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材:粉蠟筆


上周五晚上,難得有機會跟老公兩人,終於,去看了梵谷的展覽。
從他早期的素描作品開始,一直到後期燦爛的畫作,看完之後又翻了導覽手冊裡關於畫家生平的介紹,有一種很深的動容。
那感動不只是來自作品,而是來自畫家本身。我想,正是因為這樣的個性與特質,因為這樣的生命歷程,才有了這些作品。
從一幅一幅描繪農人、工人,這些社會弱勢階層的黑白圖像中,可看出梵谷對於貧苦百姓的關懷。我想是有對於周遭人生這麼深的情感,也讓他可以透過自學與臨摹的方式,一點一滴磨練自己的實力。
即便是在自己生命困頓的歷程中,對繪畫的熱情也轉化為後來濃烈的色彩,赤裸裸地呈現其燃燒的靈魂。
姑且不論技巧或美感,欣賞梵谷的畫作,總覺得好真啊!而那真實就成為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美。

在這次的作品中,我特別喜歡「柏樹與兩個人物」的油畫及素描。
欣賞真跡有一種特別的感動是:可以看到原本畫作的大小。
很驚訝於很多的作品都比我想像中的大,感覺到要畫出這麼大的作品需要花費畫家多大的心力啊,尤其梵谷又在自己身心的煎熬當中,更可以看到他對繪畫的熱情與執著。

後來看手冊才更知道柏樹其實就是絲柏。
先前在玩洞悉卡時有接觸過絲柏的精油,知道絲柏其實是國外時常種植在墓園周遭的樹木,因此跟死亡與轉變有關。
手冊的介紹中也有一段內容吸引我的注意。原來在梵谷出生一年前,其母生下一個後來夭折的男嬰。梵谷與其兄同月同日生,也取了相同的名字,但自小梵谷就看著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名字刻在墓園裡。
如果以家族排列的觀點來說,有可能造成一種對死亡的引力。
究竟如何,後代的世人完全不得而知,正如同梵谷究竟是天才還是瘋子呢?!


看完展覽,很想畫畫,很想畫那幅柏樹給我的感動。
我在14x19cm大小的塗鴉本上,用粉蠟筆,彎曲的線條,畫著畫著。
手邊並沒有原圖參考,只是試圖把印象中的感受表達出來。
心中揣想著:這樣的畫法與顏色的搭配,傳遞了甚麼樣的情感呢?我自己又在其中感受到什麼?
第一個感覺是:畫畫真得很耗心力的。
我只是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塗鴉,卻用了很多顏色跟交錯的線條,且務必要用蠟筆才能表達(因為手邊也沒有油彩啦!),這過程真的要用心跟用力。
何況是原作那麼大的構圖。
再者,很喜歡這些層層疊疊的顏色跟彎曲的線條,有一種孩子的天真,又有一種成人的深摯。
就像生命的五彩繽紛,躍然眼前。

終於明白:為何展覽要名為「燃燒的靈魂~梵谷」,確實從其一生及作品,我看到一個人如何用自己的生命燃燒出靈魂純淨美麗的光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