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爾在速食店內看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互動,心中總會浮現許多的感慨。最常看見的就是父母親與學齡前兒童的相處情景。而印象中,這些孩子總是顯得精力過剩,不時發出高分貝的喊叫,於是就看見父母在一旁吆喝制止。而吆喝的言詞又多半以威脅或謾罵為主,對於孩童的行為其實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較令我驚訝的一次,乃是一位女兒與父親的對話。不知什麼原因,女兒居然在現場發了脾氣,指責及要求她的父親,好似把什麼事情的責任推到父親的身上。而這位父親面對女兒的怒氣也只是沈默以對、虛應了事。

    在親子之間的互動中,似乎會聽到以下的對話:「你再這樣做,我就要生氣了。」「你不乖,讓我覺得很傷心。」或者父母親會直接以表情、動作、行為來表達對兒女的情緒。但這樣的言語對於父母親一開始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會模糊焦點並延伸其他的問題。而相對地,我也看見有兒女運用情緒來掌控自己的父母,例如:哭鬧、生氣,以促使父母來滿足他的期待及要求。

    這種以情緒作為掌控對方行為,或是要對方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方式,其實對於兒女的成長及心靈的健康並沒有幫助。

    很多時候,作父母的確實在兒女身上花費許多教養的心力。因此難免對於兒女的行為有所期待,也容易挑起心中的感受和情緒。但這不表示兒女需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當父母親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築在兒女的成就及行為表現時,可能會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一旦兒女不如自己的意、不順自己的心,父母親便用情緒的發洩來控制兒女的行為,甚至引起兒女愧疚的心態。倘若父母親在教養兒女時,時常出現「因為你如何,而造成我的感覺」之類的對話,那麼兒女就會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會影響父母的心情。當然,親子之間都會有情緒,只是父母親在面對兒女時,可以選擇及決定自己的想法態度、應變的行為及情緒感受,而非以情緒來控制對方,或是要求對方負責。

    同樣地,父母親也應當留意,不要讓孩子的情緒來掌控自己。很多的父母似乎很容易對哭鬧的孩子妥協,無法處理親子之間衝突的場面,於是只要孩子發脾氣,就可以得到他所想要的。倘若持續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非但無法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會造成日後人際關係上的阻礙。

    重要的是,父母親本身在情緒的表達及管理上,是否有良好的示範及教導。在家庭中,是否可以在不傷害別人及自己的情況下,自由地表達情緒?父母親對於怒氣都如何處理?當兒女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是以管教而非處罰的方式來面對,或是以情緒的字眼來應對,但並非真的解決兒女的問題行為。或者,在家庭中,每個人都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還是每個人都需要去承擔對方的情緒?

    在人與人的互動中,我們都可能因對方的一句話、一個舉動而有不同的情緒反應。但我們也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學習去面對心中百味雜陳的感受,而非要求對方為自己的情緒反應負責。同樣地,也沒有其他人可以要求我們為他的情緒好壞負責。倘若在人際相處中,我們總是害怕對方生氣、傷心,或是以為是別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緒,那麼我們將無法享受人際關係的自在及美好。而這份課題,便從親子的互動中開始培養學習。因此,身為父母,懂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也讓兒女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作為日後兒女在人際關係中得祝福的秘訣。

【品味原則】

1.孩子目前的年齡?孩子的個性、氣質如何?

2.孩子通常如何表達他的情緒?你又是如何回應?

3.你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情緒?

【品味秘方】

1.觀察自己如何表達情緒。有情緒並沒有對錯,而是要學習適當的表達方式。

2.澄清目前生活中的壓力來源:是夫妻關係還是經濟狀況、或是自己的身心狀態。當有壓力時,親子的衝突只是導火線。因此需要處理的反而是這些壓力造成的影響。

3.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跟孩子一起認識情緒。也許是看繪本(如果孩子還小),或者看書、看電影討論;如果孩子比較大,也可以坐下來一起聊一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戀愛的時候,常常所思所想都是心愛的那個人。希望聽到他的聲音,牽著他的手逛街,冀望與他分享心中的任何感受;有時只是在一起發呆,也覺得無比甜蜜。總之,生活不免以愛人為重。至少在熱戀期,情侶們多少都會出現類似的心境。

    而我發現,結婚之後更是如此。

    談戀愛的時候,生活步調及時間的規劃由原本只考慮到自己,歡喜地轉變為顧慮到另一個人的感受及想法。於是,不免聽到朋友口中「見色忘友」之類的揶揄。不過,把時間心力更多花在情人身上,對戀愛中的人來說,實在也是一件自然的事。如果有人被愛情俘虜,生活次序卻絲毫沒有改變,依舊我行我素,那麼才不禁令人懷疑,他是否真的與愛情相遇。

    而結婚之後,改變的範圍更是開始加深擴大。不僅是少了與朋友相聚的時間,更在大事小事的決定上,以家庭、以另一半為重。

    至少我是如此!舉凡要不要回家吃晚飯、週末的活動安排、晚上的約會等等,都不免把先生納入考量的要素。在相關的家庭決策中,也一定會互相徵詢對方的意見。特別在人生的重大決定上,如:工作、進修—一些原本自己決定就好,甚至會簡單許多的事,更是將家庭納入參照標準。

