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心靈圖卡遊藝格】
上周終於有空跟母親兩個人一起去參觀北美館的「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
可以親眼看到畢卡索、米羅、夏卡爾等大師的作品,雖然不同畫家的畫作僅一兩幅,但佇立在這些藝術作品前,有些超出自己想像的龐大,時間彷彿靜止了,言語說不出究竟在感動甚麼,卻宛如聽到靈魂碰撞的聲音。
逛了一圈,不免覺得意猶未盡,好想再多看幾幅,好希望展場繼續延伸。

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所偏愛,特別喜歡瓦西里‧康丁斯基的《朝向藍色》。
該說是那柔和又恬靜的色彩或是帶點科幻浪漫的構圖呢?
還是畫面當中的甚麼引發自己的共鳴與遐想?

原本是期待看到夏卡爾的作品。不過這次展出的《彩虹》沒有我後來買的明信片《可愛的乳牛》適合最近的心情。

在展場外的商品賣場看了又看,好喜歡克林姆的《女人一生三部曲》。最後,則買了兩套撲克牌,小小地收藏這次的藝術作品。

這些由名畫做成的明信片、撲克牌或是卡片,都讓我想起一套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所出版的「遊藝卡」。
這套卡共有52張,卡片上的圖像都是該館的典藏作品,主要是提供藝術治療相關的活動使用。

確實以心靈圖卡的運用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蒐集不同的圖像,成為自己獨特的心靈符碼。而這些歷經時空淬鍊的藝術作品,當然更可以啟發深層的感動與創意。

但如果單獨使用這些沒有牌義的圖像或圖卡,就好似單獨應用OH卡的圖卡,很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種表達或對話的平台。
畢竟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感動的層次不同,詮釋解讀的內涵也一定不同。
我們都非創作者,但換個角度說,當畫作在我們的手中,我們確實無法以旁觀的立場而只能以自己的生命脈絡,創作出另一番對話的空間。
尤其如果又想要透過語言來加以傳達時,就又經過另一種管道的解構、處理與創造。


剛好看到一位在地藝術治療師的文章「藝術治療迷思-如何由圖像了解別人」,頗有相似的觸動。
無論是自己創作圖像或是透過圖卡的抽問,究竟如何透過這些圖像了解自己呢?
倘若連自己都無法清楚背後的歷程,又如何敢說自己可以透過圖像了解與分析別人呢?

如果說這些圖像都是心靈的一種投射,那麼就由觀者與抽卡者自行感受與詮釋吧!
對想要透過單純圖像的卡片來進行與他人的工作,所謂與圖像對話的藝術乃是:如何傾聽、如何詢問,如何在對方身上找到開啟生命動力的鑰匙,而非自以為懂得圖像的象徵與意義。
因為,答案一直都在求問者心中。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共筆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好友的blog看到這段話:「如何營造一個創造性環境,讓同在的歷程,能自然而然開展。」
我想到上週剛結束的「內在小孩滋養工作坊
」,短短一個月每週兩小時的會面,卻感受到很深的觸動。
對我來說,這段話會變成:「
如何營造一個療癒滋養性的環境,讓自我撫育的歷程,能自然而然開展。」
這次的工作坊由一天的設計改為每週一次的團體,針對成長療癒的主題,這樣的時間安排反而可以讓成員在生活中沉澱醞釀,也可以看到在歷程中的轉化與改變。
另一個變動則是,每次團體結束後,我並沒有拿出天使卡給予祝福,而是在團體的帶領上更強調如何發現自我內在的療癒力量。

在內在小孩的課題之下,主要是透過加強內在撫育型父母的力量來照顧滋養,但無論是內在小孩或是內在父母,都可以說是我們內心狀態的一種隱喻。到最後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分裂、矛盾的,而是為了整合內在的心靈碎片。

