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書的速度變慢了。
買了很多心靈成長的書(都不是太容易閱讀的那一類),有些還擱在書架上,有些讀了幾頁,在餐櫃上攤成最後凝視的頁面。
大抵是這陣子看多了,想要細細地咀嚼消化。
畢竟心靈這面鏡子,不是口頭說說或者看懂幾句話就會變得純淨,總要歷經擦拭洗刷,甚至打碎再製。

通常這時候,我會很想看小說,很想找回看故事的感動,很想躦入虛構又有趣的情節,感受各種角色的心情與人生。
有時候覺得,這樣反而比較簡單輕鬆。

倒是突然想起,「墨水世界」故事中美琪的姑婆愛麗諾的一段囈語,內容大概是說:她原本可以透過閱讀無數的故事彷彿經驗多樣的人生,但面對真實的人生時,她真正的感受又如何令她不堪。
究竟是渴望安逸平凡或者渴望像小說中的主角歷經曲折呢?
好看的故事通常都不會是平淡無奇的。
那我們何以抗拒人生中的痛苦與意外呢?

某個部分,以文學及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生,我覺得是很不同的經驗與角度。
以寫作的立場來看,一個動人的故事必然會有起伏的,主角不會輕易就得到幸福,甚至悲劇英雄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但以心理治療來說,無非是希望個案能夠在困境當中找到出路,避免受傷,找回快樂。
但人生究竟是如心理學或甚至超個人心理學,或一些勵志,強調可以心想事成的觀點一般,只要改變自己的心就可以改變世界?
或者如文學中所描繪的,總會有主角無法掌握的變數,有命運的糾葛,有痛苦也有歡樂?

最終,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呢?
是內在的平安?外在的豐富?是什麼樣的幸福?
甚麼又是我們迴避拒絕的呢?
是意外?是痛苦?還是命運?

有時候,我在心理學裡找答案。
有時候,我在文學裡找體驗。
而這些,都是人生不同的鏡子。


後記
最近往往先看DVD,再回頭找原著。
看了「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電影很有趣,是姊妹掏可以一同欣賞討論的內容。
原著原來不是小說的型式,而是像專欄書信的回覆往返。
另一部是「
暮光之城:無懼的愛」,青少年的愛情故事(或說是吸血鬼的愛情故事)。
電影幾乎忠於原著,但看完小說之後,沒有看電影的感動。
不過這幾天把四部曲全部K完,每一集都各有特色,最後的結局也很有意思。
前一部作品,推薦看電影。
第二部,電影跟小說都好看。但可能先看小說會好一點。

但先前閱讀的「墨水世界三部曲」,就建議看小說了。
大抵是小說寫得太好,文字的魔法躍然紙上,電影反倒拍不出那樣的效果。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電影可說是影像與各種藝術結合的創作了。
但為何有些作品還是值得看書呢?文字的魅力何在?跟圖像的表達又有甚麼不同?
老公說:他看小說都會把文字化為畫面。
我沒有特別建構,只是隨著文字的描繪,很單純地享受。
(我是那種不適合看偵探小說的人)
我想,我的樂趣是在於我跟作品之間的對話吧!
所以話又說回來,一般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產生圖像,心理學的著作鮮少有這樣的效果。
這樣是如何影響閱讀的呢?
這是否就是大家都喜歡看故事的原因呢?
心理的東西講得太白太硬,是否就失去了心靈語言的況味?

無論如何,我們的人生何其豐富啊!
可以有這些那些,有文學,有故事,有心理學,有勵志成長的領域,還有更多更多。
這不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