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為這本書「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張老師文化出版),好好紀錄我的感想!
所以,放在手邊,讀過一遍又一遍。
卻是,最近的自己,忙到沒有時間,細細地吐納與編織。
因為,有太多的收穫,有太多作者分享的案例、隻字片語,是我想保留與表達的。
最終,就從自己最受感動之處寫起吧!

這不是作者的第一本中譯著作。先前的「青少年藝術治療」就已經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我欣賞的不只是案例、理論,而是作者對於藝術治療的觀點與其自身生命的態度與歷程。

記得第一次看完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所描寫的一則案例。
這位個案為厭食症患者,對繪畫沒有太大興趣,但喜歡寫詩。
因此作者就透過詩句與其互動。一開始,作者先寫了一句,再邀請個案書寫第二句。接著,他又寫了第三句,請對方繼續寫第四句。如此共同完成了一首詩。
最後,作者刪掉自己所寫的,只唸出個案所寫的句子。

我幾乎可以想像那樣的情境。
我幾乎可以想像,如果有人可以這樣跟我互動,是多麼奇特又寶貴的經驗。
因為,其實,我喜歡寫詩(人如其名囉)。
但,我也知道,可以用詩來對話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那必然有種遇到知音的雀躍。
對方不僅可以讀懂我的詩,還可以用我的語言與我對話。

如果說,藝術是心靈的語言。那麼,詩歌,理當也是心靈的方言。
一般的成人不愛或恐懼畫圖,同樣地,也大抵害怕或不願寫詩讀詩。
但,這兩種方式,往往比理性的說詞,更貼近心靈的樣貌,也更能表達內心的感受。
相對地,如果能運用詩般的語言、歌曲般的文字、故事般的描述,也更具有療癒的效果。


作者在書中除了分享他自己的藝術創作,也分享了他所寫的詩、所聽的歌、所解的夢、所說的故事。
所以,我更看到這位作者,真的是以藝術的態度與方式在生活、工作。

而我也欣賞,作者以存在主義的觀點來談藝術治療。
所以,並不在於透過藝術解除個案的痛苦,而是尊重其痛苦。
痛苦不盡然都要消除,也不盡然都可以消除。
但人生還是可以在無常中找到意義與力量。

我也喜歡,作者所提醒的關於工作者對於個案所進行圖像的分析與詮釋,是否會導致圖像謀殺。
創作者畢竟是個案,即便工作者分析得如何之有理專業,卻是帶給個案力量或奪走其力量呢?
或者這麼說,與其用專業理性的語言來回應個案的創作,若是能夠也以圖像、詩句、歌曲、故事來回應,就更能傳遞心靈的聲響。

我當然也喜歡,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治療的看法。我總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基礎,影響了是什麼樣的人給出什麼樣的療癒。

總之,如果要寫下這本書的重點或佳言,恐怕篇幅太長。

回到一開始寫的:那則案例為何令我感動呢?
因為詩句是屬於我更私密的語言,書寫是我好熟悉的對話方式。
從口語到非口語,我再次見證藝術療癒的力量。
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我們表達內心的世界。
創作的歷程就已經開啟了對話與療癒。
而透過作品,我們更可以看見、互動、破壞、重建,將內心不可見、不可知的力量轉化為外在感官可以接收與理解的。

這本書,給了我外在工作的能量。
但那則案例,撫慰了我內在的靈魂。


後記
分享自己先前與個案互動時所寫的一首詩:與憂鬱症相遇,我只想寫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