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心靈隨想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卸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的運用更為自由彈性。生活的步調,可快可慢。
早上可以睡到自然醒,悠閒地煮一頓早餐,不疾不徐地享用。
累了,可以活動身體,散步或轉換手邊的工作。
好處是,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自己,聆聽自己的身體跟心理,真正的聲音與想望。
於是,買了瑜珈的練習帶。
會選擇
堂娜的能量YOGA ,倒不是因為名氣,而是喜歡其中強調身心整合及脊椎保養的理念。
練習了幾天,主要是身體的延展,活動一些平日不常使用的組織肌肉等,雖然時間不長,卻感覺身體有些許的改變。
其實,脊椎的問題困擾我多年。
一開始,也曾看過西醫、中醫,也做過復健等治療,但始終沒有太大的起色。於是,在沒有嚴重影響,又沒有找到根治的方法之下,就這麼擱著。
久而久之,疼痛似乎變成家常便飯。
這陣子,比較有時間,也比較有知覺,想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
不僅透過瑜珈的練習,也透過生活步調的調整,慢慢拾回,對身體的敏感度。
身體會說話的,而且承載著我們每日的經歷。
長年累月,一點一滴,從身體的狀態其實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命光景。
我想,這也可以說是所謂的基本功吧!
當我更加留意自己的飲食,當我願意讓肌膚吸收更多的滋潤,當我回應身體的疼痛與僵硬,我也開始越來越真實地活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一夜不好睡。
乾脆起來,書寫。
抽了四張真愛卡。
昨晚知道婆婆要回南部,覺得傷心。因為兒子才回來不到一個禮拜,又要離開。
一個人在浴室哭了很久。
感覺心裡面的痛苦,究竟是哪些意念、過往的經驗在翻騰。

本來要分享「先驅訓練師」的上課歷程。
第三天上台分享時,其實有一個最大的收穫是:很想認識靈魂的自己是誰。很想知道在這個軀體之內,那個想要飛、想要更多的自由自在,想要更多分享愛的自己是誰。
當自己有所頓悟,也重新打開情緒的窗戶,過往那些未療育、未清除的傷痛,真的就好像心靈的碎片,又一一敲門。

就好像昨天的事件,一方面訝異自己的情緒(說實在,自己是個習慣用理智面對痛苦的人),一方面當自己更多釋放後,心頭浮現的那些殘影,又幫助自己明白更多。
這些傷痛都不是現在才有的。
正如同自己在「親密關係工作坊」中一個很大的體會:在生命歷程中曾發生的一件心痛至極的事件,其實只是顯化出自己心底的一種信念:我無法得到美好的、最愛的。也許是一份不配得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那是很深很深的心靈觸動。
感覺受困於現實。
發現自己對於原生家庭其實有所怨懟。
但也發現自己很容易就用理性來避開真正的感覺。
孩子的自己,大概覺得不會有人瞭解,也不知向誰訴說。

早上抽到的真愛卡。
第一張是乾枯。
這確實是我目前的感受。
覺得力不從心,很想自己照顧兩個孩子,但知道會很累,根本沒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然而又感受到現實壓力的逼迫。
曾經跟一個朋友分享:我是過了一段時間,才比較敢承認自己對於母親角色的感覺。因為跟想像中的不同,過了很久,才逐漸體會養兒育女的甜蜜。
其實就是一直有疲憊的感覺。
但又覺得擁有那些感覺是不是自己有問題。
說了,也不一定有人瞭解。
(自己對於訴說的對象,有一些挑剔)

第二張是溝通。表示下一步。
我還不知道如何跟家人溝通這件事。
但至少先跟自己溝通,釐清自己的感受、想法。
其實很想跟先生好好聊聊。
其實也很感謝婆婆照顧小孩。
當初萬般捨不得,也相信,孩子其實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愛。
只是現在覺得,孩子相處的時間無法由自己決定。
是該放手嗎?
是該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嗎?
溝通,確實是很好的指引。
但也發現,自己不太容易溝通「感覺」。
有時候事情如何做並不太難,而是當中的心情有沒有被瞭解與傾聽。
能不能釋懷。

第三張是陷阱。
書中說明陷阱是令我們受困的任何事物,一切我們執迷的東西都是陷阱,因為「陷阱」的特質是孤立,而不是連結。
我還喜歡書中的另一段:就關係本身而論,它對自我來說很危險,因為自我會企圖以「特殊感」混淆「愛」,以「得到」混淆「接受」,以「拿取」而非「付出」來感到快樂,最後,再以「犧牲」來混淆「愛」。
我還在慢慢體會中。
有些行動看起來是好的,當動機不純正時,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我是否陷入權力鬥爭呢?
我在執著什麼呢?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我的優先順序又是什麼?

