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親子不走味」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也是原本預定出版的書,本來發表在心靈塗鴨,今後就在這裡重新開張囉!

這是一本有關親子關係的書,內容主要是分享我與青少年工作時,對於親子關係的種種發現與感觸。

為人父母之後,更深刻地感受到成為父母的責任重大與甜蜜負荷,更明白,不只是與孩子工作,更是跟父母及整個家庭工作。

孩子需要成長,父母又何嘗不是呢?

但養兒育女,除了教養的技巧與知識,我更願意,父母重新學習,如何成為自己,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心靈的內在力量,引導孩子展開自己的人生!




 

目錄
 
前言
親情不失味
 
品味守則
 
 
成長的味道
從自己著手
醫治舊傷口
辛苦,但不痛苦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父母的味道
成為父母
做自己的好父母
善待教養壓力
幸福,從夫妻開始
 
愛的味道
愛與不愛的藝術
愛的放大鏡
愛,要捨得管教
超越對錯的愛
 
孩子的味道
認識孩子完整的面貌
是誰,有問題
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績單
交錯的愛與怨
 
青春的味道
蛻變的契機
給青春一雙翅膀
成功的標竿
輸得起的青春
 
親子的味道
跨越代溝
放鬆才能放手
跟孩子一起成長
給予角色靈活的面貌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觸越來越多的家庭,雖然一開始服務的對象是孩子,家人也以為有問題的是孩子,但等到更深入地探討孩子問題的前因後果,便不難發現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父母的關係、家人的相處等等,都在在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及治療效果。

    昔日在中輟學園的工作經驗中,確實也將家長視為改變孩子重要的一環,不過充其量是透過家長成長團體及親職講座的方式,希望提昇家長的教養技巧。後來接觸發展遲緩兒童的家庭,更發現父母的重要性。即便有需求的是孩子,倘若家長不願積極參與療育,專業人員也無從著手幫助。

    因此,我越來越相信,孩子很可能只是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與其單獨輔導幫助孩子,不如將整個家庭、父母視為服務的對象。雖然我也相信,孩子有其不同的個性特質,也有隨著年齡增長所需擔負的責任,但倘若能夠視家庭為一個整體,更看重親子關係的影響,更明白單單協助孩子而忽略家庭、環境的改變所可能面臨的困難,我想,或許是另一個成長的方向及契機。

    這麼說,並非將所有的教養責任都推歸給父母,乃是深深覺得,父母是任重道遠的角色,除了自身的學習,也需要外在的支持。

    而我發現,在談親子關係或父母角色之前,其實需要先檢視夫妻之間的互動及相處。

    因為乃是先有夫妻的關係、男女的結合,才孕育出下一代的生命及父母的職責。倘若夫妻之間的關係和樂甜蜜,那麼當孩子出生,即使會面臨生活中極大的改變及現實的種種壓力,父母也能夠分擔教養責任,學習一致地管教孩子,成為彼此在親職角色上的支持,一同面對孩子的成長及轉變。

    倘若婚姻關係一開始就存在一些問題或隱藏一些不滿衝突,那麼孩子的出生,很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三角關係,而可能造成父母一方與孩子結盟,或者更嚴重者,將孩子視為自己情緒需求的伴侶,無形中要求孩子承擔另一半的角色。如此一來,孩子可能處在父母的戰爭之中,或者承擔父母的問題,自然會引發更多的難題。

    較常見的狀況是,當夫妻關係不佳,母親可能會過多地照顧孩子,親子關係過度地緊密,於是,孩子不是長不大就是太早學會承擔母親的情緒。乍看之下,也許會以為是親子相處的問題,但若看到家庭的互動,便會發現缺席的父親其實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若能從夫妻雙方著手,協助他們回到剛開始建立婚姻的關係,面對兩人之間的問題,那麼當夫妻能夠彼此親近,也能夠一同承擔父母的職責,我相信,孩子的問題便能夠獲得相當的改善。

    所以,為人父母者,當我們在探討親子關係,學習如何成為孩子的好父母時,不妨先檢視彼此的夫妻關係。我的另一半是我心靈上的支持嗎?我們對孩子的教養理念及方式是否一致呢?我們的教養分工平衡嗎?即使現實的育兒生活中,我們很難找到單獨相處的時間,但仍否視對方為最重要的一位呢?

