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第二種愛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主題在心中醞釀許久,這份渴望,也是成為母親之後,最常出現的期待。
於是我想到,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所說的一段名言:「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姑且讓我改造為:「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


我覺得,身為母親、養育兒女這樣的人生大事,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就是:隨時都是第一次的經驗。即便有第二個小孩,也是。
因為無論書上怎麼寫、媽媽婆婆姑姑阿姨如何說、專家又怎麼建議,唯有自己親身經驗,才明白箇中的滋味。
懷孕的身體變化、生產的痛、產後的憂鬱、孩子半夜的啼哭、突然的生病、該吃什麼副食品、該找哪家幼稚園、要不要上安親班……,光是孩子本身每個階段該注意的重點、面臨的任務與挑戰,就是一門天大的學問與藝術。
特別在剛開始的頭幾年,孩子還不懂得照顧自己,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付出,但相對地,也是一個女人剛成為母親,還在適應學習這個嶄新的角色,與,不知道還有沒有心力去調適自己的其他面向時。

而這個適應的過程順遂與否,又有許許多多影響的因素。
以社會工作的名言:「人在情境中。」及系統、資源的觀點來說明吧!
母親本身當然是重要的一環,包括個人內在的:對身為母親的價值觀、期待、情緒、身體的變化等,以及個人生命歷程的:要全職帶小孩還是做一名職業婦女?要如何兼顧多重的角色?
以母親為中心,向外發展連結的還包括:跟另一半的關係、爸爸在育兒一事的投入多寡、對母職的支持程度。
孩子的身心狀況也是。孩子好不好帶?有沒有特殊的身心疾病?
親情的資源:有親人可以幫忙嗎?或者教養問題會成為家人之間的衝突?
朋友的資源:身旁有已經是母親的朋友嗎?或有可以聊聊女人心事的伙伴嗎?
再向外擴展:社區有什麼可以協助教養的資源?甚至社會、政府的政策是否支持呢?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婚後離開職場,本想休息一陣子,女兒就來報到了。懷孕的過程十分順利,也帶著期待欣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
但當一個只會嚎啕大哭的女娃出現在白天只有我一個人的家中時,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挑戰。
除了老公,親人的協助有限。而老公甚至有半年都在外受訓,假日才回家。同年的朋友群當中,我還算是第一個當媽的,所以沒有可以吐苦水又真的聽得懂妳的心聲的對象。想要出門,也找不到適合小baby玩耍的地方,我甚至還為此寫了一篇「我的夢幻餐廳」一文。
所以,我選擇外出工作。當時對我來說,工作反倒是我喘息的空間。
但兒子又意外地到來。懷孕過程並不順利,兒子的身體狀況也較令人憂心。一個人在家帶兩個相差一歲半的小孩,簡直是不堪回首的經驗,就一個女人的身心立場來說。
再度外出工作,薪水全給了褓姆。這次的工作壓力較大,真正體會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故事當然繼續發展下去。

我覺得,身為母親,需要面臨很多的抉擇。
最大的拉扯就是自己與他人,他人首要的當然是指孩子,但也別忘了另一半的存在。
要以孩子的需求為重?還是自己的規劃為主?
特別對成為母親頗有責任感的女性來說,很容易以家庭、孩子、先生為重,不知不覺忽略自己的需要。
真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後天的角色期待,當背離母親的崗位,想要找回自己的樣貌時,不免產生罪惡感。
諸如要不要餵母奶、可不可以放自己一天假只為了出去玩,甚至是要不要辭掉工作專心帶小孩,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選擇。

如果說,每一個願意生孩子的女性,都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我總覺得,不只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多可以讓女性有心力、有空間擔任母職的資源。

為何說:「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
那些錢並非是外出工作的酬勞,如果薪水只是拿來付褓姆費。那些錢意味著:不需要為了養兒育女的經濟問題煩惱,不需要一定要雙薪家庭才足夠支付孩子的教育費。那些錢也可能代表讓母親可以發展自己生涯規劃、實現夢想的支持。
自己的空間則是一個可以讓身心放鬆、與自己獨處的空間,一個可以在教養責任下稍微喘息的時段,一個可以只做自己的場域。 
這樣的支持,能讓一個女性補充活力、滋養心靈、寵愛靈魂,才有更多的心力學習成為一名母親。

因為重要的是:沒有快樂的母親,如何教養健康的兒女?!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是上週六在進行塔羅牌工作坊之前,我所抽到的兩張守護天使卡。
第一張是家庭:「這個問題源自你與某位家庭成員之間情緒上的經驗,我們能夠協助你諒解與療癒。在你的腦海與心裡,用平和的藍光與邀請幾位天使來環繞對方、自己,及當初的情境。敞開心去接受這個狀況中存有的禮物,並允許自己平靜下來。」
第二張是企業家:「為自己工作的型態符合你的個性與目的,為自己工作讓你更能聽從直覺與上天的指引。我們是你的同儕與團隊,會忠誠地陪伴在你身旁,確保你在各方面的成功。」

這兩張看似不太相關,卻呈現我生命故事當中的脈絡。

會一路踏進心靈的奧妙世界,源自於對原生家庭難解的結。我一邊學習,一邊也嘗試自我的療癒。
因為懂得痛,也真實經歷心境的改變,更希望與人分享蛻變的秘訣。
在專業的道路上,除了累積實務工作的經驗,我也不斷參與課程訓練,汲取多元的養分。
無論是透過文字、助人輔導、藝術手作,無論是什麼樣的方式,我覺得重要的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有時候會覺得所謂的助人是一件矛盾弔詭的事。
簡單來說,我自己目前的心態是:我希望與人分享,並非用專家的樣貌,而是彼此生命的交會。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我,與其說是助人者,不如說更希望成為一位可以發現石頭內藏鑽石光芒的探索者,一位將痛苦化為祝福的激勵者,一位引導者。

而我也在自己的生命地圖上前行。
算是早婚又接連生了兩個小孩,這個新的家庭,帶給我滿足,也不免有一些甜蜜的負荷。
因為先生工作的緣故,以及需要考慮兩個小孩的教養與照顧,在在影響我職業生涯的歷程。
如果說單飛是自由地擁有翅膀,在我的故事中,我比較像是一隻風箏。
家庭成為我實現夢想時,必然考慮的因素。
屬於內在獨有的、女人的、母親的、妻子的矛盾與掙扎,或者正是這張守護天使卡所要傳達的。
(就好像在寫這篇文章時,耳邊還傳來兩個孩子的嬉鬧聲。因為考慮搬家,這個月就把他們帶在身旁。)

這是真實的生命經驗,關於愛,關於痛苦,關於夢想,關於自我價值等等,我一樣在經歷著。

回到企業家那一張,還是覺得感恩。
之所以選擇單飛工作,除了是自己的興趣,也相對考慮家庭的需要。
如果我的內在是一尊一尊的俄羅斯娃娃,那麼最裡面的是我翼翼呵護,偶爾不免忽略的內在神奇小孩;第二層是我目前所經驗的,包括我的專長、興趣、生命歷程,或者就是女人的我;第三層是家庭的角色,為人妻的我、為母親的我、為女兒的我等等;第四層是工作的我,也許是工作坊講師、會談者等等;第五層,姑且說是最外面那一層吧!其實是一個看起來平凡,常被稱為可愛的女子。
我想說的是,現在的我也不知道單飛會有什麼樣的歷程與進展。但我知道,因著對自己天命的認識,我會一直認真地對待生命。
也許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一位家庭主婦,但也許我會是在山裡生活修行的婆婆,某些時候,與有興趣來訪的人,聊一聊生命的春深秋悲,雲淡風清。