再抽一張,是狂野奔放。
她是指全然地將自己交給一個人或完全投入某個情境中,那足以帶來高峰經驗,使我們解開頭腦的枷鎖,將自己從削弱生命的無謂限制中解放。
我確實期待更多生命的綻放,更能活出自己。
也許目前是一個過渡期。
當然,我也很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時光,但也渴望擁有自己的時間。
還在尋找平衡點。
真的還是覺得父母身心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有時候會發現自己有一些類似母親當年的感覺、相似的困境。
確實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影響。
但當自己長大,唯有自己重新決定,才能帶給下一代更多的祝福,而非家族的綑綁。

天漸漸亮了。
感受到冬天的寒意。
我在拾取心靈的碎片,渴望一份寧靜與喜悅!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 Nov 05 Sat 2005 21:05
  • 答案

早上參加好友的告別式。
好多人,似乎都來送她最後一程。
告別式放著她從小到大的照片、放她的文章、放她的聲音。
也拿了一本告別文集。
這麼多人的關懷,卻攔阻不了她的選擇。
一直到見她最後一面,我都有種不真實的感受。
覺得那躺在棺木內、閉著眼睛的軀體不是她。
覺得她只是去遠行,只是聯絡不上。

怎麼面對死亡?
怎麼面對自我結束生命?
活著的人,莫不猜疑,或哀慟、或祝福、或相信總會到一個更美的國度。
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
正因為內心深處,我們明白,我們總有一天也要死去。
因此面對這樣生命的結束,總不願再相信,那個國度也許不如我們想像。

在生死的邊界,有太多的未知。

也許真的是疾病帶走了她,而我只是深深覺得,有多少人卻也在心中進行慢性自殺呢?!

我無法說明、解釋、妄做定論,只是感覺那種疑惑。在已知的基礎中,依然有我未知的部分。

我們只是各自尋找自己的答案,並選擇,相信。

中午一個人在街上晃,想找一個地方,喝一杯飲料,好好閱讀她的文字。

下午,還要帶課程。

原本想跟那些父母分享上午的經歷,終究沒提到。

只是感受活著,感受呼吸,感受食物進入腹中。台上的我,放著輕柔的音樂,帶領成員放鬆冥想,引導當中情感的交流,顯化每個人內在小孩的需求。告訴他們,還有希望,還有可能。苦痛可以有出口的,負面的模式可以改變的。

我確實這麼相信,也經歷著。

很多時候,也許只是少一個答案,一個可以讓我們活下去的確據,一個讓我們可以活出力量的方法,一個愛我們的人,一個溫暖的擁抱,一種平安的感覺。

突然想到電影「情書」,女主角對著山谷呼喊:你過得好嗎?雖然問得是死去的男友,其實回答,在她的心中。

過不去的,也許不是答案,而是放開,原有的問題。


圖片出處: http://practice.ntcn.edu.tw/hewwww/9043E/882262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上週末參加「親密關係」工作坊,以知見心理學為基礎架構的課程。
上課的第一天早晨,接到好友自殺的噩耗。
帶著紛亂的心情參加課程。
第一天的感覺是:怎麼自己哭不太出來。
其實有很深的觸動。
透過焦點人物的主題,看見自己內在的傷痛、渴望與需要。
發現這麼多的人,其實都有心痛的歷程。
發現每一個人,無論外表多麼地光鮮亮麗,其實內心都在渴求一份真愛。
發現,關係,與自己、與別人、與世界,其實是根本的生命課題。
第二天,就真的哭到不行。
好像把自己過往的傷痛一點點地釋放。
我知道,這是一個開始。生命成長的道路還會繼續。

第二天上課時,與一位朋友分享心中的感動。
對於好友的過世,有不捨,也有遺憾。
覺得自己可以更多地給予。
當然,也因為自己知道一些方法、資源、管道。一路走來,也以此為學習的方向。
因此,想對大家說:
如果你或你所認識的人,有心靈上的需要,想要找人談,想要找到一些方法及出口。
請讓我成為旅程中的陪伴者!
可以留言或寫信
shih_gly1107@yahoo.com.tw),我很樂意提供相關的諮詢。

真的不要自己一個人承擔,
真的不要以為「還好」「沒事」,
真的不要讓生活變得死氣沈沈 。

真的還有出路,
真的還可以改變,
真的還有享受生命親密的可能!


