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yschou/9/1389096468.flv_###}  

開始準備這個學期的上課內容,剛好看到網友分享的一部影片「教育的未來」。看完之後,雖是已經接觸過的概念,依舊令人感觸良深。

記得先前在天下雜誌看過一句話:「我們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的世界」。一直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也不斷思索:究竟我們要給孩子什麼呢?究竟現代教育的目標跟方向為何?什麼才是孩子在迎接快速變化的新世紀,需要具備的能力?

這樣的討論其實已經越來越多,只是身處在學校,卻感到體制內教育改革與因應的緩慢與保守。

想把這部影片,在家長座談會的時候播放。不僅師長要明瞭,家長也需要知道,用以往成功的標準來衡量、教育下一代,恐怕無法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本事。

有趣的是,在9月號357期的張老師月刊看到一篇文章。因為這一期的主題之一是:「七年級生為什麼不快樂?」,相關的文章裡面有一位醫師寫了一篇回應,分享他與七年級的個案會談的情形。他的結論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心理事件,跟新世代所認知的心理事件,恐怕有個本質上的徹底斷層。我們是在各說各話。我們認為嚴重到不得了的壓力事件,個案恐怕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個案在意的壓力事件,我們也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我們到底是在幫助個案?還是在幫助自己想像中的個案?」

他以此個案做了一個說明:

大眾與助人工作者生長時的
社會框架

個案生長時的社會框架 

男女交往就是從告白開始,
牽手,看電影,吃飯,
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想試就試啊!先到賓館,
如果無法勃起,再說嘛! 

同志被社會所排斥,經常得面對出櫃與否的爭議,也因此常與自我認同產生衝突。

 同志問題?同志不就是男的喜歡男的,女的喜歡女的?雙性戀就是同時兩種均可。我不懂,問題在哪裡?

好朋友可能搶走你最心愛的人來背叛你

 好朋友可能背叛你最心愛的人來搶走你


連心理輔導的主題,都已顯現出世代的斷層。
那麼我們這個世代所談的心理健康,所要教導孩子的生涯規劃,有沒有可能,也無法符合未來的需求呢?

或者,無論世界如何改變,總有一些人類共通的價值是不變的?!

關於愛與被愛,關於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萬物的珍惜與尊重。

我還是對升學壓力、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行教育實況,感到憂心與不滿。
如果我們還是期待孩子拿第一,無形中要求競爭,為了讀書可以不顧一切,那麼,假設他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他懂得眾人的需要嗎?或者只會為了一己之利,用盡各種手段來巧取豪奪?

我們究竟要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