後記:
關於「成為母親」的心情,歡迎參考小天媽的問卷
我想,我們都不孤單!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故事是這樣結束的。
在歷經第189次的姊弟爭吵,媽媽用過不同的方式處理而感到生氣、氣餒、無力之後,媽媽對姊弟倆說了一句話:
「你們這樣吵來吵去,媽媽愛的星星就越來越少了。」
中班的姊姊馬上依偎過來,說:「媽媽,我把我的星星給妳。」
小班的弟弟則在一旁傻笑。

故事還要繼續下去。
媽媽宛如找到一副新的眼鏡,重新看見姊弟爭吵的故事情節。
也好似可以轉換一個不同的語調,開始講新的故事。



昨晚,跟女兒講了那句話之後,我發現:她聽懂了。
對於姊弟倆的爭吵與比較,我有一種力不從心的煩躁。
而今早,我開始整理這個歷程。

我往自己期待他們相親相愛的深處探索。
「兄弟姊妹就應該相親相愛嗎?」我詢問自己內在的規則。
「吵架是很正常的吧!」這點,我也可以接受。
「那可不可以不要在我面前吵?」這是我受苦的地方。
我看見,自己其實怕炒、怕噪音、怕爭執。
但兩個孩子相處卻是十分熱鬧。


我也看見自己對於女兒身為老大的要求。
剛好昨晚也讀了一本跟手足相處有關的繪本。繪本藉由妹妹的走失讓哥哥體驗失落。故事講完之後,我詢問兩姊弟:「如果姊姊(弟弟)不見,你會怎麼樣?」
弟弟馬上回答:「我不希望姊姊不見。」
姊姊則說:「我要想一想。」
我當下的反應是:「沒愛心的姊姊喔!」
我看見自己不太接受,身為老大可能對弟妹產生的嫉妒與討厭的情緒。
我繼續看,那也許是,我壓抑了對於某些家人厭惡的感受。
我在愛與不喜歡之間,掙扎。
我突然想起青春時期,對於血緣關係的厭惡。
「誰說有血緣關係就一定如何呢?」這是我當時心底的囈語。
其實,我多麼渴望,親密的家人關係。
這也是,我對於姊弟爭吵特別敏感的原因。

我也發現,處在現在的生活步調中,下班之後,一個人要面對兩個孩子,我沒有太多的心理容量來承受或創造,對應的方式。也沒有空間可以閃躲或休息。(這也是想離職的原因之一啊!)
但昨晚,我用隱喻說了自己心底的感受。
放下大人講理責備的語言,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一個自己心裡的故事。
「星星」是之前獎勵他們的方式。
所以女兒可以瞭解星星的多與少,而我也確實覺得自己少了能量來處理。
我想,這個故事還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於是,我也在故事中探索,姊弟的相處、媽媽的角色(非調解或仲裁)。而可以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來詮釋,這樣的歷程。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澔澔:

昨天是你的生日,買了滑板車當生日禮物,又買了蛋糕、唱生日快樂歌、吹蠟燭、許願、照相,算是很正式的慶祝囉!
而今天,是母親節。

從四歲到五歲,你進入幼稚園小班就讀,歷經某些搬遷與變化,我們全家終於安定地相聚。
除了暖暖包的特質,或許是這個階段的發展,你也開始堅持、鬧脾氣,甚至不開心的時候,把你的玩具放進你的小被子,口中喃喃說著:「我要離家出走。」
相較於姊姊某種較直接、開朗及傻大姊的性格,你格外有一種對情感、人際互動的敏感度。愛哭、會告狀,長輩們偶爾會戲稱你像小女生,但,我珍惜你這樣的特質,那是一種柔軟的感受。
而某個部分,你懂得獨處,偶爾說話又像個小大人,對公平與規則較為在意。

以學習的狀況來說,你在渾齡班的時候,總是被老師稱讚你的乖巧與守秩序。
這學期,轉到新的幼稚園,老師一開始有一些有趣的評語,覺得你對教室外的世界很好奇。倒是上英文課的時候,非常地投入。
你依舊喜歡玩車,畫圖的時候,比較屬於抽象派的塗鴨。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你自己要求晚上睡覺時不再包尿布,且真的鮮少尿床。(原諒媽媽,沒有心力訓練這個部分,就順其自然了!)


在你身上,我感受到一份單純的喜悅。
聽著你咯咯的笑著,媽媽也忍不住想笑。
被你吻一下,就好像被天使親吻。
在你跟姊姊的回應中,我體會到:
身為母親,除了付出愛,我也被你們愛著。

看著你們姊弟倆各有特色地成長,是一種令人感動、驚奇又幸福的體驗!

你就是最棒的母親節禮物!姊姊也是!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這幾週在生命教育課程中,選擇幾部牽涉到生死關懷的電影,與學生一起分享討論。
其中一部是三年前所看過的「尋找新樂園」,當時寫下「
因為死亡如此靠近」的感想。
今年的此時再次欣賞,除了對死亡的探討,又有其他部分的聯想。

電影描述「小飛俠彼得潘」原作者是如何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創作出這個膾炙人口的經典故事。
彼得潘被描述為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擁有一顆赤子之心,只要憑藉著相信的力量就可以飛,就可以前往夢幻島,就可以踏上冒險的旅程。
當電影呈現劇院演出「彼得潘」時,可以看到,原本嚴肅的大人如何因為小孩的笑聲,讓心中的頑童願意露臉。於是,大人變回小孩,找回童稚的天真與歡愉。

之前觀賞影片時,會留意男主角詹姆斯與劇中女主角席薇亞第三個孩子彼得的互動。這次,則看到大兒子喬治的變化。
在片中的某一段,詹姆斯與席薇亞有這樣的一番談話。他提到彼得似乎想從小孩趕快變成大人,這樣才可以減輕對喪父的傷痛。而他也分享自己在年幼的時候,如何從一個小孩變成大人,以便協助母親面對哥哥的意外身亡。也就是那次的事件,他創造出夢幻島,哥哥死後前往的地方。
後來,當大兒子詢問詹姆斯有關母親的病情,想要保護母親的姿態出現時,男主角回應到:「看!太神奇了。在剛剛的三十秒,你從小孩變成大人。」這也激勵大兒子在面對奶奶對母親的干涉時,可以勇敢地抗拒。
「小孩如何變成大人」,似乎是影片當中隱含的另一種述說。

就好比,陸陸續續看了七次之後,我對片中安排了諸多描寫,詹姆斯的太太、席薇亞的母親,兩者對於男主角與女主角這一家人的互動,頻頻反對的情節,感到好奇。後來我的註解是,導演並沒有一味地強化彼得潘夢幻般的元素,藉由這些情節的呈現,男女主角的近似婚外情確實遭到當時環境的非議,來平衡純真與成熟、夢想與現實、理性與感性。