圖片一出處:huayuran.blogchina.com/ blog/month.52551.20050
圖片二出處: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93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幾天一直反反覆覆想著妳。
那兩天預計要去上課的。
早上接到老公的電話。
沒想到這次是真的!
我馬上想到:妳三十歲的生日前夕。
「被妳打敗。妳還是想要維持一種美麗嗎?」我在心裡感到痛心又氣憤。
十月初才說好要見面的。
那時候妳還告訴我:「有什麼話都可以跟妳說。」

工作坊的進行過程中,我常常想到妳。
想妳怎麼就決定走了,還是覺得太痛了嗎?
想妳如果能夠讓我們這些年有更多的分享跟交流,也許妳會發現,生命還是有出口的。
想妳,在生與死的邊界。
想到,十月初的聯絡,我居然沒有更主動。

我一開始想到,對於憂鬱症,我應該想到更多需要留意的地方。
要穩定就醫,要按時吃藥,要有足夠的支持。
我還是記得妳的堅強,堅強到似一種倔強。
後來慢慢回想,從小學認識的那一刻起,也許,每一次的心痛,都只是再次印證妳心中的碎片。
那麼,憂鬱症只是一種解釋。

原因的探究已經不再重要,對錯是非也無法挽回妳生命的熱度。
我只是好深好深地嘆息:生命無須如此的,一定還會有出口。
然則,死亡是出口嗎?我不明白,也不認同。
倘若有死亡的勇氣,怎麼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呢?
也許不願行屍走肉般地活著。妳必然知道那痛,也知道生命的美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我們國中看的書。

這些年,無法閱讀妳的文字。
太過華麗,也太過苦澀。

我開始一點一滴放映,我們曾有的記憶。
即使長大後,久久才聯絡。也總還記得這位朋友。
即使生活、價值觀大不相同,總還在心底明白,彼此有一份祝福與問候。


我要怎麼收筆?
這幾天的報導我都沒看。
只有上完課,回來,看了網路新聞。
洗澡的時候好想吐,想把那些痛苦,全都釋放。
我跟 j 聯絡上,他說他想一個人哭。
能夠流淚就流吧!
現在的我,還在沈澱,或者應該說,等待,那些深層的傷心,浮現。



圖片一出處: http://home4u.hongkong.com/education/secondaryschool/plktytc/act/other/other7.html 圖片二出處: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weronica/3/1240884283/20040902031700 圖片三出處:yuuk44.blog2.fc2.com/ blog-date-200502.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最近一直在思索工作相關的事情。
結束學校的代課工作前,我就開始探索深思,日後的職涯規劃。
決定不走教職這條路,原因有很多。我想,就是更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
嚮往一種更自由、更能發揮自己專長的生活。
嘗試了幾個月,雖然還沒有一個穩定的成果,倒真的對工作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會。
深深覺得,工作是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型態的。
工作的內容、時間長短、報酬等,不僅影響現實生活所需,甚至關乎到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身心狀況、情緒壓力、人際關係等等。
以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為例,與同事相處的時間恐怕比家人還多。因為工作的時間長,相對地,工作內容是否能發揮所長或是為自己所愛,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工作環境的優劣、公司制度的好壞等等,也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
問題是,只要是員工,自主的空間其實就少。即便是公教人員,當政策改變時,也只有學會接受。
我想,我有點看破所謂的穩定,其實並沒有誰可以保障什麼的。
尤其是有了家庭,經濟壓力頓時變重時,一面努力,一面也不禁思索:這輩子的辛苦勞碌究竟為了什麼?
當然,回到原點,便會探討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類的。究竟我要如何完成這一生?什麼是我的目標?什麼又是我獨特能展現的?
我寧可停頓下來,想一想,再出發。
時間流逝得太快,如果沒有歷經一番磨練成長,平凡地結束,是很容易的。
我並不奢求偉大的事業或名利,而是值得,我為我所做的負責。工作不再是一種壓力負擔,不再只是謀生的工具,而是一種展現自我,身心皆得快樂的途徑。
生活形態有很多種,工作也有很多種。當工作決定生活形態時,真的需要好好思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還在探索,至少跨越了朝九晚五的第一步。
我還在嘗試,至少有了單飛的方向。
我還在覺察,在我內心的恐懼與擔憂,但至少,我還有夢。


圖片出處:blog.chinaunix.net/ index.php?blogId=116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從事輔導工作這些年,時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為什麼會改變?」,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人為什麼不改變?」。

會來求助的人,有些是自願前來,即發現自己的問題,想要尋求解決之道。大部分則可能是非自願性的,也許是老師、家長或醫生轉介而來。

其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成長進步的空間。我也不再喜歡以問題來定義來談者,因為問題不是問題,而是如何因應的問題。人也不是有問題的人,只是在某些時候與某些人產生了有問題的互動。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未必覺察到自己的狀況,或者可以這麼說,正如之前所分享的,總要先看見自己有所需要,才有可能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倘若覺得還好、還可以過啦,自然就失去改變的動力。

那麼,人為什麼會改變呢?

