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95暫綱的實施,開學之後,我成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老師。
據說要納入學測的考試範圍,所以雖然是新課程(沒有任何老師有上課經驗),我還是格外小心翼翼。
首先要決定課本。
看了三種版本之後,我不禁想起大學時代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
想來,「公民與社會」這門課程,其實應該是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談自我的形成、社會化、兩性、婚姻、家庭、社區、文化、道德、教育、法律、政治、經濟,這種種主題固然有眾多理論,但應當也是每個人在生活當中容易接觸瞭解的內涵。
只是一旦要考試,一旦要以成績比較高下,學習的方式跟內容就有了不同的重量。

先撇開考試的影響不談,究竟要怎麼引導授課,關於「公民與社會」的相關議題呢?
我期待的不僅是讓學生瞭解其中的內容,而是如何讓學生可以反省應用。就好像只是教導說明正面的價值觀,不見得就能培養正向的品格操守。而所謂的公民課,不就是要教導孩子成為一位公民?

話又說回來,即使多元入學的改革,還是很難改變分數高低、明星志願的影響。
學生多半因為要考試,才會努力讀書。其實就算想自己自動自發,恐怕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那麼所謂考試科目的內容跟試題,不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因為當我審視課本的時候,不禁發現:課本所傳遞的內容不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尤其為了考試,為了標準答案,學生所吸收的、所牢記的,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
某些學科固然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某些學科的內涵恐怕則不然。
(這是否也是「一綱多本」的用意?只可惜還是累了老師、學生跟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
於是,選擇教材跟命題,豈不都要格外小心謹慎?
教材可以補充,考試命題的時候,學生卻容易將標準答案奉為真理。但公民科目考100分的孩子,代表的是具備公民的知識,還是公民的素質呢?

我倒是期待,「公民與社會」無須納入學測範圍。就算一星期只能上一堂課(既然非考試科目就不能佔太多節數),但也許教學可以更靈活。就算學生上課不一定有讀書的動機,但也許真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

突然覺得,台灣的考試多麼沈重!在升學壓力之下,學校究竟教育學生什麼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