    不僅下一代的教養會干擾夫妻關係,與原生家庭的連結其實也影響著夫妻的相處。有些丈夫過度以原來的家庭為重,忽略了經營目前的家庭,我的意思並非說,我們不用孝順,而是在心理上需要與原來的家庭分別。我相信,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基礎。在培養良好的親子互動之前,需要先鞏固穩定夫妻的關係。

    下一次不妨在計劃家人出遊前,先給自己與另一半約會的時間。讓孩子感染到父母相愛的氣氛,相信對彼此來說,都是最佳的幸福處方。單親的家長們,則不妨先找到自己的支持來源,也許是家人、朋友,重要的是承擔父母的角色,讓孩子以孩子的樣子而非家庭問題的代表,快樂的成長!

【品味原則】

1.你跟另一半的關係如何呢?是否親密?還是常有衝突、疏離冷淡呢?

2.你跟另一半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與方法有什麼雷同與差異呢?

3.你們如何看待彼此擔任父母這個角色呢?是否會期待對方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品味秘方】

1.在致力於親子關係之前,也把另一半當作你的目標吧!找到能夠增進夫妻關係的方法。也許是單獨約會、更多的溝通,真正面對夫妻關係的問題。

2.除了增進彼此的關係,好好找時間討論彼此對親子教養的態度與方法,取得一致的共識。

3.若是單親家庭,更要建立足夠的支持來源,無論是家人、朋友、非正式的團體或專業的協助等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因為工作的緣故,使用一份量表來評估家長的親職壓力。當還沒使用這份量表之前,對於父母親的親職壓力,我想無疑會把焦點放在親子關係及雙方的相處互動上。但根據這份國外使用多年的量表,其理論架構除了孩子的特質,還包括父母的特質和情境等三部份,交互影響而形成親職的壓力。不謀而和的,在另一本有關行為障礙症的父母手冊一書中,也是先提父母的壓力調適,其後才開始討論教養技巧。

    在設計家長成長團體時,我也期待先協助家長本身的情緒紓解,促進父母對自己的認識了解,再談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問題處理。因為我相信,父母只是我們角色的其中之一,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其他的身分,可能是別人的媳婦、兒子、長官、下屬。除了教養孩子,我們還有許多的工作及任務。雖然為人父母是一輩子的功課,我們卻很難二十四小時都預備好勝任這項職務。

    因為父母也是人,而且是不完美的人。在成為父母之前,我們就有原本的生活、尚未整理的過去經驗、生命中的挫折煩憂。而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乃是在這些基礎上增添了新的角色。因此,當孩子出現一些令人擔憂的狀況或是親子之間關係不佳時,其實不是只有學習教養溝通的技巧,倘若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如此的豐富時,就可以運用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目前的困擾。

    尤其當父母本身承受許多的壓力,也許來自經濟、來自工作、來自婚姻或婆媳關係,都會消耗父母自身的能量,無論是在教養上較無效,或者將情緒移轉到孩子身上,都會影響與孩子的互動。

    這麼說來,為人父母者,其實都可以先評估自己目前生活的壓力,除了與孩子的相處之外,是否還有自身的部分。倘若我們確實處在身心壓力較大,生活中還有其他難處,或者社會支持較不足的情況下,那麼,在試圖處理親子的問題之前,實在需要先照顧自己的需要。

    有些父母會回應:「只要我的孩子沒問題,我就沒問題。」其實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的身心狀況更好,豈不更有心力去面對目前的難題。有一本書上甚至這麼說:「真正的問題不是孩子做了什麼,而是父母如何反應。」

    我相信,當父母更懂得照顧自己,更懂得調適自己的生活壓力,知道如何表達及紓解自己的情緒,那麼至少給了孩子正面的示範及教導。孩子可以學習如何善待自己的困擾,如何與壓力共處,這都可以減輕孩子身心的重擔,給予他更多的空間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想一想,你是如何面對生活的壓力呢?是用逃避、忽略、否認,還是積極地面對?是從自己的改變著手,還是將責任推給別人?或者你容易給自己或孩子設定過高的標準?還是容易用負面的想法來界定自己及孩子的處境?

