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心靈隨想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許久之前,就很喜歡這一段禱詞,大意是:
賜給我寧靜,來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
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
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Reinhold Niebuhr, "The Serenity Prayer" (1934) 

也記得曾經在一本書中看過一段故事,有一位修行者在他左右邊的口袋各放了兩張紙條。
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是神所愛的至寶,你擁有豐盛的一切。
另一張紙條則寫著:你是滄海中的一粟,天地間的旅客。

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人看似偉大,又何其渺小。
心靈的力量固然豐沛,總也有我們的極限。
念力、想像力也許可以改變物質世界,但還有更大的生命之流。

遇到不如願的事,是我們的努力不夠?還是神沒有回應呢?
是我們清理得不夠,以至於顯化的是我們更深層的意念?
若都是我們的「問題」,是否又有另一個客體,一個高於自我的存在呢?

或者另一個方向是,學習活在當下,臣服,順流。
信任著,一切如是。
不照我們的意念,依舊可以過得很好。
不再有對錯好壞的評斷,不執著過去,不留戀未來,只有這一刻的平安是真實的。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入睡前,與先生一起禱告,為了腹中的寶寶及我們渴望的穩定住處。
是的,我居然懷孕了!
這個部分的心路歷程,有待適切的機會再來分享。
總之對我們來說,是沒有預期的變動。

先前為了是否要搬家,要搬去哪裡,未來要如何規畫的問題,我也曾有一段煩惱的時日。
後來,我覺得這些事情,其實超過我的能力所能計畫及預料,其中也有一些是力不從心之處。
所以,我放下了自己的思緒與謀略,把這些交託給更大的,無論稱之為神、生命或高我。
我把自己放在一個安穩平靜的位置,我相信,心靜了,路就順了。
當然,我也期待等候,心靈的回應。

我的另一半則還在煩惱掙扎的歷程當中。
我對他說:你的煩惱無益。發現自己煩惱的時候,就把心力拿來祈禱吧!
將我們的需要交託給更大的,承認自己的小,也臣服在生命的流動中。

之後,又邀請先生抽了守護天使卡。
第一張是「關係」:你最主要的關係是你與神的關係,其他所有關係都衍生於此。想要吸引、療癒或是平衡一段關係時,你要更親近你摯愛的造物主。當你的內心感到安全與被愛時,你其他的關係也會蓬勃發展。
我笑了,對先生說:你跟房子的關係要先看你跟神的關係。

接著,他自己又繼續抽了第二張,是「聆聽」:使你的頭腦安靜下來,親愛的,聆聽我們輕聲地保證,一切都已得到妥善的處理。維持在寧靜與接受的狀態中,無須擔心你的渴望會以何種方式實現。清靜的頭腦與身體,能夠快速且清楚的聽見我們。這是我們對你的要求:去傾聽。
這次我笑得更大聲了,因為非常貼切先生的狀態。


稍後我們聊了一會兒,先生說:他需要特效藥。
我回應:通常不是這樣運作的。

試想,對神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呢?
是隨時隨地滿足人的願望嗎?是有求必應嗎?
雖然我們的渴望對祂來說一點都不困難。
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我們在這樣的歷程當中經驗到什麼、學習到什麼,甚至是轉化了什麼。


我相信目前的狀態其實隱藏著很大的祝福。
倘若不是超過我們所能做的,其實也就不會促使我們向神祈求,學習放下,操練信心。
倘若要帶給我們更大的光與愛,神會馬上回應我們的渴望或者是在過程中讓我們一步一步學習更加倚靠祂,更懂得安靜與聆聽呢?

信心不是無緣無故萌生的。
懂得靜下心來也不是一時片刻就能達成的。
要改變焦慮擔憂的模式與習慣,更需要經驗與成長。而這是痛苦的奧秘之一。

若說神的意念高過或不同於人的意念,或者可以說成,靈性的法則與屬地的法則不同,心靈的運作與目前人們習慣的理性思維不同,看不見的與那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同,生命的流動與人為的造作不同。
人的意念說:我需要控制,需要規畫預備,需要努力爭奪。我要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功圓滿,而成功來自我擁有多少看得見的財富名望地位。人定勝天。要趨樂避苦。
神的意念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要積聚財寶在天上,而非地上。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痛苦會帶來轉化後的祝福。

我當然不確切懂得神的意念,但我越來越明白,活在當下,享有心靈的平安。
也分享我得知這個大消息時抽到的天使卡「對自己誠實」:看著自己的內心,你就會知道事實的真相。你可以放心地承認事實,我們會在必要的改變中支持並指引你。你可以倚靠我們,為你帶來勇氣與力量好好照顧自己。只要把重心放在你真實的渴望上,它們就會搭乘天使的羽翼來到你身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十月初結束「彩虹道路諮商師」的訓練以來,感覺前行的腳步不曾停歇。
每週都有機構的團體邀約,反倒抽不出自己開課的時間。
另一方面,舊有的步調並沒有因而緩慢。一樣要進行「療心卡」的印製,陪伴兩個孩子,整理家務,偷閒看書。

在繁忙之餘,我卻養成一個新的習慣。
之前就曾經實行過,只是現在成為我每日不可或缺的活動。
就是在每天洗完澡、入睡前,花一些時間跟自己在一起。
通常會先讓自己靜下心來,也許透過幾次深呼吸,透過祈禱,讓自己連結心靈深處。
有時我會使用花精,有時則用綠光(心輪)天堂油來進行冥想。
接著就會用不同的天堂油來按摩身體不舒服的地方。
有時會與自己對話,有時會運用零極限的四句話,特別是「謝謝你」跟「我愛你」來清理。

有了這樣的時光,讓自己更加地自由與放鬆,也成為補充力量的方法。
藉由與身體的親近、心靈的對話、祈禱與冥想,感覺自己更加地合一與完整。

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在忙碌之中,維持平衡與平靜的途徑。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時候我們並不想要找出路,雖然深陷在痛苦之中。
依舊讓心緒不停地圍繞相同的主題運轉,讓回憶再次浮現,讓自己再度停留在受害的腳本情節。
我們並沒有改變方向。
如果一方是問題,另一方沒有問題,就只是一股腦不自覺地朝著問題挖掘前進,繼續被問題影響干擾,忽略轉個方向才有出路。
我承認,有時候我就是想繼續受苦。
繼續與問題為伍,繼續苦思無解的狀態,繼續緊抓不放那些不如自己期望的。
我還不想放手,不想原諒,不想快樂。

昨天上午閱讀海寧格老師最新的中譯著作中有一段話:『在治療過程中,某人如果非常憤怒,我會制止他。因為這一種憤怒的感覺只是一種抵抗性的感覺。如果他不再發洩憤怒,便能夠與背後的感覺連結上-那種愛和痛苦的感覺,兩種互相聯繫的感覺。這種愛的感覺比憤怒的感覺更為痛苦,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最為痛苦的感覺,因為體驗這份愛的同時,人們也感受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如果人們只顧把憤怒發洩出來,他便可以否認自己的無助,因為他已經沒有辦法碰觸到這種感覺。
這個時刻決定性的話語是:「求求你!」,你可以留意一下其中的力量與憤怒所帶的力量有多大的分別;「爸爸,我求求你!」,「媽,我求求你!」;在當中有多少力量,有多少痛苦。』
(「心靈活泉」28-29頁)
我在心底默想著這句話:「求求你!」。
渴求一切不如自己所願的,渴求一切自己無法改變的。
憤怒的背後是失望,失望的背後是痛苦與哀傷。

晚上再度看著自己的家人,突然看到他背後所承接的家族命運。
如同我,在我身上所流傳的家庭歷史。
我的抗拒其實毫無幫助,我吶喊不公、哭訴遺憾,也無法帶來力量。
一切如是的是,這些已然發生。
當我接受,接受目前與過去的樣子,心就慢慢地平靜下來。
這並非消極或悲觀,而更像是明白自己與那更大的相較,我會更自在的位置與態度。
如果我真的不想再受苦。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天的連假沒有特別的安排,卻著實感覺到新的一年已然到來。
即便還沒有農曆過年那樣的氣氛,卻有一種嶄新又未知的特殊感受。
這一年會發生什麼事呢?我會經歷什麼樣的改變與成長?

