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圖卡遊藝格】
上周終於有空跟母親兩個人一起去參觀北美館的「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
可以親眼看到畢卡索、米羅、夏卡爾等大師的作品,雖然不同畫家的畫作僅一兩幅,但佇立在這些藝術作品前,有些超出自己想像的龐大,時間彷彿靜止了,言語說不出究竟在感動甚麼,卻宛如聽到靈魂碰撞的聲音。
逛了一圈,不免覺得意猶未盡,好想再多看幾幅,好希望展場繼續延伸。

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所偏愛,特別喜歡瓦西里‧康丁斯基的《朝向藍色》。
該說是那柔和又恬靜的色彩或是帶點科幻浪漫的構圖呢?
還是畫面當中的甚麼引發自己的共鳴與遐想?

原本是期待看到夏卡爾的作品。不過這次展出的《彩虹》沒有我後來買的明信片《可愛的乳牛》適合最近的心情。

在展場外的商品賣場看了又看,好喜歡克林姆的《女人一生三部曲》。最後,則買了兩套撲克牌,小小地收藏這次的藝術作品。

這些由名畫做成的明信片、撲克牌或是卡片,都讓我想起一套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所出版的「遊藝卡」。
這套卡共有52張,卡片上的圖像都是該館的典藏作品,主要是提供藝術治療相關的活動使用。

確實以心靈圖卡的運用來說,每個人都可以蒐集不同的圖像,成為自己獨特的心靈符碼。而這些歷經時空淬鍊的藝術作品,當然更可以啟發深層的感動與創意。

但如果單獨使用這些沒有牌義的圖像或圖卡,就好似單獨應用OH卡的圖卡,很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種表達或對話的平台。
畢竟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感動的層次不同,詮釋解讀的內涵也一定不同。
我們都非創作者,但換個角度說,當畫作在我們的手中,我們確實無法以旁觀的立場而只能以自己的生命脈絡,創作出另一番對話的空間。
尤其如果又想要透過語言來加以傳達時,就又經過另一種管道的解構、處理與創造。


剛好看到一位在地藝術治療師的文章「藝術治療迷思-如何由圖像了解別人」,頗有相似的觸動。
無論是自己創作圖像或是透過圖卡的抽問,究竟如何透過這些圖像了解自己呢?
倘若連自己都無法清楚背後的歷程,又如何敢說自己可以透過圖像了解與分析別人呢?

如果說這些圖像都是心靈的一種投射,那麼就由觀者與抽卡者自行感受與詮釋吧!
對想要透過單純圖像的卡片來進行與他人的工作,所謂與圖像對話的藝術乃是:如何傾聽、如何詢問,如何在對方身上找到開啟生命動力的鑰匙,而非自以為懂得圖像的象徵與意義。
因為,答案一直都在求問者心中。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共筆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