    在探討親子問題之前,先讓我們自己重新得著向前行走的力量。先讓我們自己容許,在我們身上除了父母角色的壓力,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困擾。在這樣的現實處境中,我們能做的,乃是善待自己與孩子,學習調適生活的壓力,學習一步一步的改變,學習孩子並非是問題來源,而是親子之間如何回應調整。

【品味原則】

1.除了親子關係,你目前生活中還有哪些壓力來源呢?

2.你通常都如何面對自己的壓力呢?

3.你身邊有什麼樣的支持可以協助你發揮親職的功能呢?

【品味秘方】

1.評估自己的壓力來源,比如:夫妻關係、工作、經濟、健康、家人等等。先找出自己生活中的壓力源。

2.如果你不太清楚,不妨留意自己最近的睡眠狀況或心情。如果常常睡不好、體重暴增或暴跌、容易緊張、頭痛、肩膀酸痛,表示可能有壓力的存在。

3.學習讓自己的身心放輕鬆,找到讓自己身心放輕鬆的方法。也許是聽音樂、運動、休息、找人聊一聊。無論親子關係有多大的問題,你一定要先儲備自己應對的能力。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記得曾經有一位父親希望我能勸告他的女兒,不要抽煙。「女孩子抽煙很醜!」這位父親這麼說,不過這位父親倒是時常煙不離手。我很好奇他的女兒會從他的身上學到什麼,我也很懷疑在這樣的「示範」之下,他要如何勸阻他的女兒戒煙。而這位父親求助於女兒的老師或輔導人員,希望透過其他人來改善女兒的行為,卻不知道自己對女兒具有多大的影響力。

    很多父母都明白「身教」的重要性,也都聽聞過「身教重於言教」的論述,然而很多時候,僅僅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加諸在兒女的身上,或是在言語的教導上多所著墨,實際上自己卻無法實行。

    而這些矛盾及衝突,看在青少年的眼裡,往往會引起更強烈的不滿及反抗。因為在青春期的發展階段,青少年雖然渴望擁有自我、嚮往獨立自由,但他依舊仰賴家庭,並試圖從父母親的觀念作為中尋找決定自己的價值觀及作法。因此,對於父母親的一言一行,難免留心觀察、加以比較。一旦發現父母親說得比做得多,或是言行往往不一致時,青少年也就更不願意遵守父母親所訂定的規範或期待。

    倘若父母師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品格、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而自己都能夠先經歷及實行時,其實無須在口語上遵遵教誨,孩子自然會潛移默化、從中學習。因為家庭中的重要他人正將這些好壞優劣的生活態度、形式呈現在他的面前,即使沒有口頭上的叮嚀,他也能夠模仿內化。

    因此,問題不在於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父母親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很多父母親尋求輔導人員的協助,無論是進行心理諮商、團體輔導,或是參加親職成長班,無非希望瞭解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學習如何與他們溝通及相處。當然,某些方式或技巧、知識或理論確實能夠幫助家長們更加認識青春期的兒女,也能夠改善親子之間的互動。但我深深覺得,除非父母本身也有所改變成長,那種更新不見得是為了孩子,很可能在改變的歷程中,父母本身就得到幫助,而越發地活出生命的光彩,才會是治本的方法。

    因為即使成為父母,在每個人的心中依舊有個小孩,需要我們去關照。很可能在我們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受過家庭的傷害、父母不當的對待,或是不同的生命經歷,這些都會在我們成為父母時,形成對兒女的教養態度及方式。簡單來說,因為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呈現什麼樣的生命狀態,從我們口中說出什麼樣的話語,我們如何與人接觸相處,這些父母身上的特質,都會直接影響孩子。而青少年不只從父母的言語中學習,更從父母的日常行為中,發展自己的應對方式。

    那麼,我們將給予孩子什麼樣的示範呢?我們是否說一套、做一套,卻期待他能夠比我們更加平衡?我們是否在孩子的身上加諸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或者我們總是在意孩子外在的表現,卻忽略了他內在品格的培養?

    當父母親能夠停下來審視靜思時,將會發現自己對孩子具有多大的影響力,且無論好壞。固然青少年也同樣受到同儕及外在環境的影響,但父母家人終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者,也都同樣走過青澀的少年路。或許在期待孩子改變之前,可以先學習成為自己的好父母,先照顧好自己內在的需要,先整理自己成長的歷程,先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那麼,當父母親活得亮麗愉悅時,青少年也會從中找到正面的成長力量。

【品味原則】

1. 你常抱怨或滿意孩子哪些部分?