雖說身體的狀況好一些,療心卡也印製完成,心裡總有一種不安定的煩躁。
我知道那來自我的關係。
沒有甚麼不好,卻隱約感覺到自己的不滿、不開心與無力付出。

早上為此抽了三張療心卡,依序是懷疑、獨處跟陰影組的空白牌。
果真反應自己現在的心境啊!
胡思亂想,懷疑著關係的穩定與內涵,而空白牌正顯示自己莫名的陰影。
但有趣的是滋養組抽到的是獨處。
某個部分,我確實想要一個人安靜,而非面對關係。
也渴望更多屬於自己的自由與空間。

最後我再抽一張,只抽滋養組,看看有什麼指引。
抽到的是淨化。
淨化自己的身心靈,淨化自己過往的負面記憶。像年終大掃除一般,清除舊有的,才有空間容納嶄新的。

我喜歡獨處跟淨化的含義。
一切都還是跟自己的心有關,唯有靜下心來,把自己的內在整理乾淨,或者就會看見不同的真相,找回生命的寧靜與關係的美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有一份關於習慣養成的研究報告,提到一個行為重複21次,會形成習慣。而一個習慣的養成,至少應重複21天,甚至是用66天或更長的時間來培養。
每天如何吃飯、睡覺,乃至於生活作息,其實都是一種習慣。
而心靈的狀態也是。
習慣怎麼樣的思考模式,習慣什麼樣的角度視野,習慣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情緒狀態,習慣如何跟別人相處應對。
習慣就像一個安全的區塊,不見得適當有益,但因為熟悉,就好像舒適區,讓人難以改變。
生活習慣尚且如此,心靈的慣有模式更會令人不知覺、無意識地重複,甚至上癮。

這讓我想到最近在協助他人使用花精時的發現。
若以阿卡莎內觀來選擇四瓶脈輪花精,在每天使用的狀況下,通常是使用完一瓶之後才會繼續第二瓶。
第一次我都會先帶領對方,並告訴他使用的步驟與方式。
之後對方就可以把花精帶在身邊,持續這個歷程。
但我也發現,這其實就像養成一個新的習慣。
過去也許不太懂得善待自己或者每天給自己一段安靜的空間,那麼,運用花精其實就是在培養這樣的過程。
能否每天都持續地使用?能否每天都留意自己心情的變化?能否每天都為自己保留一個滋養心靈的時空?
這需要時間、不斷地練習跟持之以恆。

這樣的歷程也像參與成長工作坊。
早先在帶領成長工作坊時,有周末一天的安排。
後來改成週間連續數週的團體,確實發現拉長時間後,每一週與成員相遇時,都會看到他們些許的成長與改變。
有時候成員在當週剛好發生一些跟本次團體主題相關的事件,就可以在團體中得到滋養與解答。
所以,除了心靈圖卡的教學工作坊,目前以成長為目標的療癒工作坊,就會以連續數週的方式進行。
真的要改變,需要時間孕育的歷程。


十二月開始連續七週的「彩虹之旅~人生七大課題的脈輪花精療癒工作坊」,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整合與突破。
之前所設計帶領的每一種成長工作坊其實都配合一種心靈圖卡。
而這次的「彩虹之旅」,更是根據主題來運用不同的心靈圖卡,並以曼陀羅、脈輪花精、冥想來進行,可以說是整合了先前所學的工作方式。
時間也比之前的團體更長。
某個部分是自己給出了這樣陪伴的承諾,希望在一個更完整的歷程當中,協助成員探索人生的七大課題,促進身心的平衡。

療癒是一種歷程,養成健康的心靈習慣也是。
且給自己一段滋養放鬆的時空,一起來經歷成長與蛻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聖經福音書上耶穌曾對人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可2:17)
尤其在台灣,滿街的診所藥局,讓生病的人不愁找不到醫生。

正因為醫療資源太過便捷,舉凡小感冒可以到社區診所就醫,慢性病痛可以求助中醫,醫生也不愁沒有病患上門。
身體的疾病是如此,但心靈的感冒、痠痛或是癌症呢?

每個人對身體毛病的承受度不同,有些人可能一覺得喉嚨痛,就馬上就診拿藥;有些人可能要等到發燒嘔吐,才會想要就醫。
通常非得要看醫生,是身體出現了生病的症狀,且到達自己無法忍受,無法解決,或影響正常生活的狀況。
當然,如果是小問題無妨。一旦是大毛病,往往會帶來後續生活的變化。
除了可以根治的病症,還有許多的慢性疾病,也會影響生活的不同面向。

如果以身體疾病的觀點來看心靈的狀態,最大的不同是,心靈的健康並非與年紀成反比。
通常,身體的健康狀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
但心靈的健康並非如此。雖然有人說:越小的孩子擁有越純淨的心靈,但隨著生理的日漸成熟,有些人可以培養健康的情緒、正面的思維;有些人的內在成熟度不見得有所增進;有些人反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懂得生命的意義,找到身心靈的平衡之道。
所以,心理的健康並非跟隨大自然生老病死的法則與時間的進展而變化。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理性的年代,心靈的病痛往往容易被忽略。

除非是引發身體的症狀,不吃不睡或嗜吃嗜睡、狂哭激怒、幻聽幻覺,於是,進入醫療體系的精神科(心智科),加以診斷、服藥。
就心靈的病痛來看,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者可等同身體的癌症,影響一個人的程度並非感冒等狀態。

但非得要到這樣的程度,才願意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嗎?

自己究竟對自己的心了解多少呢?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是否關注呢?對自己的想法與念頭又有多少的覺察度?
知道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有哪些小毛病?或者有需要注意的遺傳病(原生家庭或累世的影響)?還是已經接近發病的邊緣?

心靈的病痛不像身體有病的症狀那麼明顯,雖然她通常也會反應在身體的狀態上,所以,對自己有較多認識,可以更多覺察到自己的想法、感覺或情緒的人,比較容易發現自己心靈上的需求。

也就是一種心靈的病識感。
可以感覺到自己最近心情的不穩定、負面想法變多了、對生活失去活力、與人疏離等等。
每個人的意識狀態不同,有的人可以感覺到心情的小感冒,有些人要等到心靈發炎時才發現自己不舒服。

可是就算知道自己心理方面有哪些小毛病,跟身體的病痛比較,一般人也不見得就會加以處理。
有些人或許覺得沒有改變的可能或希望,有些人或許不知道到底要找什麼方法。
比較像是慢性病,雖然不舒服,但也容易忽視。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在心理健康這部分,除了可以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甚至有傷口需要療癒,其實還可以更積極地懂得滋養與守護。
不一定要等到心情大壞、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找不到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才開始求助。

而是像懂得身體的保養一般,也重視心靈的養生。

從認識自己是誰開始,豐富對自己的愛與自尊,拓展自己與人、與世界的連結,找回自己存在的使命。

快樂,是需要守護與培養的。

如同健康,並非理所當然,可以任意耗損的。

換個角度說,心靈及身體的病痛都值得我們去感謝。

因為是這些傷痛喚醒我們,促使我們去關照自己的生命,促使我們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促使我們認識自己真實的樣貌。

意識到自己的缺乏與對愛的渴望,是心靈的呼喚,呼喚我們回到身心靈的合一狀態中。
那是身體的健康、心的平安、靈魂的喜悅與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兒子在上上周末於戶外玩耍時,不小心跌倒,右腳的腳底插進了地板的異物。
隔日就醫,醫生在他的哭喊聲中,挑出了幾根木屑。接下來的好幾天,我都帶他到診所換藥。
但傷口癒合了,卻依舊有紅腫的現象。
醫生說:怕是還有東西沒清乾淨,再觀察幾天看是否有化膿的狀況。
所以,這週末,我們又帶他到診所。
為了確認跟清理,醫生必須把他癒合好的皮膚再次劃開。
兒子不免喊痛,但果然傷口內還有木屑。這次,醫生不顧兒子的掙扎,狠下心來清理。
清理乾淨、擦藥、包紮,這一兩天就立刻消腫了。

