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在開悟卡中有一張「角色」的關係卡,手冊內提到在家庭當中的五大角色,分別是:英雄、烈士、代罪羔羊、迷失的小孩和福星。這樣的形容使我聯想到Satir所提到的求生存姿態,卻感覺更有故事性。

記得早年在學習Satir的家族治療模式時,老師曾經說:每個人在家庭當中都會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也許是生病的小孩、家庭的光榮、解決紛爭者等等,為的都是獲得父母的注意,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上午在寫兒童團體的報告時,突然想到家庭的動力與角色。

記得週三團體結束,與夥伴在討論時才提到:團體人數的影響。
十個小孩跟十五個小孩,是截然不同的狀況。多一個,增加的不只是一倍的影響。
這部分,我確實有親身的體會。
因為養育兩個小孩,真切地發現:1+1>2。
只有一個的話,專心應付他就好了。多一個之後,不僅是同時要面對兩個不同的個體,還要處理兩個人之間的相處以及三個人所形成的關係。

所以,十幾個小孩處在一起,次團體的形成、各種關係的結盟演變,實在是記錄無法一一釐清的。

可以想見,如果同時養育十幾個小孩,父母身心的負荷以及每個小孩要如何得到父母的關心,如何找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生存之道。
有人可能利用亮眼的成績,有人可能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有人運用性別、年齡,有人則是不斷地搗蛋、出狀況,甚至是生病。

俗話說:會哭、會叫、會鬧的小孩有糖吃。
雖然好的表現可以贏得父母師長的讚許,但某個部分,父母或學校的老師也必須花費許多精力在那些所謂不乖的孩子身上。

好動的孩子可能影響團體的秩序,口出惡言、打鬧離席的孩子會影響團體的進行,所以,大人不得不暫停手邊的工作,停下來處理。

而在這個團體中,其實沒有處罰,頂多就是拿回笑臉貼紙。
在治療的目標下,希望給予孩子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一個包容尊重的環境。
所以團體初期,我們不免會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較躁動,較不參與的孩子身上。

我只是突然想到,那另外一些聽話又安靜的小孩呢?
除了與我們的關係之外,他們又如何看待我們應對那些小孩的方式?他們又學到了甚麼呢?

記得曾經看過一段話,內容大概是說:治療情境與一般生活的不同。治療師所使用的語言、雙方所建立的關係,恐怕都不容易在平日的情境中呈現。所以,可以說這就是治療,但也可能有一個提問是:如何把當中所經驗、所轉化的帶入真實的世界?

就是藝術創作吧!
就是自發的力量!
就是發現自己、與自己對話的能力!

或許就像在家庭當中糾葛的關係,血緣的天定是無法選擇的,每個人或許不免就被捲入家庭的動力與角色,但透過藝術創作,當下,可以讓自己與作品交流。
透過創作的歷程與結果,一點一滴認識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那麼即便外在的關係不見得易於改變,內在卻可以擁有一塊靜心的角落、一畝讓夢想發芽的田地。



之二

至於治療師的角色,或團體帶領的方式,我倒是在週三晚上的「看見愛」,比較清楚自己的走向。

本周是最後一次。在成員末了的分享當中,可以聽到彼此的感動與收穫。
這個團體可以說是出奇地順暢,會特別這麼感覺,主要是每周才相見兩個小時,大夥卻都認真地投入,好似相識已久而孕育的融洽。
當然在進行中,我有一些特別的設計。

如果說我們是一家人,這大概就是洋溢著每個家人不同光彩,卻又可以聚集分享的團體。


之三

甚麼是成長?如何可以改變?甚麼才算治療?
在甚麼樣的關係當中?甚麼樣的歷程當中?

無論是什麼,真實的是,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願意去愛,願意看見愛!




來自成員的回饋

「很高興我來到這裡,與妳與大家共同經歷這段美好的時光。
我很enjoy,也趁此滋養自己!
每每團體結束,我總是充滿更多的力量與勇氣。」

「感謝妳四次課程的帶領,特別是那挖心掏肺的第三次,
真的很刺激,但有好多的收穫,活了三十多年沒想到的收穫。」

「謝謝妳!每次在妳的工作坊,都有很多的收穫和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