這種種都促使我與近來接觸的家族排列,有一些聯想。
記得之前上課的時候,老師曾說過一句話:「成長要付出代價,罪惡感的代價。」意思是,孩子要長大,某個部分看到父母的困境時,必須放棄拯救父母的渴望,學會過好自己的生活,即便相較起來比父母幸福快樂。
以家族排列的說法,孩子為了要表示對父母的愛與忠誠,容易選擇與父母相似的模式、習慣、應對的方法。
我不禁想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究竟一個孩子要如何長大,成為一個大人,在心理上脫離父母而獨立。
原本孩子的世界是天真、自我,卻也不斷透過父母的回應來認識外界。隨著生命的歷程,需要長大成熟,學會為自己負責。
但在與父母心理上分離的這個部分,難免會產生一些衝突與糾葛,如同我們戲稱的叛逆期。
確實,要會叛逆,代表了可以表達自我,即使與父母不同。某個部分,就是抗拒權威,學會說「不」。

而在另一個深層的部分,當父母不在自身的位置(以家族排列的觀點來看),小孩無法好好地當小孩,自然也就無法好好地長大。
也許是小孩看到父母的問題,因為愛,試圖介入解決,無論是替代父母的角色成為父母,太快長大,或是以其他的方式,如:偏差行為、生病、過度順從等,都是一種失序,一種在小孩與大人角色間的矛盾與擺盪。
這樣的長大是因為一種創傷的歷程或事件,於是,心裡還存留著當小孩的渴望,渴望父母的愛與照顧,外表卻有著成人的思緒行為。
這樣的動力可以有很多的呈現方式,比如:總覺得夢想與現實有一段距離、渴望愛又怕受傷害、無法同時享受小孩的純真與大人的成熟、恐懼權威或過度反抗權威。
因此,隨著外表年齡的增加,心中卻一直有一個被忽略的小孩。

當模式沒有改變,傷口沒有癒合,快快長大的小孩還是會試圖解決家裡的問題,渴望保護父母不受傷害,無法接受父母並不完美。
如何讓心中的小孩長大呢?
除了以在這些過程當中學到的大人力量來照顧自己、愛自己、接受自己,也要學習,讓父母回到他們的位置,敬重他們自己的選擇與命運,放下想要保護父母的渴望,接受父母也會犯錯。
然後,回到自己生命的中心,以一種更真實穩健的目光,踏出自己成長的旅程。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霈霈:

今天是妳六歲的生日喔!

媽媽前天就已經幫妳準備好不同的禮物:一本娃娃故事書、一件卡拉貓的洋裝、一本繪圖本、橡皮擦跟一支有很多顏色的原子筆。

升上中班的妳,突然有長大的感覺。比較不會亂發脾氣,也與同學、表姊有更多的互動。

特別發現也欣賞妳,不容易因為別人負面的言詞或一些挫折而感到失意。

妳可以主動地表達妳自己,不會過度責怪自己,對自己的表現抱持著肯定的態度。
我想,那是因為妳原本所擁有的樂天的性格。

妳是那麼容易自得其樂。即使是在陌生的地方,也可以跟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他們似乎可以感受到妳的活潑與開心。

在學校裡,妳也多半與大班的同學一起活動,即使跟小一的表姊,依舊相處愉快。




我也非常喜歡妳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畫圖。畫妳會眨眼、穿著高跟鞋的小公主、藍天、蝴蝶。

妳也比較懂得如何跟弟弟相處。

倒是這一年來,妳住在奶奶家的時間比較多(因為有妳最喜歡的表姊作伴),我反而想念起只有我們母女倆的時光。
我甚至有點嫉妒呢!感覺同儕的力量確實已經在妳的生命當中發酵。


啊!我們的開心果,我感覺在妳的生命當中,那動與靜的能量,隨著年歲的增長,又有一番不同的面貌。

突然想起,今年一件與妳有關特別的事情。考慮到妳日後的就學,媽媽果真帶你們去參觀宜蘭的小學。雖然還不確定後續的發展,我想,我想要的,其實是希望在學習的路上保持妳的樂天與笑容,不需要為了考試的壓力、緊湊的生活而失去妳童真的色彩。

生日快樂!我的寶貝。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如果不是一位網友恰巧分享,在父親節為了表達感謝所精心製作的影像紀錄;如果不是看完後,被親子之間的深厚連結所感動;如果不是禁不住的淚水在眼底打轉,或者,我並不會興起這樣的衝動,在十年之後,刻意捕捉在心中或者不會任意浮現,卻永難抹滅的印記。

其實,只想用繪畫及塗鴉來呈現。
畫面甚至模糊地在腦海中閃爍。
先畫一些亮光,或者以迴旋的圖案,有一些粗獷沈重的線條,也有一些柔和清淡的色調,最後,再用黑色的水彩完全地塗滿。

一直到午後,我還在書店的美術用品前徘徊。因為原先購買的眾多材料恰巧不在身邊,想在今天留下一點什麼,卻又捨不得重複添購。

終究,還是回歸文字。

但我知道,有些事情,其實,是文字無法表達言喻的。或者應該說,那些感受與記憶,並不適合用文字來詮釋。

如果不是因為今天這樣的節日,如果不是因為當別人為了張羅禮物而忙碌,我不會想起:我已經失去了父親。

失落的感覺,並非因為你的肉身離開人世,而是早在自己邁入青春的風暴期,伴隨著你躁鬱症的病發,那種父親缺席的感覺,就久久無法釋懷,也難以彌補。

發病後,你斷斷續續進出醫院、療養院。失去工作、與母親離異、醫藥的生死大權依舊掌握在原生家庭的僵化模式中,甚至最後,以猝死症結束不算長久的人生。

親愛的父親,我為你感到惋惜與心疼!

年輕的我,當然是不明白的。我只能努力地在家庭的傷害中存活,努力地維持自我的功能,努力地長大,努力地封閉過多的感受。

一直到唸了社工,在心靈的撫育療傷中,找到一個檢視往事的出口。

只是你等不及我完成大學學業,等不及我重新整合家庭的經驗,等不及我或者可以幫忙你什麼。

當時的我,甚至覺得,死亡對你而言,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因為相信你去了更美的家鄉,我不太悼念你的離去,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想。

或許深怕一想,排山倒海的悲傷會掩沒我現今的生活。

你能想像:我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嗎?

結婚典禮上,是阿公以非常拘謹的步伐領著我走過紅毯。而往後的父親節,我失去了慶祝的對象。當年幼的孩子問起你的時候,我躊躇地不知如何回答。

我曾以為,這是一段不堪的過去。畢竟年輕的時候,如何向同學啟齒:你的病況。即使成年後,又何需去述說這一段往事。

所以,所有的感受與記憶彷彿也跟著你入土為安。


直到今日。

我也只能粗略地寫下,輕輕地回想,淡淡地落筆。

如果要問:您的生命何苦走這麼一遭?當您臨死之前,恐怕也會感嘆:生命裡的沈重與悲涼。我又該如何,想念、紀念?

能否讓我大膽放肆地說:因為有您,才有了我。而我從你所傳承的生命,正因為經歷你的悲苦,走過那些傷痛,遂能綻放生命的光熱,藉此幫助更多心靈疲乏窮困的人。

因為痛過、流淚過、撕裂過、癒合過,才敢說:每一個生命確實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包括你,包括我。

親愛的父親:這是我的使命吧?!

