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以說是因為連續發生的許多小事情,所累積的一些感慨。

前幾天突然被教務主任找去,要我修讀公民與社會這一科的教師學分。
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妳非得這麼做,否則學校要排什麼課給妳上的那種味道。
當下,非常地不舒服。甚至覺得,那我另外找工作好了。
生氣的原因是:我是以輔導老師的資格進入學校,只因為需要有十節鐘點,所以被安排上公民課。但備課與上課,對我來說,其實已經不是輔導工作的領域了。
現在若是為了這十堂課,需要再重修學分,我是萬般不願意的,除非我日後就單純是公民科老師,但這自然不是我的生涯規劃。
後來反覆思量,也與同事、主任商討,其實修不修第二專長是看個人的意願。
但在這個過程中,又勾起我思索:究竟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究竟在現實當中(畢竟還有小孩要照顧),我又能如何落實?
若是真的要朝自己的想望邁進,其實是一條未知的道路。
種種的擔憂,於是,浮現。

上公民課的時候,有時候需要花費一番心力。除了備課,其實是上課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有些學生擺明了在做自己的事情,有些則講悄悄話、傳紙條。當然,還是有聽課的學生。但,每一班的氣氛與專注度,總感覺也在學校活動的頻繁、學生課業的繁重之下,逐漸彈性疲乏。
我問學生:如果可以,真想把想上課的與不想上課的人分開。結果一位學生回答:那應該沒有人想上課吧!
正因為開始上學科的課程,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台灣教育方式的光怪陸離。
特別以公民這一科來說,今年是新課程新暫綱,三年之後,學測會考,而指考是否加考則正陷於熱烈討論中。
也就因為大考要考,所以學校排了每週兩節課。上課的時候,也不免以考試成績作為利誘與要脅學生專心讀書的理由。
於是,真的只是因為成績。彷彿成績成為學習最重要的動力。
正如同,課程有進度,即使我努力想要安排較活潑生動,與生活貼近的內容,但對學生來說,恐怕課本的知識更為重要吧!問題是,我一直告訴他們:公民考一百分,也不代表就是一個會關懷社會的人。
而這只是一門學科。
我可以感覺,學生沈重的學習壓力。
在緊湊的學校生活中,其實就是上課、考試,就算有很多的活動(學校為了發展學生其他的才能),也都不免壓縮學業的學習。而孩子們,怎麼會有多餘的時間來認識、探索自己呢?怎麼會有多餘的空間來想像、規劃自己的未來?
只能按部就班,依循老師、學校、家長的安排。
但,另一方面,媒體豈不是在報導:失業率又升高,下一代的競爭力在哪?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人民的快樂指數不高,M型社會的來臨,貧富差距的擴大,政經的不安,社會的亂象等等。
我提醒孩子們要留意未來的趨勢,卻深刻地感受到:現在所學的與日後謀生的差距。學習的樂趣被一點一滴地剝奪。成績不好的學生很難建立自己未來的目標與肯定自我的才能。
他們對未來茫然。
我也是!

正因為自己已經進入職場,又有家庭要照顧,更能夠體會現實生活的不容易。
尤其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會關注教育跟環境的發展。
而這兩者,其實都令我失望。
我相信,有很多的個人與團體正默默地努力,正如同我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孩子的良伴,但大環境的制度、政策、社會的變遷,卻不是掌握在一般人的手中。

一個人無法代表全體,也沒辦法瞭解各個層面,但確實又是活在群體及社會之中。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對一個孩子來說,他要如何建構自己的未來?
如果他資質不高、成績也不頂尖呢?

某個部分,我相信,過多的擔憂其實是被媒體所激發的。那些可怕的統計數字,究竟說明了什麼?在調查的過程中,又是以什麼做為指標?這樣的數字究竟如何反映了個人的生活?或者又有什麼影響? 
某個部分,我相信,個人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但那並非靠事前的想像,而是隨著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狀況,隨時應變、選擇與決定。最重要的仍是認識自己是誰。
某個部分,我相信,這些擔心與茫然確實也是真實的,真實的反映出個人內在世界與外在廣大世界的距離。除非自己親身體驗,除非自己走到不同的地方、嘗試不同的工作領域,否則,別人所說的、所寫的,終究都是別人的世界。

有一點小小的無奈、哀傷,但,並不放棄希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