正好是在我帶領真愛卡工作坊的當天上午,帶他就醫。
這個歷程,很像心靈的傷與療癒。
當心理受傷,當時或許也會立刻面對處理,但倘若當時加以忽略、否認或壓抑,或者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或自己無法處理或用了一個不當的處理或這處理可能還是會留下疤痕或副作用,那麼,就好像事情過去了、傷口結疤了,其實傷害卻一直存在。
傷害一直存在於心靈深處,繼續蔓延感染,甚至化膿破壞。直到有一天影響正常的心理運作,或者某一次突然被人踩到傷處,才被發現。
感覺到或覺察到自己的傷口後,倘若願意走上療癒之路,一開始的動作卻必須先劃開層層的保護,揭露在面具底下真實的樣貌。
如同再一次經驗痛苦,即便這痛已經不是原本事件帶來的傷害,而是因為陳年的累積與思緒的強化,還是必然感覺到痛。
這痛,這為了療癒而需要打開傷口的痛,其實是有益的。

身為助人工作者,需要有膽識跟承接的能力來打開傷處。
固然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於自身改變的意願極其重要。我想至少助人工作者需要去明白,這療傷的歷程與轉化的契機及如何協助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要療自己的傷。
在療別人的心傷之前,我們是否看見或懂得自己的傷?是否敢面對自己的痛?是否體驗過療癒的歷程?是否時常保持自己內在的更新,活在當下的流動中?

我相信,踏上這條助人的道路,一定有每個人生命的脈絡與故事。
海寧格老師總說:「助人工作者其實最想拯救的是自己的父母。」
更誇張的說,其實是助人工作者需要個案的存在。
但倘若,我們由痛苦而生,進而走上療癒自己的旅程,就更能懂得他人的苦楚與轉化的歷程。
所以在『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治療師只有在認識自己,明白自己不是所投射之物,是觀者、是自性本身時,治療才有可能真正奏效。」「治療師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案主都應該是自己。」

正是在這次真愛卡助人工作坊中,我深深的觸動。
這次來參與的成員,多是助人工作者,無論是諮商心理師、輔導老師、相關系所的研究生或是心靈成長領域的工作者。
因為大家都已然有自己專業的養成與經驗,我反倒不覺得分享真愛卡的運用技巧是重要的,至少並不需要以我的方式為準。
我相信大家透過一天的體驗,在更多的練習與對話之後,一定可以找到自己使用的方式與風格。

因為使用真愛卡,因為一開始有自我的體驗與抽卡,我反倒看見大家更多的真實,不在助人的角色下,而是每個人都會經驗的喜怒哀樂。
助人者也會受傷,助人者很可能也有過去的包袱、未了的情結。
當這些沒有療癒完全,也容易在助人工作的現場,帶給彼此傷害。(有時不以為有傷害,很可能是助人者正好跟個案上演彼此熟悉的心理劇碼)

我想說的是,倘若這並不只是一份餬口維生的工作,而是來自內在的渴望、招喚,我相信,身為助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療癒自己、清理自己。
倒不是說要療癒到如何完全才能開始工作,我想對我來說,最常用的就是自我覺察的力量。
覺察自己的感覺、思緒,覺察現場發生了甚麼、自己發生了甚麼,覺察是什麼過去的傷在喊痛,覺察是什麼踩到了自己的地雷。然後,我就可以選擇,下一步。或者就只是明白了,卡住的地方就可以再度流動。

我也會有痛苦難過,覺得自己不夠好,不知道該如何與親近之人相處,對未來感到茫然的時候。
但我說:心靈成長這條路是我的天命。
因為這就是我整理自己、療癒自己、拓展自己的根本。
因為傷過痛過,也癒合轉化,才更懂得別人的痛與傷,卻也看見出路與希望。

這也是我這些年改變療癒之道的歷程,運用更多非口語的方式,運用更貼近心靈語言的圖像療癒(心靈圖卡、藝術治療、家族排列、催眠,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圖像式的治療),帶來更深的力量。
換個角度說,當助人工作者很會說或只會說,也許他就失去了與自己內在的連結(因為大腦知道的,心不一定懂。心試圖表達的,大腦也不見得明白),也就失去了與個案的連結。


所以,當助人者更懂得自我療癒,至少會在更清明與更有愛的狀態下,給出療癒。

我深深祝福所有已經在助人道路上的夥伴:給出真愛前,乃是我們已然領受過真愛。真愛自然向外流動,因為內在盈滿真愛。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剛收到一封email,轉寄921地震十週年的活動訊息。
思緒停頓了,想著要如何分享這個消息或書寫成一篇文章。

一開始想到,九月初遇見朋友,一位藝術治療師,談到去88風災災區協助的情形。
「一團混亂,不同的單位,不知道要向誰聯繫或確認。連去幫忙的助人工作者也不見得知道該如何進行。還是看到有人在做秀或因為私利在做事。」
於是我們談到不同單位的整合、資源的連結、不同專業的團隊合作。

上週與一位朋友聊天,聊孩子的教育,聊居住的環境,聊生活。
最後的結論是:台灣病了。

在面臨巨大的天災,在生死的瞬間,幾乎沒有使力的餘地,不得不承接天地的改變。
但事後總有人問:人為的責任與作為是如何導致或加速這樣的災難?

大地看似靜默,地表的變化看似需要萬年的累積,我們看似影響不了氣候、土地、動植物的生存。
而災難發生後,好似可以做些甚麼,又好似必須承認自己的有限。

這種矛盾與弔詭,是否正是人的特質呢?
以為人定勝天,卻也經驗無能為力。以為微小的力量不至於帶來全面的破壞,卻又同時看見微小的力量可以聚集成多大的影響與建設。以為我們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粟,卻正是這些平凡的份子成就在地的大事。以為土地離我們遙遠或可以理所當然地使用,卻發現是大地餵養我們且生死相關。

最遠也是最近的距離,是當我們忽略自己內在的聲音,忘記自己在天地間的位置開始,然後,扭曲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濫用我們與天地的關係。
原是最近,卻也最遠。
看似最遠,其實最近。


推薦:921網路博物館http://921.gov.tw/

轉貼:【雨過天晴】921十週年紀念短片‏

現場首映
時間:2009年9月21日∕晚上19:00(18:00即可入場)
地點:台北巿信義區松高路11號三樓∕誠品信義店
活動:921《雨過天晴》電影首映及電影書簽書會

電視首播
9/21(一) 晚上9:00 東風電視 37頻道
9/21(一) 晚上11:45 公共電視 13頻道

網路首播
http://921.gov.tw/ (921網路博物館)

【雨過天晴】When the rain is over
愛能撫慰人心、撫平悲傷,就像雨後晴朗的陽光。

出品年份:2009年9月2日
規格:16mm轉HD 
影片發音:國台語 
片長:27分鐘
類型:劇情短片
製作:翻滾吧男孩電影有限公司、海納百川娛樂有限公司
導演:林育賢
演員:曾愷玹【不能說的祕密】、吳懷中【對不起、我愛你】、
潘親御【冏男孩】、楊潔玫【孽子】、魯文學、張毓琁

故事大綱
九二一地震後,八歲的小晴失去父母,被災區的攝影義工林爸收養,
林爸夫婦對小晴視如己出,小晴卻因心中傷痛而自我封閉,時常被地震惡夢驚醒。
林家獨子志明調皮搗蛋,小晴越封閉,他越愛捉弄。
某日,志明英勇替小晴解圍,雖然負傷,他終於學會該怎樣當哥哥。

小晴從沒忘記失去父母的痛,每次新年要拍全家福,小晴都刻意離林家人遠遠的。
晃眼十年,小晴在呵護中長大,像林爸一樣喜歡攝影。
時間與愛已撫平她心中的傷口。高中畢業那天,小晴終於與家人們拍了一張全家福。