除了發現、看見、覺察到自己目前的需要,明白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之外,其實就好像身體的警訊,很多時候,是因為生病才去看醫生,是因為已經出了毛病,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而心理的事,往往又多屬於慢性病,非得要嚐到痛苦,而且可能真的很痛,才會想要尋求協助。

因此我首先連想到的,即是當一個人感覺到心中的痛,感覺到自己累積了憤怒、悲傷、憂愁等情緒,明白自己若不改變,情況將會惡化下去,才會主動踏出第一步。

也有可能在過程中,發現一些好方法,找到一些好管道,吸收到一些好的想法,接觸一些好的伙伴資源,無形中觸動了改變。

相對地,人為何不改變呢?尤其是發現了問題,卻又停留原地。

我覺得,擁有一份相信及盼望,擁有安全接納的環境,是培育改變的淨土。

倘若知道問題卻不改變,很可能是內心底並不相信問題能夠解決。尤其當問題是發生在與他人的互動或環境時,我們很容易以為:如果對方不改變,問題就無法有答案。但其實,能夠改變的唯有自己。也唯有自己先改變,才有化痛苦為祝福的出路。

因此總要心存盼望,相信一定有改變的可能性。且要下定決心,從自己開始。下定決心,不再自怨自艾,不再當受害者,不再抱怨,願意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願意付出改變的行動,願意讓自己不再一樣。

很多時候,責怪他人、父母、環境、老天,只是讓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時候,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對的陪伴者或健康的環境,很可能只是不斷地訴說,卻於事無補。因此,需要更積極地尋求改變的可能性,不要輕忽心靈病毒的影響力。


每個人改變的契機、方法或許不同,我想,重要的是更認識自己,更懂得自己生命的脈絡及故事,更清楚自己內心的運作模式,更能覺察自己的限制與僵化的應對,更能體會自己的各樣感受。如此一來,如同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生命的亮麗與豐富將會自然呈現!




圖片出處:http://theunissen.cc/christopher/gallery/original/places/butterfly_farm_stratford 
                http://www.7art-screensavers.com/butterfly.s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最近跟一些朋友聊天,問起他們的近況。
朋友們總說:「還好。」
這是一個讓我有許多感觸的答案。
「還好」究竟代表什麼呢?
感覺像是一聲若有似無的嘆息,一簇微弱但未熄的火焰,一種隨波漂流的無奈。
生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工作,不算太壞,但也無法滿意。
關係,有一些問題,不過還會繼續。
總之,有痛苦但必須忍受,有失望仍要堅強,有一些理想終究只是理想。
我倒寧可聽到很好或很不好的回答,而非這種不上不下、模擬兩可的結果。
倘若真的不好,真的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與需要,真的願意面對種種的不滿與問題,那麼,就有改變的機會,就有更好的契機。
倘若真的很不錯,那麼就一起分享這樣的幸福。
若是「還好」,則表示沒有行動和改變的空間。因為「還好」,就是還可以繼續這樣過下去。
如果真的有一些需求及不滿,告訴自己「還好」,只是一種藉口或逃避,其實,那些隱含的憂愁及痛楚將如同慢性病一般,久而久之,成為習慣。
習慣了屈服現實生活的困頓,習慣了憂鬱,習慣沒有感覺,習慣沒有活出生命的亮麗,習慣失了靈魂般的生存。
不好也不壞,「還好」,這樣就夠了。
多麼可惜,我不禁興嘆。
每一個生命都是多麼地寶貴,多麼值得好好地善待,盡情地活出原有的獨特光彩。
「還好」怎能訴說生命的美麗呢?怎能滿足生命的可能性呢?

這麼說來,承認自己的不足,感覺自己的痛處,願意從「還好」裡看見自己還有更多成長的空間,其實,就會是散發光芒的開始。


圖片出處:http://jingfish.blogspot.com/2004/06/blog-post_108671070177713677.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這次出遊,先到梨山拜訪親戚。山上的夜晚格外清靜,第一次在家唱卡拉ok。因為很久沒拿麥克風唱歌了,心中滿是歡喜期待。
點了一些常唱的歌曲,沒有時間、人數的限制,從張惠妹一路點到張信哲,從女高音一路唱到男低音。
過癮雖過癮,自己倒是有一些觸動。
其實不常點歌來唱,也不太知道自己的音色及屬性。有時候一首歌開始播放,不太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音調。即使也可以調整歌曲的曲調,總捉不住音韻。
突然想到:自己適合唱什麼樣的歌呢?自己的音色究竟適合什麼樣的曲調呢?
如果連自己都不清楚,不明白自己聲音的特質及高低,那又如何唱出美麗的歌聲?找到可以發揮自己特色的歌曲呢?
就算要量身訂做,有人懂得填詞譜曲,還是需要瞭解自己的聲音。
總要先傾聽認識自己的聲音,才知道自己的特質及長處,才能在眾多曲調中找出並練習自己的拿手歌。
正如人生的旅途,也許剛開始我們只是吟唱別人的曲調,跟隨自己喜歡仰慕的「歌者」,但除非我們也懂得自己的屬性,否則很難唱出動人的樂章。當個人的特質有所發揮,就可以開始填詞譜曲,唱一首完全屬於自己的歌,寫一首完全能夠表達自己音色的曲調。


