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好久,沒有欣賞舞台劇了。應該說,觀賞的次數其實是屈指可數。
這次,因為一份邀請,我跟同事一起觀賞台灣戲劇表演家劇團的大型舞台劇「
胭脂盒」。

據說這是一個有關七個七十歲女人的愛情故事。
一進場,坐下來,目視著舞台上的布景,心中浮現一種特別的感受,因為等一下戲開場,就可以看到演員真切地在眼前表演。這是舞台獨有的魅力吧!
果真,當燈光暗下,七個動作緩慢、說著不同口音的女子上台時,舞台形成了一股聚焦的魔力。

故事由每一個老太太各自的回憶開始。
老實說,當第一段愛情故事上演時,我發現,這齣戲與我原先想像的頗為不同。
原本以為主題會圍繞在不同女人的愛情,會以女性的角度來詮釋愛情的各種面貌。
當然,並不是說這齣戲沒有這些元素。而是當故事開始鋪陳,帶給我更強烈深刻感受的是,每個女人愛情故事背後所承載的歷史脈絡。
因為時代的動盪,因為歷史的演變,因為大環境的趨勢,造就了這些兒女情長的緣起緣滅。
所以,與其說是女人的愛情,我更欣賞其中因為歷史的背景所帶來的影響。

若不是因為戰爭衝突,無論是國與國、黨與黨、種族與種族,族群與族群,就無法鋪陳出這些愛情故事。
而愛,之所以動人深刻,也因為在這樣的時代考驗及種種衝突之下,更顯出她的珍貴。

場內有很多學生,我不禁有一種感慨:不過才相隔數十年,他們如何去瞭解體會戰爭的可怕、至親的生離死別、人命的寶貴與卑微、衝突所帶來的傷痕……。
這也不禁使我想起,前些日子採訪老兵時的感動,那些宛如電影情節的故事,正活生生地在一個走過歷史的老人身上留下印記。
時代的變遷太過迅速,歷史的傷痕何時痊癒?年輕的生命懂得向過去學習?懂得珍惜與感恩嗎?

每一個故事,都由不同身份背景的男女來詮釋。
有趣的是透過彼此不同的語言,就可以創造出互動時的張力。
講上海話的,講台灣國語的,講山地腔國語的,講英文的,講客家話的,不同的族群透過語言的表達,傳遞了不同的生命與文化。就算完全無法溝通,人與人之間還是可以擁有一種共通的語言,那就是:愛。
因為愛,打破了彼此的差異、衝突、怨恨,消弭了彼此的敵對、鄙視、不解。
除非願意愛,否則,人與人之間以各式各樣的名目發起的戰爭,還是會繼續上演。

一部笑中帶淚的舞台劇。
不只談女人,不只談愛情,而是關於時代脈動之下的感情流離。

女人的胭脂盒裡究竟裝了什麼呢?
如果說對這齣戲尚有遺憾,大抵就是愛情的元素太過傳統、女人的角色太過消極。
在時代的變動之下,難道女人只能等待嗎?
等待男人回來,等待臨時的變成一輩子,等待男人幫她準備生日蛋糕?
除了對愛情的堅貞,女人應當還有更豐富的生命能量。

仍是一場動人的藝術饗宴,由演員在台上親手烹調。
有機會不只看戲吧!
想到戲劇治療也是另一種拓展心靈的方法啊!


演出內容:
《胭脂盒》由編劇/導演李宗熹,透過細膩刻畫人性的特色重新改編,描寫七個七十歲老女人的愛情故事,藉由七個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不同族群的女人們,譜出這七段動人故事:
1940年,日據時代,本省女人「王紅」與台灣軍伕的「俊男」,時代下動人的兒女真情
—《一匹紅布》
1944年,國共內戰之時,上海女人「陳萱」與國民黨軍官「楊超」間最真摯的情感
—《三十秒的安靜》
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期,本省女人「黃娟」與外省男人「林合」間跨越族群的真愛
—《易碎的燈籠》
1960年,原住民湧進平地,原住民女人「樹青」與台灣老兵「李峰」間動人的火花
—《臨時的檳榔樹》
1970年,美國大兵進駐臺灣時代,臺灣女人「小嵐」與美國大兵「威廉」雋詠的深情
—《敲三下》
1990年,新臺灣女人「澱琪」與舊臺灣男人「港生」平凡中的溫馨故事
—《燭光》 
2000年,美國華僑「紫球」與台灣男人「阿三」天真純粹的堅定友誼—《童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