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帶領一場教師的曼陀羅研習。
與會的成員大多是第一次接觸曼陀羅。
原本想要帶領大家創作三種媒材跟主題完全不同的曼陀羅,礙於時間的關係,其實也因為在放鬆的步調下,最後每個人完成了兩幅創作。

第一幅曼陀羅創作,我邀請大家先到校園中散步,尋覓跟採集一些自然的素材。
正好午後的微風徐徐,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連我都忍不住想要離開教室,與自然為伍。
果然大家帶回來的材料非常地豐富,不僅有鮮艷的顏色,還有宜人的香氣。

對於想要接觸曼陀羅,卻又很少拿起畫筆的人來說,要在圓中塗鴉或許不太容易。
除了選擇已經構圖好的曼陀羅來著色,其實也可以先用拼貼的方式來嘗試。
尤其在大地回春之際,運用自然的媒材,格外有一種單純的喜悅,也正好可以欣賞大自然造物中關於圓的意象與圖騰。

第二幅創作,希望可以更貼近成員自身的狀態。
所以先用療心卡抽卡來進行一段自由書寫。
之後在黑色書面紙上,用粉筆創作。


創作至此,也算完整。
但最後我請大家擦拭掉方才的作品,經驗創作的生死起滅。
本來還特別幫大家準備小巧的香豆瓶,可以蒐集擦拭後的粉筆屑,沒想到現在的粉筆是新型的無塵粉筆,沒留下什麼碎屑。

不過,可以感覺到成員多少體會了曼陀羅的趣味與魅力。

我共享著他們的創作,覺得好美!
不是那種以藝術觀點來評論的美,就只是看見每個人所呈現的不同樣貌,看見一幅作品的誕生。

下課時,有成員詢問到關於如何分析作品或可從作品中看出什麼。
我分享自己較認同「創作就是一種治療」的觀點,也比較傾向由創作者自身來進行探索或對話。
對於成員的疑問,我倒是有一些感觸。

其實藝術療癒或心靈圖卡這樣的方式與工具,都是為了突破語言意識的疆界,讓我們可以有機會一窺潛意識的狀態。
當我們想要分析或評斷一幅創作,其實就又回到理智的模式。
也不是說不能這麼做,只是帶出來的影響是不同的。
我倒希望讓彼此都留下一些時間與空間,只是用心去感受跟享受創作的歷程。
不知道是否我們的教育場域都習慣評分?習慣要有什麼樣的成果?而為了確認成果就必須列出評價的標準?

另一個想法是,分析一定要透過別人嗎?一個我們以為比自己更懂得什麼的人?
其實在認識自我這個層面,只有自己可以給自己答案。
為何很多人希望或認為別人會知道他是誰呢?
當然,這好像也跟我們的教育模式有關。
總是老師在教導我們是非好壞,總是要按照課本的標準答案,總是要看考卷的分數來評斷我們是否有用。
從小到大,我們如何透過自己來認識自己是誰呢?
我有多少機會與經驗跟自己對話?
我如何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
我又敢聆聽自己內在的渴望與相信自己真正的想法嗎?


先享受創作的歷程吧!
享受之後,想要進一步探索作品,也是由自己開始吧!
或者是透過自己與別人分享對話的歷程,來拓展對自己的瞭解。
於是,與自己更親近,就更能享受生命的豐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