2. 你覺得孩子現階段模仿的對象有誰?

3. 你如何說到做到,做孩子的好榜樣呢?

【品味秘方】

1. 檢視你對孩子的期待,是否是在滿足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也回頭看看自己,是否真能做到自己所期望孩子做到的。

2. 觀察孩子的優缺點,有哪些很像你或你的另一半。如果希望他的缺點有所改善,就要先從自己做起囉!

3.不妨跟你的另一半或家人討論,聽他們說一說你對孩子的影響。也許會有一些嶄新的發現。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父母的味道

來由於要帶領一個家長成長團體,令我不禁又開始思索關於親子關係的種種。早年我比較容易站在孩子的立場,一方面是自己喜於和青少年相處,傾聽他們的心聲;另一方面也由於自己身處於子女的角色,自然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態。自從成為母親之後,尤其孩子的出生,不僅帶來身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影響我的生涯規劃,使我更深刻地體會了父母的角色及心情。有別於知識理論的學習,我自己著實也經歷了為人父母的種種喜悅與掙扎。因此,當我在設計這次的成長團體時,我突然有一個想法,關於「成為父母」的一些感觸。

    這幾年在親職教育的主題上,我相信為人父母的一個目標乃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從需要依賴父母養育供應的幼兒,成長為可以獨立自主、為自己負責的成人,尤其在青少年階段,更是由兒童蛻變為成人的關鍵。倘若父母的任務乃是幫助孩子成為成人,那麼成為父母是否也需要具備一些條件呢?

    也就是說,成為父母並非只是生育的問題。當夫妻之間計畫要生養孩子時,需要考慮的除了父母的身體狀況、家庭環境、經濟條件之外,是否還需要考慮兩人的成熟度及親職角色上的適任度、彼此對於成為父母的想法期待及對孩子的期望等等。我想,能夠引導孩子成長的父母,必然不是只有給予經濟上的滿足,而是能夠教養子女擁有良好的品格,能夠自尊自愛,也能夠與人相處。

    而這些美好的特質,除非父母本身能夠以身作則,否則也不可能寄望兒女從口頭上的教訓中得以養成如此的性格。相對地,倘若有些父母本身的價值觀或人格有些許的偏差,或者自身的身心並非十分健康時,自然也就影響其教養方式及態度。

    當然,我們並非是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可能成為十全十美的父母,我想大抵也無法有數據指標確認我們已經預備好要成為父母。因為成為父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甚至是一輩子的學習。夫妻倆固然預備好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但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時,除非父母親樂於學習成長,否則可能追不上兒女的變化。所以,成為父母是一件需要努力,而且相當辛苦的任務。也許也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父母親的工作及家庭型態都隨之改變,兒女數也變得稀少,孩子所要面對的挑戰也不同。因此這一代父母的任務恐怕不是生養眾多,乃是需要負起教養的責任。

    那麼,我們不妨去思索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父母親所需具備的特質及模樣,也去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父母,留心生命裡美好的特質,諸如個性、價值觀,而非世俗表面的成功。重要的並非我們已經成為理想的父母親,而是在兒女不斷成長的同時,我們也學習一同成長。其中更認識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期待、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學習成人的樣式,也就是先讓自己長大成熟,先具備那些我們期望兒女所擁有的特質,我相信,會讓我們在教養這條路上,走得更自在順暢。

    另一方面,除了自我的成長,也需要對兒女的發展有相關的認識,也可以去學習一些親職教養的知能及技巧。所謂知己知彼,認識自己的父母角色,也去認識孩子的性格喜好、目前生活的重心、對自己的期望等等。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父母親還需要學習調整自己的親職角色,從原本的完全照顧者,慢慢懂得放手,懂得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逐漸邁向獨立成熟的旅途。縱然這一路走來,有苦有樂,相信成為父母仍是一份珍貴美好的任務。

【品味原則】

1.你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成為父母呢?

2.你對擔任父母的角色有什麼想法或期待呢?

3.你覺得父母親最重要的任務是?