    記得在婚前輔導時的一席話,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結婚之後,無論是誰或任何事,都不會比夫妻兩人的關係還要重要。即使是有了小孩,也要以對方為優先考量。」

    這種以夫或以妻為重的觀念,常讓我更深地體會聖經所說「夫妻要成為一體」的奧秘。那不僅是兩人相愛的自然流露,更是彼此願意委身、尊重、承擔責任的表現。既然夫妻二人成為一體了,凡事以另一半或是兩人建立的家庭為重,也就不足為奇。而我也相信,當夫妻雙方先以對方的感受想法作為考量時,不但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情感,更能避免一些無謂的爭執及衝突。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還真有點不習慣,無論是自己或是周遭的朋友,只不過我們的理由不太相同。

    由於先生週間有幾天不在家,習慣了兩人的生活後,面對獨處的時刻,雖然也是可以享受其中的樂趣,但總覺得彆扭,好像少了左右手,難以自然地行走、呼吸似的,一心只想望先生的陪伴。即便也可以利用他不在家的時候,多多與朋友相約聯絡,但心中最想念的還是他。

    而對我的朋友而言,剛結婚的時候,他們則不習慣我急著回家,已然沒有從前相約吃晚飯的悠閒。甚至在相約出去時,我考量的不再是自己的意願或時間,還包括了先生的行程安排及計畫。特別是沒結婚的朋友,不免以為我似乎缺乏選擇決定的自由,殊不知我是甘願意以家庭為重。

    而在身份及關係的轉變之際,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生活的優先順序及重心。無論是結婚後或是進入感情的世界,當由一個人變成兩個人時,一定與單身的時代有所不同,也必然需要重新調整生活的步調,甚至有些協調及改變。

    我想,並非是有了情人就忘了朋友,而是在這種種的人際關係中,學習取得平衡。而平衡來自生命的基礎及重心。因此,我很樂意以我的家庭為重。或許在許多事情的決定上不比單身時代來得自由,或許需要面對許多的改變,我卻知道,這種種的調整無非是為了建立更穩固的夫妻關係。

【不過期提醒】

1.在親密關係中,你的優先順序是?

2.進入親密關係後,你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來經營感情呢?

3.你如何在感情、婚姻、家庭與其他生命主題中取得平衡呢?

【幸福小語】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聖經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_yschou/9/1389096468.flv_###}  

開始準備這個學期的上課內容,剛好看到網友分享的一部影片「教育的未來」。看完之後,雖是已經接觸過的概念,依舊令人感觸良深。

記得先前在天下雜誌看過一句話:「我們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去面對未來的世界」。一直對這句話印象深刻,也不斷思索:究竟我們要給孩子什麼呢?究竟現代教育的目標跟方向為何?什麼才是孩子在迎接快速變化的新世紀,需要具備的能力?

這樣的討論其實已經越來越多,只是身處在學校,卻感到體制內教育改革與因應的緩慢與保守。

想把這部影片,在家長座談會的時候播放。不僅師長要明瞭,家長也需要知道,用以往成功的標準來衡量、教育下一代,恐怕無法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本事。

有趣的是,在9月號357期的張老師月刊看到一篇文章。因為這一期的主題之一是:「七年級生為什麼不快樂?」,相關的文章裡面有一位醫師寫了一篇回應,分享他與七年級的個案會談的情形。他的結論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心理事件,跟新世代所認知的心理事件,恐怕有個本質上的徹底斷層。我們是在各說各話。我們認為嚴重到不得了的壓力事件,個案恐怕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個案在意的壓力事件,我們也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我們到底是在幫助個案?還是在幫助自己想像中的個案?」

他以此個案做了一個說明:

大眾與助人工作者生長時的
社會框架

個案生長時的社會框架 

男女交往就是從告白開始,
牽手,看電影,吃飯,
一步一步,循序漸進。

想試就試啊!先到賓館,
如果無法勃起,再說嘛! 

同志被社會所排斥,經常得面對出櫃與否的爭議,也因此常與自我認同產生衝突。

 同志問題?同志不就是男的喜歡男的,女的喜歡女的?雙性戀就是同時兩種均可。我不懂,問題在哪裡?

好朋友可能搶走你最心愛的人來背叛你

 好朋友可能背叛你最心愛的人來搶走你


連心理輔導的主題,都已顯現出世代的斷層。
那麼我們這個世代所談的心理健康,所要教導孩子的生涯規劃,有沒有可能,也無法符合未來的需求呢?

或者,無論世界如何改變,總有一些人類共通的價值是不變的?!

關於愛與被愛,關於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萬物的珍惜與尊重。

我還是對升學壓力、考試引導教學的現行教育實況,感到憂心與不滿。
如果我們還是期待孩子拿第一,無形中要求競爭,為了讀書可以不顧一切,那麼,假設他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他懂得眾人的需要嗎?或者只會為了一己之利,用盡各種手段來巧取豪奪?