圖片出處: http://www.snjy.com/sneth/xsy/ml5.htm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該怎麼說最近的心情,生活的步調正面臨許多的變化,壓力也隨之浮現。
雖然知道前方的目標,甚至也對自己日後的發展有了較清晰的願景,但因為還看不到結果,還在過程之中,難免有心情煩悶的時刻。
跟同事聊過之後,又再度發現過往的影響,在原生家庭中學習的模式是如何卡住現有的關係,一些以為已經過去的傷痛又如何在壓力下展露原貌。
澄清、明瞭、流淚之後,心情放鬆了些。
後來又與朋友分享,發現自己要的其實並不是解答、建議,而是一份支持、瞭解、安慰。
好似發現自己雖是這麼地努力,心卻是乾枯的。雖然很想與人分享生命的喜悅,自己仍有許多需要成長,也需要被鼓勵之處。
而我再一次地體會,心,需要仔細地照顧,溫柔地呵護,需要許多,愛的滋潤。
當有了豐富的愛,有美好的關係,有活力的泉源,即使有壓力,或經歷生活的磨損消耗,仍然會有前行的力量,依然可以分享生命的亮光。
很多時候談改變,最重要的是人心的改變,當心思意念不同、心理的面貌及獲得滋養的方式不同,整個人的生命也將散發與眾不同的神采。
想一想,自己可以從何處獲得生命的滋潤呢?可以從哪裡得到關懷及支持呢?自己的心又有多久沒有被聆聽及照顧呢?
好好地,用愛,溫暖擦亮,心的光彩吧!


圖片出處: http://www.cc.chu.edu.tw/~b9015047/article/a4.htm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在童話「國王的新衣」故事裡,國王被人用話語矇騙,相信自己穿著世界上最華麗的衣裳,遲遲無法看見自己真實的景況。
突然覺得,人如果要改變,第一步其實需要一種看見及發現。
正如心理學所說的「自我覺察」或是「頓悟」,唯有先看見、先感受到自己真實的樣貌,如同國王發現自己其實不著衣物,才開始有改變的動機與動力。
否則我們很容易循用昔日的習慣及模式,戴著不同有色的眼鏡,觀看自己與別人,卻忽略了當下真實的情境。
唯有看見,也是一種如實地看見,看見過去的方法不適用現在,看見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已然有獨立決定的力量,看見自己的受苦,看見事情可以有不同發展的可能性,才會看見,改變!


圖片出處: tucksoon.blogspot.com/ 2004_08_01_tucksoon_arc...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喜歡家族治療大師Satir的另一段話:

自由的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及如何聽。
自由的說出你所感和所想的,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自由的感覺你所感覺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自由的要求你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
自由的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冒險,來代替總是選擇
安全妥當的這一條路,而不敢「搖晃一下自己的船」。

幸福,應當是一種自由!
自由,應當是可以表裡一致!
表裡一致,應當是我喜歡我自己,我不害怕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可以在別人面前表達我自己!


