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家族排列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各位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


兩天的研習,總還有許多想說的。

特別第二天,自己因為感冒,狀況不太好,自發性的流動不免減緩。

課後,總又想到許多可以再說的。


尤其以家族排列的概念來運用人像卡。

我們的學習重點還是在人像卡的操作,所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活動去體驗與發現。

在不熟悉家族排列的概念與原理之下,能借用的就是透過人像卡來排列出家人之間的「方向」與「距離」。

核心是透過牌卡、圖像,呈現內在的世界、家庭的動力與家人的關係。

我們依舊可以運用一般的談話技巧,但多了用人像卡代表家人,至少可以「看見」家庭的樣貌。

所以,簡單的第二步驟是透過人像卡的移動來呈現改變。

這樣並不代表就處理了家庭的問題,而是在對話的歷程中,協助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倘若老師們懂得更多家族治療的理論技巧,則可以進行更深入地協助。


但以家族排列的概念來說,在家庭的序位中,助人者的位置其實是最小的(因為我們最晚進入這個系統)。

與其說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改變其家庭,不如讓我們學習「敬重」。


光是家族排列的觀點與態度,就帶給我許多成長與幫助。

所以即便我們並不瞭解或懂得排列的方式,至少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或學生的家庭。

包括:

回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我是孩子,就站在孩子的位置,不要試圖拯救父母或解決家庭的問題。

我敬重家庭的命運,特別有一些重大的事件、超過個人所能控制的,如:重大疾病、自殺、離婚等等。

我也敬重學生家庭的命運,敬重其家人,無論是失功能的父母、家暴個案等等。


在敬重的態度下,我們比較可以用「一切如是」的狀態來看待家庭的樣貌。

這樣說來,家族排列確實有別於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是與非、對與錯、好人與壞人。

因為所謂家庭的壞人很可能是出於愛或忠誠,而替代了其他家人的命運或位置,以致於相似的悲劇在一代一代間上演。


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我一直記得一個畫面,一位外國老師在面對一個個案時,僅僅只是對他深深地一鞠躬,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排列工作。

那一鞠躬表達了好深的敬重,敬重這位個案所承擔的家庭的種種。

有時候我們無法工作,但至少,我們先承認。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辦法改變家庭,因為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跟父母工作(接觸、會談)。

我們往往看見學生,身為孩子的辛苦。


但,一個孩子能做什麼?

他會如實地成為家庭的一面鏡子。

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處在孩子的位置。

不試圖提早長大,替代父母的角色。

也不是強化症狀,吸引父母的注意。

我們就是陪著孩子感受與表達,這些家庭的痛。


無力是我們試圖想要改變我們無法改變的。

但在試圖改變家庭或父母之前,我們有屬於自己真實與最初的感覺,可能是生氣、哀傷、害怕。

就先陪伴這個部分,這才是學生自己可以掌握與改變的,也才能夠藉此找到自己的力量。


最終我們會發現,無論家庭的問題如何嚴重,背後都有家人之間極深的連結與愛。

實在無法一言道盡,有興趣的人不妨自行參考家族排列的相關書籍,也不妨閱讀「當我們同在一起:父母、孩子、老師必讀的系統心理學」(海寧格機構出版)。由於作者是一位老師,分享在課堂中如何運用家族排列的觀點與方式來協助班上的學生。 

至少,當學生願意談及家庭時,透過人像卡,更具體地呈現家人之間的互動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前結束連續八周的親職團體。
雖以家長為對象,但成員都為女性,有一些是單親媽媽,所以說是女人的成長會心團體也不為過。
這次的團體帶領跟以往有些不同,也看見自己一路的成長與學習的結晶。

剛出社會時,也因應機構的要求,總需要先擬定團體方案表,制定團體目標,書寫每一次詳細的團體流程與內容。
這幾年,也會寫相關的表格,但對我來說,團體內容、帶領的方式都有所改變。
可以說是從結構走向非結構,從口語走向非口語,從知識面的親職教育走向情感面的自我療癒。

親職團體的目標究竟為何呢?
為人父母需要甚麼樣的成長?
當然,不可否認依舊有知識或觀念教育的需求,例如:認識自己孩子的發展、瞭解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狀態、懂得一些親子相處溝通之道。
但這些知識性的東西若要落實在真實、繁忙的生活中,父母又有多少餘力來實踐呢?
尤其每個孩子、每一次的狀況都不同,總不能發生事情時,再回頭看書或者再聽一次演講內容才來面對處理。
所以,我越來越相信,有一個重要的基礎是在於,讓父母先好好打理自己。
放鬆自己的身體,紓解自己的情緒壓力,讓自己有更多的能量來生活。畢竟在父母身上並非只有一種角色,我們還同時是丈夫妻子、兒子女兒、老闆下屬、同事朋友。
我也相信,當父母自身的身心狀態越來越平穩,一定可以創造或發現陪伴孩子的好方法,自然也就提高教養的品質。

因此,我會把親職團體的目標先放在家長個人身上。
尤其面對看似有問題的孩子,家長一股腦地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往往也讓孩子成為家庭裡的代罪羔羊。
無論如何,改變總是要從自己先開始。

所以連續八次,在前面幾次,我運用不同的心靈圖卡、花精、冥想、塗鴉拼貼,讓成員們感受跟經驗身心的放鬆,至少讓來參與團體是愉快、沒有壓力的約會。
後幾次則運用家族排列,透過這樣的方式真正來療癒家庭的傷口。

關於家族排列的個別內容,我就不多說,雖然真得很想記錄下來。
總之,我自己也在帶領的過程中受益良多,特別更能體會其中的態度與價值觀。
有機會再好好分享吧!
但確實在成員的回饋中,都非常肯定這樣的方式。


心靈圖卡、藝術療育、家族排列、放鬆冥想,其實都是一種流動的工作方式。
雖有一些進行的架構,但實際的內容卻要看當時團體進行的狀況。
所以並不是我事先設計好就好,而需要自己更專注在當下,聆聽,再決定下一步。
或許這更符合生命運行成長之道吧!

孩子一定會長大,但會怎麼長,做父母的其實無法預期,也無法掌控。
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課題與任務。
但當我們把成長所需的空間預備好,把我們關係的基礎建造好,也把自己打理好,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都是當下的學習。



這是最後一次團體的曼陀羅創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幾次的家長團體,要以家族排列的工作方式來進行。
我先挑了「孩子 ,家庭的鏡子」DVD其中一片的案例來說明。
而記得在這場海寧格大師帶領的研習會中,他陸陸續續提到:孩子永遠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都是父母。
乍聽這句話,為人父母者或許不以為然,特別是那些對孩子的問題深感困擾的父母。
例如:我的孩子翹家、不斷鬧事、吸毒,或者被診斷為過動兒、憂鬱症等。
孩子看似出現很多問題,怎麼會是父母有問題呢?

當然,這要從家族排列的系統與脈絡來說,也正是家族排列看待家庭動力與療癒的不同觀點。
每個孩子的問題可說是反應或替代了家庭當中另一個人的狀態,出於對家庭忠誠的緣故,且是無意識地這麼進行著。
而父母的影響自然是深刻的。
但這麼說,是為了怪罪父母嗎?
或者當我們運用家族排列是為了找出那真正「有問題」的,而免除自己的責任嗎?

特別在某些機構,服務的對象可能是孩童或青少年的個案,而不免會舉辦家長成長團體或課程時,焦點是在於孩子還是家長呢?

