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福音書上耶穌曾對人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馬可2:17)
尤其在台灣,滿街的診所藥局,讓生病的人不愁找不到醫生。

正因為醫療資源太過便捷,舉凡小感冒可以到社區診所就醫,慢性病痛可以求助中醫,醫生也不愁沒有病患上門。
身體的疾病是如此,但心靈的感冒、痠痛或是癌症呢?

每個人對身體毛病的承受度不同,有些人可能一覺得喉嚨痛,就馬上就診拿藥;有些人可能要等到發燒嘔吐,才會想要就醫。
通常非得要看醫生,是身體出現了生病的症狀,且到達自己無法忍受,無法解決,或影響正常生活的狀況。
當然,如果是小問題無妨。一旦是大毛病,往往會帶來後續生活的變化。
除了可以根治的病症,還有許多的慢性疾病,也會影響生活的不同面向。

如果以身體疾病的觀點來看心靈的狀態,最大的不同是,心靈的健康並非與年紀成反比。
通常,身體的健康狀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衰退。
但心靈的健康並非如此。雖然有人說:越小的孩子擁有越純淨的心靈,但隨著生理的日漸成熟,有些人可以培養健康的情緒、正面的思維;有些人的內在成熟度不見得有所增進;有些人反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懂得生命的意義,找到身心靈的平衡之道。
所以,心理的健康並非跟隨大自然生老病死的法則與時間的進展而變化。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講求效率與理性的年代,心靈的病痛往往容易被忽略。

除非是引發身體的症狀,不吃不睡或嗜吃嗜睡、狂哭激怒、幻聽幻覺,於是,進入醫療體系的精神科(心智科),加以診斷、服藥。
就心靈的病痛來看,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者可等同身體的癌症,影響一個人的程度並非感冒等狀態。

但非得要到這樣的程度,才願意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嗎?

自己究竟對自己的心了解多少呢?對自己的情緒變化是否關注呢?對自己的想法與念頭又有多少的覺察度?
知道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還是有哪些小毛病?或者有需要注意的遺傳病(原生家庭或累世的影響)?還是已經接近發病的邊緣?

心靈的病痛不像身體有病的症狀那麼明顯,雖然她通常也會反應在身體的狀態上,所以,對自己有較多認識,可以更多覺察到自己的想法、感覺或情緒的人,比較容易發現自己心靈上的需求。

也就是一種心靈的病識感。
可以感覺到自己最近心情的不穩定、負面想法變多了、對生活失去活力、與人疏離等等。
每個人的意識狀態不同,有的人可以感覺到心情的小感冒,有些人要等到心靈發炎時才發現自己不舒服。

可是就算知道自己心理方面有哪些小毛病,跟身體的病痛比較,一般人也不見得就會加以處理。
有些人或許覺得沒有改變的可能或希望,有些人或許不知道到底要找什麼方法。
比較像是慢性病,雖然不舒服,但也容易忽視。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在心理健康這部分,除了可以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甚至有傷口需要療癒,其實還可以更積極地懂得滋養與守護。
不一定要等到心情大壞、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找不到生存的價值與意義,才開始求助。

而是像懂得身體的保養一般,也重視心靈的養生。

從認識自己是誰開始,豐富對自己的愛與自尊,拓展自己與人、與世界的連結,找回自己存在的使命。

快樂,是需要守護與培養的。

如同健康,並非理所當然,可以任意耗損的。

換個角度說,心靈及身體的病痛都值得我們去感謝。

因為是這些傷痛喚醒我們,促使我們去關照自己的生命,促使我們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促使我們認識自己真實的樣貌。

意識到自己的缺乏與對愛的渴望,是心靈的呼喚,呼喚我們回到身心靈的合一狀態中。
那是身體的健康、心的平安、靈魂的喜悅與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