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這樣的真實故事,覺得其比喻很有趣。
話說有一位求學過程一路平順的孩子,聯考分數不錯,因此選填了台大商學院的科系。畢業後又去美國進修,回國後在銀行上班。在職場上一路擔任要職。可是下班之後,他最喜歡做木工,甚至還拜師學藝。努力地工作也是為了提早退休,能夠去鑽研他的最愛。
其實在他高中的時候,他就曾經自己一個人用木頭釘出自己的床鋪、書桌、衣櫃等用品,但這樣的興趣及才能不受別人的肯定鼓勵。試想,倘若一個建中畢業的孩子,他的父母大概不會捨得讓他去學木工、做木匠。於是,因為他的其他能力也不錯,便從事了一般人覺得穩定又有前途的行業。
而他的興趣依然是他心中的掛念,只是他沒有勇氣去改變目前的生活。
就好比:他的本質其實是芭樂,但大家總覺得當蘋果比較受人喜愛(因為芭樂從來不會是水果禮盒的主角,應該是蘋果、水蜜桃、梨子之類的),大家也由此界定蘋果的價值比較高貴(雖然也許芭樂的營養價值也不差),因此他選擇成為蘋果。但骨子裡,他是一顆芭樂。於是,久而久之,他就變成一顆粉紅色的芭樂。
努力營造眾人稱羨的外表,即使內心底有另一種聲音,卻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不敢傾聽及追求自己真正的想望。
如果能夠活出自己真正的本質,無論是芭樂、是蘋果、是香蕉、是鳳梨,每一種其實都有不同的特質及功用。是芭樂的其實就做不成蘋果,也許可以勉強偽裝,但終究不會幸福快樂,就算旁人不覺得奇怪,自己總能感覺那份不自在。
因此,你是什麼呢?倘若把自己的特質專長發揮到極致,你會成為什麼?
我希望我就是我,獨一無二的我,在生涯的道路上,認識自己,也活出自己的本質特色。我想,這樣也比較容易快樂! 圖片出處:http://www.cometedu.com.tw/product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