我對團體的成員說:其實,我們都是孩子。
我們固然為人父母,但我們也是孩子。
以孩子的身份來說,我們自身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很可能正影響著我們與自己孩子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家族當中的問題,有時候會一代一代以相似的模式發生。
倘若當我是孩子時,承接了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問題,那麼當我成為父母,我的孩子很可能也會捲進這樣的糾葛,一直到孩子出現問題,促使為人父母者不得不正視這個狀況。
所以,說是父母有問題,也並非是指謫或怪罪。畢竟父母也曾經是小孩,也受到上一代父母的影響。而上一代的父母自然是受到上上一代父母的影響。以此類推,並非是為了認定誰才是開啟問題者。
最重要的是,為人父母者可以從自己開始療癒,開始改變。
也正因為自己有了下一代,更有力量與位置來終結問題的發展與相傳。

當問題的焦點不再是處理孩子的症狀,而是以系統的概念來瞭解家人之間彼此的影響與牽連,讓每個人再次回到自己適當的位置,接納原本被家庭排斥在外者,讓愛再度自然地流動,孩子也就不需要以特殊的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或呈現家庭的問題。

最終,我們都要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與承擔自己的選擇。
即使家族的問題看來多麼複雜或者也無法追究是誰的緣故造成了這些牽扯,但至少可以從自己開始原諒、和解,開始回到屬於自己的序位,尊重其他家人的命運,感謝父母為我們帶來生命。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一天的課程了。
早上出門本想跟昨天一樣,乘坐一班直達公車抵達會場。剛好悠遊卡的餘額不夠,皮包裡居然也只有一段票的零錢,於是決定順著當下的狀況,改搭公車再換捷運。
站在公車上想著,這個小小的舉動對我來說,就是對當下的臣服,相信著必然會有最好的安排(最好不見得是自己設定料想的,而是相信有更大的力量,我不用知曉未來,因為也不會知道,卻能夠把握當下)。
這幾天居然叨叨絮絮地記錄課程外的瑣事,但就是這些生活的小事,成就了練習活在當下的機會。
那麼到最後,也沒有所謂的小事或大事,而是如實地在每一個片刻,回到自己的中心。


今天一樣有講述、冥想、問答與排列示範。
在講述的內容中,談到好的良知若是破壞神聖的秩序,也就是生命的層級(先來的大於後來的,父母大於小孩),就會帶來悲劇。
而要如何超越悲劇呢?能夠了解這背後次序的動力與運作原則外,就是要懂得謙卑,讓自己站在低下的位置。
倘若一個小孩想要拯救自己的父母,即便出於愛,還是顯示出自己比父母大而破壞了原有的秩序,那麼不僅一定會失敗,也會帶來悲劇性的影響。
很多典型的助人工作者或想要拯救世界的人,其實通常是想要拯救自己的母親。
這也再次提醒了自己,提醒自己與母親的連結與關係,也提醒自己是否比個案更急於解決問題。

再者談到疾病,疾病會對愛跟不好的想法有所回應。
診斷其實就是一種不好的想法。
疾病在家族排列當中往往代表一個人。
在老師帶領的冥想中,我馬上想到自己許久以來的下背痛。
而我聯想到自己的父親。
之前有過這樣的聯結,但這次我發現,這疾病可能代表的是整個父親的家族。
我一直覺得父親是他原生家庭中的代罪羔羊,是被系統排除在外的人(或者說他的症狀是承接了另一個被排除在外的人),但也因此,我拒絕了父親家族中的其他人。
在冥想當中,我沒有排斥疾病,不急著擺脫,而是接納,如同再一次地把父親整個家族放進我的心裡,承認我生命的一半來自這個體系。
冥想後,感覺很平靜,下背痛也緩和不少。
突然懂得一些老師所說的:如是地看見系統中的移動,看見甚麼樣的介入與方向才會有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依循我們的想法、感覺來決定我們如何面對何事何人,但這些想法與感覺很可能是受傷或扭曲之下的幻相。
在排列當中,若是能夠如實地看見並經驗到:怎麼移動是好的,讓彼此獲得平靜的,然後,就讓她發生,其實也可以說是回到愛的次序中。

感覺在每一次的問題與排列示範中,都有不同的學習,也看到老師不同的介入。
若有甚麼可依循的方法,我覺得不是技巧,而是對更大力量及次序的了解、跟隨與臣服。
老師說:他對個案的故事不好奇,所以他更可以服務生命,該停的時候停止,自己退下,而讓生命繼續自行移動。
退守是靈性的修持,海寧格老師這麼說。

最後老師分享得到幸福快樂的秘訣。
帶著愛,向一個人移動。如同男人與女人之間墜入愛河一般。
老師親自做了一個示範。
當兩人越來越靠近,可以承受這麼大的親密多久呢?
沒辦法。
所以兩人會拉開一段距離,然後再靠近。
之後兩人若能站在一起,看著同一個方向,通常會是小孩,就可以延續快樂。
或當兩人各有自己的方向,相互分享,快樂也會越來越多,而且會涵蓋更多的人。


結束課程時,大家起立拍手鼓掌,久久不停。
那一刻覺得好感動,感動於有這樣的老師,繼續傳承著,愛的秘訣。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三天課程的早上,決定只坐一班公車,慢慢地晃到會場。
路程中,一直感覺到胸口刺刺麻麻的,心裡想著昨晚帶領的工作坊。
在冥想中祝福每一位成員,看見每個人生命散發的光彩。
突然領悟到,自己為何會喜歡這樣的工作,彷彿一站上分享引導的位置,就更加顯得生氣勃勃。
因為透過給予分享,我自己也領受了愛與療癒。

到了會場,很幸運地有一個第一排的座位,身旁又剛好是認識的朋友。

早上在海爺爺講述的內容中,有一段話語回答了我昨晚的疑惑。
大意是治療師不移動,而允許個案自行移動(當個案不動的時候,我們就等待)。然後我們會知道個案甚麼時候需要我們的陪伴,而甚麼時候我們又應該停止。
尤其典型的助人工作者,以為自己可以拯救全世界,以為自己要幫忙個案甚麼,但這樣的介入並沒有助益,反而會失去力量。

而今天一開始的主題是父親。
生命的賜予來自母親,而父親則負責帶領孩子認識世界。
所以我們三人一組,進行父親、孩子與世界的排列練習。
還沒進行前,當我想起父親,第一個印象是他生病時的模樣,可以說父親在我心中的形象,其實是一個軟弱的男人。國中之後,我幾乎覺得父親並沒有發揮這個角色的功能。
某個部分,我不覺得父親帶領我認識這個世界,我甚至覺得在成長過程中,他是缺席的。
但我願意臣服學習,關於父親的課題。
所以當代表父親的夥伴站在我面前,一開始我有些掙扎,腦海中不免浮出先前的印象,後來我直視對方的眼睛,想著老師所說的:以尊敬的態度給予父親應得的尊嚴。於是,我跪下。感覺以生命的流動來說,父親是大的,而我是小的。
代表很快將我扶起,帶領我走向世界,而我擁抱了世界,也感覺到父親的支持。
其實我想跪久一點,而當代表扶起我時,我想起了父親的溫柔。
父親是個柔和的人,會帶我去看漫畫,晚自習時接我回家。
稍後夥伴們分享,代表父親的說:他感覺到父親像樹一樣的挺拔有力。而擔任世界的代表則說:他看到了好多動物:獅子、大象、長頸鹿,這是一個非洲草原的世界。
我默默地落淚,一方面覺得過世的父親捎來溫馨的訊息,一方面重新聯結自己的父親,以一種尊敬感謝的態度,也相信自己準備好在世界遨翔。

稍後,海爺爺帶領我們進行多段的冥想,關於男人與女人,甚至關於更大的力量的移動影響。
不知道是否太累了,感覺自己像是睡著了。
不過我真的發現,父母的關係如何影響著自己,尤其現階段母親對父親的態度,母親對男人的態度等等。
在父母的糾葛中,我已經學會選擇轉向。

一整天除了冥想,在問與答的過程中,看見海爺爺如何在當下真的協助詢問者,並非透過口語的回答,而是更深層的移動。
他怎麼知道要做甚麼呢?相信這是很多學習者的疑惑。
海爺爺也帶領我們進行這樣的感知練習,回到自己的中心,與對方連結,等待心底冒出的一個詞或一句話。
並不是透過思考,而是在當下隨著生命更大的力量而移動或停止。

而在排列的示範中,我發現,如是地看見代表們的移動,感知何為具療癒效果的介入。
不解釋,不分析,不評斷,不期待一定要有好的結果,當然也不設定甚麼是好的結果。
確還是帶著愛與尊重。

中午拿到海爺爺簽名的兩本新書:「在愛中昇華」及香港出版的「沉思」。
吃完午餐,我一個人坐著喝咖啡,翻閱著「沉思」(內容為海寧格老師的哲學思想與對神對人的洞見),很高興自己找到可以回答我心底對宗教、靈性疑惑的一種方向與態度。
享受著心中的平靜與喜悅。