圖片出處:comic.sina.com.cn/ m/2005-02-23/43420.s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爾在生活停頓的瞬間,或者,當困頓迎面而來,從心底深處,總會如香繚繞起一種「疲憊」的感覺。
身體的疲憊,心裡的疲憊。
同事幫我做了一份豐富生命檢核表,其中在生命能量及活力的部分,稍嫌不足。
透過同事與我的分享,我自己也藉此機會有了一番新的體悟及觸動。
這幾年固然因為帶小孩而忽略了身體的照顧。但我知道,在心靈的成長上,自己是不斷努力向前的。只是,最近我突然有了不同的疑惑,好奇自己為何要如此努力,努力於自我的覺察、省思及成長。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專業所需,但另一方面,這麼強大的驅動力背後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
當她提到我內在的熱情似乎並未全然散發,也提醒我察看自己活力的流失處時,我感受到那股跟隨我許久的疲憊感。
當我感受到身體及心靈的疲憊時,悲傷的情緒也隨之昇起。
事後我一個人在回家的路上思想,我想到自己的父親。
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因為患有躁鬱症而進出療養院多年。青春時代,家庭的傷害一直到我進了大學,透過信仰,透過專業的學習,才開始療育的旅程。
我突然有一種體會,是否在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聲音,告訴自己:「不能憂鬱」。「不能讓負面的感覺停留太久」、「總要找到出路」、「人是可以改變的」、「妳可以活得更好」,這些固然都沒有錯,但正如大學時代老師上課所說:在親子關係的影響中,一種是學習複製父母的特質,一種則是學習相反的特質,但兩者其實都仍在父母的影響之下。
就如同父親的憂鬱對我造成的影響,我想當年的那個孩子,也許因為害怕、因為痛苦,於是決定,自己絕不能像父親那樣,憂鬱。雖然我確實不再憂鬱,但同時,也因為我耗費太多力氣想要避免自己的擔憂害怕,反而失去了真實的感受,反而讓許多的情緒在心底累積,反而無法盡情地抒發釋懷。
寫出了這些,我知道,自己已經有更深的看見及明白,也釋放了一些過往負面的能量。
我想,自然、自在,當事情來臨,當感受浮現,就是自然地去經歷、自在地體會。越是抗拒,越是否認,越是害怕,越是擔憂,反而會讓自己花費太多不必要的力氣,掙扎、衝突、拉扯,甚至困住、束縛,而無法展現生命的活力。
我想,盡情地流淚,盡興地歡笑,也許再好好地將過往那些埋藏已久的,開箱,數算,在陽光下蘊染祝福的顏色。

圖片出處:bulo.163.com/push/ -6Xau-P9KKOj-0-2R.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這幾天去參加一場火鳳凰研習會。
心中激盪著許多的感動、感觸,也覺得感謝!
三天的研習,主要以國際管理大師博恩、崔西的理論架構為重點,加上訓練師的帶領及體驗,運用團體的動力、成員之間的互動,激盪出生命的無數火花。
我很喜歡開始的一個概念,倘若每一種受造物都有使用說明手冊,例如:電腦有使用手冊、任何產品都有使用說明,那麼,人呢?什麼是人生的守則?什麼是人生的使用說明?
即使我以往參加過許多的心理成長工作坊,也看過不少的書,即使研習的內容有些似曾相識,但我仍驚喜於,他幾乎將生命的基礎、人生的目的與方向做了相當程度的整理,有清楚正確的概念,也有應用的方法。
無怪乎他可以自豪地說:這是一個可以改變一生的研習會。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我們人生的意義、目的及方向,每天雖然起床、工作,卻無法肯定自我的價值,無法活出生命的活力及能量。
我看到參加的人,有些是來複訓的,他們第一次也許沒有太多的觸動,但經過生活的驗證,每一個當初對自己的心不瞭解的人,居然都可以有令人感動到落淚的分享。
即使我也已經對自己做了一番整理與瞭解,但這個課程依然幫助我重新校正目標,再一次地確認自己生命的價值,也給了我前行的動力。
實在很喜歡這樣的成長及改變。
正如聖經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間的午後,與友人預約一場下午茶的約會。
我們去了「光點台北」(http://www.spot.org.tw/)。昔日車子行經中山北路時,總是對這棟白色的建築物感到好奇,陸續聽說她的傳聞,一直沒有機會拜訪。於是藉著跟朋友相約,來到一旁的咖啡廳。
落地窗外有幾抹綠意,與朋友各點一杯咖啡,在悶熱喧鬧的城市一角,享受心靈的沁涼與悠閒。
我偶然抬頭,發現天花板上鑲著一圈的鏡面。看著自己抬頭仰望的模樣,一方面因為高度,一方面似乎也從未運用這樣的角度凝視,突然之間,有一種感動。確切的心情說不明白,只覺得這個角度、這種凝視、這種仰望,隱約透露出生命的奧秘。我想對我來說,我粗略地默想,關於神與人的關係。
雖然沒有看影片,也沒有買回什麼電影DVD,仍覺得自己找到一個好去處。
之後,我們一路逛街,買了50元的生活雜貨(其中還包括兩人份的砂鍋,為了做煲飯)。
後來我帶朋友來到捷運中山地下街,其中有一家印度先生開的服飾店,專門賣印度民族風的衣服。
前陣子偶然逛到,一口氣買了兩件上衣、一件褲子和裙子。
是因為最近上了藝術治療課的關係嗎?看到這些顏色豔麗、剪裁簡單的服飾,就像是發現寶藏一般,流連忘返。
比起秀氣的洋裝或漂亮的套裝,這幾年我偏愛穿起來舒適的衣物。中國風味的上衣,我也有幾件,只是怕穿來有點老氣。而一般手染的服飾,價位都偏高。
因此第一次造訪這家店,看到滿屋的瑰麗,遇到會講中文、頗為古意的老闆,就希望能有再來的機會。
於是,鼓勵朋友試穿,自己又忍不住買了上衣及褲子。
結帳的時候,老闆請我們吃了來自印度的巧克力(真的蠻好吃的),還特地又拿了袋子裝了幾片,要我拿回去給小朋友吃。覺得跟這個老闆買衣服,是一種溫暖有趣的體驗!
而朋友試穿了一件白色為底,上面繡著亮麗圖案的上衣,與她原本的風格頗不相同,我卻覺得好看,感覺整個人變得更加亮眼。我開玩笑地對她說:「穿著也是一種治療。」
後來她終於買下(不知道是否礙於我的鼓吹),不過我真的覺得,從一個人的外表確實也能窺見內在的狀態。
這不是名牌或價格的問題,也不是好看或不好看,而是從顏色、布料、設計、風格等透露出的個人品味。
也透露出生命的光景、心情的起伏。
我還記得課程中,老師說:我們所選擇的素材、顏色、形狀,其實都傳遞出我們的內在。
如果女人的衣櫃中永遠少一件衣服,那件衣服的名字,會不會叫做:「自己」。
(我想說的自己並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是那種只會追求外在的美麗,只懂得愛自己,而是內在的、真實的自己!)