小晴將離家北上讀大學,她與家人交換了給彼此的珍貴禮物。
離別雖然傷感,小晴微笑說再見,
因為她知道不論海角天涯,家人的愛都將與自己緊緊牽繫,
像雨過天晴的溫暖陽光,暖暖將她包圍。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完整的人生並非完美的人生,因為人生的圓滿,一個完整的人生,事實上與完美的人生恰恰相反。有限的條件和有所欠缺的經歷正是把我們推向完整人生的助力,讓我們經歷一個人生,它既是賜禮又是被實現的目標。這時愛的欠缺已不再是不幸的障礙物,轉而變成了一種動力,一種力量的源泉,這種力量的獲得既要求我們的努力同時也是被賜予的禮物。
當我們的觀念仍然專注於曾受苦的缺憾感而因此被束縛時,並常常試圖用某種癮頭來埋葬這種痛苦。早期不被滿足的渴望和愛的缺乏之記憶便是這些癮頭的燃料。一個人有暴飲暴食、害怕獨處、追求一時痛快、購物狂、工作狂、禁慾、宗教狂熱的傾向任何通過這些被提到的方式來逃避現實的人,其實都是在尋找父愛或母愛,或者任何未能滿足他的人之愛,及未被滿足的渴望。這癖好沉溺者並不理解,他之所以活著已經意味著他的父母早已在他之內並給予一切他們能夠給予的。這上癮者感覺人生的不完整,最後他所能做的就是接納現在已擁有的一切和現在就是的狀態。
…然而,當我們接受父母本來的樣子,不再有早期愛之欠缺感時,那麼當下愛的體驗將取代我們孩童時的缺憾,我們便擁有了一份沒有被虧欠過的愛。」(摘錄自伯特‧海寧格所著【沉思】199頁)

完美主義者第一要求的除了自己,其實是誰呢?
我想,就是他的父母。
每個孩子要長大成人,必要的是,了解到父母也是人,且並非是完美的人。這樣的了解並不表示父母不愛他,或者自己是不受喜愛,是失敗者。
或許這個缺憾能夠帶來對靈性的追求,但最終其實是接受生命的本然。

要戒除對完美的癮頭,並非是不斷地要求、努力、渴望成功(通常已經很好了,卻難以滿足或肯定,甚至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深沉的自卑),而是喜歡自己。
相信父母的愛已經足夠,以他們所能給予的方式。
讓這愛流過自己,看見父母背後一代一代家族的傳承所隱含的生命之愛。
這些愛足以滋養自己,足以讓自己喜歡自身的生命。這便是他們所給予的也是我所能回報的。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隨著時間的流逝,風災帶來的心理創傷,也會慢慢浮現,特別可留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相關反應
而首先我想到的療癒方式,並非傳統的口語會談。
當昨日開始寫詩,基本連結到的其實是透過雙手的療癒傳遞能量的支持與轉化。
如果受創者願意說就說,但除了詢問與口語的交流,我想,面對這麼大的劇變,再多的言語也無法描述傳達或者提供理智上可以了解、情感上可以接受的答案。
所以,我想到以下一些非口語的支持方式。

☆靈氣治療:我自己學的是天使靈氣,但我想,相關的透過身體能量的療癒都可以立即的有一些轉化的效果。某個部分,也透過治療師的同在、自然及更高能量的接收,給出無法言傳但身心可以感受到的支持。

☆催眠:固然這是一個可以幫助放鬆或甚至達到心靈慰藉的方式,但主要是看受創者是否願意及能否專注在歷程當中。

☆精油:除了身體按摩放鬆的部分,推薦洞悉卡中的乳香(frankincense)有保護的作用。
薰衣草(lavender)帶來心靈的滋養。
馬鬱蘭(marjoram)可降低焦慮。
肉豆蔻(nutmeg)可提升情緒的能量,喚回活力。
維吉尼亞雪松(cedarwood)可帶來面對困境的勇氣。
絲柏(cypress)及玫瑰草(palmarosa)可提升面對改變的適應力。

☆花精:首先推薦巴哈的救援花精(Rescue Remedy),雖然不直接處理深層的情緒,但可以當場暫時減輕心理的負擔痛苦。
稍後則可參考聖星百合(Star of Bethlehem):
幫助處理驚嚇與創傷。
甜西洋栗(Sweet Chestnut):
幫助感覺絕望悲傷的人。
紅西洋栗(Red Chestnut):幫助過度擔心親人安危福祉而內心不安的人。
岩薔薇(Rock Rose):幫助處於極度恐懼狀態的人。 
龍膽(Gentian)或荊豆( Gorse)可協助面對沮喪的心情。
白栗(White Chestnut):
幫助被反覆不停的思想與念頭困擾的人。
胡桃(Walnut):可在重建家園時,
幫助生活正經歷重要變化但無法適應的人。
另外對於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可參考橄欖(Olive):協助消除過度工作帶來的疲憊或是
橡樹 (Oak):協助在
勇往直前仍要留意身體承受的能力。

☆英國Aura-soma產品:尤其是白色瓶,有淨化空間及轉化能量的作用。受創者或工作人員都可使用。

☆吟唱祈福:只要有願意及相信的心,就可以進行。

☆心靈圖卡:特別是正向卡的使用,推廌守護天使卡跟精靈指引卡,搭配冥想的效果會更好。

☆隱喻:如果能夠說的話,配合當下身體能量的感知與轉化來承接受創者的故事。

☆表達性藝術治療:我想也需要等待一段時日後,基本生活開始復原才會有進行的力氣吧。

☆家族生命故事書的創作:是記錄記念,也是哀悼的歷程。

☆說夢讀夢解夢:夢總是會宣洩更深的陰影。

☆家族排列:更久之後,若家族中有死亡的傾向時,可參考。

這些只是我知道或學習的方式,或許有些並非正統的心理療法,主要是暫且不用口語的表達時,透過非口語的支持,或許可以帶來當下情緒的轉化、心靈的療癒。
其實不只是受風災影響的人,即使是前去協助的人員,也需要留意自己身心負荷的程度。或者因為閱讀報導而影響情緒的人,也要留意自己心靈的健康。
此外,原住民部落的協助最好能考慮其文化,善用原本的治療系統或方式,或許可以更貼近他們的需要。
屬於這塊土地的創傷,需要好深的療癒!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陸陸續續接到不同機構單位的工作邀約,有大學諮商中心、社福機構、企業等等。
在合作的過程中,看到不同的助人工作方式,也看到不同助人工作者的面貌。
其中,社工員的角色,著實令我有許多感觸。

正因為自己也是社工出身(也考上社工師),也有在社福機構工作的經驗,在與社工員分享交流時,很能體會他們對上對下的辛苦。
對上是身處在機構,有主管機構的期待,但也有方案政策對於工作上的要求。但這些期待或工作方式是否符合個案的需求,或者能否有效地協助社工員提供服務,有時候反而增加社工員的負荷。
對下,或者說是直接面對個案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想看,倘若一個大學畢業,剛出社會的新鮮人,工作內容卻是服務社會的弱勢或邊緣人,可能會接觸到低收入戶、兒虐、家暴、性侵,或者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等。
我絕對不是認為這些族群有甚麼問題(不過當我寫這句話時,也顯示出社會工作的一種弔詭:當我提供服務,某個部分我就在界定問題、給予標籤),而是從社工員的角度來看,他自身需要有多大的能耐,無論是工作上的專業程度或是對於社會的不公不義、人性的陰暗等面相,有讓自己繼續工作下去的本領。


這當中有太多可以探討,甚至無解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有沒有改變的意願很重要。
很多時候,當面對非自願性案主時,其實是很難給予協助的。
就好像一個人要往東走,你偏要拉他往西走,即便你認為往西走對他比較有幫助,但在對方並不想要接受協助(或者說是協助的方式)的情況下,光是彼此的拉扯就可以消耗雙方的精神。
而有時候,社會工作所提供或期待個案改變的,究竟是個案的需求還是社會對於正常的要求呢?
無論有多好的策略或方向,倘若沒有考慮工作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需求與能力的界線,恐怕只會讓社工員出現耗竭(burn out)的狀態。
而社工員處在兩者之間,如果沒有看到這些面相,一味認真地想要完成手邊的工作,恐怕會遭遇強大的挫折。
所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真的很重要。
如何在施與受之間取得平衡,讓自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與熱情,找到這個工作的定位與自己的角色。

或許這也是我離開社會工作的原因。
而當自己踏入開課收費的領域,也發現,付費是需要的。
與其一味地提供資源及協助,對方的給予其實也是一種動力與承諾。
至少表示對於自己的成長與改變,有一定的意願與期待。

如何激發對方內在的力量,於是,不再需要所謂的助人工作者,不正是助人最大的目標嗎?!


