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心靈隨想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聽到這樣的真實故事,覺得其比喻很有趣。
話說有一位求學過程一路平順的孩子,聯考分數不錯,因此選填了台大商學院的科系。畢業後又去美國進修,回國後在銀行上班。在職場上一路擔任要職。可是下班之後,他最喜歡做木工,甚至還拜師學藝。努力地工作也是為了提早退休,能夠去鑽研他的最愛。
其實在他高中的時候,他就曾經自己一個人用木頭釘出自己的床鋪、書桌、衣櫃等用品,但這樣的興趣及才能不受別人的肯定鼓勵。試想,倘若一個建中畢業的孩子,他的父母大概不會捨得讓他去學木工、做木匠。於是,因為他的其他能力也不錯,便從事了一般人覺得穩定又有前途的行業。
而他的興趣依然是他心中的掛念,只是他沒有勇氣去改變目前的生活。
就好比:他的本質其實是芭樂,但大家總覺得當蘋果比較受人喜愛(因為芭樂從來不會是水果禮盒的主角,應該是蘋果、水蜜桃、梨子之類的),大家也由此界定蘋果的價值比較高貴(雖然也許芭樂的營養價值也不差),因此他選擇成為蘋果。但骨子裡,他是一顆芭樂。於是,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一顆粉紅色的芭樂。
努力營造眾人稱羨的外表,即使內心底有另一種聲音,卻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不敢傾聽及追求自己真正的想望。
如果能夠活出自己真正的本質,無論是芭樂、是蘋果、是香蕉、是鳳梨,每一種其實都有不同的特質及功用。是芭樂的其實就做不成蘋果,也許可以勉強偽裝,但終究不會幸福快樂,就算旁人不覺得奇怪,自己總能感覺那份不自在。
因此,你是什麼呢?倘若把自己的特質專長發揮到極致,你會成為什麼?
我希望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在生涯的道路上,認識自己,也活出自己的本質特色。我想,這樣也比較容易快樂! 圖片出處:http://www.cometedu.com.tw/product01.htm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做自己會遇到的關卡之一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恐懼。
怕冒險,
怕失敗,
怕改變,
怕麻煩,
怕別人的眼光,
怕失去現有的保障,
有許多的害怕、恐懼、擔憂纏繞著夢想前進的步伐。
害怕不一定不對或不好,
擔憂也有可能帶來建設性的行動,
恐懼也許讓我們不至於太過衝動。
但很多時候,
我們卻像恐怖片的導演、編劇,
營造太多害怕的情節及結局,以致於無法改變。
於是,
明明有翅膀,
卻不敢飛翔。
明明有理想,
卻不敢發揮。
明明有夢,
卻不敢實現。


圖片出處:spaces.msn.com/ members/xueren/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上高一學生的選組輔導課時,我跟他們分享兩句話。

一句是:「勇於做自己」,另一句話則是「勝任愉快」。

因著人生際遇的變化,我也在思索自己的生涯規劃。對於這兩句話特別有感觸!

要能做到第一句話,首先需要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個性特質,澄清自己的人生目標、價值觀等等。

但認識自己還不足夠,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要什麼,卻未必具備勇氣或信心去達成,反倒容易因為旁人的影響或環境的改變而動搖。

而這份勇氣其實是需要加強心靈的力量,心裡的力量若是剛強,比較能夠克服外在的挫折、迎接生命的挑戰。反之,心靈若是軟弱、悲觀,則很容易受到環境的打擊及旁人的左右。

要鍛鍊這份心靈的力量,比認識自己還要困難。但也可以說,這是一體兩面的事。

要能認識自己,除了客觀的評估、別人的回饋,更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保持對自我覺察的敏銳度。一旦熟悉傾聽的方法,其實也就間接培養內在的力量。

能夠做自己,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能夠順著個人的天生氣質、潛能、發揮所長,何嘗不是一件美事!

只是社會上的主流價值無形中強調某一種人生,要有穩定的工作,要有地位名望,要有錢途,倘若與這些不同,便要承受外在異樣的評價。於是,做自己並不簡單。

問題是:倘若我們無法做自己,我們又要成為誰呢?每個人的人生旅途都是不同而獨特的,唯有自己能夠決定,也唯有自己必須承受,當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即使沒有人能預料未來如何,至少我們擁有自己,擁有自己的特質專長,擁有自己的夢想,擁有自己特別的生命。

勇於做自己,不容易,卻值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你曾否做過一份『興趣量表』的測驗?