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轉化為飛翔的助力。

來不及對您報恩的,就分享給在親子關係中受苦的靈魂!

那麼每當想起你,我會記得,家庭傳承的心結,依舊可以解開。生命傳承的悲痛記憶,可以重生,可以再造。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



澔澔:

三年前的今天,正確說來,時間應該再往前推算約四十週,你在我們的意料之外於媽媽的肚子裡成形。
雖然如此震驚,卻掩不住心底的喜悅。
我想,你就是上天所賜與的禮物!

懷孕的時候,媽咪的身體十分不舒服,也許是因為還要帶著一歲的姊姊,總之,與生養姊姊的輕鬆過程完全不同,甚至一直到生產的那一刻。

花費一整天的待產,該有的徵兆都出現了,你卻遲遲不肯露面。我還記得,那正是三年前的母親節。
終於在半夜聽見你小聲的啼哭,卻不知道,這將是你生命的一場戰役。

「橫隔膜疝氣」,產檢的時候完全沒有發現的問題,導致你在上午立即轉院,準備開刀。
媽咪這個時候只能在月子中心休養,倒是爸比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我真的不太擔心,雖然手術成功率是50%。
可能是因為生產的時候,痛過這麼一遭,在痛苦的過程中,反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要痛才能生。」我還記得醫生這麼說。
生命何嘗不是如此?我相信,你不是白白來到這裡,也絕不會在這個時候斷然結束旅程。

手術順利,你腹中的那道疤痕就是證據。

其實寫這封信給你,更正確地說法,應當是寫給我自己。
有許多心裡的話,倒不見得要說給你聽,卻是在成長的歷程中,我想要記錄的片段。

說真的,我不太記得,你出生之後的太多事件。只能用照片來回想,但你小時候的照片又比姊姊當初每一個月都有數十張的紀錄來得少,不知你能否想像,爸媽那時候的繁忙。
「因為太累了!」爸比說。
要同時照顧你跟姊姊,兩人的睡覺時間又不一樣,結論是:媽媽沒得睡。
有一陣子,外婆跟大姨婆還一起來幫忙,只為了讓媽咪可以小睡片刻。

即使後來有一段時間,媽媽重回職場,也是蠟燭兩頭燒的疲憊。

快滿一歲的時候,奶奶北上。
原本我們期待她就地安居,但畢竟住不慣,臨走前,提議把你帶回去照顧。

這一直是媽咪心中的一個缺口。
從來沒有料想過,要與你分開。
還因此跟爸比吵了一架。夾在兩個母親之間的他,與我有異樣的感受。
保母的一句話:「妳沒有辦法照顧兩個小孩。」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打擊。
我默許了,在許多複雜的情緒之下,我選擇相信:「將會有更多人來愛你」。

過了一年多,南北兩地奔波的日子。
終於,去年,也因為你,我們決定舉家南遷。
我確實感受到,你在這裡受到許多人的照顧。
奶奶、姑姑、叔叔、左鄰右舍,你都是大家心中的寶貝。
只是因為爸比工作的關係,你還是先由奶奶照顧。

我想,我需要記得這樣的過程。
有許多的心情與掙扎,只屬於媽咪。但我真切希望,在你身上,匯集了更多人的關心。

如果說姊姊是開心果,那麼,你就是暖暖包。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時空的距離,當抱著你的時候,媽咪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你是一個很乖的孩子,當然也有調皮的時候。
陌生人看到你,總會問一句:「是不是混血兒?」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的眼睛特別大、睫毛特別長、輪廓特別深?說不定是外婆那邊有洋人的血統呢!
你很貼心,也比較懂得察言觀色(老二的特徵嗎?)。非常喜歡車子,每次買玩具只會選擇不同的車款。操作能力很不錯,媽咪特別喜歡你所堆積的積木。
只不過,你跟姊姊太會吵架了。兩個怎麼樣都互不相讓。雖然你會哭、會告狀,倒也蠻容易轉移注意力。
你有一條喜歡的小浴巾,每次睡覺一定要抱著她,那是你的安撫物。
你喜歡天線寶寶,也喜歡看巧虎,當然也是一個電視迷。除了卡通,喜歡看賽車跟撞球。

我的寶貝,媽咪目前無法常常在你身邊,心中卻總是掛記著你。
我想,我們一定會有心電感應的。
我彷彿看見在你身旁,圍繞著祝福的光圈。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上上週末,因為一個未曾預料到的機緣,乘坐高鐵,北上新竹,在一所小學進行兩個小時的親職演講。講題是:做自己的好父母,談親職角色的期待與影響。

一上台,我先跟在座的父母們分享自己第一次搭乘高鐵的經驗。
真的是感謝他們的邀約,使我有了這樣的首航。
因為對安檢的疑慮,本來還不打算選擇這樣的交通工具呢!
後來因為時間的考量,我先從台南市搭乘計程車到高鐵站,下車時付了320元。拿著對方預先幫我購買的車票,進了大門,尋找相關的指示。
看到熟悉的7-11與摩斯漢堡。也就藉機買了摩斯的早餐。
坐上電扶梯,唯一的失誤是入閘門時,驗票的放法。不過在一旁高鐵人員的說明下,很快進入車站。
很像乘坐台北的捷運,只是視野空間更為寬闊。
進入車廂後,雖然座位的空間不太大,倒是有可以置物的收納桌面。
沿途的風景多是田園與山色,乘坐起來也絲毫沒有任何的不適。
差不多一個小時又十分,抵達新竹。
如果用金錢換取時間,高鐵真的是不錯的交通選擇。

我大致跟家長們分享這樣的第一次經驗。接著描述另一個第一次。
在這個經驗當中,你必須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原則上需要花到二十年的時間,有時候甚至是一輩子。而且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順利度過一個階段,不代表下一個會一樣順心。就算事先上過課、讀過書,聽了專家學者的意見,也不表示會勝任愉快。就算有實習的經驗,也不保證這個第一次會平安度過。
我充滿興味地詢問在座的爸媽:可知道這是什麼樣的第一次經驗。
大家也都明白,這就是成為父母的甘苦。

當初接受演講的邀約時,原本期待能夠設計一整天的工作坊。
但現在的父母無疑十分地忙碌,只好依照原計畫進行。
不過我實在沒興趣進行兩個小時的演講。說實在,我很懷疑,這樣短時間的講座,究竟能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收穫。
因此,我設計了需要他們自己填寫的講義,也設計了更多的體驗活動。
我想,只有從自己的感受、體驗與發現開始,才會帶來改變。

雖然談親子關係,談親職的角色功能,但我深深覺得,在每一個父母的身上並非只有親職的角色,而是需要先從成為一個人開始。在這個人身上,還有太多的生命故事與不同的角色劇碼。
有時候親子關係的緊張,其實來自父母本身負荷太多的壓力。
所以,先讓家長們填寫完角色的講義之後,透過成員的模擬,讓大家看到自己在不同角色之間的拉扯與張力。
我們難免會對自己有所期待,也會期待孩子有所表現,卻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整體的平衡。