後記:
寫完之後,總覺得還有很多說不清的。
不同的社福機構、不同的服務對象、不同的協助模式,其實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與影響。
有非常多默默在自己崗位上盡心盡力的社會工作者。
正因為看到他們的付出,從工作者的角度,也看到他們想做好卻礙於社會結構、福利政策、機構大小、服務對象本身的多重需求等狀態,難免力不從心。
況且一個社工員手上的個案量,通常是超過或飽和的。
有時候不免戲稱社工員比個案更需要被幫助。
所以,可以從哪裡著手呢?
至少對助人工作者來說,真的要清楚自己的能力與狀態。在付出之際,也有接收與滋養的管道。這也是對這份工作與個案的敬重。

尤其看到連日風災造成的家破人亡,各地的善款捐資其實都顯示出社會救助的重要,其中有很多是社工員服務的內容。
但如何真正提供災民所需的,若以長遠的角度來看,絕對不只是經費的補助、有形的重建,還包括無形的、心理的復健與療癒。
也許在面對這麼重大的災難時,需要的是各種專業各司其職的整合服務。
社工員做自己能做的,但也明白自己的限制,然後,可以結合不同的資源,甚至轉介。

其實,這幾天反覆地思量,從協助自願性或非自願性個案,看到社工員的辛苦,也省思所謂助人工作的意義目的,又看到風災帶來的一連串影響,似乎從體制的協助、環境的改變,連結到個人自身成長的意願,但又回到個人無法掌握拒絕的劇變。
這背後給我們的學習課題是什麼呢?
人定真的勝天嗎?或者總要等到大自然反撲時,我們才懂得謙卑與尊重每一種生命的存有?
人與人一定要彼此競爭強奪資源嗎?或者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都是一體時,可以有更多的包容與謙和?

我想,我自己已然從社會工作的領域走向個人成長,從協助非自願個案來到自願付費的性質,也從心理靠近更多的靈性,這也成為我如此書寫的背景。
我突然發現,當我如此重視心靈的成長,認為個人內在的改變可以轉化對外的心態與實相時,其實所謂有沒有意願,或者可以說是有沒有意識,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意識到可以改變的可能性與希望,意識到靈魂的渴望。
沒有這些意識,確實只要過好平日的生活,有得吃穿,現實物質的問題得以解決,有些小煩小惱,倒也過完這一生。

甚麼樣的人會踏上傾聽靈魂之聲的旅程呢?
原來,我想做的,不是社工整合資源的服務,也不是諮商室裡的治療,而是更深的找回生命的本質與價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好友的blog看到這段話:「如何營造一個創造性環境,讓同在的歷程,能自然而然開展。」
我想到上週剛結束的「內在小孩滋養工作坊
」,短短一個月每週兩小時的會面,卻感受到很深的觸動。
對我來說,這段話會變成:「
如何營造一個療癒滋養性的環境,讓自我撫育的歷程,能自然而然開展。」
這次的工作坊由一天的設計改為每週一次的團體,針對成長療癒的主題,這樣的時間安排反而可以讓成員在生活中沉澱醞釀,也可以看到在歷程中的轉化與改變。
另一個變動則是,每次團體結束後,我並沒有拿出天使卡給予祝福,而是在團體的帶領上更強調如何發現自我內在的療癒力量。

在內在小孩的課題之下,主要是透過加強內在撫育型父母的力量來照顧滋養,但無論是內在小孩或是內在父母,都可以說是我們內心狀態的一種隱喻。到最後會發現,我們並不是分裂、矛盾的,而是為了整合內在的心靈碎片。

療癒的力量一直在我們心中,或者說,當我們能夠更多地去覺知到自己內在的平靜,更經常回到自己的中心,療癒的力量就會更容易滋養我們的生命。

無論對帶領團體的我而言,或是每一個想要認識自己內在小孩的人,重要的就是為成員、為自己營造一個療癒滋養的空間。
也許是一個安靜跟自己對話的空間,一個可以放鬆的時刻,一個只專注在自己呼吸的片段,一個可以任意塗鴉書寫的環境,一個讓自己覺得安全又自在的,特別是心理空間的營造。
就在這個空間或說是時間當中,當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讓內在的樣貌得以表達、顯現、發聲,就能更多讓自我撫育的歷程自然地開展。

而在這次的工作坊當中,從成員的分享與創作,真的見證了自我療癒的歷程。
可以看到自己的光明與陰暗;可以經驗來自父母祖先的祝福;可以發現一個人獨處的勇氣;可以再次確認自己的天命;可以讓心靈的自己重生;最後終於遇見自己的內在小孩;或可以放鬆,可以鬆動一些平日的框架,可以打開一點不一樣的可能。

可以讓成員發現、經驗、拓展自我療癒的力量,我覺得才是所謂治療的根本。










以上為工作坊成員作品
請勿任意轉載使用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到團體成員分享內在小孩測驗的結果,也想把自己的發現與心得與大家分享。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自行施測
http://www.wretch.cc/blog/yschou/8917618)

以測驗結果來說,回答3個〝是〞,就表示需要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回答5個〝是〞,就表示自己的內在小孩受傷不輕。
但乍看之下,似乎很容易就可以回答3個以上的〝是〞,甚至有人超過5個〝是〞,那是否意味著自己內在的狀態真的滿是傷痕啊?

首先,這問卷的題目陳述其實是內在小孩受傷後的反應模式,並不代表所有內在小孩的狀態。內在小孩除了受傷的這一面,也有好奇的、直覺的、創意的、神奇的這些部分。
而從問卷的內容中可以發現,每一題都顯示受傷的內在小孩,不同的面相。可能是對自我的觀感、如何看待人我之間的相處,或價值觀及情緒、身體方面的行為表現。
所以,不妨先看看自己究竟是哪幾題回答〝是〞,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較容易呈現的狀態。
例如,在第6題跟第10題回答〝是〞,就顯示出受傷的內在小孩以身體的失常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若是在第1題、第3題、第8題及13、14題回答〝是〞,這類受傷的內在小孩屬於在人際關係上易於討好別人、看重別人而忽略自己的狀態。
若是在第2、4、15題回答〝是〞,比較傾向為完美主義者,容易嚴厲要求自己的內在小孩。
若是在第5跟第7題回答〝是〞,恐怕跟自己的內在失聯許久,也容易忽略自己的內在小孩。
在9、11、12題回答〝是〞,顯示出內在小孩較缺乏安全感。

容易回答〝是〞,也有一些可能,就是對問句陳述的認同。
例如第1題:我很容易去討好別人。
你也許覺得自己會討好別人,但如果先前都沒有覺察或面對這個狀況,你可能會直接回答〝是〞,卻忽略了句子當中的描述「我很容易」。
某些人如果對自己討好別人的狀態有所因應,或者獲得療癒,很可能會覺得:我有時會去討好別人,但並非很容易,所以就不會認同這句的陳述。

這種非黑即白的狀態,其實正是受傷的內在小孩的一種呈現。
對受傷的內在小孩來說,凡事不是對就是錯,他所用的語言就會是:總是這樣、每次都這樣,而較難去給予彈性變化的空間,如:有時如此,但並非常態,這只是這一次的經驗等等。