【品味秘方】
1.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階段,先給自己肯定跟鼓勵。至少你閱讀了這本書,表示你希望親子關係能夠更融洽。這種願意成長改變的心,其實就是成為父母的基礎。

2.多給孩子關懷,也學習照顧自己。「愛」就是培養親子關係最有力的潤滑劑,無論孩子多大,都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但重要的是,你要先學會愛自己。

3.真實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天生就適合當父母的,即使不斷地學習,還是會有不足的地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要真誠,孩子就能體會父母的苦心。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爾在速食店內看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互動,心中總會浮現許多的感慨。最常看見的就是父母親與學齡前兒童的相處情景。而印象中,這些孩子總是顯得精力過剩,不時發出高分貝的喊叫,於是就看見父母在一旁吆喝制止。而吆喝的言詞又多半以威脅或謾罵為主,對於孩童的行為其實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較令我驚訝的一次,乃是一位女兒與父親的對話。不知什麼原因,女兒居然在現場發了脾氣,指責及要求她的父親,好似把什麼事情的責任推到父親的身上。而這位父親面對女兒的怒氣也只是沈默以對、虛應了事。

    在親子之間的互動中,似乎會聽到以下的對話:「你再這樣做,我就要生氣了。」「你不乖,讓我覺得很傷心。」或者父母親會直接以表情、動作、行為來表達對兒女的情緒。但這樣的言語對於父母親一開始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會模糊焦點並延伸其他的問題。而相對地,我也看見有兒女運用情緒來掌控自己的父母,例如:哭鬧、生氣,以促使父母來滿足他的期待及要求。

    這種以情緒作為掌控對方行為,或是要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方式,其實對於兒女的成長及心靈的健康並沒有幫助。

    很多時候,作父母的確實在兒女身上花費許多教養的心力。因此難免對於兒女的行為有所期待,也容易挑起心中的感受和情緒。但這不表示兒女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當父母親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築在兒女的成就及行為表現時,可能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一旦兒女不如自己的意、不順自己的心,父母親便用情緒的發洩來控制兒女的行為,甚至引起兒女愧疚的心態。倘若父母親在教養兒女時,時常出現「因為你如何,而造成我的感覺」之類的對話,那麼兒女就會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影響父母的心情。當然,親子之間都會有情緒,只是父母親在面對兒女時,可以選擇及決定自己的想法態度、應變的行為及情緒感受,而非以情緒來控制對方,或是要求對方負責。

    同樣地,父母親也應當留意,不要讓孩子的情緒來掌控自己。很多的父母似乎很容易對哭鬧的孩子妥協,無法處理親子之間衝突的場面,於是只要孩子發脾氣,就可以得到他所想要的。倘若持續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非但無法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會造成日後人際關係上的阻礙。

    重要的是,父母親本身在情緒的表達及管理上,是否有良好的示範及教導。在家庭中,是否可以在不傷害別人及自己的情況下,自由地表達情緒?父母親對於怒氣都如何處理?當兒女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是以管教而非處罰的方式來面對,或是以情緒的字眼來應對,但並非真的解決兒女的問題行為。或者,在家庭中,每個人都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還是每個人都需要去承擔對方的情緒?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都可能因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但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習去面對心中百味雜陳的感受,而非要求對方為自己的情緒反應負責。同樣地,也沒有其他人可以要求我們為他的情緒好壞負責。倘若在人際相處中,我們總是害怕對方生氣、傷心,或是以為是別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將無法享受人際關係的自在及美好。而這份課題,便從親子的互動中開始培養學習。因此,身為父母,懂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也讓兒女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作為日後兒女在人際關係中得祝福的秘訣。

【品味原則】

1.孩子目前的年齡?孩子的個性、氣質如何?

2.孩子通常如何表達他的情緒?你又是如何回應?

