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參與工作坊的老師們:


兩天的研習,總還有許多想說的。

特別第二天,自己因為感冒,狀況不太好,自發性的流動不免減緩。

課後,總又想到許多可以再說的。


尤其以家族排列的概念來運用人像卡。

我們的學習重點還是在人像卡的操作,所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活動去體驗與發現。

在不熟悉家族排列的概念與原理之下,能借用的就是透過人像卡來排列出家人之間的「方向」與「距離」。

核心是透過牌卡、圖像,呈現內在的世界、家庭的動力與家人的關係。

我們依舊可以運用一般的談話技巧,但多了用人像卡代表家人,至少可以「看見」家庭的樣貌。

所以,簡單的第二步驟是透過人像卡的移動來呈現改變。

這樣並不代表就處理了家庭的問題,而是在對話的歷程中,協助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倘若老師們懂得更多家族治療的理論技巧,則可以進行更深入地協助。


但以家族排列的概念來說,在家庭的序位中,助人者的位置其實是最小的(因為我們最晚進入這個系統)。

與其說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改變其家庭,不如讓我們學習「敬重」。


光是家族排列的觀點與態度,就帶給我許多成長與幫助。

所以即便我們並不瞭解或懂得排列的方式,至少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或學生的家庭。

包括:

回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如果我是孩子,就站在孩子的位置,不要試圖拯救父母或解決家庭的問題。

我敬重家庭的命運,特別有一些重大的事件、超過個人所能控制的,如:重大疾病、自殺、離婚等等。

我也敬重學生家庭的命運,敬重其家人,無論是失功能的父母、家暴個案等等。


在敬重的態度下,我們比較可以用「一切如是」的狀態來看待家庭的樣貌。

這樣說來,家族排列確實有別於我們一般所認為的是與非、對與錯、好人與壞人。

因為所謂家庭的壞人很可能是出於愛或忠誠,而替代了其他家人的命運或位置,以致於相似的悲劇在一代一代間上演。


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我一直記得一個畫面,一位外國老師在面對一個個案時,僅僅只是對他深深地一鞠躬,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排列工作。

那一鞠躬表達了好深的敬重,敬重這位個案所承擔的家庭的種種。

有時候我們無法工作,但至少,我們先承認。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辦法改變家庭,因為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跟父母工作(接觸、會談)。

我們往往看見學生,身為孩子的辛苦。


但,一個孩子能做什麼?

他會如實地成為家庭的一面鏡子。

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他,處在孩子的位置。

不試圖提早長大,替代父母的角色。

也不是強化症狀,吸引父母的注意。

我們就是陪著孩子感受與表達,這些家庭的痛。


無力是我們試圖想要改變我們無法改變的。

但在試圖改變家庭或父母之前,我們有屬於自己真實與最初的感覺,可能是生氣、哀傷、害怕。

就先陪伴這個部分,這才是學生自己可以掌握與改變的,也才能夠藉此找到自己的力量。


最終我們會發現,無論家庭的問題如何嚴重,背後都有家人之間極深的連結與愛。

實在無法一言道盡,有興趣的人不妨自行參考家族排列的相關書籍,也不妨閱讀「當我們同在一起:父母、孩子、老師必讀的系統心理學」(海寧格機構出版)。由於作者是一位老師,分享在課堂中如何運用家族排列的觀點與方式來協助班上的學生。 

至少,當學生願意談及家庭時,透過人像卡,更具體地呈現家人之間的互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