做了一些說明與分析之後,又在音樂的帶領下,透過兩人一小組的互動,讓成員更多體會人與人之間心理的運作。
假設你推我一下,我卻用兩倍的力道推回去。這時,你會有什麼感受?
成員們分享:震驚、驚訝、報復,有人說仇恨。
我說:很多時候,我們都這樣嚇到了孩子。
因為在父母的身上,還有其他的角色與任務,可能是太太、職員、老闆、媳婦等等,在角色轉換太僵化或不順暢的時候,很容易帶著過去的經驗與之前的壓力,呈現在孩子的面前。
例如:孩子只是不小心犯了錯,因為昨天跟老公吵架或者白天上班太累,累積的情緒便在親子的互動中爆發。使得原本五分的事情變成八分。
我說:我們曾經也被自己的父母嚇過。

而在雙人舞蹈的體驗中,也把心靈的互動更加的具體化。連我自己在帶領時,都覺得十分有趣。

兩個小時匆匆地結束,多了一些互動跟體驗,多了音樂的暖場,多了回到聽者自己的內心,多了更多的感受與發現。

當邀請者告訴我:她在過程當中有所發現,眼淚差點落下。我心想,這樣的感動應當就是最佳的回饋了。

很想再把這次的主題整理成文章。
當有了感動,多了感覺,其實就是發現與覺察的開始。而發現,是為了重新決定。
我深深相信,每一個父母心中都有一個孩子,每一個父母也需要成為自己的好父母。
當自己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對原生家庭的互動模式有更多的瞭解,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有更深的發現,成為父母就不是一件太難的課題。
不一定要遵照專家學者的理論或方法(除非需要專業的協助),不一定要按照書本的指示,而是提高自己對生命、對內在聲音的敏感,自然明白該如何帶領孩子。

話又說回來,缺乏這樣的覺察與敏感度,或者是活在現在這樣的環境跟現代的生活方式下,現代人的通病。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自從擔任學校的公民老師之後,對於學校教育有了更深的體會及感觸。
以往在台北市的高中輔導室,並沒有授課(不過這幾年輔導室也爭取「生涯規劃」課可以成為必修),所以與學生的接觸純粹是輔導老師的身份。
在目前的學校,高中部也沒有輔導活動課,但因為需要有十節鐘點,所以就被安排為公民與社會課。(如果能上「生命教育」課,或者可以更貼近輔導老師的職責角色吧!)
又因為教育部將這個科目納入學測的範圍,亦積極討論是否要成為指考加考的學科。所以,因為要考試,可就變成學生要認真上課的科目了。
也就因為如此,在我認真備課之餘,隱隱約約感受到因為升學考試所帶來的壓力。

暫且先談談學生的生活吧!
從一開學大家的青春笑臉,一直到越接近考試,每個人的疲憊及愁眉苦臉。每天幾乎都有小考,而光是這次的月考就要考十四科,課業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但為了讓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五育並重,所以學校也安排了許多的活動跟比賽。我幾乎可以感覺,學生每一天就在一節一節課程的循環中,一點一點失去了活力,或者努力在課業與活動中掙扎來取得平衡。
縱然有多元入學的制度,教育改革也過了十年,但我依舊看不到快樂學習的學生。
孩子們還是努力要學好所有的科目,努力拼成績,努力考上好大學。但在人人幾乎都可以有大學就讀的情況下,又不免對自己的未來跟在社會生存的競爭力感到茫然。

我甚至擔憂自己的孩子在進入國小之後,究竟被教育了什麼。

「成績至上」的迷思一環一環地相扣。為了有好工作,要考上好大學;為了考上好大學,要先有好成績;為了有好成績,老師要努力「教書」、學生要用力「讀書」;為了有好成績,回家之後還要密集補習;為了有好成績,做人的道理、品德的培養、生涯的選擇,都不用太在意;為了有好成績,也無形之中界定一個人的好壞對錯、成功失敗。

但什麼是好的工作呢?是有錢?有權?有名?有利?有地位?還是有閒?

但考上好大學,又能保證找到好工作嗎?

在這些迷思當中,我覺得最根本的問題是:不重視每個人生命的獨特價值。

成功只能有一種嗎?不讀書的人就注定失敗嗎?台灣又有多少人可以成為郭台銘、王永慶或是張忠謀先生呢?

當父母親還是一味地以未來的出路做為孩子生涯選擇的目標,以為理工科才有未來(很多父母確實鼓勵孩子選擇自然組,而不要選擇社會組就讀)的情況之下,又如何去考慮孩子個別的能力與興趣?又如何協助孩子在自我探索決定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潛能,相信自己擁有面對未來的能力?
當父母如此,學校又處在少子化、招生壓力及父母的期待之下,又如何不以成績來作為教學的目標?又如何能夠不重視學生的學業成就而非其他的表現?又如何可以自由地教學呢?

所以,很多的孩子不認識自己,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他們努力滿足的是父母的期待、社會的想望。
但一個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長處,也無法為自己做選擇的人,又如何真的能夠在未來的世界立足呢?

我覺得,這是當前台灣教育最深的悲哀:無法讓孩子認識他自己,無法讓他肯定自己獨特的價值,無法給予他自由發揮的空間。
或許很多資質較優異的孩子,可以一邊應付功課,一邊發展自己。但有多少孩子,也許本身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資源,也許他的長處不在讀書,那麼,他可以從哪裡肯定自己、喜歡自己呢?
就算是技職教育,也不斷地希望學生能夠拿到更高的文憑,無法根本地相信自己的實力。

每個人一定有自己生命的獨特之處,每個人在這個世界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
無須比較,無須強奪,無須爭競。
無關成就,無關名利,無關美醜。

孩子在青春歲月的十幾年光陰中,既然多半在學校接受教育,那麼,學校究竟教會了孩子什麼?
多麼希望,是愛,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世界的關心,是對自我的認識。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霈霈:

今天是妳滿五歲的生日呢!
媽媽突然回想起,五年前的今天,妳是如何來到這個世上。
先佔用一些空間來說說妳出生的過程吧!
那已經是預產期最後一週,產檢之後,醫生跟媽媽約了五年前的今天。
於是,一大早,爸爸請了假陪著媽媽,兩人還悠閒地去咖啡店吃了早餐,沒有任何生產的症狀,我們來到醫院。
醫生檢查一番,告訴我們可以住院待產了。
所以媽媽進了待產室,躺在病床上,居然就開始陣痛。痛了一天,不到晚上六點,妳就呱呱落地。
就像懷孕的過程一切順利,沒有害喜,沒有太多的不適,生產的過程,雖然疼痛、不確定如何用力,但還是平安地看到妳的出世。(雖然後來對照弟弟的出生,我幾乎懷疑醫生是否悄悄打了催生針)
總之,妳出生時的模樣非常地逗趣,濃密的頭髮以當時足球金童貝克漢的三角造型出現,連醫院拍的第一張照片都有著豐富的表情。
因為妳是我們第一個孩子,從得知懷孕開始,爸爸媽媽便是抱著十足期待的心情,為妳張羅相關的用品,閱讀相關的資訊書籍,希望能做好萬全的準備迎接妳的到來。