3.你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

【品味秘方】

1.觀察自己如何表達情緒。有情緒並沒有對錯,而是要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

2.澄清目前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是夫妻關係還是經濟狀況、或是自己的身心狀態。當有壓力時,親子的衝突只是導火線。因此需要處理的反而是這些壓力造成的影響。

3.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跟孩子一起認識情緒。也許是看繪本(如果孩子還小),或者看書、看電影討論;如果孩子比較大,也可以坐下來一起聊一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人父母者大抵都會同意,照顧小嬰兒實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這件人生大事不僅會犧牲你的睡眠,打亂你的作息,使你有數個月至一年半載的時間掛著黑眼圈的容貌,更考驗你的心智與脾氣,促使你不得不重新學習肢體語言及更敏銳的察言觀色,只為了照顧好手中還無法自立的孩子。即使他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倚靠你的協助,這個小生命卻早有自己的喜好,在你和他的期待相左之際,做父母的通常還是以孩子的需要作為優先考量。所以,除了身體的勞累,有時也不免影響心情、生活的安排,甚至是未來的人生規劃。

    在睡眠不足的前提下,面對家中翻箱倒櫃、爬上爬下的好奇寶寶,有時不免覺得辛苦。而我不禁想起大學時期,課堂上一位師長說的話:「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確實感到痛苦。但倘若能轉換想法,明白生命有其辛苦之處,但未必痛苦,也許也是一種改變的開始。」當時我對於「辛苦」及「痛苦」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生活當中難免有許多辛苦的事情,但這些辛苦似乎也容易變成痛苦。或者換個角度說,生命當中不乏痛苦的事情,但如何面對這些苦痛,縱然走得辛苦,仍可以化為祝福?

    同樣的道理,為人父母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是辛苦的事,但我也發現,對某些父母來說,似乎已成為痛苦的負擔。

    為何做父母會感到痛苦呢?尤其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猜想,確實有某些孩子是令人擔憂的,他們可能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無論是飆車、吸毒、蹺課、混幫派、發生性行為,或者是撒謊、偷竊等等,這些都足以令父母傷心憤怒,而感到錐心的痛苦。但這畢竟並非多數。然而我顯少看到樂在其中的父母,或是以孩子為傲的父母,反倒有許多對孩子的抱怨及不滿,似乎總有一些親子的難題令他們束手無策。

    我並不明白確切的原因,想必每個人的難題也各不相同。但我發現,「期待」似乎是重要的理由之一。做父母的往往對兒女有自身的期許及盼望,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讀什麼樣的學校、交什麼樣的朋友、擁有什麼樣的生活。但縱然是父母也無法掌控孩子的偏好。因此一旦期望落空或是期待各不相同時,為人父母者也容易經驗失落的痛苦。於是,就造成對孩子的不滿及抱怨,總覺得孩子哪裡不好、需要改進,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

    父母親固然可以堅持自己的理想,想盡辦法改造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兒女。但我相信這只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造成彼此的痛苦及傷害。我並非覺得父母親不應該有期待,有期待是自然的,倘若對自己的兒女缺乏期待,恐怕也是另一種問題。而是在孩子漸漸長大成人後,如果能夠學會去尊重及欣賞孩子的決定及選擇,即使跟自己的喜好不同,相信更能減輕彼此心中的重擔,幫助孩子獨立的發展。

    當孩子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或者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並不表示孩子就一無可取或者就是壞孩子。尤其在青少年階段,孩子的世界恐怕超過我們所能理解,我們也未必認同他們的喜好,但只要不是傷害自己或別人,或違背社會一般的倫常,我想,為人父母不感到失望痛苦的方式,也許就是學習以更寬廣的尺度、更幽默的態度,幫助自己調整期待,並能夠看到孩子的潛能及美善之處。

    如此,雖然辛苦,卻未必痛苦。


【品味原則】

1. 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呢?

2. 你曾對孩子感到失望嗎?發生了什麼事?你如何處理呢?

3. 在親職的角色中,什麼事情讓你感到痛苦呢?如何化解?

【品味秘方】

1. 如果教養孩子讓你感到辛苦,你需要讓自己的身心休息。也許是家人或朋友的協助、多照顧自己、找到恢復活力的方法等等。

2. 澄清對孩子的期待,瞭解孩子的個性跟能力,放下那些屬於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3.承認自己跟孩子都不完美,協助孩子訂定可行的目標,無論在課業上、生活上或個性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在一家青少年機構帶領家長成長團體。

當構思團體的進行內容及方向時,腦海中始終浮現一個念頭:即便家長來參加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我仍然要把團體的重心放在家長個人的改變及成長。就算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到效果,至少在這個團體中,家長可以找到一個放鬆分享的空間,以便讓生活的重擔、親子關係的緊張衝突,暫時得到抒解。