這趟午茶之旅,有很多的細節。目前想寫的是這些。
一種角度及穿著的領悟。
此外,原本中午的時候想一個人去傳說中好吃平價的義麵坊(很久以前,好像有去大直吃過一次),沒想到三層樓的建築已經全部客滿,門外還有人在排隊等候,這番景象真是令我有些吃驚。放棄了等待,也許下次有機會吧!不過週間的午餐已經這樣熱門,想去的人可能要提早赴約了。



圖片出處:http://www.people.com.cn/BIG5/tupian/1099/2140167.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這幾天也許是因為打電腦,總覺得肩膀酸痛。
下午不小心把原本網誌的設計換掉了,於是只好花好一陣子的時間,重新修改。
到了傍晚,從電腦桌前起身,只覺得身體十分地僵硬,連伸個懶腰恐怕都會聽到骨頭喀啦啦的聲響。
同事約我一起去操場散步,雖然穿著涼鞋,心想:出去走走也好。
我們繞著操場走了五、六圈,走到額頭微微冒汗,走到肩膀稍微鬆弛,才準備回家。
雖然衣服黏著身體的感覺不太舒適,也因為這悶熱的天氣吧,總想縱身躍入一池的清涼,倒是覺得,好像有一點照顧到自己的身體,心底隨之冒出一句話:其實身體都知道。
身體知道何時該休息,哪裡不舒服,哪裡又累積了壓力,就連心裡的事,其實身體都知道。
記得看過一篇報導,說到有一位喜於研究身心相互影響的醫生,可以透過一個人身體的狀態,分析出他的個性、家庭背景、成長歷程等,其理由就是身體其實承受了這一切,身心相互影響的程度超過我們所能理解。
正如家族治療大師Satir女士在說明其溝通姿態時,其實也談到了不同的溝通姿態對身體的影響,可能容易得到的疾病等。
不是也有人分析A型性格(這裡指的是追求完美的個性)的人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而從一個人身體的姿態、臉部的表情,不用透過語言,其實也能發現感應許多的訊息。
因此,好好照顧身體,不只是為了保養健康,對心,也是一種回饋及保護。
當心有時混濁不明的時候,看看身體的反應及感受,也許就能有所體會。
我想,我的身體需要去預約spa了!


圖片出處:www.54lady.com/ txt-view.asp?id=1157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最近在生活上發生一件與送禮有關的小插曲。
前因後果不便說明,總之就是有關送禮與對方回禮的事情。
因為一個小意外,對方送了一份禮物,但當事者覺得不妥,於是又悄悄回送禮物給對方的小孩(可能怕對方不好意思收禮),結果對方又回送更大的禮。
我在當中有一些感觸。
好似一般助人工作者(老師、諮商師、社工師、牧師之類的),通常容易婉拒服務對象的感謝,總是覺得不希望對方破費,覺得自己付出的是應該的,無須再送禮。
但我倒是覺得,這是對方表達感謝的方式,也許也可藉此讓助人關係中對方處在受助者角色下的力量,得到一些平衡。
我的意思是,對方來訪時通常是處在有困難的情況下,也許覺得自己是有問題、是不好的,但在受助的過程後有了改變,送禮也許也傳遞了這份改變後的心情,至少表示感恩或主動表達善意的能力。
我覺得,歡喜地接受,也是給對方的一份祝福。
能夠接受別人的善意,其實是一種福氣!
當對方感恩地給,而我們欣喜地接受,不就完成了一份關係的美麗。
所以,每當別人主動要請我吃飯時,我通常都爽快地答應。既然這是對方的好意,何不愉快地接受。
如果對方是因為不好意思而邀請,那是他的心態問題。但我通常假設,這是對方想要表達關心的方式。
如果我們誠心預備一份禮物,卻被對方婉拒,就算對方是不好意思,其實還是會有點小受傷。
當然這種送禮不是做面子那種的。
學會接受好的,也是一門功課!