妳一歲半之後,媽媽又意外地懷了弟弟。從此,就是更加忙碌與疲憊的過程。所以現在幾乎是用回憶的方式去尋找當時的痕跡。











就讓我先用照片來說話吧!畢竟妳的照片可是從出生開始就是以月份的方式加以累積,相較之下,弟弟的照片就屈指可數了。

妳是一個一歲之後才睡過夜的孩子。
因為沒有經驗,深怕晚上妳睡得不好,所以有一陣子,妳總是跟爸爸媽媽同床共眠。
妳三個月大的時候,媽媽出去工作,白天就由琇蘭媽媽照顧妳。
還記得他們家的大姊姊跟大哥哥嗎?
等到弟弟出生,媽媽又在三個月之後找到工作。這回,我們搬了新家,妳跟弟弟白天都給馨允媽媽照顧。
後來,奶奶把弟弟帶回南部。我們又回到一家三口的生活。
每天,總是媽媽叫醒妳、送妳去褓姆家,晚上下班之後再把妳接回來。
隨著妳漸漸長大,妳開始會跑、會說話、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爸爸媽媽的印象中,妳算是一個運動細胞很好、好奇心很重、又有自己的主見跟個性的孩子。
「調皮妹」、「撒嬌妹」、「寶貝蛋」,是媽媽常常叫妳的綽號。
妳跟爸爸媽媽的個性是如此不同,雖然有時候覺得很疲憊,需要花費心力來跟妳鬥智一般,但,我們相信,妳是上天給我們的小天使,讓我們可以在彼此身上學習成長!

媽媽欣賞妳的活潑、開朗,喜歡妳的主動,感染妳小小軀體內那源源不絕的活力。
但媽媽也會擔心妳的衝動、任性,不順心的時候鬧鬧脾氣。

今年,我們全家搬回南部,雖然因為工作的關係,週末才能全家團聚,而平常又成為我們兩個相伴的日子。但也因為如此,我們一同度過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一起上班上學、吃飯、看書、逛街。
有時候媽媽累了,難免對妳發脾氣。有時候媽媽倦了,很想一個人休息。
但無論如何,爸爸媽媽總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盡力照顧妳!

看多了親子之間的問題與衝突,等到自己成為媽媽,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
請瞭解: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擔任這樣的職務,一定會犯錯,一定不完美。
有時候其實不確定怎麼樣對妳比較好,而只是用我們覺得比較好的方式來處理。
有時候媽媽會擔心、會害怕,但有時候又沒那麼多心力完成自己的期待。
我想,我能給妳最大的禮物是:生命的陪伴。
因為知道總有一天妳要長大,總會與我們分開。在教養的過程中,很希望能夠讓妳自由地長成妳天生的模樣、發揮妳特有的潛能與氣質,而不是成為我們的附屬品或是另一個翻版。

我還在努力學習。
只想告訴妳:我們很愛妳!妳永遠是我們心中的寶貝、心底最可愛的天使!
希望妳也把弟弟當作小寶貝,雖然我們各有不同的個性,卻是親愛的一家人。









後記:雖然名為給女兒的情書,我想,也是寫給自己吧!當中成為母親這一路走來的心情與轉折,只有自己明白。而總覺得自己能給孩子的,就是發現他們是獨立的個體,就是發現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究竟從何而來、為何而做。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上上週參加學校為高三同學舉辦的「心靈成長營暨成年禮」。
兩天一夜的活動,除了凝聚班上的氣氛,最重要的就是透過分享、祝福,讓孩子們體會自己即將邁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尤其對青少年來說,長大成人,或許具備某些吸引力。

想來,年幼的時候,不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嗎?
長大之後,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可以自己自主獨立。
不過印象中,青春時期的我,卻對成人的世界有一種莫名的抗拒。大概是覺得當小孩比較單純,「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我一直記得這句話。

確實,長大有長大的樂趣,但,也有該承擔的責任。能夠自己做決定,也代表自己要學會面對後果。

這些年走來,我還是喜歡長大,喜歡讓自己的心靈不斷成長的體悟跟成就感。
而我也懂得,所謂的幻滅,所謂的現實,其實就是從自我中心的眼界中,開始懂得與別人、與環境好好相處。

有人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就像草莓族,挫折忍受力很低。我突然覺得,是否是因為比較自我,無法認清這個世界並非只有照著自己的想法運作,因此也比較不懂得體諒別人,比較不容易面對挫折。

在成年禮的活動中,學校還特別邀請學生的家長。
我坐在台下,不禁希望自己年輕的時候也能參加這樣的活動,略略領受成長的喜悅與洗禮。
而我也猜想,如果是女兒長大上台,我恐怕也要在台下哭個唏哩嘩啦。
正因為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與家長能有一段分享,因此,很多親子之間從沒說過的話,尤其在青少年這個階段,居然就透過這短短的活動,表達出來。

每一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對親子之間的愛恨情愁,也只有當事人懂得箇中滋味。
但正因為自己當過孩子,如今又成為母親,真的更加懂得,沒有完美的父母。
父母親畢竟是人,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他們生活的壓力。很多父母也只是盡力用自己懂得的方式來對待子女。
與其怪罪父母親,不如就在自己成年之際,與父母和好,原諒父母或者不經意犯下的錯誤,真正學習獨立、學習長大成熟。
做父母的,也總要懂得放手。記得,養育孩子的最終任務其實是讓他們成為大人,發展自己的生涯。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來想要繼續寫電視腳本,一早被褓母的電話叫醒。
已經算是很熟的朋友了,因為在家工作,女兒也跟著我,兩人見面的時間就少了。
她說她在家太悶,於是,跑來我家。
兩個女人開始聊起家庭、子女教養跟自己的生涯抉擇。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還是想以家庭跟孩子的成長為重,也勢必要捨棄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發展性與規劃。
並且要在當中尋找平衡點。
4/1給家人,4/1給先生,4/1給孩子,4/1給自己,這是我的女性朋友給我的建言。

重新再回味這篇文章,我知道,需要自己先下決心。選擇之後,並非犧牲,而是展現更多的韌性。
祝福所有在多重角色中,努力的母親!!

