫助。
所以,可以從哪裡著手呢?
至少對助人工作者來說,真的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與狀態。在付出之際,也有接收與滋養的管道。這也是對這份工作與個案的敬重。

尤其看到連日風災造成的家破人亡,各地的善款捐資其實都顯示出社會救助的重要,其中有很多是社工員服務的內容。
但如何真正提供災民所需的,若以長遠的角度來看,絕對不只是經費的補助、有形的重建,還包括無形的、心理的復健與療癒。
也許在面對這麼重大的災難時,需要的是各種專業各司其職的整合服務。
社工員做自己能做的,但也明白自己的限制,然後,可以結合不同的資源,甚至轉介。

其實,這幾天反覆地思量,從協助自願性或非自願性個案,看到社工員的辛苦,也省思所謂助人工作的意義目的,又看到風災帶來的一連串影響,似乎從體制的協助、環境的改變,連結到個人自身成長的意願,但又回到個人無法掌握拒絕的劇變。
這背後給我們的學習課題是什麼呢?
人定真的勝天嗎?或者總要等到大自然反撲時,我們才懂得謙卑與尊重每一種生命的存有?
人與人一定要彼此競爭強奪資源嗎?或者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是一體時,可以有更多的包容與謙和?

我想,我自己已然從社會工作的領域走向個人成長,從協助非自願個案來到自願付費的性質,也從心理靠近更多的靈性,這也成為我如此書寫的背景。
我突然發現,當我如此重視心靈的成長,認為個人內在的改變可以轉化對外的心態與實相時,其實所謂有沒有意願,或者可以說是有沒有意識,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意識到可以改變的可能性與希望,意識到靈魂的渴望。
沒有這些意識,確實只要過好平日的生活,有得吃穿,現實物質的問題得以解決,有些小煩小惱,倒也過完這一生。

甚麼樣的人會踏上傾聽靈魂之聲的旅程呢?
原來,我想做的,不是社工整合資源的服務,也不是諮商室裡的治療,而是更深的找回生命的本質與價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這次的課堂中,MaLi老師帶來了十一本繪本。
繪本原本就是圖像與文字編織而成的錦繡。好的繪本訴說著動人的故事,帶來生命的洗禮、心靈的饗宴。
但如何在隱喻治療中運用繪本呢?
難道只是給出一本故事,或者透過一本繪本來設計活動嗎?
在MaLi的引導下,我看到了不同的可能,也抓到了這幾次學習的脈絡。

一開始,MaLi跟我們分享同一個經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命層次會有不同的詮釋與說法。
在每一個片刻,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會影響我們,甚至成為一種框架。一旦我們開始說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發展、不同的結局,其實就可以說是一種成長與轉變。
於是,MaLi將所有的繪本以背面朝上的方式放在地板上,請我們決定一個近日生活的課題,憑著身體的感覺選擇一本繪本。這本繪本將會有一個適合的答案。
我的課題是房子。

這陣子有一個機會考慮買房子。擁有屬於我們的家園一直是家人的夢想。但買房子畢竟茲事體大,對我來說,要考慮地點、價位、孩子的就學、週邊的環境等等因素,不知不覺就成為一種壓力。
其實我並不渴望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在歷程當中,慢慢地放下自己的焦慮,總覺得會有一個適切的機緣。所以,暫且順其自然。
我選擇了一本繪本,翻開正面是「豬頭三兄弟」,原來是三隻小豬的改版故事。
這實在也太貼切了!
看完故事後,更有一種同時性的印證感。
因為這本繪本的發展是:大野狼將豬小弟吹出故事外,三隻小豬開始在不同的故事間晃蕩,救出了噴火龍,又帶來一隻貓,最後牠們又決定回到故事中豬小弟的磚造房,大野狼吹不走房子,也躦不進煙囪裡。於是,三隻小豬與新夥伴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由於昨天剛帶領一場生命故事書的訓練(這陣子,接到很多生命故事書團體的帶領邀約),不同於團體的帶領,這次的目標是要訓練社工員來進行這樣的活動。
所以我不斷地整理關於生命故事書的精神、理念與架構。
就如同這本繪本所描述的:主角可以跑到故事外面,可以改寫故事的發展與結局。
創作自己的生命故事書也有這樣的意味。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作者,透過這本書的創作,更多地經驗到我們可以如何重塑自己的故事。
這本繪本畫出了這樣的精神。
這個故事不正回答我的問題,當我可以重寫買房子的故事,當我可以跳出原本的架構,拆解那些困住我的擔憂,故事就會有不同的發展。
很有趣的是,我目前的決定是順其自然,還是住在原來的租屋處,但有考慮是否加以變化,成為自己更喜歡的住處。正如同繪本的結局,三隻小豬還是回到原來的家,但因為走過這趟歷程,此刻的幸福快樂已經有了不同的味道。
對我來說,心安才是最終的家。在外在環境空間尚未達到最理想的狀態下,至少我可以打理自己的內在空間。
總之,透過這一本繪本,卻開啟了我與自己好多好深的對話。