要學習的路還很長,但好開心自己已經在路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天課程的早上八點,先帶孩子去看醫生,匆忙買了早餐坐上公車,不免擔憂是否會延誤上課的時間。
我在公車上對自己說: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頂多無法吃早餐。
我閉上眼睛,感覺自己焦慮的身體部位,透過帶入光的冥想,讓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
到了會場,剛好還有一些時間打理自己。

一開始,海爺爺多談了一些有關昨天最後的排列:透過精神分裂症呈現家族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動力。
延續疾病的話題,提出好的良知為何會帶來惡的結果。
好的良知反應出在家庭當中的歸屬感,背後即透露了自己是比較好,而相對地,不在團體內的人就顯得比較差。
這種好壞的分別,造成了分裂、衝突,甚至是戰爭。
而疾病正顯示出好的良知的破壞性影響。
海爺爺花了一些時間說明這些洞見,宛如哲學與靈性的陳述。
確實也讓我想到,二元論如何帶來分裂、隔絕。
之後透過一段冥想,海爺爺帶領我們穿越好壞的分別。


一整天,以疾病為主題,示範了四個排列。
相較於先前看DVD及跟隨周老師的學習,感覺到這次新取向的家族排列,確實有所不同。
因為是訓練課程,海爺爺較仔細地說明排列時的步驟,也會分享與個案對話時的脈絡。
感覺排列師的介入更少,真的讓代表們有時間自行移動。透過他們的移動,觀察深思,介入一點點來促成療癒之道的浮現。
就算沒有清晰的資訊,或者並不知道代表所代表的是誰,依舊可以繼續工作。
我真的看到在學習這個方式技巧與知識之外,排列師的態度與特質的重要性。
沒有意圖,沒有憐憫,甚至沒有愛,而只為了服務生命的流動。

每一場排列,都讓我對生命、對家庭的影響,有說不出的感觸。
也從排列當中,看到家庭隱而未現的動力,每個成員的移動,如何造就所謂的問題,又如何要從中找到和解的途徑。

下課後,趕著晚上進行的「內在小孩滋養工作坊」。
先前在準備課程時,看了「一個新世界」書中提到關於小我的生存技倆,對於如何滋養內在小孩而不至於壯大小我,有一些深思。
靈性治療與心理治療會不會有所衝突呢?還是可以找到整合應用的方式?
我確實感覺到從靈性的觀點來看人的苦境,與某些心理治療的層次是不相同的。
但個案又可以吸收多少呢?
我可能看到了癥結點,但適合呈現嗎?尤其當對方還沒有改變的意願或意識到問題的時候。
我所謂的幫忙是在幫他還是為了自己呢?

如同在成員分享時,我感覺到一些非表面陳述的影響。
若以家族排列來看小孩與父母的關係,來看內在小孩的狀態與需求,必然又是不同的角度與視野。
但我要說嗎?我又要進行到何種深度?
我發現,做得少比做得多還難。
其中之一是,我的呈現是為了增強對方的力量還是顯示自己的力量呢?
心理治療也是一種好壞的分別,記得海爺爺是這麼說的。

我從海寧格老師身上看到,他如何不隨個案起舞遊戲,不落入個案杜撰的故事,不被個案的表象所欺騙。
受害者通常都很會催眠自己跟別人啊!
我再次感受到,療癒助人工作的重量。
並非說助人者是多麼厲害偉大,而是從事這份工作,是需要自我多深的覺察與臨在,如何跟隨生命之道的流動,如何如實如是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帶來淨化與療癒。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訓練課程的第一天。
八點四十分(正式上課可是九點半),會場已經來了一半的人,有遠從香港、屏東、高雄來的成員。
遇到許多在高雄上一階課程的同學,久別重逢,似乎又感受到先前上課的那份特殊情誼。
會場約有三百多人,感受到無論是初學者或是已經在運用家族排列的老師們,對於海寧格大師的期待與歡迎。
我們暱稱為「海爺爺」的這位,今天終於見到面了。

先讓我用流水帳來記錄這天的內容。
一開始,是大提琴家范宗沛先生的演奏,很特別又別具藝術風味的開場吧!
感覺這樣的安排,讓工作坊更有人味,是那種打開心,在不同領域都可以聽見靈魂之音的味道,也讓我們靜下心來開始一天的行程。

海爺爺從音樂的演奏談起家族排列。
家族排列就像一種樂器跟工具,重要的是演奏的人(家族排列師)如何透過這個工具,彈奏出優美和諧的樂曲。
接著進行一位成員與母親的排列。(哭泣也可能是個案表達不要與拒絕的反應呢!)
然後我們就進行兩人小組的演練。
演練的內容是透過一段冥想,成員之一想像自己在母親的子宮,得到所有生命的滋養,最後張開眼睛,看著代表母親的另一成員,像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母親,不帶著任何的意象或念頭。
海爺爺繼續談到人如何透過意象落入自己杜撰的故事裡。
中午休息三個小時。
海爺爺談到神,談到與母親的連結其實就是與那創造力量的連結。從哲學的概念談到家族排列的運用。談到工作時,記得與個案的母親及自己的母親連結。
之後,我們進行三人小組的感知訓練。
兩人眼對眼(當你直視對方的眼睛,你無法說出負面的評論,也不致落入自己編造的故事),其中一人以好的方式說出對對方好的感知,第三人為觀察員。
之後的感知訓練則是看著對方的左眼,說出自己母親的優點。
最後,進行一個以精神分裂症為議題的家族排列。
一整天的課程,都與母親的連結有關。換個角度說,也就是生命力量的連結。

這當然不是我的收穫或感觸。
我想先分享上課前的一個經驗。
早上有點匆忙,搭了一班熟悉但非平常路線的公車,最後還是抵達目的地。(這是一種提醒嗎?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計畫,抱著隨遇而安的心情,也會有美好的收穫,我心裡這麼想著。)
一上車,聽到一位約三十幾歲的男士大聲地說著:這班公車沒有經過某地喔!
一開始有些擔憂,後來又看到他很殷勤地讓位給老人,但語調總覺得有點奇怪。
後來下車的時候,他很大聲地跟大家說再見,蹦蹦跳跳地過馬路,像個開心無慮的小孩。
我看著他的身影,突然覺得好感動。
不知道是否有輕微智能障礙或其他的狀況,一開始覺得奇怪,在早晨大家趕著上班的公車上,他的一舉一動顯得格格不入。後來卻感受到他的單純與真誠。
我真的差點落淚。
一方面覺得自己有點傻氣,一方面也覺得好似當自己的心開了,很容易看到生命的溫柔與美好,很容易在胸口感受到一種滿滿的能量。

我的報到號碼是1號,並沒有因此坐在前面(因為大家都超早到),但這個訊息也在心中停留了一會。
後來剛好坐在同學的身邊(凡事都是最好的安排,並非偶然),也與身旁不認識的朋友有很好的練習體驗(成員說我像糖果,充滿善意,易於親近)。

先說海爺爺講述的部分,或許是最近看了幾本不太相同卻又在根本上相似的靈性書籍,我聽懂了一些。
也發現自己喜歡家族排列是因為,在靈性觀點的背景下,又很實際精準地呈現療癒之道。
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愛。
與神的連結,就是與父母的連結。
在談論靈性可能落入高談或空泛的情況下,直接地跟隨當下生命的流動,讓愛發聲。

在演練的部分,發現自己的感知能力有所拓展。
從成員的回饋中發現,我有說中一些感覺。我確實也感受到自己好似看得更深,也對能量更有感應。
這或許也是剛讀完的「一個新世界」這本書說的臨在。也像是
「零極限」所說的:當回到空無,就可以接收靈感。
這其實也就是海爺爺談到的,如何不落入故事。在眼對眼的練習中,當眼神飄開時,往往也就是在搜尋腦海中的意念與畫面(小我的遊戲、舊有的模式),離開了當下的覺知。

而與母親的連結部分,我感受到更深的愛,彷彿生命之流從最初透過一代一代流經我們。
我也用「零極限」裡的四句清理箴言,打開更大的空間,迎接更多的光與愛。

在排列工作中,看到海爺爺介入的不多(他不斷更新著排列的方法),而讓代表們自然地移動。
海爺爺視精神分裂症為家族當中發生謀殺的事件,由一人同時承擔了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角色。在排列過程中,轉化在於當秘密被看見,那被排除在外的被看見,以及最後對疾病的感謝。
雖然今天只有兩個排列,演練的部分卻是更深的層次,也似乎看到在排列工作中運用了更多的冥想。