        ★☆★☆★☆

我開始安於做一隻企鵝。
從得知自己又懷孕的錯愕中恢復後,我的生活並沒有太多因應這個小生命而做的改變。一方面為了照顧大女兒,著實已經分身乏術;另一方面,白日工作、晚間搖身為母親的規律生活,也容不下劇烈的變動。可能某個部分,也因為有了第一胎的經驗,對於懷孕這個特殊的變化,多了一些了然,少了一點焦慮。不過整件事還是超過自己的想像與期待。原本第一胎已經來得意外,幸好有十個月的時間供準媽媽調適,本想等預備好之後再迎接第二個小生命,好好享受懷孕的過程與為人母的喜悅,怎知這次自己的身心狀況不如之前的順暢(懷第一胎時可是悠悠閒閒地在家進行胎教),總之,時間比自己計算得還快,我已經進入懷孕的中期。
在生下女兒後,一直很想整理、書寫這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感觸。成為父母,絕對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沒有事先的學習,也無所謂職前的訓練,從孩子聒聒落地那一刻起,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即使到了兒女論及婚嫁,親子之間的情誼依舊難捨,而這一路的照顧養育只單憑著一股血濃於水的熱愛。也許父母可以不斷學習成長,但在迎接新生兒的那段日子,我想,尤其是新手父母,無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也都難以想像一個小生命居然會對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生涯規劃,具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尤其對女人而言。從懷孕開始,當自己的身體裡孕育著另一個生命時,兒女的存在便左右著自己的各個層面,好似身體已經不是妳的,為了腹中的小生命,妳需要保持心情愉快,需要補充營養,不能熬夜,不能喝咖啡。不僅如此,妳的身體也開始產生劇烈的變化。肚子一天一天腫大,腰圍變粗(即使孩子出生,也不一定能夠恢復),甚至出現一些不舒服的身體症狀。從前那些合身的洋裝如今被寬鬆的孕婦裝所取代(雖然因此可以獲得在公車上被讓座的機會),光是外表的改變(別忘了還有妊娠紋),恐怕就足以考驗女性的挫折忍受力。
心情的調適當然也是。我記得自己曾經跟一位朋友說過:「我覺得自己好像才成為女人不久,就結了婚,成為少婦,不久之後,居然變成母親,希望不要太快成為歐巴桑」。當然一開始我滿懷喜悅地經驗為人母的過程(再次肯定懷孕十個月是有上帝的美意的),看書、聽音樂、買嬰兒用品、佈置小寶寶的床,再加上第一胎絲毫沒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我在沒有工作壓力的狀態下,安穩地度過這段預備的旅程。
等到生產那天,其實一切都還算順利,不過我真的覺得,就算大部分的女人都會經歷這麼一回,仍是人生道路中怵目驚心的經驗及體會(這又可以寫成另一篇文章了)。話又說回來,請不要把生小孩當作是女人生命中理所當然、輕鬆無比的事,當然也不要一廂情願地以為成為父母之後就應該知道如何養兒育女了。
重要的是,我在女兒出生之後,才發現現實與我的想像有很大的差距。
我想就好像一句俗諺說的:「第一個孩子照書養,第二個孩子照豬養」。懷大女兒的時候,我也閱讀了一些生產及育兒的相關書籍。不過大部分的書都被我放回書櫃,因為多半都是從醫學的角度,談論懷孕的過程,除了注意事項外,還詳列許多身體的不適症狀,一點都看不出成為孕婦的喜悅及樂趣。幸好還是有幾本書幫助我迎接自己的改變及新生命的來臨。
不過理想跟現實著實有極大的差距。懷孕的時候,我嚮往著日後能夠親自授乳,畢竟大家豈不都推崇母乳的好處。但當女兒出生,我嘗試又嘗試後,頓時有種被欺騙的感受。因為鼓勵餵食母乳的書籍或手冊並沒有說明其中的不舒服及痛苦,再加上坐月子的那段期間,身體的不適、照顧女兒的疲累,都令我不禁感到這是一段比懷孕還辛苦的旅程。就好比書上只會輕描淡寫地說明:小寶寶的睡眠會逐漸拉長及穩定,卻沒有告訴你:半夜起來餵奶實在是一件折磨人精神及體力的工作,尤其如果又持續數個月之久(我的女兒可是在滿週歲之後才睡過夜的)。總之,當女兒出生,我們幾乎要先考慮她的需求,而放棄自己的想望。因此,一直到現在,我總覺得相片中的自己永遠是一副睡不飽的模樣。
身材的恢復又是另一項對女人的打擊了。當妳懷孕的時候,企鵝般的身材可能會贏得可愛的美名。一旦孩子出世,不僅先生會期待妳趕緊瘦身,連自己都受不了繼續穿著寬鬆的洋裝。如果有人不小心以為妳未復原的小腹乃是又懷孕的徵兆,那五味雜陳的感受,實在難以形容。
不過這些都比不上心靈的煎熬。原本我打算自己在家帶小孩,而歷經了幾個月每天活在幫寶寶餵奶、換尿布的重複過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不適合做一個母親,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無趣。這是否表示我缺乏母愛呢?為此在心底我又萌生對寶寶的羞愧感。我想我是喜歡孩子的,只是二十四小時的密集接觸,絲毫沒有自己的空間,令喜歡獨處的我有種窒息的感受。
後來經朋友的鼓勵,我嘗試外出工作。但這樣的選擇實在是成為母親之後,所歷經的極大掙扎及考驗。一方面會擔心孩子需要父母親的照顧,擔憂孩子在褓母家的適應,另一方面也會考量家中的經濟及自己的生涯發展。無論何者,似乎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根據最近的調查也顯示,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婦女需要出外工作,在照顧孩子及經濟的壓力之下,感到兩難及艱辛。特別對女人而言,養兒育女似乎是天生的職責,在需要工作的環境下,只能過著蠟燭兩頭燒的生活。縱然沒有經濟上的考量,成為母親之後,也必然影響自己日後的生涯規劃,畢竟會放棄原先工作的,多半是母親,而不是父親。
我相信,養育孩子是父母極大的功課及責任,縱然需要暫時撇棄自己的需要也是值得的。只不過我也看到大環境對於女人這樣的處境,所給予的協助及資源竟是這般的稀少。如果家中沒有其他家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隔代教養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問題),父母親就必須擔負經濟及養育的重擔。一方面缺乏職業婦女所能從事的彈性工作,一方面也缺乏家庭主婦所需要的喘息空間。在先天資源及後天環境不佳的情況下,無論是否外出工作,對母親來說,都是一種兩難,甚至是遺憾。就算在家養育兒女,往往也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缺乏所需的肯定及鼓勵,甚至影響日後二度就業的機會。
曾經我以為自己是那種樂於相夫教子的傳統女性,後來更認識自己以後,才發現自我生命的能量及對夢想的期許。我常想,除了妻子、母親的角色之外,我是誰,我可以做什麼?除了為家人打理一個家,養育照顧幼兒外,我能否為自己做些什麼、完成什麼?做為一個女人,我能否擁有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誰的太太、誰的媽?
而隨著第二個新生命即將來臨,工作也到了結束的階段,我索性在家,重新學習擔任全職主婦及母親的角色。
少了清晨起床的鬧鐘聲,生活的步調突然變得緩慢。尤其有一個稚齡的幼兒成天跟前跟後,我每天的主要任務成為準備三餐、陪伴女兒及打理一堆瑣碎的家事。看似悠閒,其實卻沒有多少自己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就連想要外出,也因為大腹便便,更不可能獨自帶著女兒一同出遊。
有時候我不禁以為,自己受困於一個名為母親的角色,一個稱為孕婦的軀體。我並不是真的討厭這樣的轉變,只是渴望在這些責任之外,能夠擁有自己的一點私人時間或空間。能夠沒有干擾地看完一本書,能夠自在地逛街,能夠與三五好友喝盡一下午的光陰,能夠作夢。
或許是自己害怕如此單純的生活好似凝結不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即使養兒育女著實是一項重大的任務,我的精力也耗損於每日與女兒的奮戰,歷經煩躁、憤怒、沮喪(當然也品嚐喜悅、歡愉、孩童的天真),體認不到自身的成就與美麗。
我的阿姨就曾經說過:「家庭主婦是最沒有成就感的工作」。在內心深處,我也不禁有這樣的擔憂。為人父母的成功與否其實倒不是我目前在意的焦點,畢竟光要適應新手父母的角色就已經令人感到身心俱疲,哪還有精神來算計自己是否稱職。即使要從孩子的身上看出一點父母努力的痕跡,我都覺得言之過早,況且我也不希望因著自己全職媽媽的角色,而將所有的期待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這樣一來不僅孩子辛苦,我更找不到自身的定位。
但我也發現,正因自己從職場走入家庭,持家似乎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話又說回來,就算是職業婦女,要打理家務好像也是天經地義的)。就因為理所當然,做的好是應該,做不好則引人非議。同樣地,做的好不一定能夠得到讚美或獎賞,做不好則可能引來家人的抱怨。難怪缺乏如同工作時的成就感與價值意義。甚至我也會擔心,當自己不再工作,失去經濟上的獨立時,似乎也意味著我將更依賴先生的供應。雖然我相信夫妻之間的感情,我也懂得養育兒女的重要性,但在角色轉換及生涯跑道改變之際,在我心底湧現許多的掙扎、擔憂及恐懼。
也許這是一個能夠更加認識自己及澄清自己期待的契機。
當生活變得單純,時間節奏變得緩慢,當沒有外在的成功標記,少了工作上的成就,當我只是一名全職主婦,每天只是煮飯洗衣帶小孩,我在惶恐中再一次省思生命的價值。難道一定要有地位頭銜才能顯出自己的能力?難道打理一個家或者養育兒女比工作還不如?難道我不能因為身為一個人,身為獨特的自己而感到驕傲?難道我一定要用看得見的成就或工作能力的多寡來肯定自我的價值?
另一方面,成為母親也許也考驗自己的想像力與彈性。如何與幼兒相處及玩耍,如何與孩子一同哭泣及歡笑,如何重拾孩童般的單純及天真,如何再一次地印證重組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與另一個生命有如此深刻的連結,其實是照顧孩子之外,更大的挑戰。
我開始安於做一隻企鵝。
開始安於懷孕的各種變化,開始接受身心的不適,開始欣賞走起路來像企鵝的模樣(甚至可能跌倒之後還爬不太起來),開始盡情地吃零食,開始享受睡覺睡到自然醒(即使大部分是被女兒叫醒的)的悠哉,開始懂得單純生活的樂趣,開始以更積極的態度與女兒互動,開始體認目前的生活重心即是孩子的需要。
我還在努力,在女人與企鵝之間找到最甜美完整的自己。
 
