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在一家青少年機構帶領家長成長團體。

當構思團體的進行內容及方向時,腦海中始終浮現一個念頭:即便家長來參加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我仍然要把團體的重心放在家長個人的改變及成長。就算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到效果,至少在這個團體中,家長可以找到一個放鬆分享的空間,以便讓生活的重擔、親子關係的緊張衝突,暫時得到抒解。

而更重要的是,當談論到親子之間的問題時,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解決的方式及技巧,但另一方面,我更期待帶領家長去經歷自己生命的改變。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可能只是呈現出家人關係中冰山的一角,而孩子也成為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一旦深入探究,便不難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的互動模式或家庭動力的運作、家庭氣氛的營造、家人關係的親疏,都影響著孩子的作為。當然,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特質及應對的方式,意即青少年也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帶來的影響,或許更需要被瞭解,也更有可能成為改變的契機。

而父母其實也曾是個孩子,也深深受到原生家庭及上一代父母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帶領家長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瞭解自己在家庭中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形成什麼樣的溝通模式,甚至曾經在心裡留下什麼樣的親子糾葛,都能夠間接處理目前的親子問題。

曾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日後也容易成為施暴者。聽起來似乎頗為弔詭。姑且不論家庭暴力這類較嚴重的個案,我想,孩子或多或少都曾有這樣的想法:我長大後絕不要像爸爸或媽媽的某些樣子。但等到成人,甚至為人父母後,卻又發現自己竟然犯了類似的錯誤或複製某些相似的性格。正是父母對孩子有如此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原生家庭的種種都會在日後或多或少地呈現在新組成的家庭,新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也會學習上一代父母的作法,因此,即使身為家長,很多時候需要回到孩子的角度來檢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或許在目前發生的親子衝突中,有一些問題只是反映出那些沒有被醫治的舊傷口、來不及被滿足的期待、與上一代父母間的情緒糾纏及種種的遺憾。

也有可能目前的問題只是過去模式的延續,因此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倘若沒有學習到新的教養方式,也很容易以同樣的作法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兒女。於是,一代又一代的傷痕像是遺傳般的烙印在家族成員中。除非有人覺悟、察覺,並經歷一番醫治更新的過程,否則舊有的傷害仍會在新的家庭中隱隱作痛。

尤其這一代的父母,在上一代父母傳統的教養方式中長大,卻要面臨E世代的兒女。世代的差異帶來許多價值觀、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倘若一味地運用昔日親子溝通的方式,以權威或不善表達情感的模式與青少年互動,恐怕都難以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想,能夠做的就是讓父母重新認識自己,回到當年孩子的模樣,瞭解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選擇面對及饒恕,也選擇新的方式來教養自己的下一代。曾在家庭中所受的傷、所經歷的挫折委屈,都因為自己已經長大,有了更多面對的能力及勇氣,更在為人父母的力量下,選擇纏裹醫治。如此,也能以更健康正面的心態對待與兒女的關係,進而改善親子之間的問題。

【品味原則】

1. 你跟父母的關係是怎麼樣呢?小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

2. 你有哪方面像你的父親或母親?在教養觀念、態度或方式上有何雷同或差異?

3.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品味秘方】

1.回想從小到大,你的原生家庭所發生的大事。

2.多蒐集父母的成長史,瞭解他們成立家庭、養兒育女的過程。

3. 聽聽父母怎麼說小時候的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