療癒的力量一直在我們心中,或者說,當我們能夠更多地去覺知到自己內在的平靜,更經常回到自己的中心,療癒的力量就會更容易滋養我們的生命。

無論對帶領團體的我而言,或是每一個想要認識自己內在小孩的人,重要的就是為成員、為自己營造一個療癒滋養的空間。
也許是一個安靜跟自己對話的空間,一個可以放鬆的時刻,一個只專注在自己呼吸的片段,一個可以任意塗鴉書寫的環境,一個讓自己覺得安全又自在的,特別是心理空間的營造。
就在這個空間或說是時間當中,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讓內在的樣貌得以表達、顯現、發聲,就能更多讓自我撫育的歷程自然地開展。

而在這次的工作坊當中,從成員的分享與創作,真的見證了自我療癒的歷程。
可以看到自己的光明與陰暗;可以經驗來自父母祖先的祝福;可以發現一個人獨處的勇氣;可以再次確認自己的天命;可以讓心靈的自己重生;最後終於遇見自己的內在小孩;或可以放鬆,可以鬆動一些平日的框架,可以打開一點不一樣的可能。

可以讓成員發現、經驗、拓展自我療癒的力量,我覺得才是所謂治療的根本。










以上為工作坊成員作品
請勿任意轉載使用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是我跟老公的結婚紀念日,也剛好是女兒幼稚園的畢業典禮。
上午,我們一家四口一起參與活動。
中午享用豐盛的一餐,下午幫孩子買了泳裝,又一同看了超大螢幕放映的電影「星際大戰」,一直到晚上孩子睡著,才有了夫妻獨處的時間。

八年,該說是時光飛逝嗎?
我們聊著一些心路歷程,即使是夫妻,即使經歷相同的家庭事件,想法與感受也不盡相同。
對我來說,結婚、生小孩,這一路走來,有太多的第一次,太多的想像與現實的不同,太多的「碰到了才知道」。
經歷搬家、工作的轉換、孩子一年一年的發展、夫妻關係的起伏,至少在目前這個狀態,對於我自己的位置與扮演的角色,我是比較安穩與歡喜的。

我深深地感受到,另一半與孩子,其實都是一面鏡子。
另一半是自己的鏡子。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而家庭,是心靈最好的修練場。
正因為關係是如此地親近,彼此的影響是如此地深遠,真實的自己也就無所遁形與逃避。

如果願意好好面對的話。

家,是愛與恨、生與死、希望與恐懼、療癒與傷痛的現場。

此刻我可以說:擁有這個家庭實在是生命中的幸福。
有老公作為我的支持與提醒,有孩子成為我的歡樂與成長,有這樣的關係讓自己得以修練心靈的功課。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靈圖卡遊藝格】
最近買了一套新的圖卡「生命療癒卡:靈性平衡的每日泉源」,是一套以疾病的治療為主題,透過靈性的修持作為觀照疾病與自身關係的方式為內容。牌義則整合不同宗教或神祕學家的箴言與見解,正面有療癒的圖像及中英文語句,背面則給予一段說明及建議的圖卡。
翻閱了整套卡片後,我不禁想起先前所購買的另一套「Wisdom for Healing Cards」(療癒智慧卡:增進個人力量的五十種課題),這套圖卡也是以療癒為主題,牌義更為簡潔,就是針對身心靈的療癒所給予的建議,背面則有屬於這張牌義的今日學習課題。
其實這兩套都是Caroline Myss女士的出版品。

先前介紹過塔羅牌、OH卡、真愛卡以及天使卡等圖卡,每一種圖卡都有特別適合使用的時機及範圍。
而有另一些圖卡,可以稱為療癒卡,則適用於給予解決之道。
若透過心靈圖卡來進行一次完整的個人探索來說,一開始通常是提出一個跟自己有關的問題,接下來可以針對這個問題作一些澄清及了解,最後則是療癒這個問題或給予祝福。
塔羅牌、OH卡、真愛卡很適合用在探索問題、了解心理樣貌的這個部分,天使卡或漣漪卡等正向卡則適用於最後結束時的祝福指引。
而上述的這兩套圖卡,則屬於明白問題之後,關於如何面對問題、如何進行療癒的建議。
所以,以這兩套圖卡為例,跟正向卡的不同在於,牌義的效果是在抽卡者有一番覺察省思,願意付出行動之後所歷經的收穫。
如何走出身心靈的困境,如何醫治過往的傷口,是這些圖卡的主題。


