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為了大兒子的學習狀況,自費與心理師會談時,最後她給了幾個建議。
其中有談到可以先送孩子去安親班,看是否可以由較有經驗的老師加以引導。或者也可以請特教系的學生擔任家教。重點除了協助孩子可以發展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策略,也可以避免耗損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因為目前為止,大半都是由我指導兒子寫作業。
即使比較瞭解他的狀況,對我來說,依舊是耐心的考驗。
有時候,不免因為自己疲憊或者對他的表現有所期待(並非成績而是態度),而容易引起情緒的波動。
我不開心,他也不開心。
所以,我以前的同事覺得:為了學習而破壞親子關係,代價太大,不如請別人來教。

上星期,我先生也提出,是否要送孩子去安親班。
不過理由不太相同。
先生不免擔心,到目前為止,兒子對於注音符號都不太熟練,是否要多加強。
我想到的是,安親班為了呈現孩子的學習成果,恐怕不免是不斷地練習再練習吧!
而這種過度或填鴨式的學習,也許可以看到一些學習成果,但是否因此帶來其他的隱憂,例如: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再主動學習等。

由於我每週都會帶兒子到醫院與心理師進行會談,主要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策略。
第一次,心理師就回饋:兒子對於ㄅㄆㄇㄈ的學習似乎較為抗拒。
於是第二次就希望可以先建立關係,以遊戲的方式來提高他的興趣。
目前看來,由於兒子的學習動力較低,也因為還在初步接觸國字的過渡期,無法判定是否真的是學習障礙。

就學習的成果來說,學習的意願跟動機其實有一定的影響力。
雖然現在我還不太清楚,兒子究竟真的是因為學習有困難而導致不想學習,還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呈現不出學習的成果而疑似學習障礙,或者是因為注意力較短暫或不佳的學習習慣而導致學習成果不佳,至少我可以確定,一味重複地練習,甚至加上處罰或負面的情緒回應,只會降低他學習的意願。

這就是我最近在思索的,關於過度學習的代價。

先不談學習的量是否過多,我其實會覺得,學習的方式可以更多元有趣。
比起每天寫一張考卷,難道沒有其他學習的方法嗎?
又或者考卷的出題方式,也可以更加生動,或除了紙筆回答外,還可以有不同的評量方式呢?
重點在於學到什麼,而不是成績分數吧!

想來,孩子就算沒有學習的困難,但如果學習本身就是一件無聊的事,難怪會提不起興趣了。
問題是,有多少老師會把教學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會注重學生的學習意願而不是成果呢?
如同我先前看紀錄片「謝錦」時,謝老師說:他是在教人,不是在教書。
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是促成學習的關鍵。

所以,不是家長或老師覺得學習很重要,而是孩子自己願意學習。
而願意的動力,不是趕出來或逼出來的。

如果只看學習的成果,而這成果又是被種種非自願的因素促成的,那麼,有沒有可能在得到成果時,其實也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
例如:孩子只重成績,也用功利的標準來看待他人,失去了人與人真誠的關係。
孩子只重表現,不知不覺需要以外在的條件來肯定自己,失去了與自我內在的連結。
親子之間只談課業成就,缺乏其他的話題與家庭活動,失去了家人之間相伴的真諦。

尤其孩子的求學之路還很漫長,急於一時的成果,說不定失去日後持續的動力。
最遺憾的不是失去學習的意願,而是迷失了自己,渾渾噩噩地上學,讀書是為了給父母一個交代,文憑是為了找到一份大家認為的好工作。至於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究竟活得快不快樂,不知不覺就在這樣的成長歷程(大半是學習歷程)中被忽略了。

大兒子真的是檢視我人生觀最佳的鏡子,而且是非常有力量的。
那個力量是直接衝擊到我深沈的情緒、我真正的擔憂、我過往未被療癒的經驗。
畢竟我真的可以不擔心,他落後的學習狀態或對學校課業的學習興趣缺缺嗎?
或者說,我真正的擔心究竟是什麼呢?

某個部分,我擔心的是別人看待他的眼光及態度。
老師會如何看待一個成績不佳的小孩呢?
同學又會如何與他相處呢?
在重視成果的學習環境中,他是否會喪失對自己的信心呢?

我看見自己害怕,因為成績不好而帶來的自我價值低落。
換個角度說,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除了用成績,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孩子肯定自己與發現自己呢?
就算是所謂非學科,一樣要打分數,一樣要比出高下。

或者我該慶幸,兒子對成績高低不太在意。

讓他成為他自己吧!
(原來成為自己最大的挑戰是,要敢於跟別人不同,要不畏別人的評價。其實每個人終究是不同的,敢於不同是敢於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而非遵循他人的見解或生活方式,敢於面對未知的成敗。)
用他的步調、他的方式、他的喜好,讓他有慢慢探索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寧可這樣,也不要付上過度學習的代價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