七年級的學生可能都在高中時代施測過(為高中輔導室的工作之一),主要是在探索自己的興趣。

本量表將人的興趣分為六型(除了顯示興趣,其實也可以說明人格特質),分別為: R實用型、I研究型、A藝術型、S社會型、E企業型、C事務型。

我的結果顯示為A藝術型及S社會型兩類。也就是說我有興趣的為創作性質的藝術工作及與人接觸的相關工作。

這倒也蠻符合我的學習歷程。

我喜歡寫作,但不想念中文系(因為不喜歡古文),後來由日文系轉到社會工作系,終於找到我的另一個最愛,也從此開展我的專業工作。

一路走來,寫作都是靠著自己摸索,而輔導專業卻是累積了相關的經驗。

但這幾年,我發現,我從原本的助人工作專業似乎越來越轉向藝術工作的特質。我越來越不喜歡主動地助人,不喜歡帶著輔導老師的角色,因為我越來越覺得:人需要為自己負責。倘若自己不想要改變,那別人又何苦期待?即使是青少年,我也寧願給他選擇的空間。

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倘若一直以有問題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別人眼中有需要的人,也許也低估了他們找到自身出路的潛能。

當然我還是樂意透過輔導,或者我更喜歡說是心靈成長的方式來協助他人,但我也希望是在雙方都願意的情況下。也許我們教育的問題在於:學生其實缺乏主動性及自發自主性,但這也可能來自環境不允許個人生命的發揮。

當我越來越希望成為自己時,其實也希望讓別人成為他自己。

但有時候助人工作者似乎把自己放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扮演拯救者的角色來對待來談的人,而忽略了所謂的『病人』其實也有他自癒的能力。

不過要走向完全藝術的性格,可能也不適合我。我也不欣賞過於情緒化或過於混亂的狀態。倘若因為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與人的接觸,我想再瑰麗的文字恐怕也只是在象牙塔理的創作,激發不起生命的火花。

我還是喜歡輔導,喜歡探索自己,喜歡覺察心靈的面貌,但我也喜歡相對的自由及對生命的熱情。我在S與A之間擺盪,也許正因他們的極端,一個靠近人,一個靠近自己,我才能在當中尋找平衡。

下一步,我仍想從事輔導工作,只是想跳脫學校的環境,朝一般大眾的心理成長方向努力。而我也會繼續寫作,而且是用更自由的心態飛翔!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喜歡照相,喜歡照片所呈現那瞬間的畫面。
一開始使用數位相機時,著實有些許的不習慣。雖然方便,沒有張數的限制,可以隨照隨看,不滿意還可以立刻刪除,但是,多半存放在電腦內,不會沖洗成相片。即使可以在螢幕上瀏覽,總覺得少了相紙的觸感,那透過指尖翻閱,一幕幕再度上演的回憶。
後來,累積一定的數量後,我才會在眾多檔案中選擇欲輸出的畫面,再將一張張的相片放進相簿裡。每過一段時間或是友人來訪時,將厚重的相簿攤開,細數每一個場景、笑容、難以言盡的故事。
我想,照片幫助我記得,某一次的節日、某一回的出遊、某個年紀的容貌、某生命階段裡相遇的人事,在平凡生活中那些特殊的印記。
正如相機只能捕捉剎那,透過相片存留的確實也只是定格的表情、姿態,缺乏前後的過程,沒有言語文字,也沒有動作。但人們仍喜歡照相留念,鏡頭前總是擺出笑臉,像在宣稱完美結局般的拍攝合照或是擺出自身最英挺嬌美的身姿,當作特別的獨照。待日後回想,也許諸多的細節已無法還原,也許事過境遷、人事全非,那瞬間的畫面仍值得收藏。
或者,我們所記得的,其實也就是那些片段,那些曾令我們歡笑、曾讓我們落淚、曾叫我們感動的生命片段。
好似每天進食三餐,但好友的婚宴、生日時的蛋糕、情人節的晚餐,就格外值得紀念,也讓這平凡的舉動顯出意義。每天相處的家人,也總會在某些時刻留下彼此的身影。更不用說熱戀的情侶、新手父母等,無不希望留住情人及兒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
我想,因為我們太容易遺忘,因為時間轉眼消逝,因為倘若少了這些特殊的時刻,生活就在吃飯、睡覺、工作間重複相同的步調。當我們回首,恐怕以為自己未曾活過。
試想,十年過後,誰會記得哪一日吃過的早點、哪一次上班穿過的服裝、哪一晚的睡眠品質、哪一個清晨、哪一種街上的景色。除非獨具意義、觸動內心,否則我們無從在每日繁瑣眾多的行程中記憶。
同樣地,當我們走向生命的盡頭,或者某一日我們回首青春歲月,又是什麼喚起我們的回憶?或者我們將以何種印象被別人記憶?
能夠在滔滔的時間洪流中存留的,恐怕是那些美麗、善良、甜蜜、榮耀的,當然也很有可能是那些醜陋、不義、痛苦、卑屈的。無論是何者,總是當生命熱烈地燃燒發光,才讓記憶渲染五顏六色的風景。
然而時間有限,總也無法廢寢忘食地向夢想前進。生活仍要繼續,每天重複的事情其實不少,如何才能在平凡中發現、經營、創造那些值得記憶的片刻,如何才能與永恆握手,如何能夠活出自身的意義及價值。我想,至少可以用好奇的眼光探索,可以用信心的鏡頭捕捉,可以磨練自己對真善美的敏感度,好擁有那些在生命中感動人心的時刻。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