當然如果真的回答很多的〝是〞,也有可能自己內在已經為自己寫下受傷者、受害者的故事腳本,容易看到自己受傷受苦的那一面,而忽略自己正向有力的部分。

也有人問我:如果我的〝是〞少於3個,會不會也有問題啊?
其一是接受自己內在真的很好,或者至少這個問卷並沒有顯示出甚麼不妥。
其二是,無論回答多少個〝是〞,其實都隱含著我們的光明面與陰暗面。
看到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如同看到自己的陰暗。
但要如何滋養自己的內在小孩呢?
其實還是透過增進自己內在撫育型父母的能力,也就是照顧自己、愛自己的能力。
所以,無須對抗黑暗,只要讓自己內在的光可以展現、穿透。
讓滋養的光得以照進受傷的陰暗面。
光明與陰暗,同時都在我們裡面,透過內在小孩的療癒,等待我們的轉化與整合。



想要滋養自己內在小孩的夥伴,歡迎參加七月份的內在小孩工作坊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幾天浮現這樣的念頭。
關於兒童的成長發展有不同階段的指標,例如:身體方面、認知,甚至是道德層面,都曾有不同的研究與理論來描述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甚麼樣的外在表現。
簡單來說就是三歲的小孩是什麼樣子,對事物的認識到哪裡?會做哪些動作?情緒的表現如何?跟人的互動關係又是怎樣?五歲又是另一個樣子,八歲、十歲一直到青少年階段。
因為就外表來看,孩子一出生就一直邁向成人的方向前進,歷經幼兒、兒童一直到青少年而至成人階段。
但,外表長大成熟,就代表內心也隨著年齡而長大成熟嗎?
有沒有一個指標或發展的歷程可以來描述成人的內心世界呢?
在心靈的成長版圖上,我如何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與座標?我如何明白哪裡是成長前進的方向?

我想,心靈的成長應當還是有一些階段及發展的概念,即使她不是以可見的時間來計算,或者發展的歷程可能是跌跌停停,甚至倒退或者是像螺旋狀的延展,總還是有跡可循。
知道自己在哪裡,知道自己現在有多少能量,知道現在自己的成長任務是什麼,需要面對的創傷又是什麼,就可能比較清楚適用的方法是什麼,如何改變,如何朝下一個階段前進。
因為你不可能期待一個三歲的小孩要完成十歲小孩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如果有一個心靈年齡的算法,就可以明白自己即使外表已經三十歲,內在卻還處於二十歲的狀態,有一些創傷尚未療癒,有一些舊有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內心需要成長,才能在心靈上發展與身體相當的成熟。

這使我想到,有這麼多的法門、這麼多的課程與管道,甚至在宗教之外的靈性成長,也正如火如荼地發展。
「對於召喚我們治療自己的呼聲,最常見的回應方式之一,就是追尋所謂的『靈性』,這似乎是屬於人的一種本能。」這是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書「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其中的一段話。
作者身為禪修老師及心理治療師,鑽研及整合這兩種道途,但我記得書上也提到「走上『靈修』道途的很多人,問題不在於自身與神的關係,而在於置身於此一世界的基本身分。」「如果不揭露問題,我們就會用靈修表象掩蓋內在的情感創傷,但創傷並不會因之而去。相反的,靈修會使我們逃離我們的情感問題,但是卻是壓抑,甚至深化問題。」
我當然不是說,靈修不好或不重要。
而是回到先前的脈絡中,如果能夠了解自己目前的心靈座標,明白對原生家庭、父母的失望與傷導致我們渴求一種更大的完美,或者明白人際關係的疏離導致我們渴望一種親密,明白自己內在還有一些部分尚未長大,那麼,靈修或其他方式固然都是一種幫助,心靈上的傷口還是要認真地清理跟治癒。

我一直在說心靈,也從事相關的輔導工作,其實就是發現,對我來說,認識自己是最根本的方法。
如果連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的情緒、想法、渴望,如果自己都無法覺察內在的狀態,那麼,又如何去面對外在世界的紛擾,如何讓自己活得心安?
無論外在世界如何,別人對自己如何,也只有回到自己身上,確認內在的感覺:喜歡不喜歡、舒服不舒服,是令自己開心或生氣的,才有了下一步的行動。
過度或自動地反應,並非是覺察之後的回應。
就是在當下,當自己發現到,原來自己是這樣啊!就有了轉化與抉擇的機會。
所以,誠實地面對自己,無論目前正在學習何種成長的方法。
即使有更大的存有,或者有人追求靈通的經驗,但目前的我覺得最踏實的方法,還是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心靈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澄清與覺察,辨認自己的位置與方向。


所以,倘若沒有一張可以依循的成長地圖,是否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個當下,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相信自己的直覺?
即使現在覺得好痛,某一個片刻不再相信自己的價值,如果願意正視那個痛,看看自己如何定位自己,而不急著用其他的方式來迴避,那就是一個寶貴的,足以認識自己是誰,足以成長的契機。



後記:
原本想提到「內在英雄」相關的書,其中以不同的原型來描述心靈探索的歷程,從孤兒、殉道者或鬥士到流浪者,最後是魔法師的階段,但下一輪又再回到孤兒,如同迴旋般的成長。
這是我目前讀到的心靈發展座標。
但寫著寫著,就寫到了聆聽自己的內在。
還是期待有一張地圖(發現自己從時間的發展轉變成空間的,地圖的概念是否更能描述心靈成長的歷程呢?),可以提供一點指引,讓人懂得自己目前的位置與處境,讓人點燃前進的希望。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天發生的一些事情與經歷,我用心靈的碰撞來形容,這個碰撞敲醒了沉睡中的一些痛處。

其實要從上隱喻課程的前一天說起。
那天為了回覆學生的疑問,逛了逛心輔相關的blog,剛好看到一位老師,也是母親,先生是同行,去國外念藝術治療。
並不相識,只是突然地,在我心底浮現羨慕的滋味。


羨慕有一位可以在工作上對話扶持的伴侶(不過我知道這並不常見,也並非為此感到遺憾)。
羨慕可以出國讀書。
羨慕在家庭與自己的工作上,取得平衡。

剛開始在這個羨慕底下,我發現自己的失落,連結的是更深遠的關於原生家庭的記憶。
或者說比較明顯的是高中那段歲月。
穿上深綠色制服的我,並不感到驕傲。因為在眾多優秀的同學之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同學之中有家世背景很好的,準備一畢業就出國念書,或至少大部分是家長有能力栽培補習的。
我,則在家庭的變動與紛擾之中。
從小沒有補過習,讀書這件事,從來也就是靠自己。
當然並不是鼓吹補習啦,只是對年少的我來說,那顯示出我與同學之間的差異,差異的背後是父母無法提供的協助。
缺乏父母家庭的庇蔭與守護,是我心底的傷。
他們對我的愛,我是懂得的,但在當時的生活層面,卻需要獨自一個人來打理。
(成為軍人的妻子,好似又重覆這樣的狀態與心情。感情深厚,但現階段多半需要一個人照顧小孩。)
獨立,是我培養出的能力,卻也隱含著失落。

這一路走來,我又發現,原生家庭的傷促使我走進心靈與宗教的世界。
我追尋著眾人所說的幸福,或者也是為了滿足童年對家庭的渴望,所以,我算早婚,又早早地生了兩個孩子。
早些年,我療過往家庭的傷。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嫁一個負責的老公,在信仰中尋求支持與指引。
成為母親之後,我反倒真的開始追尋自己,關於自己是誰、自己的天賦使命、自己的渴望。
但卻是在甜蜜的負荷之下,有時總有無法全力施展的束縛感。

所以羨慕不只敲醒了過往的疼痛,也道出了目前的議題。

若是回到隱喻課程,要給出幾句生命眼光般的詩句,我真正想說的是:
因為缺乏,才能創造一次又一次展翅飛越的機會。
於是我明白,自己並不缺乏。

在團體當中,我說的是:
轉化、跨界相關的句子。總覺得不太對味。
當下也很好奇,自己為何會以森林女神作為故事。
一個在人、神與自然界穿梭的故事。
我想,正因為身旁缺乏人的有力支持,我很早就走入靈修,尋求上天的祝福。
靈性的探索、大我的連結,是這些遭逢所帶來的禮物。