好像無法用言語說得更多,但我知道,我的心吸收著、拓展了、流動了。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期半年的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一階「助人的藝術」課程終於在這個週末,透過一對一的排列內容,劃下句點。

一直很期待一對一的家族排列運用,之前曾經為此裁過色版,後來還買了特製的小人偶,都是為了在一對一或人數不多的情況下,以此擔任代表。畢竟一對一的個案工作,還是自己比較常見的型態,也期許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協助當事者,更有力量地面對家庭的處境。

在兩天的課程中,自己擔任兩次排列員。
一次是一對一的情境。
在一對一的狀況下,排列員多了擔任不同代表的任務,身體的感知與頭腦的思緒需要更為清晰敏銳,但也因此多了更多瞭解當事人的訊息。
透過一對一的家族排列方式,也可以讓個案擔任他人的代表,體驗箇中的滋味,或者更能感同身受而找到與對方和解的力量。也可以讓這些代表的元素彼此對話,說出心中真正的感受與想法。
更可以與不同的療法整合運用,藉由排列,呈現個案內在的心靈圖像。
對我來說,在當事人的家人未必要出席的狀況下,就可以透過現象學與場域中所呈現的,來瞭解家人之間的關係與動力,進而找到療癒之道。是當下就有所影響的工作方法。

在這個練習中,擔任當事人的同學提出頭痛的問題。
於是,我先擔任她頭痛的代表,再請她排出與自己的相對位置。
經過一些移動與對話,頭痛其實隱含著她對父親的恐懼。於是,我成為她父親的代表。在那個當下,我體會到她父親對她的愛與感受。之後,她與父親有了一個美好的和解。
因為是一對一的情境,治療師更是透過自己的身心靈來與個案接觸。
而我感受到,因為自己也成為系統中的代表,更能夠體會生命的流動與愛。某個部分,自己也被療癒了。
事後,同學回饋:她的頭痛消失了。她很感謝能夠與父親有所連結,我也很感動能夠參與他們的和解。

我想,這也是我這一路看到很多人的生命故事,跟著流淚,有所省思、觸動,在心底浮現的感動:感謝自己能夠在療癒的路上。無論是否助人,都體驗了生命的豐富與更大的愛。感謝,因為覺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夠在療癒的流動中成長。感謝,因為對方願意分享他生命底層的光景。感謝,不是我有多少助人的能力,而是從中讓生命自己找到出口。

第二天,我為另一位同學排列她的身心靈。
因為多了三位身心靈的代表,感覺較一對一更為複雜。不過這次倒是比上次的團體演練輕鬆,我想是自己的內在有一種安定吧!
因為同學的熟識,反倒需要慢下腳步,讓心靈的移動自然地發生。即或暫且找不到解決之道,我覺得,對當事人來說,等待是有益處的。等待自我浮現改變的力量與意願,因為表面的附和或移動是產生不了真正的影響力量的。
而排列工作也不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可以排列一個人內在的身心靈,或排列一個人跟健康、跟金錢的關係等等,變化非常地豐富。


這兩天在擔任代表的過程中,我對親子關係有一些體悟。
我感受到父母無論表面上如何,也許不善表達情感或有自己的困境,但都有一種對孩子的愛。那份愛是,不希望孩子受苦,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樣重蹈覆轍,希望孩子可以過得幸福。
但倘若自己沒有覺察或承認生命的困境,就會無意識地重複家庭的命運。因為父母也是上一代的孩子,當原生家庭有些難處,會不自覺地認同其中的人。也許也是表達一種對父母的忠誠,也許正顯示出家庭當中被排除的人。
所以血緣的遺傳,不只是長相,包括情感的記憶、身心的疾病、生命的模式等等。
如何讓隱藏的愛被看見,讓雙方找到愛的序位,就是工作的重點。
每一個人無論是否成為父母,但至少都有兒女的身份。而一個孩子,能夠承認生命的傳承來自父母雙方,能夠敬重父母的序位,能夠與父母有所連結,才能夠擁有生命成長的力量。

課程雖然結束了,卻像一顆種籽,開始發芽茁壯。

課後也跟一些因為課程而熟識的好同學彼此分享與祝福,許下我們要繼續在生命的療癒之路成長的心願。
這也算是我今年的畢業典禮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下著大雨的週末,我參與「家族排列」的團體演練課程。
經歷了幾次的工作坊,從觀察、體驗當中,去感知家族排列運作的歷程。
而這次,則是自己上台嘗試,擔任排列師。

兩天的課程中,有兩次這樣的經驗。
透過親身的練習,才稍微能夠感受到這個療癒工作的面向與樣貌。並且可以透過不同的層次與觀點角度,來描述這個歷程。
畢竟還在學習的階段,從看書、看DVD,一直到擔任當事人、擔任代表或在一旁觀察,以及透過事後與老師的討論,一點一滴建構自己對於「家族排列」的認識與瞭解。

這是一個豐厚又深沈的工作方法。
借用催眠大師 Milton H. Erickson 多層次溝通的治療取向,對我來說,家族排列的運作,與傳統的心理治療是截然不同的。
透過代表的排列,可以具像地呈現當事人家庭的動力。透過身體的感知,可以表達非言語的訊息。透過心靈的移動,打開潛意識的窗口。透過簡單有力的一句話、一個鞠躬、一個擁抱,化解家庭的困境。
在身心靈的不同層次與面向上,在團體的氛圍與場域中,整合為療癒之道。

也因為與過去學習的方法有所差別,一開始坐在台前,我感覺到自己在沈穩當中的緊張,我嘗試讓自己放空,一步一步跟隨當事人與代表的反應移動。
因為台下還有老師與同學吧!覺得自己好似笨拙了起來。但也感覺到與當事人問話的方式與一般的諮商不大相同,或者是先放下舊有的學習基礎,重新學習,卻在過程中,必然會一點一滴地整合,成為自己特有的風格。

由於課程結束前,我有機會擔任解構問題的當事者(虛擬的個案),讓我可以從當事人的角度,去發現排列師的互動與回應,如何對我產生力量與效果。這反倒讓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如何進行助人工作。

我相信,這是一生的學習。
無論是否成為家族排列師,我都非常歡喜能夠在這樣的療癒之道上有所經驗與學習。至少在個案的會談與家族治療的觀點上,開啟我另一片視野與協助的方向。

最令我受益良多的,除了親身的演練,其實是第二天下午,成員之間彼此真誠的交流。
老師先透過一個簡單的排列,讓其中一位學員可以勇敢說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說的話。
接著,老師請大家在教室中央圍成一個圓圈,說說心裡的話。
在為期半年的課程中,我們有一群共同學習的同學。因為中間有幾次對外開放的工作坊,所以這是我們第一次有機會,一同坐下來聊聊真心話。
某個部分,這樣的同學情誼是我許久未曾經歷的。不過一開始,我也驚訝於大部分並非心理輔導的相關背景,這多少帶給我所謂學術專業與非專業之間的省思。
而我也感謝,在其中認識很好的朋友。

說出真心話,多麼大的渴望與挑戰啊!
其中一位同學婉拒這樣的邀請,老師一直鼓勵她繼續留在團體當中。後來甚至以一個具像的手法,協助她重生,度過心裡的難關。
一開始,大家若有所思、彼此相看。
一位同學開始提到他的害怕與恐懼,眼淚開始在團體中蔓延。
以一句「我害怕……。」作為起頭,內在小孩的渴望與陰影在每個人心中浮現。
因為聆聽大家的心聲,感受到彼此的支持,又看到老師努力地協助同學度過生命的關卡。
輪到我分享時,我的眼淚也不住地掉。
我說:「我害怕被評價,害怕被當作小孩。」說出心中的恐懼之後,恐懼的感覺反而減少了,也反倒有一個機會去看看恐懼的真實緣由。
接著,我說:「看到老師的幫忙,我突然覺得:宇宙不評價我們,而是以滿滿的愛來滋養我們。我很高興自己走在療癒的路上。」
對我來說,真的在那個片刻感受到宇宙滿滿的愛,對自己能夠這樣成長或如果對別人有一些幫忙,覺得非常地感動與感恩。我甚至不擔心之後單飛或想要再進修的維生問題,我相信,宇宙會供應與完成這樣的心願。