以「生命療癒卡」為例,其中有一張是「治療疾病先由重建平衡開始」,背面則寫著「今日,找些方法在你的生活中創造平衡。在正向之光中拋下所有的消極性,並擺脫身心靈中任何阻礙生命力流動的恐懼」。
另一張則是「神性安住於你的內在,要你能痊癒」,背面則寫著「你能全然地覺察當下嗎?召喚神聖的力量,來喚醒你內在的療癒力;為這奇蹟真心感激」。
還有一張是「現在就是現在,你在還是不在?」,背面則是「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今天一整天,努力用你的生活來回答這個問題,即使你還不能完全放下過去。當你讓過去的事件比現在得到更多的注意力時,想想看這樣會讓此時此刻更好嗎?」。
手邊有圖卡的人不妨去比較,這樣的圖卡所帶來的效果。
其實,像內在小孩治療卡、巴赫花藥卡、精油洞悉卡或是彩油卡也都屬於療癒卡,但她們是透過抽卡之後再調配另一種媒材來進行工作。
而這兩套圖卡則是透過牌義來給予建議。

我自己更喜歡「Wisdom for Healing Cards」,我喜歡她以更全面簡單的方式,針對身心靈的療癒給予練習轉化的功課,如:「評估你的關係」、「跟隨你的夢想」、「放下掌控」、「保持在中心」、「把幽默帶進你的生活」等等。

而在使用上,我覺得可以先針對牌義進行個人的聯想,看看自己讀出了甚麼屬於自己特有的療癒之道,接著再翻面閱讀作者所給予的說明。特別是「生命療癒卡」,牌義為不同宗教的名言,本身就聚集了深度的智慧,可以讓自己先有一番省思後再來看看作者的詮釋,說不定會有更多的啟發。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
共筆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五次的隱喻課,一開始聽到MaLi老師說了奈知未佐子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想要跟火車賽跑的小男孩,因為相信魔術師的咒語,果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第二個故事比較漫長,關於一個魔女與一個小女孩,關於幸福與魔法,關於真心地相信與對待。
聽完好聽的故事,我們三人成為一組,分享在故事中聽到甚麼樣的魔法,及何謂幸福,再來聊聊自己生命中的魔法與幸福。

我記得大學的時候就看過奈知未佐子的故事,我想那時候一定很喜歡,至少買了四本吧!
很久沒有再看,也不知道是否在搬家的過程中,擱置一旁,總之目前不在自己的身邊。
隱約記得閱讀的滋味是一種比安房直子更接近孩童純真清明的質地,帶來一種不帶深沉哀傷的純然感動。

而在這兩個故事中,我讀到了真誠地相信,就是一種魔法,就能成就幸福。
在第二個故事中,更感動我的是:長大後的女孩不追求要當王子妃,而感受到目前的自己就已經夠幸福了。那幸福在每一天踏實的生活中,在每一次的知足與感恩中。
簡單地存在卻感動了魔女,某個部分也療癒轉化了這位心腸不好、貪得無厭的老婆婆啊!

我自己的魔法與幸福呢?
我覺得目前的魔法是誠實,誠實地面對自己,看見自己的光明與陰影,感受著真實的情緒,聆聽自己心底的想望與內在的聲音。因為誠實,才會帶來下一步的移動或改變。
而幸福是一種創造力,當誠實帶來力量,就會湧現創造的活力,從無到有或是迎向更多的未知與轉化。
由內而外的魔法,就會帶來內在的平靜與喜悅,那就是一種幸福。

MaLi老師接著在自身的流動中,以眼淚與生命的經驗,讓我們看見透過她自己說出一個隱喻,又如何帶來療癒。

今天的主題是交互說故事~承接別人的故事並延續下去。
由一個同學說出一小段的生命經驗,在冥想中,我們等待一個畫面或一句話、一個故事,產生一個隱喻。在三人小組中,接力說故事。
從MaLi的示範中,我感覺到一個可以貼切對方生命經驗的隱喻,必然還是帶著較大的力量。當然,生命的經驗有很多不同理解的層次,但如何說,如何建構這個故事,是甚麼樣的主角、情境與內容,我覺得是需要深入學習及領略的。
若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治療師如何透過隱喻,如何透過說出一個甚麼樣的故事而帶來療癒,正是學習的重點之一。