若非這些經歷,如何懂得生命的痛,何需療癒生命的傷。
若非這樣的過往,如何能激發無中生有的潛能,如何讓自己更深地貼近心靈。


帶著這樣的羨慕,隔天上午,在隱喻課程中,我編織著自己的生命故事。
在森林女神的隱喻中,我讀到自己的孤單。
因為原生家庭的際遇,無法對人訴說的孤單。
因為自己對內在的尋求,較難找到同好的孤單。
因為獨立,就是一種孤單。

寫出課程心得時的一種不滿足,是因為背後有更深的生命經驗,渴望以不同的方式被訴說與看見。
我隱約知道,那個給出的意外與轉化,還沒說到自己心裡。

當天晚上,我參與了一場頗為不同的聚會,分享我經營blog的心得。
我知道自己認真地準備與給予,但也發現,這不是自己的場子。
我會用主流與非主流來形容,我選擇了非主流。
確實還是會有一些失落,也會好奇自己為何不愛錢?不追求名利?不懂得推銷自己?不選擇大家所謂的成功?
但真的走入內心,就不善與人表面的互動。

講一句題外話,真誠感謝透過blog而與我相遇的夥伴。
這裡呈現我的個性與特質,即便非主流,也遇到了你們,為我的知音。


回家後,我又收到一封令我有多樣情緒的信。
別人對我的不了解或說是不肯定,我百般思量,究竟是哪裡做的不夠。


總之,這心靈的碰撞很深又引發了這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
關於自己是甚麼樣的,又渴望甚麼樣的生活。

在同時發生了一件生活的小事,帶給我很不一樣的啟發。
剛好這幾天浴室裡出現一股怪味道(不知是否因為如此,對豬小弟的大便坑難以釋懷),我左翻右找,東清西洗,想要找出味道的來源。
結果居然是房東留下來的垃圾桶所發出的臭味。

我一直習慣往內看,屬於內在歸因的人。
但這怪味道並非出於自己,而是前人或他人所遺留的垃圾。

走心靈的路,總說,改變在於自己。
近來盛行的學說甚至說:信念創造實相,你怎麼想就會吸引甚麼樣的狀況,這人生的遭逢是靈魂早已安排的劇碼。
所以,改變在於自己。

對於究竟會遇到甚麼樣的事情或人,真是自己決定的嗎?
或者說,有時候,是別人起的因呢?
我認同,如何回應是自己的問題。
但不把所有外在的事件都歸因於自己念力的吸引。

孩子可以選擇父母嗎?
或者保守地說,是彼此相約來走一段人生的旅程。
但過程中會發生甚麼,交織互動的元素太多。

所以,不只是自己的選擇,也關乎人與人互動的影響,甚至是一代一代生命久遠的課題。

為何會寫到這裡啊?
因為這些痛,與他人有關。
雖然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往自己的內心探索。
不帶著自責、怨懟、怪罪,就是承擔自己的部分就好。



隱喻課程分享:請參考「隱喻與生命故事交織的錦繡」一文。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之一

昨日的心靈圖卡體驗活動,意猶未盡地結束了。
參與的夥伴多為輔導相關背景的女生,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小時的體驗與介紹,大夥的分享卻有超越時間的深度。好像因著對圖卡的好奇與興趣,因著助人工作的需要與熱情,我們有了更多的交流與對話。

對我來說,這一路單飛的旅程,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想是屬性相似吧!來參與活動的人,多半都是助人工作者或相關學系的學生,彼此的分享也就有一些共同的基礎。
聆聽這些專業人士的心聲,我其實很想有一些機會,可以舉辦輔導人員的會心團體。
就像每種職業都有一些共同的甘苦及職業病,身為助人工作者,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可以如何幫助自己呢?
有沒有一個空間,可以讓我們聊聊,助人的酸甜苦辣?!可以享受一下被滋養、被扶持的溫暖與感動?
不那麼工作取向的,不是為了專業的學習,而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當然,還是很歡迎任何想要參與活動的朋友,與我一同藝遊心徑!


之二

取消本週的「內在小孩滋養工作坊」,我發現自己反而鬆了一口氣。
一方面是最近的工作量較多,一方面是我也不再為了工作坊能否舉行而患得患失。
我真的體會,有最好的時機,有預備好要相遇的人。

當大家都預備好了,團體的進行也會更加地順暢。

六月底的週間晚上,還是會舉行這個工作坊,就期待屆時有水到渠成的開展。



之三

莫名地找到一個好場地,也有了一些合作的機會。
日後的工作型態會如何發展呢?
我在實現夢想與實踐天命的過程中,踏出一步,再踏出一步。
未來如何並不可知,卻是在當下體驗、品味與選擇。


之四

開始畫自己的圖卡了。
幾番轉折,決定自己先畫畫看吧!
我不是美工出身,但因為自己對圖卡牌義的設計,會有另一種可以表達圖像的感應吧!
確實,也畫得很開心!

一開始急於完成的興奮消退後,提醒自己,慢慢工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帶領兩個不同的團體結束後,早上與工作人員進行一些討論,腦海中倒是一直浮現日前看的一本書「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中的一段故事。
那是幾封艾瑞克森醫師與一位想要尋求催眠治療的樂齊先生,兩人之間的往返書信。(在254~265頁)

初讀那幾封信,實在覺得非常有意思。
礙於篇幅太多,無法在這裡詳述。
會提到與這位個案的書信連繫,起因於前面艾瑞克森醫師與學生提到另一個個案:一個天生是輸家的個案,一個不會讓任何人解放他,永遠不會做好準備改變的個案。
稍後,艾瑞克森醫師簡單說了另一個例子:一位女性的來信中提到:「我已經密集接受精神分析三十年了,現在快要完成四年的完形治療。到那個時候,我可不可以成為您的病人?」
艾氏說:那些人是沒有希望的,他們是職業病人,那是他們人生的唯一目標。


有一些人,一方面陳述自己的困境,一方面表達自己想要改變,但真的深入探究,又會吐露許多無法這麼做與那麼做的理由。
很會抱怨,很容易看到缺點,但又缺乏改變的動力。
在口語跟肢體的動作之間傳達,矛盾、雙重、不一致的訊息。
「我希望改變,但我覺得不可能改變。」
「我希望被愛,但我覺得你不會愛我。」
「我想得到支持,但我不可以呈現自己的軟弱。」
「連你都沒有辦法,狀況確實很糟吧!」
像心裡遊戲一般,放出渴望被幫助的餌,有人上鉤後,又以各種方式拒絕,最後,雙方不歡而散,再次證明自己的受害。

當時看到艾瑞克森醫師有這樣的見解,覺得很驚奇但又有一種明瞭。
有些人是不會改變的。
或者說,心理治療對某些人是無用無效的吧!
不過艾瑞克森醫師繼續透過另外的故事,寫下這樣的結語:「治療師改變不了病人,是病人自己改變了自己。」「治療師只是提供你一個機會,在有利的環境裡好好思考你的問題。」

所以,願意改變的責任還是在自己。
我自己的學習是,覺察這樣的不一致,避免玩弄心理遊戲,但也用獨特的眼光來欣賞對方的長處與特質。
能夠這麼長久地忍受痛苦,一定也有不凡的能耐。
緊抓著甚麼東西不放,是否是對某人的渴望與愛?
這些特質可以用甚麼樣的方式轉化而成為生命的養分呢?
不過也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比對方更期待他的改變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一

兩個孩子跟我偶爾會有這樣的對話。
「人死了,會怎樣?」
「如果媽媽死了,會去哪裡?」
「等我們長大,媽媽老了,就會死嗎?」
女兒甚至會好奇地說:「好想知道死掉的感覺。」

我會說:「人死了,就會回到天上,就是你們還沒出生的時候在的地方。記得你們是從天上來的,死了,就會回天上去。」
「媽媽死了,會在天上看顧你們,也會活在你們的心裡。」
孩子又說:「如果媽媽死了,我會很難過。」
「那等我死了,也會回天上,又會跟媽媽在一起。」

我總想,死亡,離他們,還很遙遠呢!