而更重要的是,當談論到親子之間的問題時,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解決的方式及技巧,但另一方面,我更期待帶領家長去經歷自己生命的改變。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可能只是呈現出家人關係中冰山的一角,而孩子也成為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一旦深入探究,便不難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的互動模式或家庭動力的運作、家庭氣氛的營造、家人關係的親疏,都影響著孩子的作為。當然,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特質及應對的方式,意即青少年也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帶來的影響,或許更需要被瞭解,也更有可能成為改變的契機。

而父母其實也曾是個孩子,也深深受到原生家庭及上一代父母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帶領家長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瞭解自己在家庭中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形成什麼樣的溝通模式,甚至曾經在心裡留下什麼樣的親子糾葛,都能夠間接處理目前的親子問題。

曾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日後也容易成為施暴者。聽起來似乎頗為弔詭。姑且不論家庭暴力這類較嚴重的個案,我想,孩子或多或少都曾有這樣的想法:我長大後絕不要像爸爸或媽媽的某些樣子。但等到成人,甚至為人父母後,卻又發現自己竟然犯了類似的錯誤或複製某些相似的性格。正是父母對孩子有如此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原生家庭的種種都會在日後或多或少地呈現在新組成的家庭,新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也會學習上一代父母的作法,因此,即使身為家長,很多時候需要回到孩子的角度來檢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或許在目前發生的親子衝突中,有一些問題只是反映出那些沒有被醫治的舊傷口、來不及被滿足的期待、與上一代父母間的情緒糾纏及種種的遺憾。

也有可能目前的問題只是過去模式的延續,因此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倘若沒有學習到新的教養方式,也很容易以同樣的作法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兒女。於是,一代又一代的傷痕像是遺傳般的烙印在家族成員中。除非有人覺悟、察覺,並經歷一番醫治更新的過程,否則舊有的傷害仍會在新的家庭中隱隱作痛。

尤其這一代的父母,在上一代父母傳統的教養方式中長大,卻要面臨E世代的兒女。世代的差異帶來許多價值觀、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倘若一味地運用昔日親子溝通的方式,以權威或不善表達情感的模式與青少年互動,恐怕都難以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想,能夠做的就是讓父母重新認識自己,回到當年孩子的模樣,瞭解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選擇面對及饒恕,也選擇新的方式來教養自己的下一代。曾在家庭中所受的傷、所經歷的挫折委屈,都因為自己已經長大,有了更多面對的能力及勇氣,更在為人父母的力量下,選擇纏裹醫治。如此,也能以更健康正面的心態對待與兒女的關係,進而改善親子之間的問題。

【品味原則】

1. 你跟父母的關係是怎麼樣呢?小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

2. 你有哪方面像你的父親或母親?在教養觀念、態度或方式上有何雷同或差異?

3.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品味秘方】

1.回想從小到大,你的原生家庭所發生的大事。

2.多蒐集父母的成長史,瞭解他們成立家庭、養兒育女的過程。

3. 聽聽父母怎麼說小時候的你。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從事青少年輔導的經驗中,時常需要與家長做溝通。而在與家長會談時,深怕家長僅是把自己當作傳話筒,將對孩子的種種期待全都傾倒在輔導者的身上,寄望能夠透過第三者來對青少年喊話。或許這是許多家長在面臨青少年問題時,無能為力下的一種求就方法。但我時常需要跟他們澄清:自己並非為了達成父母的期待及要求而工作,也無法因此與青少年建立關係。

    相反地,雖然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話題,在與家長談話時,我卻很重視與對方的互動。即使我們在討論青少年的種種狀況,即使父母親時常抱怨孩子的種種行為,期待孩子能夠有所改變,我仍會將焦點放在家長的身上,與他討論他內心的想法及感受,分析他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他所能實行的改變。

    很多時候,從大人的角度看來,似乎出問題的是那些具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但在與家長的接觸及互動中,我發現,家長的處理因應方式或是整個家庭的運作模式,其實都還需要調整與學習。

    這麼說,並非在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在一個家庭當中,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人也都會因為自身的行為而形成對家庭不同的影響,因此,每個人在家庭事件中都有責任。即使有一名蹺家、蹺課的青少年,固然是他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行為,但家中的父母親、主要照顧者或是其他的人,必然都與這件事情有關,且具備不同程度的影響力,甚至形成家庭當中的互動模式。