在三人小組中,我先開始說自己的生命經驗。
我談到前一天幫孩子找安親班的事情。
為了晚上我要進行課程,每週一天放學後的幾個小時需要有人照顧孩子,便跟先生商量,由他去安親班接小孩。
當我跟老師詢問最晚幾點來接送時,我發現自己有一些情緒。那個情緒來自對先生下班時間的不確定性(因為加班是常態)。
先前在上課時,我想到先生的工作,便想起一個道貌岸然的男士。面對他滿嘴正當的理由及義正嚴詞的姿態,我覺得自己沒有反駁的立場,但心裡卻有怒氣及厭惡。
對於做一位軍人的妻子,我實在無法接受老公是國家的這之類的論調。
我總覺得,一個人的工作不需要賠上自己的時間、健康與家庭。
當然,這背後有很多夫妻之間的故事與個人的生命議題。

我說出了這個隱喻,但當下有一些不同。
我看見一個背負重擔的老人,我是一個小女孩。小女孩想要靠近老人,想要減輕老人的負擔,但又知道自己沒有辦法。
夥伴說的是:一隻從樹上掉下來的掃把或拖把,有小女孩跟小男孩。另一個則是神話中雙胞胎兄弟要頂住天庭倒榻的柱子。
我們由我的隱喻開始輪流說故事。
大抵是對於這個婚姻裡的狀態,我來來回回地品嘗、穿越、澄清、療癒。我知道自己給的隱喻其實不是在說那個事件,而是在說自己心裡的風景。
有趣的是,我的對象不是老公,而是他的工作。
那個老人或者也已經不是代表他的工作,而是我與他互動的一種感覺。
我容易受到他的情緒牽動,感覺自己像個被責備要求的小女孩,但我又明白他的辛苦,想要帶給他快樂(前者比較像我原生家庭的氛圍,後者大概是我對父親的心情吧!)。
在說故事的過程中,我越看到自己要的是什麼,又落入甚麼樣的掙扎。

從夥伴的接力中,我又有一些不同的省思。
我覺得若是從個案給出的隱喻來開始,需要清楚這故事究竟代表甚麼,如果在真實世界有一個相對應的關係,對個案來說又是什麼意義。否則當我們落入故事中,很可能是在說我們自己的理解或投射出我們對問題的解讀,卻不一定能打中對方的心。
這就是一種同理吧!讀懂了甚麼,同理到甚麼樣的內容與層次,又能更深更廣地拓展個案的覺知空間。
某個部分,說者可以感受到故事的流動性與活力,彷彿故事有了自己的生命,就如同個案活生生地在歷程當中,可以說是一種前進的方向吧。

這也是隱喻的魔法。
在故事當中,用語言與畫面活化個案的身體知覺與情緒,用一個歷程與情節帶出轉化的契機,透過隱藏在虛擬世界(一個甚麼都有可能的魔法世界)的光給出愛與祝福。