說出真心話,說出心底深處最單純的渴望與恐懼,卸下成人武裝的面具,放下對自己與別人的評價與要求,放下理性的分析與應該,反而,讓人感動,讓人找到力量。
我想,那也是因為,我們都是一體的。所以,當心被感動,當眼淚流下,生命花園的地土才得以鬆軟,得以播種,得以發芽,得以活絡。

真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就會有力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週末兩天,繼續進行「家族排列」的課程。

在工作的方法上,從上次的課程到這次的經驗,我發現,家族排列其實可以結合更多的療癒方式。重點是以與個案的接觸為基礎,在這個瞭解與傾聽的基礎上,運用當下適合的方式。例如:在某一個個案身上,老師一開始並不急著進行排列,而是先讓個案經歷「解凍」的過程。「解凍」是因為我們可能在某一個創傷經驗中,因為受傷,而凍結了自己的感覺與情緒。就好似這個經驗並沒有被轉化與療癒,所以當我們遇到相似的狀況或經驗類似的情緒時,我們的反應乃是呈現當初受傷時的感知。例如:一個三十歲的成人卻因為一件小事而表現出五歲小孩的樣貌,就是當初的創傷未被療癒。這也可以說明,為何舊有的模式會帶來痛苦,因為當初保護自我的機制已經不再適用,但若是心靈沒有隨之成長,舊有的模式就會妨礙現在的生活。
所以,透過舊時創傷的療癒,即使一開始身體會發抖、會害怕、會體驗內在小孩的痛,都是為了釋放與轉化。

在這兩天的排列中也看到,要如何與太過防衛的個案工作,其實是要找到適合他的方法。或者可以說,每個人適合的方法都不相同。於是,方法是多元的、當下的、直覺的,當然也是因為累積了厚實的訓練。這樣的發現,讓我更有信心,運用家族排列的觀點與方式。

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家族排列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或者更可以說是,具體地呈現心靈的圖像與樣貌。而在工作的過程中,其實就是透過人的身心靈,身體的感知反應、情緒的變化、愛的移動,如是地呈現言語無法解釋說明的。也因此,這樣的工作有了一種深刻的力量,協助當事人看見、體驗,自我生命的困境或家庭的難題。而療癒,就在心靈的移動中,發生與進行。
可以說是圖像的、詩意的,可以藉由一個故事、一段經歷,可以透過冥想、觀照或團體催眠,呈現生命的百態與豐富。

而這次,我也表示自己想要成為個案。主題是希望突破與金錢的關係。特別是當自己要單飛,開始從事收費的助人工作,我發現自己會有一些費用高低的掙扎。
老師一開始提到:金錢也是一種生命的能量。當我付出自己、從事助人工作時,理當有所回饋,那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
這個部分,我是明白的,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有一定的信心。
我想是希望在身心靈、精神與物質層面找到平衡。因為原生家庭的經驗與靈修的歷程,我對錢,是不太敏感在意的。
後來,老師要我選兩個人,分別代表「物質」與「精神」。
之後又加入,我的個案、心與我的父母。
在過程中,精神很樂意地召喚我,但物質(金錢)卻離得遠遠的。有趣的是,個案會與金錢連結。
在面對金錢時,老師要我說:我重新看到你了。(這讓金錢重新在我心裡有一個位置)但我卻有一個感動,我說:我好愛你喔!
其實,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重新看到,金錢所代表的意義。
當下,我其實有一個更深的明白:我好愛生命。生命是如此美好啊!
最後,看到、感受到自我身心靈的整合,也連結生命支持的力量。

從自己的排列當中,我深深地體驗到:心靈具像的療癒力量。因為,某些問題其實透過探索、分析、澄清及不同觀念的洗禮與學習,自己是明白改變的方向的。但知道與做,自然有一些距離。而透過排列,彷彿讓那些腦海或心靈中的元素,具體地呈現,也讓自己有了一個親身與她相遇的機會。因為看見,因為移動,因為說出心中的渴望,因為尊重,因為愛,整合與轉化,就開始運作了。

我深深地感激也動容,助人工作這一路走來,我確實在這一年,領略了呈現心靈圖像、運用心靈語言所帶來的療癒力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週參加家族排列的第四次課程,由德籍老師Wilfried Nelles帶領。在這兩天的課程當中,有許多的省思與收穫。其一,是關於家族排列的一些觀點與想法;其二,則是關於治療及排列的方法。

從Nelles老師自己的說明當中,可以看到,他比較著重在當下對當事人有益的移動與方式,因此他不會過度地探索家庭的歷史事件,即便在排列當中可以感受到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影響,但工作的重點在於如何增強當事人的力量。我想到海寧格老師曾說過的:「用最少的干涉來進行改變。」這也看到倘若當事人只是一味地想要探索家庭的秘密,找到所謂的問題根源,不見得是有幫助的。也如同Nelles老師提到的工作觀點:家族排列乃是為了呈現真相,在系統更大的力量面前,個人的利益是渺小的。系統有系統的運作方式,正如同愛有愛的順序與位置,家族排列是為了服務真相,而非單單當事人以為的解決方式。

什麼樣的移動與方法是對當事人有幫助的呢?這就要回到治療師、排列員的態度、價值觀與引導的方法。其中有一個案例,讓我深受感動。一名學員提到:她覺得生命很無奈。Nelles老師在第一天的時候回答她:我也覺得很無奈。第二天工作的時候,他並沒有進行排列,而是握住這位學員的手,引導她去感覺內心的變化,關於生命的無奈,然後,老師對這位學員深深地鞠躬。那個鞠躬好似在表達著:我對妳、對這些無奈的敬重。確實在更大的系統面前,人會感到自己的無力與無助,但某個部分,如果能夠接受與敬重個人與家庭的命運,放下強求改變的期待,或許就能看到其中的智慧與出路。

可以說,在第二天的工作中,老師沒有透過排列,卻透過與當事人雙眼、心靈的接觸,帶領個案穿越。事後,老師的說明是:當他知道對方已經在一個改變的臨界點,他不會透過排列而再次回到問題或過往的事件,乃是讓個案往前邁進。這也讓我深有體會。因為可以發現有些人似乎緊抓著問題不放,不斷提出重複的困擾,卻忽略改變的力量。他們口中說著自己要改變,卻不相信改變真的發生了。某個部分,他們或許還處在受害者的角色,或者,以受苦為樂,享受某一種優越感。所以,有時候需要探索過去,有時候則需要放下強求「為什麼」的答案,決定繼續往前行走。

剛好這陣子在讀老子的道德經,真的對於「道」有更多的明白,由此來看家族排列的觀點,也有了較深的理解。

最後想到,治療師所做的,是在增強自己的力量還是增強個案的力量呢?正如同道德經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必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在道德經中還有類似的文章,重點相似於聖經裡的一句經文:「尊榮以前必有謙卑。」但我相信,並非是為了得到尊榮而故意謙卑,乃是尊榮必然隨著謙卑而來。所以,如果治療師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好似自己非常有智慧,而把個案當作愚拙的(誠然有些人來解決問題,是渴望一種大師的指點);跟能夠敬重系統、保持謙卑,而強化個案的覺察與力量,這兩者所展現的面貌以及內在的心理動力,可以作為助人者的提醒。

寫完之後,突然回想起在課程當中一個令我十分感動的排列,是有關老兵來台所建立的新家庭。在排列當中,老師除了加進大陸那邊的元配及孩子,還選了三個代表,一個代表國共內戰,一個代表大陸,一個代表台灣。當大陸與台灣的代表在排列中各據一方時,我的眼淚就不自禁地流下來,而且感覺到喉嚨又緊又痛。可以看到時代的悲劇如何造成家破人亡,但也看到,因為這樣的分離,而有了新生命的誕生。
以家族系統的觀點,屬於系統的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因此,老師請當事人對大陸的親人、戰爭鞠躬。
我想我的悲傷是,撇開統獨的意識,台灣與大陸有太多生命的傳承。更大的系統有其運作的原理,就像老子所提到的道,人用自以為的意識試圖操弄與掌控,只會帶來更多的分裂與悲劇。