    問題是,每個人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責任及界線,是否明白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改變的可能性及相關的資源。一旦只是將責任歸咎給其他人,或是在孩子身上貼上「有問題」的標籤,都可能帶來惡性循環,不是讓孩子成為「代罪羔羊」,就是一味地替他收拾殘局,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其關鍵在於,改變需要從自己著手。

    就算今天有問題的似乎是孩子,身旁的父母師長無不希望他能夠步上正途、有所成長更新,但倘若與我會談的對象是父母親或其他長輩,我仍然鼓勵對方:改變要從他開始。我或許能夠協助他的孩子,但那也是透過我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及互動,特別是當我真的能夠影響他時,我才能從旁陪伴這個轉變的歷程。同樣地,在面對家長時,能夠讓事件有所不同的,也唯有他自己願意改變。可能是改變面對孩子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相處的模式,即使只有一點點的不同,都可能帶來影響,而間接促使孩子問題的改善。

    嚴格說來,我們很難控制或強迫別人遵照我們的意願生活,尤其在面對青少年時,越是高壓強權的方式,可能越會引起他的不滿及反抗。那麼,父母親如何期待孩子會有所改變呢?我想,唯有從自己開始。唯有父母親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這個階段的需要及任務,接納孩子的現況及困擾,學習與青少年對話,增加對孩子的影響力,相較於只是一味地抱怨、排斥,甚至放棄,或是掌控操縱,我相信,這會是一個更有效、更有前景的方向。

【品味原則】

1. 你期待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子呢?

2. 在目前的親子關係中,你感到滿意的是?令你不滿的是?

3. 你可以怎麼做來增進親子關係呢?

【品味秘方】

1.列舉孩子的十個優點。

2.澄清親子關係的問題:是家庭、夫妻或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真的有一些需要協助的狀況。

3.找到在親職角色中的支持來源,也許是家人、朋友、閱讀書籍或參加成長團體。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些年從事輔導工作,接觸許多的家長,而自己也成為兩個孩子的媽之後,對於親子關係、父母的角色,著實有許多的感觸。

這樣一份以愛、以血緣,既緊密又深厚纏繞著的關係,怎麼會失了味、走了調?為何這一代的父母背負著如此沈重的育兒壓力?為何青少年的問題層出不窮?為何親子之間常常發生衝突?為何家不再是避風港?

當然社會在改變,時代在改變,背後可能有許多的原因值得探討。

但我總相信,無論是在面對哪一個階段的孩子,即使是叛逆的青春期時,相信有愛,因為有愛,總能改變,總有出路。

只是身為父母的,需要覺醒,需要學習,需要成長。

而這其實都要從自己的心,著手。

為自己的心添加甜蜜的滋味,為夫妻關係營造幸福的滋味,為家人關係拓展美滿的滋味。消除心裡的苦味不滿,稀釋關係中的酸澀,減少口氣中的毒辣。讓親子關係回復本有的原味,讓彼此享受這份關係的美味。

養兒育女確實不易,尤其當孩子漸漸獨立,難免引發親子之間的不和,只是親子的情分走到如今,何妨攜手共度這個特別的階段。等兒女長大成人,相信做父母的,也在學習成長的路上走過一遭。

縱然百般滋味在心頭,當我們願意「成為父母」,其實我們自己終將獲得生命祝福的饗宴!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瞭解孩子這個年齡的發展特色。也許透過書籍或講座,蒐集相關訊息。因為隨著孩子不同的年齡發展,雖然會有類似的教養主題,但會有不同的教養方式。
二、先瞭解自己、認識自己。要教養孩子,除非父母本身也具備同樣的特質。透過身教,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影響力。
三、多瞭解孩子。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先花一些心思多認識自己的孩子,傾聽、觀察,才能夠真正瞭解孩子的需要。
四、培養親子關係。無論孩子年紀多大,只要你們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就有溝通及影響的機會。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跟重視。
五、找到支持來源。成為父母不是容易的事情,況且父母本身可能還有自己的壓力。因此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統,無論是另一半、家人、朋友或專業的協助等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