2003.12.~2004.2.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一直對小孩子翻臉像翻書一樣的本領,感到驚奇又佩服。
前一分鐘可以高興得像一隻嘰嘰喳喳的小雀鳥,後一分鐘眼淚就像隨手打開的水龍頭,嘩啦嘩啦流下來,再下一分鐘,可能嘟嘴生氣,然後過一分鐘,又可以嘻皮笑臉。
有大師說:我們應當學習小孩子的樣式,充分地活在當下。哭過就忘,氣過就消。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本事,因為我們曾經都是小孩。
不過比較我跟女兒生氣的狀況,真的覺得,需要重新學習:如何活在當下。
昨晚,我們為了一些小事而鬧得不高興。女兒哭了一陣後,又可以投入自己的遊戲,立刻笑臉迎人!
而我卻發現,自己還在剛才的情緒中。其實會生氣,我覺得好像也是一些過去經驗的累積,還有目前生活的壓力促成。因此,不容易消化,不容易轉頭就忘。
好似成為大人後,我們學會:不輕易在當下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心裡不舒服的時候要忍耐,不能生氣,不能流淚,久而久之,「情緒」在心中的水庫不停累積,不知何時決堤。
其實「情緒」不分對錯好壞,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生命中的感應器。凡事會有感受是正常的,倘若不冷不熱、沒有絲毫的感覺,恐怕是因為自己早已封閉內心。當然,可以學習的是情緒表達的方式。
總之,在與女兒的互動中,我希望能夠讓她看到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顯然這條路還很漫長!不過我也開始向她學習,情緒過了,就是過了。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每一天又都是新的一天!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接觸越來越多的家庭,雖然一開始服務的對象是孩子,家人也以為有問題的是孩子,但等到更深入地探討孩子問題的前因後果,便不難發現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父母的關係、家人的相處等等,都在在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及治療效果。
昔日在中輟學園的工作經驗中,確實也將家長視為改變孩子重要的一環,不過充其量是透過家長成長團體及親職講座的方式,希望提昇家長的教養技巧。後來在發展遲緩兒童的領域工作,更發現父母的重要性。即便有需求的是孩子,倘若家長不願積極參與療育,專業人員也無從著手幫助。
因此,我越來越相信,孩子很可能只是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與其單獨輔導幫助孩子,不如將整個家庭、父母視為服務的對象。雖然我也相信,孩子有其不同的個性特質,也有隨著年齡增長所需擔負的責任,但倘若能夠視家庭為一個整體,更看重親子關係的影響,更明白單單協助孩子而忽略家庭、環境的改變所可能面臨的困難,我想,或許是另一個成長的方向及契機。
這麼說,並非將所有的教養責任都推歸給父母,乃是深深覺得,父母是任重道遠的角色,除了自身的學習,也需要外在的支持。
而我發現,在談親子關係或父母角色之前,其實需要先檢視夫妻之間的互動及相處。
因為乃是先有夫妻的關係、男女的結合,才孕育出下一代的生命及父母的職責。倘若夫妻之間的關係和樂甜蜜,那麼當孩子出生,即使會面臨生活中極大的改變及現實的種種壓力,父母也能夠分擔教養責任,學習一致地管教孩子,成為彼此在親職角色上的支持,一同面對孩子的成長及轉變。
倘若婚姻關係一開始就存在一些問題或隱藏一些不滿衝突,那麼孩子的出生,很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三角關係,而可能造成父母一方與孩子結盟,或者更嚴重者,將孩子視為自己情緒需求的伴侶,無形中要求孩子承擔另一半的角色。如此一來,孩子可能處在父母的戰爭之中,或者承擔父母的問題,自然會引發更多的難題。
較常見的狀況是,當夫妻關係不佳,母親可能會過多地照顧孩子,親子關係過度地緊密,於是,孩子不是長不大就是太早學會承擔母親的情緒。乍看之下,也許會以為是親子相處的問題,但若看到家庭的互動,便會發現缺席的父親其實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若能從夫妻雙方著手,協助他們回到剛開始建立婚姻的關係,面對兩人之間的問題,那麼當夫妻能夠彼此親近,也能夠一同承擔父母的職責,我相信,孩子的問題便能夠獲得相當的改善。
所以,為人父母者,當我們在探討親子關係,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好父母時,不妨先檢視彼此的夫妻關係。我的另一半是我心靈上的支持嗎?我們對孩子的教養理念及方式是否一致呢?我們的教養分工平衡嗎?即使現實的育兒生活中,我們很難找到單獨相處的時間,但仍否視對方為最重要的一位呢?
不僅下一代的教養會干擾夫妻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連結其實也影響著夫妻的相處。有些丈夫過度以原來的家庭為重,忽略了經營目前的家庭,我的意思並非說,我們不用孝順,而是在心理上需要與原來的家庭分別。正如聖經上所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我相信,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基礎。在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之前,需要先鞏固穩定夫妻的關係。
下一次不妨在計劃家人出遊前,先給自己與另一半約會的時間。讓孩子感染到父母相愛的氣氛,相信對彼此來說,都是最佳的幸福處方。單親的家長們,則不妨先找到自己的支持來源,也許是家人、朋友、教會,重要的是承擔父母的角色,讓孩子以孩子的樣子而非家庭問題的代表,快樂的成長!
~本文曾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