另外,關於親子之間也有幾個排列,可以看到,當夫妻之間有問題時,例如:某一方忽略或拒絕另一方,也拒絕讓孩子與其父或母靠近時,無論是否因為對方真的做了不好的事情,孩子就容易出現問題。重點是要承認孩子的生命來自父母雙方,所以無論夫妻關係如何,另一方都是孩子的父或母,這是需要被承認及尊重的。也就是說,無論夫妻關係如何,雙方都能敬重彼此的身分,在生命的連結與傳承上,那麼,孩子的內心就得以和諧,不至於分裂拉扯。
而成為夫妻,其實是兩個孩子離開原生家庭,共同建立一個新的家庭。因此,倘若夫妻又回到原生家庭當孩子的角色,往往就會造成夫妻相處的困難,甚至是分離。所以,在「家族星座治療」這本書中有提到:在原生家庭未解決的依附,都是造成關係困難的主因。
 
在排列當中,也看到老師用簡單有力的話語,帶來新的移動。例如:「我就是我的父母」,對孩子說:「我在你身上看到你的父親(或母親)」、「無論我跟你的父親(母親)發生什麼,我選擇他作為你的父親(母親)」,對生命如所是的一切說:「好。」等等。
這就是對生命、愛的序位的尊重。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一

週末兩天,繼續我的「家族排列」課程。
剛好前一天與心理師討論一個學生的狀況。

關於改變的動力,我想再多說一些。
在我工作的經驗當中,有所謂的自願來談者與非自願者。
想當然爾,非自願的人,抗拒強、改變的意願低。通常是由於一些因素,透過他人而轉介過來。
在學校工作,兩種情況都會遇到。有一些是老師或家長尋求協助的孩子,有一些是主動來與我會談的孩子。但是,因為我是他們的老師,有授課的相處機會,又是天天都在輔導室,所以,除了固定約談的時間之外,也會在別的狀況下接觸學生(無論是他主動或是我的職責)。在這樣的狀況下,有時候雙方的關係與界線不是那麼清楚。
學生可以來抱怨,卻不見得真的想改變。

對於這樣的狀況,我感到不太舒服。
我想,是自己帶著太多工作的期待與熱忱,以為願意來就是想要改變。
但,每個人對改變的定義不同、需求也不一樣。
某個部分,我也渴望與真的想要認識自己、突破生命困境的人,一同學習。因此,在面對只是來抱怨或好奇(例如:沒有確實的問題,只是想玩心靈圖卡、求問塔羅牌)的人,我也失去與他工作的動力。
我想,在我付出的同時,我也期待對方有一定的尊重。

插個話題,所以,那些願意出錢去上課或諮商的人,改變的動機是較大的。
我曾經對單飛工作的收費問題,有一些擔憂。現在倒是比較坦然。我想,那也是對方需要付出的部分。

而這些又重新提醒我自己,如何與對方同步,隨著對方改變的動力與層次,不疾不徐地陪伴。
如果只是來抱怨,在我可以的狀況下,我就傾聽。
如果真的願意開始看到自己的責任,那我們就更多地工作。
如果是對方的一種有害的模式或心理遊戲,那我就需要在關係上設立更多的界線。


其二

在這兩天的課程當中,有一些發現:

★請不要只是帶著好奇,想要瞭解家庭動力的心態來進行排列。不夠尊重的態度,對彼此都沒有益處。

★自己真正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如果是帶著期待別人要改變的心態,自然就失去力量。但奧妙的是,因為自己的改變,別人或環境也會有所改變。

★每個人、每個家庭系統,都有自己改變的時間。過早地介入與探求,不見得會有幫助。

★對於別人(即使是最親近的人)或是整個家族,那些困難或不幸,我們需要敬重與謙卑。

★家族排列所呈現的,並非是去找出有問題的根源,也不是再次標籤家庭的代罪羔羊,而是讓彼此都找到愛的序位,讓雙方可以和解,讓被排除在家庭以外的可以重新被看見。所以,每個人還是要負起自己的責任。

★朝有力量的地方工作。無論是否是家族排列,當人在面對自己的生命景況時,不見得需要仔細地尋找問題,為自己貼上「有問題」的標籤。有時候一再地探求,反而失去生命原有的力量。但也不是逃避、否認、壓抑或忽略。


其三

這兩天對我最大的學習是,與老公互動的一個經驗。
之前一直很期待他也可以來學習,相信這個部分會對他有所幫助。
提了幾次都被婉拒。

第二天,我賴皮不出門,直到老公開車帶我到高雄。
到了上課地點門口,他還是不願意。
說實在,我不明白。
已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也希望有所改變,當療癒的機會在眼前,那臨門一腳又是什麼?
後來,我放下期望他快樂的期待。
也是因為這樣的拉扯與雙方的堅持,我看到自己更內在的恐懼。
我害怕自己親近的人,跟我的父親一樣,受苦。
孩子的我,無力改變。
而長大之後,我自然多了不忍別人受苦的擔憂與急切。
何況是自己親近的人。

這也再次看到家庭動力的影響。
為何孩子會成為代罪羔羊,為何不幸的事件會重複發生,其實都是因為有愛,不忍對方受苦,而形成各種不同的拉扯與失衡。

我放下希望父親快樂的期待,我也敬重他所選擇及承接的命運。
我放下對老公壓力過重的擔憂,我也敬重他改變的時間與方式。

眼淚流過後,抽了一張守護天使卡「去傾聽」,其中有一句話給我很大的安慰:你不需擔憂你的渴望會以何種方式實現。

雖然有愛,卻需要敬重彼此生命的責任與選擇!那是關於,改變的界線。


以海寧格老師的話來結束:「一位成功的系統工作者,最重要的元素是心態。想要運用系統工作必須瞭解這個工作的定位和價值,這遠比學習技術和程序更為重要。而用這個方法工作的人,寧可選擇在有救援希望的部分工作,而非著重在虛弱的部分,在解決之道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問題上打轉,而且能用最少的干涉來進行改變。最重要是去看實際上看見的一切,而非允許自己受到理論、信念或意識型態所引導。」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其一

還是要從家族排列談起。
在半年的訓練中,除了每個月兩天的工作坊,還有課後的作業,需要看書、看DVD,寫心得報告。
以下是最近看完「助人的藝術1:母親與孩子」〈海寧格老師於2003年來台灣的研習會紀錄〉的心得。

在觀賞這兩片DVD時,對於自己的助人工作有很大的啟發與省思。例如一開始,海寧格老師提到助人的藝術時,提醒助人者不要與當事人落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角色關係,這只會讓當事人用舊有的模式、受害者的姿態,將問題丟給助人者。表面上是來求助改變,但在個案的心理不見得有強烈的意願,反倒把責任推向助人者。而助人者則需要覺察這樣的期待與動力,否則容易陷入想要幫助他人而上鉤。
    這個部分,與後來提到的與「道」融合,有更深的異曲同工之處。究竟助人是什麼?助人的藝術又在哪裡?從這兩片DVD的排列當中,我看到,海寧格老師並沒有拯救他人的慾望,並不會期待問題一定要有美好的解決之道,他不會畏懼無所為,也不需要透過有所為來肯定自己或回應個案。他只是讓自己回到中心,讓靈魂工作,讓愛在當中流動,讓個案找回力量。
    另一個提醒是,在親子之間的關係上,助人者要帶領個案敬重父母所給予的生命。例如其中一個「恨母親」的個案,海寧格老師一開始的回應是:我很愛妳的母親。在我自己與青少年工作的歷程中,有時候會容易為了與個案建立關係,認同他,而與他站在同一陣線來看待父母。當然,我不想落入親子雙方誰對誰錯的裁判者,也不想當傳話筒,更不是兩面討好。不過,由於前來求助的是孩子,在與父母工作這個部分,需要更多的智慧。
    所以,家族排列給了我一個瞭解家庭的角度,讓我能夠以另一種方式與孩子工作。例如:上週有一個學生,一開始提到希望與母親成為朋友、無話不談。我比較容易有力量地告訴她:母親永遠是母親,而她是一個孩子。進一步再瞭解,透過簡單的排列,甚至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其實是想要拯救她的母親。
    實在是奧妙!正如同海寧格老師引用老子的一句話:「道是無情的,但也是有強大力量的。」而我們的自由,到最後,真的是謙卑地臣服於愛的流動與序位。


其二

才剛寫完心得,事先並沒有預約的個案就來了。
一個我談過幾次,經心理師評估,可能是疑似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
我曾用過不同的方式與她工作,也明白她家中的一些狀況,卻有一種卡住、使不上力的感覺。
這次,稍微運用家族排列的方式。之後我沉默了很久。在與她工作的過程中,我時常需要更謹慎地回到自己的中心。於是,我如實地告訴她:我不知道如何幫助她,我感受不到她想要改變的動力。
她笑笑地問我:老師,妳希望我如何改變?妳希望我繼續來嗎?