之後,MaLi講了四個故事,分別給出四種不同的小組練習。
在「雪晚林邊歇馬」的故事中,最吸引我的句子是「但是我有約在先」。我後續說的故事是我有一個前行的目標,森林不是我的歸處。如同買房子並非我的重心,我選擇放下,朝著更大的熱情與招喚前行。
在「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故事中,我說出了買房子與老公夢想的連結。因為希望他開心,又明白自已無法讓他開心,或許才是這件事情帶給我的壓力。我發現說這些事情時,自己胃部的糾結與心口的疼痛,那其實就是一個可以療癒的當下。不用繼續說故事,就與自己身體的感知來對話。
在「害怕的時候」這個故事中,我看見自己面對害怕的策略:視而不見或者正眼面對。然後我也經驗到說故事的有趣與活力。
在「騎車到岸邊」的故事中,我說出了自己對於父親過世的態度,某個部分其實也顯示出我對他人的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要走要擔。我可以陪伴,但無法替代。

重要的不只是透過繪本說出一個故事,而是這個故事的哪些元素碰觸到聽者的心,又如何透過各種方式,打開聆聽穿越的管道,整合聽者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發現,無論用甚麼樣的方式說故事,當下其實就是一個療癒點。無論這個故事隱含了甚麼樣的生命經驗,當下,身體的感知與能量的轉化,就可以是一種療癒。
說故事固然迷人,卻也不是一味地在故事中打轉。
如何在故事間,自由地來去穿梭,或者正如同生命之河的流動。
每一種滋味、每一種顏色、每一種情緒,都是來去自如的。
如是地看見,承接,整合更大的。
這就是了。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看書的速度變慢了。
買了很多心靈成長的書(都不是太容易閱讀的那一類),有些還擱在書架上,有些讀了幾頁,在餐櫃上攤成最後凝視的頁面。
大抵是這陣子看多了,想要細細地咀嚼消化。
畢竟心靈這面鏡子,不是口頭說說或者看懂幾句話就會變得純淨,總要歷經擦拭洗刷,甚至打碎再製。

通常這時候,我會很想看小說,很想找回看故事的感動,很想躦入虛構又有趣的情節,感受各種角色的心情與人生。
有時候覺得,這樣反而比較簡單輕鬆。

倒是突然想起,「墨水世界」故事中美琪的姑婆愛麗諾的一段囈語,內容大概是說:她原本可以透過閱讀無數的故事彷彿經驗多樣的人生,但面對真實的人生時,她真正的感受又如何令她不堪。
究竟是渴望安逸平凡或者渴望像小說中的主角歷經曲折呢?
好看的故事通常都不會是平淡無奇的。
那我們何以抗拒人生中的痛苦與意外呢?

某個部分,以文學及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生,我覺得是很不同的經驗與角度。
以寫作的立場來看,一個動人的故事必然會有起伏的,主角不會輕易就得到幸福,甚至悲劇英雄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以心理治療來說,無非是希望個案能夠在困境當中找到出路,避免受傷,找回快樂。
但人生究竟是如心理學或甚至超個人心理學,或一些勵志,強調可以心想事成的觀點一般,只要改變自己的心就可以改變世界?
或者如文學中所描繪的,總會有主角無法掌握的變數,有命運的糾葛,有痛苦也有歡樂?

最終,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呢?
是內在的平安?外在的豐富?是什麼樣的幸福?
甚麼又是我們迴避拒絕的呢?
是意外?是痛苦?還是命運?