後續的接力分別使用原型卡及花精。
我從夥伴的回饋中也感覺到自己在給出隱喻時,有抓到一些較貼近的描述語言跟脈絡。從這樣的練習中,比較懂得如何透過隱喻來給出療癒。

這次還有一個小小的收穫。
在MaLi老師談到自己時說到關於她自身世界的純淨。而就算她八十歲,也會有孩子的純真,類似這樣的意思。
我記得第一次在Gilligan老師的催眠工作坊中與MaLi親身相遇,那時她好像問過我的年紀之類的話,我的回答是:我到了四十幾歲大概還是這樣。
天生的娃娃臉加上迷你的身高,再如何改變造型,還是一句「可愛」。
但我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內在早熟,一方面卻還是有很純真的那個部分。
在工作場域中,不免擔憂這樣的外型缺乏師者的風範(當然換個角度說,就是很有親和力啦!)。
總之,在面對外在可能的評價中,我不太覺得可愛是一種讚美。
不過當下聽到老師這麼說,我突然覺得這就是我的特質啊!
我是一個外表看來無害但內在很有力量的人喔!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後一天的課程了。
早上出門本想跟昨天一樣,乘坐一班直達公車抵達會場。剛好悠遊卡的餘額不夠,皮包裡居然也只有一段票的零錢,於是決定順著當下的狀況,改搭公車再換捷運。
站在公車上想著,這個小小的舉動對我來說,就是對當下的臣服,相信著必然會有最好的安排(最好不見得是自己設定料想的,而是相信有更大的力量,我不用知曉未來,因為也不會知道,卻能夠把握當下)。
這幾天居然叨叨絮絮地記錄課程外的瑣事,但就是這些生活的小事,成就了練習活在當下的機會。
那麼到最後,也沒有所謂的小事或大事,而是如實地在每一個片刻,回到自己的中心。


今天一樣有講述、冥想、問答與排列示範。
在講述的內容中,談到好的良知若是破壞神聖的秩序,也就是生命的層級(先來的大於後來的,父母大於小孩),就會帶來悲劇。
而要如何超越悲劇呢?能夠了解這背後次序的動力與運作原則外,就是要懂得謙卑,讓自己站在低下的位置。
倘若一個小孩想要拯救自己的父母,即便出於愛,還是顯示出自己比父母大而破壞了原有的秩序,那麼不僅一定會失敗,也會帶來悲劇性的影響。
很多典型的助人工作者或想要拯救世界的人,其實通常是想要拯救自己的母親。
這也再次提醒了自己,提醒自己與母親的連結與關係,也提醒自己是否比個案更急於解決問題。

再者談到疾病,疾病會對愛跟不好的想法有所回應。
診斷其實就是一種不好的想法。
疾病在家族排列當中往往代表一個人。
在老師帶領的冥想中,我馬上想到自己許久以來的下背痛。
而我聯想到自己的父親。
之前有過這樣的聯結,但這次我發現,這疾病可能代表的是整個父親的家族。
我一直覺得父親是他原生家庭中的代罪羔羊,是被系統排除在外的人(或者說他的症狀是承接了另一個被排除在外的人),但也因此,我拒絕了父親家族中的其他人。
在冥想當中,我沒有排斥疾病,不急著擺脫,而是接納,如同再一次地把父親整個家族放進我的心裡,承認我生命的一半來自這個體系。
冥想後,感覺很平靜,下背痛也緩和不少。
突然懂得一些老師所說的:如是地看見系統中的移動,看見甚麼樣的介入與方向才會有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依循我們的想法、感覺來決定我們如何面對何事何人,但這些想法與感覺很可能是受傷或扭曲之下的幻相。
在排列當中,若是能夠如實地看見並經驗到:怎麼移動是好的,讓彼此獲得平靜的,然後,就讓她發生,其實也可以說是回到愛的次序中。

感覺在每一次的問題與排列示範中,都有不同的學習,也看到老師不同的介入。
若有甚麼可依循的方法,我覺得不是技巧,而是對更大力量及次序的了解、跟隨與臣服。
老師說:他對個案的故事不好奇,所以他更可以服務生命,該停的時候停止,自己退下,而讓生命繼續自行移動。
退守是靈性的修持,海寧格老師這麼說。

最後老師分享得到幸福快樂的秘訣。
帶著愛,向一個人移動。如同男人與女人之間墜入愛河一般。
老師親自做了一個示範。
當兩人越來越靠近,可以承受這麼大的親密多久呢?
沒辦法。
所以兩人會拉開一段距離,然後再靠近。
之後兩人若能站在一起,看著同一個方向,通常會是小孩,就可以延續快樂。
或當兩人各有自己的方向,相互分享,快樂也會越來越多,而且會涵蓋更多的人。