我不禁想到在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學派當中所提到的,個案的類型可分為三種:來訪者、抱怨者及消費者,前兩者都尚未具有改變自己的動機與意願。
我甚至想到TA療法當中的戲劇三角形,一個處在受害者姿態的個案,如何能啟動改變的機制呢?

改變真的困難嗎?

改變是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即使環境或他人確實造成一些難處或傷害,但自己可以選擇所要面對的方式。
改變是我願意,運用自己的力量,而並非將力氣花費在抱怨、憤恨、自憐等。
改變是我需要踏出第一步,無論是怎樣微小或是心理狀態的細微轉變。

當然,心理治療或其他的療癒方式,期許可以促成或催化或加速這樣的改變歷程,但改變的力量,都來自當事人。

習慣的模式或許是痛苦的,但也是熟悉、安全的,甚至某個程度有其他的價值與回饋。
一個處在受害者心態的人,可以只看到別人的缺失,擁抱自己的可憐,無須承擔改變的責任。
一個喜歡抱怨的人,甚至隱含著「我比較厲害、我才知道如何是對的」的優越。
一個老是承擔一切的人,某種程度以拯救者的姿態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以,也不見得要改變!
因為舊有的必然有她的生存之道,是否需要嶄新的,與其說是否定拒絕過去的痛楚,不如說是,生命總會找到更好的出路。

我知道,從這位個案身上,我還有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
但我寧可停止工作,等待她,願意改變。若是不然,我也不覺得遺憾。


其三



先前在課堂上帶學生看了「尋找新樂園」跟「口白人生」〈也非常推薦這部影片喔!〉,偶然發現居然都是同一位導演:馬克佛斯特所執導。
於是,好奇地查詢這位導演的其他作品,發現一部「
擁抱豔陽天」。
說實在,這是一部很沉的影片,看完之後,卻有很深的感動!
心底浮現,以家族排列來做解釋,也是很不錯的示範故事啊!

該怎麼述說我的心得呢?
若是把整個故事交代清楚,實在是講不盡電影視覺影像的張力,正因為故事的深沉,需要細細地品味。

我相信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解析與分享。但一邊欣賞,我還是不禁從家庭的觀點來切入,尤其其中牽涉到死亡、自殺、意外、家族三代的牽扯時,我更想起家族排列的治療原理。

兩個破碎的家庭,一個是深受父親高壓影響,兒子進而自殺,也就是男主角傳統封閉的白人家庭,一個是丈夫被處死、兒子車禍死亡,也就是女主角所處的貧困又飽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家庭。兩個人在歷經家庭的重大事件之後,意外地相遇相惜,因為彼此能明白對方心中最深的痛楚,讓他們超越偏見與舊有的模式,找到相愛的力量。

從電影一開始,觀眾就知道,男主角正是經手女主角丈夫行刑的獄卒。
隨著劇情的鋪展,我看到可以用家族排列來做為一種詮釋的取向:為何女主角的兒子這麼年輕就意外死亡?當然從心理動力的觀點也可以說明:身為母親的女主角如此地瘦弱,而孩子卻如此地肥胖。我想,都與父親的角色有關,一個最後被判死刑的罪犯。
那種想要跟隨與認同父親的情感,也表現於男主角的兒子身上。不同的是,在這個白人家庭當中,更容易看到家庭動力的影響。
一個如此嚴厲又苛刻的父親,連帶影響妻子、媳婦的死亡,在這樣的氛圍中所教養的兒子〈男主角〉,也慣於傳遞同樣的訊息,以至於他的兒子也採取跟母親同樣的選擇。兒子的自殺可以說是一種對父愛渴望的吶喊,以及對於母親不被重視的抗議。

為何家人會有相似的命運?以劇中男主角父親的態度來看,妻子的死亡被忽略鄙視。對男主角來說,自己的父親如此看待母親的過世,他接收了父親的模式,悲劇卻反映在自己的妻子與兒子身上。尤其兒子的死,可說是代替了男主角自身的痛苦,恰恰顯示出他原本在兒子的角色上,面對父母關係的控訴。
相似命運的發生,某一個部分乃是為了呈現被忽略的家人,為了證明他們的存在。

一直到兒子的死亡,與女主角相遇,一同釋放喪子的痛苦,男主角才有了脫離父親掌控的契機。
但值得讚賞的,不只是男主角的改變與勇氣。我覺得最經典的是,故事的最後,女主角發現男主角是執行自己丈夫死刑的獄卒時,情緒的轉化就在看到男主角家中後院的三塊墓碑〈分別埋葬男主角的母親、妻子與兒子〉,在那一刻,她選擇原諒與釋懷。
多麼深刻的療癒!

無論是何等的悲痛,在即使不圓滿的愛中,找到了生命繼續流動的力量。
願意原諒,願意放下過去,願意迎接生命的下一刻,就是改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兩天參加海寧格家族系統排列的第二次課程。
這一次的課程,開放其他有興趣的朋友參加。而我們也轉換到一個很不錯的上課空間。
在這兩天的工作坊中,對之前的一些疑問,我大致獲得心安的解答,也深刻感受到上課氣氛的轉變,是一次非常有收穫的旅程。

究竟什麼是家族系統排列呢?
這個心靈療法主要由德國一位海寧格老師所統整與發展。進行的方式若以團體工作為例,由當事人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治療師會從中引導,在團體中選出一些人做為個案家人的代表,並在場中央排列出這些人的位置。透過這些代表的位置、感受,呈現家庭的動力與可能卡住的問題。接著,治療師會藉由代表的移動及對話,重新調整失序的心靈畫面,為個人與家庭找到讓愛流動的方向。

當然,這樣的工作背後有一些基本的理念與對家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看法。
其中很重要的是家庭當中,「愛的序位」。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透過父母的結合,領受了寶貴的生命。家庭成為孕育我們生命成長的地方,但也是很多人情感糾葛與心痛的源頭。
以家族排列來看,家庭的問題往往來自愛的失序與錯置,或忽略家庭系統當中的某些人。
只要是透過生命的傳承,屬於我們家庭系統當中的人,都需要有一個位置。而位置又有順序的排列,如:父母大、小孩小等等。倘若有些父母沒有站在父母的位置,或某些孩子僭越了孩子的角色,都會造成關係的失衡。
療癒之道是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該有的位置,敬重序位的大小,也敬重家人的不同選擇與命運。

這兩天,透過不同學員的分享與排列,看到許多家庭的糾葛。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可能來自不願接受自身父母的死亡;孩子的離開是為了讓家庭的秘密被看到;孩子對父母的愛與忠誠導致孩子想要承擔父母的命運或取代父母的位置;想要介入父母之間的問題,卻往往成為孩子的負擔;正如同,孩子是家中的一面鏡子,孩子其實總能感受到父母之間以及自己與父母的狀態與關係。
但記得,每一位父母也都是其父母的小孩,這也是家族的問題會一代一代繼續影響的原因。


在上課的過程中,感動於每一位當事人願意面對的勇氣。即使只是在一旁觀察,看到這麼多親子的愛與結,心中總是有許多感觸。
或者有機會擔任代表,從中也有很多的學習與發現。
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親近的家人,想到至少三代的不同家庭面貌。想到我所接觸的學生們,想到她們如何陷入家庭的風暴,如何以孩子的角度試圖求救。