圖片出處: xinsheng.net/xs/articles/ gb/2004/4/7/26475.htm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了六週的藝術治療課,覺得很棒!
今天是最後一次,昨晚還在思索一個工作坊中提到的觀點:如實地看見。
當觀賞作品時,如何不加諸自己的刻板印象,如何不投射自己的想法感受,如何只是單純地看,看作品的線條、顏色、構圖等等。
並不容易呢!
社會化這麼久之後,一開始總會想要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不自覺地戴上了某種價值觀的眼鏡,試圖探索畫面內的訊息,卻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要傳達的。
我發現,如實地看見也可以應用在平日的生活中。如何真實地看見自己,自己最初的想法、最直接的感受,而非加諸許多的「應該」、「絕對」、「必須」等等。
倘若失去了當下的覺察,忽略心底一開始的聲音,其實可能會耗費更多的心力,與自己拉扯。
就好比昨晚對女兒發脾氣,因為她一直到十一點才入睡。(基本上,她就是屬於精力充沛的小孩,白天睡得也不多,晚上總是很能硬撐)而我,實在覺得疲累。
發了脾氣後,其實也對自己生氣,覺得自己為何要對她生氣呢?怎麼因為這些小事而對她生氣呢?隱約中,好像有一個聲音也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好媽媽的職責。似乎腦海中有一位母親的形象,深怕自己做得不好。
而我突然想,如果我能如實地看見,如實地接受真正的自己。我就是覺得累,我就是覺得有情緒,我就是向女兒發了脾氣。也許事情會簡單許多。我無須耗費力氣來對抗我的恐懼擔憂(怕自己不是好媽媽,或傷害了女兒的幼小心靈),無須企圖達到所謂的「應該」,且又要幫自己自圓其說。我反倒可以真實地體會自己的心情、需要、期待,從中發現改變的力量!
還有一段路要走,關於『如實地看見』。


圖片為藝術治療課創作之自己的身體地圖。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前幾天和同事聊天。她談到人總有比較的劣根性。
我不是一個愛比較的人,繼續詢問她的想法。
她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參加考試,明明你很用功卻沒有上榜,而班上那個不怎麼讀書的卻榜上有名,那怎麼會不去比較呢?一比較,心情自然就不好。
我倒是從另一個角度與她分享。我想到的是,那種挫折沮喪也許來自一份無法掌控的不舒服。雖然知道自己有實力,但無法掌握最後的結果。即使將生活安排計畫妥當,仍會有意外發生。而人,其實是害怕失控的。
除非我們明白:世上有些事情並非我們所能控制。就好比再有錢的人也難免一死,再厲害的保險員也無法預知意外的發生,人再怎麼以為自己偉大,總還是地球上、宇宙間渺小的一員。
雖然我們需要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善用自己的內在力量,但明白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無法完美,清楚自己在浩瀚生命中的位置,恐怕更是讓我們懂得放手、懂得釋懷的關鍵。
當我們不斷培養自己內心的力量,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對世界予取予求,不代表世界就會照著我們的心願運轉,反倒要明白:謙卑才是通往智慧及安然自處的道路。
要活得自在,除了要活出自己,也要懂得與人相處、與環境共存,承認我們在有限中試圖發展可能,盡我們的責任,但上帝的部分則由上帝負責!


圖片出處:www.xici.net/main.asp?doc=36215469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很喜歡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所寫的一段話。
「允許我做自己、成為自己,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別人決定我該去哪裡、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允許我體會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讓別人幫我體會我的情感。
允許我擁有自由思考以及抒發想法的權利,我不會把話藏在心裡,除非我認為三緘其口更適當。
允許我大膽去冒險,我會樂意付出代價。
允許我去尋找我要的世界,而不是癡癡等待別人給我許可才行動。」
有時候並非來自環境的阻力或別人的反對,而是我們自己先否定自己,否認自己的期待,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生命的可能性。
問題不是問題,是如何回應的問題!
而只有自己可以為自己負責、選擇、決定及改變。


圖片出處:http://203.71.254.163/A9008104/new_page_13.htm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