結束課程時,大家起立拍手鼓掌,久久不停。
那一刻覺得好感動,感動於有這樣的老師,繼續傳承著,愛的秘訣。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三天課程的早上,決定只坐一班公車,慢慢地晃到會場。
路程中,一直感覺到胸口刺刺麻麻的,心裡想著昨晚帶領的工作坊。
在冥想中祝福每一位成員,看見每個人生命散發的光彩。
突然領悟到,自己為何會喜歡這樣的工作,彷彿一站上分享引導的位置,就更加顯得生氣勃勃。
因為透過給予分享,我自己也領受了愛與療癒。

到了會場,很幸運地有一個第一排的座位,身旁又剛好是認識的朋友。

早上在海爺爺講述的內容中,有一段話語回答了我昨晚的疑惑。
大意是治療師不移動,而允許個案自行移動(當個案不動的時候,我們就等待)。然後我們會知道個案甚麼時候需要我們的陪伴,而甚麼時候我們又應該停止。
尤其典型的助人工作者,以為自己可以拯救全世界,以為自己要幫忙個案甚麼,但這樣的介入並沒有助益,反而會失去力量。

而今天一開始的主題是父親。
生命的賜予來自母親,而父親則負責帶領孩子認識世界。
所以我們三人一組,進行父親、孩子與世界的排列練習。
還沒進行前,當我想起父親,第一個印象是他生病時的模樣,可以說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其實是一個軟弱的男人。國中之後,我幾乎覺得父親並沒有發揮這個角色的功能。
某個部分,我不覺得父親帶領我認識這個世界,我甚至覺得在成長過程中,他是缺席的。
但我願意臣服學習,關於父親的課題。
所以當代表父親的夥伴站在我面前,一開始我有些掙扎,腦海中不免浮出先前的印象,後來我直視對方的眼睛,想著老師所說的:以尊敬的態度給予父親應得的尊嚴。於是,我跪下。感覺以生命的流動來說,父親是大的,而我是小的。
代表很快將我扶起,帶領我走向世界,而我擁抱了世界,也感覺到父親的支持。
其實我想跪久一點,而當代表扶起我時,我想起了父親的溫柔。
父親是個柔和的人,會帶我去看漫畫,晚自習時接我回家。
稍後夥伴們分享,代表父親的說:他感覺到父親像樹一樣的挺拔有力。而擔任世界的代表則說:他看到了好多動物:獅子、大象、長頸鹿,這是一個非洲草原的世界。
我默默地落淚,一方面覺得過世的父親捎來溫馨的訊息,一方面重新聯結自己的父親,以一種尊敬感謝的態度,也相信自己準備好在世界遨翔。

稍後,海爺爺帶領我們進行多段的冥想,關於男人與女人,甚至關於更大的力量的移動影響。
不知道是否太累了,感覺自己像是睡著了。
不過我真的發現,父母的關係如何影響著自己,尤其現階段母親對父親的態度,母親對男人的態度等等。
在父母的糾葛中,我已經學會選擇轉向。

一整天除了冥想,在問與答的過程中,看見海爺爺如何在當下真的協助詢問者,並非透過口語的回答,而是更深層的移動。
他怎麼知道要做甚麼呢?相信這是很多學習者的疑惑。
海爺爺也帶領我們進行這樣的感知練習,回到自己的中心,與對方連結,等待心底冒出的一個詞或一句話。
並不是透過思考,而是在當下隨著生命更大的力量而移動或停止。

而在排列的示範中,我發現,如是地看見代表們的移動,感知何為具療癒效果的介入。
不解釋,不分析,不評斷,不期待一定要有好的結果,當然也不設定甚麼是好的結果。
確還是帶著愛與尊重。

中午拿到海爺爺簽名的兩本新書:「在愛中昇華」及香港出版的「沉思」。
吃完午餐,我一個人坐著喝咖啡,翻閱著「沉思」(內容為海寧格老師的哲學思想與對神對人的洞見),很高興自己找到可以回答我心底對宗教、靈性疑惑的一種方向與態度。
享受著心中的平靜與喜悅。

要學習的路還很長,但好開心自己已經在路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