一方面感嘆家庭的紛擾,一方面也讚嘆透過這樣的方式所能處理的深度與力道。

有興趣了解家族排列的朋友,歡迎參加後續的工作坊。即使心臟的功能要強一點,即使會用掉很多張衛生紙,都是處理家庭問題,很棒的體驗與學習!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昨晚回家翻閱家族排列的相關書籍,心情舒坦許多。
其中提到:「排列的動力」並不同等於現實的事實。代表們所感受的是系統裡的動力,需要與現實的狀況再做確認。
例如:在某一個排列裡,代表父親與個案者都感受到強暴的動力,但現實生活中,並非是個案有被父親強暴的經驗,而是個案的姊姊。只是在排列的過程中,代表者都感受到這樣的運作。
再者,與個案工作時,雖然時間不長、次數也不頻繁,治療師仍要留意與個案關係的建立。治療師要放下自己的理論、經驗、價值觀,專注於當下系統的能量流動,放空,尊重秘密與界限,療癒的力量就會自然地浮現。

我再度思索自己的感受,也揣想,是否有其他更適合的排列方式。
例如:一開始代表被助者的那個角色,原則上在家族排列當中,他應當不屬於我們家的系統。但因為我提出問題的角度,老師排出了這個位置。有沒有可能他所感受到的,並非代表我的學生,而是另一個家人呢?(如果以我的家族系統來看)
在一般的排列當中,當事人會選擇一位自己的代表。但老師卻直接將我帶入場中,面對那位被助者的代表,之後也都由我直接面對系統中不同的代表。也因此,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會比旁觀時格外深刻。但我不太明白,這樣的用意。或以學習的角度來看,背後的原理。
再者,當我連結到母親背後的女性力量之後,老師又加進了我的先生與小孩,並把他們排在我的前面。但這個部分,並非是經過代表們所感知的位置。老實說,這個部分讓我覺得有些超過,感覺比較像是老師設想的,而非隨著當下動力的流動。
當然,我還是尊重這個過程,只是以學習的角度來做一些不同的省思。
也提醒自己,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生命的敬重。

當別人沒有提出邀請時,無須給予建議。
當別人沒有意願改變時,無須提供協助。
這個部分,或許也是當我在陌生的團體中呈現自己的狀況,雖然同學給予回饋或建議時,覺得不舒服的原因。

大部分來上課的學員,都不是心輔相關背景,卻常常接觸不同的課程,有意願在身心靈的部分持續成長。
我只是不免想到,在專業的訓練中所強調的諮商倫理。
當然,我相信,不見得是專業與否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生命的不同特質與深度。
我讚嘆,某些非專業人士比專業者更敢宣傳,更勇於收費,跟隨的人也不少。
無意評斷什麼,只是一種發現。

回到自己身上覺察,這是我淨化生命的基本功夫,無論助人與否。
我想,透過這次的體驗,我看見一種悲傷的力量,也看見對自己的要求與評論。但也學習,接受這些部分,看見自己的美好。
心靈的覺知與感受,有好多層次與脈絡。每當我有新的發現,都願意是帶著喜悅好奇的心情,看見生命裡的種種樣貌。
凡是有愛,就會帶來美好的力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海寧格家族排列治療約莫是四年前的事了。
那時在醫院工作,剛好在圖書館內看完一系列相關的DVD及書籍,初步認識這個療法對於家庭系統的看法與工作的方式。後來親身參與一次兩天的工作坊,對於無須與個案會談多次,只要當事人當場提出問題,邀請團體成員當作家人的代表,排出家人的位置,系統開始運作,治療師便能從中找到「愛的序位」,讓系統回復平衡,個案得到療癒,這樣的過程與力量,讓我驚豔與好奇,也一直把這個相遇的經驗放在心底。

除了與個案一對一的工作,一直對家族治療很有興趣。畢竟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我們生命的根,可以供給養分,也可以帶來蟲害。
今年,看到相關的課程在高雄開課,便期待能夠有所學習。
所以,前兩天,參與了為期半年的第一次課程。

課程中,老師直接邀請學員進行排列。
我在先前的工作坊中有擔任過家人的代表,倒是沒有成為個案。
說實在,也沒有迫切想要處理的問題。
當然,有機會總要親自嘗試。


於是第二天,在身體還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我經驗了第一次的家族排列。
我提出的問題是:在我的助人工作當中。如何與更大的力量連結?
會提出這個問題,跟自己想要單飛、更專精地從事助人工作有關,但我也看到自己裡面的擔憂與害怕,也有一種缺乏支持力量的感覺。
常常需要一個人獨立、做事,這是我的生命議題。
我渴望與人、與更大的愛,有更強烈的連結。


剛開始,老師對這個問題似乎有些不明白。
他要我在學員當中選擇一個人當作被助者的代表。
我選了一位同學,她有一些特別的反應(我不知道她有什麼感覺或想法),老師有跟她再次確認是否可行。
我們兩個人面對面站在教室中間。
她開始搖晃。
後來老師選了兩個同學,一個代表我的父親,一個代表我的母親。
先前的代表開始後退、不敢靠近。
於是,老師詢問關於我父母的部分。
我提到父親的躁鬱症及猝死的歷程。擔任父親的同學開始有想吐的感覺。老師詢問我:父親的家族當中是否發生過謀殺的事件。我回答:沒聽說。
老師要我告訴父親:你已經死了。之後請父親躺下,要我謝謝父親,請他安息。
在過程中,擔任母親的代表轉過身、坐著,表示很想睡。
處理與父親的連結之後,回到母親這邊。
老師感覺母親撐很久、心中有憂鬱。他要我抱著母親,對母親說一些話:謝謝妳。我尊重妳的命運等。母親原本有些害怕,老師再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我的外婆與曾外婆。由她們來給予我母親支持的力量。
而擔任我父親代表的同學,在地上睡著打呼。老師說:他真的安息了。
當與母親擁抱時,我的眼淚不停地流下。心裡想著:妳不需要這麼辛苦,妳可以過得更好,妳有很棒的天分。
之後,老師要我連結這三位女人的力量,感受她們的支持。
悲傷的感覺一直在胸口。
後來,老師說:其實需要我關注的不是被助者、不是學校的學生。而是我的先生與孩子,我回答。
於是,老師又邀請一位男同學代表我先生,另外兩個同學代表我的孩子。
我與她們靠近,特別在與先生的部分,老師要我跟先生說:我重新看到你了。我是一個女人,謝謝你當我的男人。
一方面,我感覺自己還在方才的小孩角色中,另一方面,也因為跟男同學的不熟悉,總想保持一些距離。
老師說,給我的悲傷一個位置。
讓我可以重新看到我的先生與孩子,讓愛可以流通。
代表先生的同學說:夫妻關係的鑰匙在我手上,他一直在等我。
最後,我們站在一起,我的背後是母親、外婆與曾外婆。而我面前的個案,也感受到這份支持的力量。

排列完,已經是中午吃飯的時間。
我的眼淚還是停不住,沒有胃口,一個人坐在教室。

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個歷程,總覺得有些不舒服。
記得在過程中有同學提到,海寧格曾說:「想要幫助別人的背後是想要拯救自己的父母」。
與其說我多麼想幫助別人,不如說,因為自己改變了,明白療癒的可能性,便想要與更多人分享。一開始,當然是幫助自己去釐清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這句話在這個時候,聽起來,感覺很痛。
我有一種被評價的感受。
對於代表們的反應,我也有些懷疑與保留。
像是一開始看到被助者的反應,真有點受挫。不免會覺得是否是自己的功力不夠。
對於與母親力量的連結,是自己沒想過的,因為一直以為問題是在於父親的家庭系統。
對於先生的部分,也有些不解。
代表說:我在先生面前,要像個女人,而不是像個小孩。但我的理解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反而必須堅強。

我還是敬重這個排列的過程,也謝謝每一位代表。
我想,或許是信任的關係沒有準備好,與這些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
雖然排列的過程並非是去看見家庭的某些秘密,依舊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而我,準備好了嗎?

結束之後的心情一直不是很好。
或者我需要找一位信任的朋友更多的談話。
雖然感受到同學的善意,但在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同學說:妳太壓抑了,要多敞開,這樣的建議卻是現在的我收不下的。因為相對地,感受到一種負面的評價。
當然,也許是自己在評價自己。
要當一個成熟的人、獨立的人,要把事情做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等。

回到最初的主題,關於愛的連結,我還在消化咀嚼當中!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