有時候,我在心理學裡找答案。
有時候,我在文學裡找體驗。
而這些,都是人生不同的鏡子。


後記
最近往往先看DVD,再回頭找原著。
看了「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電影很有趣,是姊妹掏可以一同欣賞討論的內容。
原著原來不是小說的型式,而是像專欄書信的回覆往返。
另一部是「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青少年的愛情故事(或說是吸血鬼的愛情故事)。
電影幾乎忠於原著,但看完小說之後,沒有看電影的感動。
不過這幾天把四部曲全部K完,每一集都各有特色,最後的結局也很有意思。
前一部作品,推薦看電影。
第二部,電影跟小說都好看。但可能先看小說會好一點。

但先前閱讀的「墨水世界三部曲」,就建議看小說了。
大抵是小說寫得太好,文字的魔法躍然紙上,電影反倒拍不出那樣的效果。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電影可說是影像與各種藝術結合的創作了。
但為何有些作品還是值得看書呢?文字的魅力何在?跟圖像的表達又有甚麼不同?
老公說:他看小說都會把文字化為畫面。
我沒有特別建構,只是隨著文字的描繪,很單純地享受。
(我是那種不適合看偵探小說的人)
我想,我的樂趣是在於我跟作品之間的對話吧!
所以話又說回來,一般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產生圖像,心理學的著作鮮少有這樣的效果。
這樣是如何影響閱讀的呢?
這是否就是大家都喜歡看故事的原因呢?
心理的東西講得太白太硬,是否就失去了心靈語言的況味?

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何其豐富啊!
可以有這些那些,有文學,有故事,有心理學,有勵志成長的領域,還有更多更多。
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嗎?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圖卡遊藝格】
最近蠻喜歡玩OH卡系列的「  PERSONA」(人像卡)與「  PERSONITA」(年輕人像卡)。
這兩套圖卡是由77張人像卡加上33張的互動卡,以及
77張年輕人像卡加上44張的情況卡所組成,可依人際互動的需要來設計玩法。
人像卡其實就是畫出各式各樣的人像,不同的性別、膚色、年齡,還傳達出不同的個性、情緒等等(年輕人像卡的人像年紀比較年輕)。
而互動卡與情況卡的設計不同。前者是以不同的圓圈及圓圈之間的關係來表示人際之間的互動,後者則是用身體的姿態與人數的位置來傳達人際之間的相處。

在OH卡相關的系列中,我覺得這兩套可以拿來獨立使用,也就是不一定要搭配OH卡的字卡。
既然是人像卡,主要是可以拿來探索自己或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簡單介紹相關的玩法。
如果是一個人的自我運用,可以透過單純的人像卡來進行。
例如:想要更了解自己的個性或者想要看看自己最近的情緒狀態,就可以抽一張人像卡,進行自由聯想或自由書寫。(一般成人建議使用人像卡,學生則可用年輕人像卡)
此外,也可以抽多張,分別設計一些題目。例如:我的身心靈的樣貌或者我在甚麼樣的角色上會呈現甚麼樣的姿態。
由於畫風的關係,人像卡的運用並不在於反應出我真實的外貌,也就是說:如果我是女生,抽到男生的人像卡也沒有關係。或者我可能會抽到黑皮膚或長髮等圖案。重點是,我感覺到這些人像的個性或情緒,投射出自己的哪一個面相或角色。

如果想要探索人際關係,則可以拿出互動卡跟情況卡。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抽一張,直覺地回答:這一張顯示出自己跟誰的互動關係、自己在這一張是處於哪一個位置。
或者也可以針對特定的人物或關係問題,抽卡,再搭配人像卡,進行書寫與問答,激發出更多的聯想與深入地看見。
或者也可以看看自己適合與他人如何相處,抽卡,看看自己的位置與姿態。

同樣地,這兩套圖卡也很適合在團體當中使用,無論是用於暖身、凝聚團體共識或是探討人際關係的主題等等。
我曾經使用年輕人像卡在內在小孩工作坊,團體的成員都是成人,但透過年輕人像卡可以反映出內在小孩的狀態,也非常地適切有趣。
另外,也不妨搭配真愛卡更深入的了解彼此的關係。

總之,這兩套圖卡又是另一種好玩實用的設計。
可以因應想要探討的問題或情境,自由地發揮使用的方法。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
共筆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句
要從哪裡萌生
或者是從
一個畫面
    一種情緒
    一段故事
開始

必然要有一些
不屬於日常生活的語言
最好是
跳躍的浮動的穿越的曖昧的趣味的多采多姿的

必然要
有一個想說又說不出口的
或許是因為
不知道如何表達
不知道該向誰訴說
不知道說了有甚麼回應

必然是
心靈渴望以一種簡潔有力的方式發聲
試圖在文字的摺疊中宣洩情緒
在字詞跟語句之間找到一丁點透氣的縫隙

(宣洩情緒在字詞跟語句之間
小心翼翼地選擇密碼
遮掩轉換包裝
只有自己明白的
彷彿可以重新為心情調味
為故事編造不同的結局
然後找到一丁點透氣的縫隙)

至少因為完成一首詩
而開心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