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在速食店內看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互動,心中總會浮現許多的感慨。最常看見的就是父母親與學齡前兒童的相處情景。而印象中,這些孩子總是顯得精力過剩,不時發出高分貝的喊叫,於是就看見父母在一旁吆喝制止。而吆喝的言詞又多半以威脅或謾罵為主,對於孩童的行為其實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較令我驚訝的一次,乃是一位女兒與父親的對話。不知什麼原因,女兒居然在現場發了脾氣,指責及要求她的父親,好似把什麼事情的責任推到父親的身上。而這位父親面對女兒的怒氣也只是沈默以對、虛應了事。

    在親子之間的互動中,似乎會聽到以下的對話:「你再這樣做,我就要生氣了。」「你不乖,讓我覺得很傷心。」或者父母親會直接以表情、動作、行為來表達對兒女的情緒。但這樣的言語對於父母親一開始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會模糊焦點並延伸其他的問題。而相對地,我也看見有兒女運用情緒來掌控自己的父母,例如:哭鬧、生氣,以促使父母來滿足他的期待及要求。

    這種以情緒作為掌控對方行為,或是要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方式,其實對於兒女的成長及心靈的健康並沒有幫助。

    很多時候,作父母的確實在兒女身上花費許多教養的心力。因此難免對於兒女的行為有所期待,也容易挑起心中的感受和情緒。但這不表示兒女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當父母親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築在兒女的成就及行為表現時,可能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一旦兒女不如自己的意、不順自己的心,父母親便用情緒的發洩來控制兒女的行為,甚至引起兒女愧疚的心態。倘若父母親在教養兒女時,時常出現「因為你如何,而造成我的感覺」之類的對話,那麼兒女就會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影響父母的心情。當然,親子之間都會有情緒,只是父母親在面對兒女時,可以選擇及決定自己的想法態度、應變的行為及情緒感受,而非以情緒來控制對方,或是要求對方負責。

    同樣地,父母親也應當留意,不要讓孩子的情緒來掌控自己。很多的父母似乎很容易對哭鬧的孩子妥協,無法處理親子之間衝突的場面,於是只要孩子發脾氣,就可以得到他所想要的。倘若持續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非但無法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會造成日後人際關係上的阻礙。

    重要的是,父母親本身在情緒的表達及管理上,是否有良好的示範及教導。在家庭中,是否可以在不傷害別人及自己的情況下,自由地表達情緒?父母親對於怒氣都如何處理?當兒女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是以管教而非處罰的方式來面對,或是以情緒的字眼來應對,但並非真的解決兒女的問題行為。或者,在家庭中,每個人都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還是每個人都需要去承擔對方的情緒?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都可能因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但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習去面對心中百味雜陳的感受,而非要求對方為自己的情緒反應負責。同樣地,也沒有其他人可以要求我們為他的情緒好壞負責。倘若在人際相處中,我們總是害怕對方生氣、傷心,或是以為是別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將無法享受人際關係的自在及美好。而這份課題,便從親子的互動中開始培養學習。因此,身為父母,懂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也讓兒女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作為日後兒女在人際關係中得祝福的秘訣。

【品味原則】

1.孩子目前的年齡?孩子的個性、氣質如何?

2.孩子通常如何表達他的情緒?你又是如何回應?

3.你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

【品味秘方】

1.觀察自己如何表達情緒。有情緒並沒有對錯,而是要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

2.澄清目前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是夫妻關係還是經濟狀況、或是自己的身心狀態。當有壓力時,親子的衝突只是導火線。因此需要處理的反而是這些壓力造成的影響。

3.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跟孩子一起認識情緒。也許是看繪本(如果孩子還小),或者看書、看電影討論;如果孩子比較大,也可以坐下來一起聊一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