之二

母親不時會跟我交代,關於她的後事。
我總是有一句沒一句地應著,大抵是心裡不想去面對有那麼一天。
她也提到關於死亡的方式,舉了幾個長輩過世的例子,要我在最後關頭,放棄急救。
「要走就好好快快地走,不要拖著,對你對我,都是折磨。」

我還無法想像,那樣的場景及抉擇的心情。
但我想,好好地死,確實也是一種幸福啊!


之三

父親的死亡證明上面標記著「猝死症」。
沒有任何預兆,我就在某一日回到家時,接到這個消息。
趕去醫院,也見不到最後一面。
傷心是必然的,但因為父親長久受躁鬱症之苦,因為相信他死後去了更美的地方,也就覺得,對他來說,說不定是一種解脫。

我想像,他的靈魂在一個無慮無憂的世界,等待我們死後,再相會。



之四

清明節回南部親戚家,突然才知道,前一天,表姊的女兒出了嚴重的車禍。
就要高三畢業了,戴著安全帽坐在機車後座,不知道為何撞上路旁的水泥塊,傷到腦幹,尚未清醒。
或生,或死,或為植物人。
若是能夠好好地復原,這頂多就是一場意外。
但突然地,死亡,如此靠近,年輕的生命。

記得農曆年時,還見著面,一起玩塔羅牌。

如果無法復原,要好好地讓她走,還是抱著一線希望,用機器維持生命的氣息?

我無法完全體會,她父母的心情。
但我想,兒女面對父母年老過世的痛,跟父母面對孩子年輕消殞的傷,必然是不大相同的。
必然會有好多的捨不得,是關於孩子生命的開展與花樣,是關於彼此親子之情的短促,是對生死的感嘆與疑惑。


之五

回家後,我跟老公說:「如果有一天我沒有意識,就不要急救了。」
我想,死亡並不可怕,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捨不下,肉體的相會。總想看見、聽見、摸得著,可以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玩耍旅遊。
而死亡,是一條沒有橋可以相遇的河,河上是一幕一幕的回憶,生的這一岸看不見彼岸。
身體毀壞,但深情未了。
所以還活著的人,不免捨不得,總想延後渡河的時間。
只是,每個人必然要上船的。


之六

上船的時間,如何決定?
上船的方式,如何安排?
在生死面前,人,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嗎?
死了之後,又是如何呢?

從宗教、哲學、各家各派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說法。
相信甚麼,就會有不同的結論與表達呈現的行為。

死是什麼感覺,現在的我不明白。
對於死亡,也只是用現在的身心所能感知理解的方式想像著。
但活著,如何可以自在心安,就是當下的學習了。
我不免想,若是有一天突然地離去,現在的我對於自己,沒有遺憾。



之七

年輕的孩子還是離開了!
不知道是否度過十八歲的生日?

老公請我致電問候她的父母。
我沒有這麼做,因為電話中能說的,並非我覺得真的重要的。
如果能夠,最好是在一旁陪伴著吧!
也許甚麼都不說,也許幫忙處理瑣碎的後事,也許只是靜靜地哭著,也許聆聽著孩子生前一遍又一遍的故事。

無須節哀,因為必然傷心,必然要有一段哀悼的過程。
必然要走過、接受、釋懷了,才能有力量地繼續生活。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一、
這周婉拒一份工作的機會。
一個算是兼職,以鐘點計算工資,也是自己熟識朋友提供的助人工作。
雖然其他的時間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卻需要每天進辦公室。
我考量了一天,還是決定拒絕。

思量的時候,設想著若是每天都要朝九晚五地工作,會是什麼樣的狀態與行程。也思索著若有一份穩定的兼職收入,未嘗不是好事。
想像著那樣的新生活,心底卻有好深的抗拒。

我發現,自己寧可選擇自由。
或者應該說,在幾乎是自己帶兩個小孩的狀態下,我無力應付全職的工作,那種蠟燭兩頭燒的生活。
金錢買不到心靈的安穩,但若是少一點收入可以帶來身心的自在,我寧可讓自己慢慢地活。

我想也是因為容易覺察的特質與敏感,對內在的世界有更多的關注。所以,心安總比外在的安定更為重要。
而當我決定放棄這樣的安穩,心,反而平靜下來。
我更明白,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前天隨著孩子的開學,終於有了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我預計到公館師大附近買工作坊成員要用的塔羅牌以及尋找舉辦圖卡體驗活動的咖啡廳。

購買塔羅牌的時候,沒有原先預計買的版本,猶豫了片刻,感覺自己在這些細微之處的掛念。
倒是另外買了一本好書「一念之轉」,目前正在持續地閱讀。

之後開始在師大路的巷弄內閒逛,在每一間咖啡廳門前探頭探腦,有興趣的就進門要一張名片,詢問是否有一個較獨立安靜的空間可以聚會。
可惜不是沒有這樣的場地就是燈光太暗、低消太貴。
走到累了、渴了,幾乎有點想要放棄。
最後一家是先前在網路上發現卻從未去過的,手上倒是有妹妹給我的名片。
於是,我從師大路再步行到羅斯福路二段。
抵達「貓薄荷」時,被門口的貓咪嚇了一跳。原來貓咪就在這裡啊!
剛好店內後方有一塊較獨立的空間,加上手作的氣氛,我想,就在這裡吧!

好似早就有一些訊息,無需費力地尋找,其實需要的就在眼前。

三、
我一直想到「芭比的盛宴」這部電影。
故事的內容已經不記得了,腦海中卻縈繞著芭比預備餐會的模樣。
覺得自己也是為了相會的朋友,預備心靈的饗宴。
要準備甚麼樣的菜色?要搭配甚麼樣的餐具?要在甚麼樣的地點舉行?邀請函上面要寫些甚麼呢?
在預備課程活動的歷程當中,我發現自己,也享受著創造與付出。

沒有人來怎麼辦?人太少,又該如何呢?
有時候心底不免有這些顧慮。
那就取消囉!或者視人數多寡再來調整囉!
成與不成,是為了謀生嗎?
一開始確實會有金錢方面的擔憂。
但往自己更深處探索,我知道,我熱愛這樣的分享。
人不多,其實才更有深入的品質。
也在自己母親與妻子的角色之外,能力所能負擔的,那份小小的光芒,可以照亮的範圍。

四、
「有人報名,但未達開課人數,要不要再加把勁啊?」場地的負責人有些焦慮。
確實,要去哪裡找學生啊?

我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任務昰:守護自己、滋養自己、預備自己。
如同聖經上的經文:「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切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當我越放鬆自在,明白適合相會的夥伴會適時出現,無需緊張,就越會捎來報名的信件。
當我可以放下、穿越,我感覺在心靈的工作裡,不是我做了甚麼,而有更大的恩典與豐盛,等候我們的經驗。

我想起在「生生不息的改變,催眠工作坊」當中,Gilligan老師提到的治療觀點:問題或痛苦的背後其實帶著一份禮物,一份生命想要轉化突破的禮物。
我想,我的單飛,課程的開設成否,就像是生產孕育的過程。
如何把心中的那份熱情與渴望,「生」出來化為實際的成果,是一個必經的歷程。
也許難免會有不適痛楚,難免會有掙扎沮喪,只要抱著希望與毅力,相信破繭而出的喜悅與明朗。放下焦慮與擔憂,看見在這個關卡上其實有更大的祝福,看見如何不費力地跟隨生命的流動。那麼,無論此刻或將來,都值得認真地感受。
因為,雨水終究落向大地,河流必然湧向大海,甚麼樣的種子自然會開出甚麼樣的花。

五、
開課的Una,只是自己的一個部分。
更根本的昰喜歡探索心靈,經驗創造與成長的自己。
所以,寫作、塗鴉、做菜、忙家務、陪小孩、看書、玩手作、四處走走,那也是自己。

我正在匯聚,小而美的力量!




情人節快樂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