我們究竟要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未來?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分享豆子發起的一個活動:夢的顏色塗鴨創作。

本來該是很疲憊的一天,待夜深人靜,屋外只剩下暗夜突然下起的雨聲,我按耐不住這幾天想要塗鴨的衝動,雖然腦海中沒有具體的主題,依舊拿起畫筆。


先用蠟筆畫出一張「夢想,家」,因為昨天晚上的夢境跟房子有關,確實是夢想著能夠擁有自己喜歡的住處。
先選擇自己當下喜歡的紫色與鵝黃色,決定不畫房子的外觀,而讓兩人對坐的桌椅、燭光、咖啡、書本來表達家的溫暖,再隨性地塗鴨。
這次除了照例把顏色塗勻,也發現直接上色的另一種質感。


繼續,根據活動的主題,拿起另一種色筆,隨意地用線條及顏色,表達對夢的感覺!
這是一種上色之後,可以用水彩筆加水製造不同效果的顏料。
畫了一張之後,很想再繼續塗鴨,把對夢境的感覺稍做整理。
或者,也可以寫一首詩吧!
關於夢境,確實有太多的趣味及值得探索的地方。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趁著暑假結束前到宜蘭進行三天的旅程,其實有一個非旅遊的目的。

為了參觀公辦民營的體制外中小學:人文

身為體制內的教師,越來越覺得,不知道為什麼,無論教育政策如何改變,升學管道如何富有彈性,入學的門檻越來越低,學生讀書的壓力卻沒有絲毫地減少(我常跟學生開玩笑說:以前進大學是入窄門,現在是自動門)。
校園內即使強調品格教育、生命教育、藝術人文素養,成績的好壞依舊掌握孩子的心情指數。
但會讀書、成績好,不表示認識自我的潛能與興趣,不保證明白自我生命的意義與生涯的方向。
而我也覺得,就算有教育熱忱的老師,在大環境的制度之下,其實很難克服升學主義所帶來的壓力。
所以,我開始對體制外的教育,感到好奇。
畢竟自己也走過青春年少,一直到大二轉系,才重拾在體制內讀書的樂趣。

從網路上發現宜蘭縣有兩所公辦民營的體制外小學。
其實,台灣各地也有,但都是私人興學,學費自然也比較昂貴。
考慮到兩個孩子只差一屆,恐怕無力負擔私校的學費(養兒育女的經濟壓力,不正是少子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更驚訝於有這樣公辦民營的體制(因為學費比照公立)。
巧的是,寒假在研習課程中正好遇到一位人文的老師,興沖沖地問起學校的狀況。從她的分享中,聽到全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趣的是,暑假的研習又遇到另一所學校的學生家長,也略略有了一些瞭解。不知為何,比較喜歡人文!)
於是決定,今年暑假,想要來宜蘭看看。

與一位女性朋友跟她大班的女兒,我則帶著霈霈跟澔澔(實在是佩服我自己),一行五人,預約第二天下午的參訪行程。
從電話中的詢問,就感覺到接待老師的善意與親切。
早上,我們開車先到頭城逛逛。
老實說,跟平日居住的大城市真的很不相同。
有一條看似老街,上午則像是早市的街道。外圍的聯外道路則散佈著奚奚落落的商店,比第一天住宿的礁溪,還要儉樸(荒涼)。
我不禁懷疑,居住在這裡是什麼樣的景況。

去學校的路上需要穿越一座橋。過橋後,有蘭陽技術學院。感覺像是另一片新開發的社區,背景則是遍野的山峰。繞了一下,不太確定生活機能的好壞,倒是看到很多出租的學生套房。
算是幽靜的住宅區吧!
老實說,我的心中有些許的忐忑不安。

因為時間尚早,我們又開車前往宜蘭酒廠。
感覺街道的風貌,從田野小路慢慢轉變成鬧市巷弄。
一路上,我不禁揣想:究竟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下午,依約前往。
校園的入口處是停車場,一進建築物的門口,就看到一旁以不同的水族箱區隔而成的服務台,中間有一家點心坊跟散落的桌椅,另一邊則是正在舉行家長志工訓練的人文書店。
到基金會繳了每人五十元的參觀費用,當作建校基金(確實已經看到一旁正在施工的建築),一位老師便帶著我們進行參訪(平常好像是家長接待,可以看出學校與家長之間關係的密切)。
進入教室前,需要先換室內拖鞋。

開始走進長廊,一、二樓都有一整排的塗鴨牆,讓學生自由發表。
盡頭前,有一處室內的活動教室,看到牆上兩三排的單輪腳踏車,是學生學習平衡跟專注力的法寶。
往回走,看到走廊兩旁有兩處空間,都是學生的教室。
沒有隔間,也不像制式的教室。走廊中間有不同的書箱,有畫圖的地方,有各式的展覽櫃,因為希望學生處處可以看書(學校並沒有設置圖書館),也用博物館化的方式,讓教育的內涵與成果有所呈現。
其中還有藝術角、音樂角,放置相關的書籍及媒體。
空間的運用、色彩的配置、家具的選擇,都讓人耳目一新。

往二樓走,如果我沒記錯,一邊是娃娃國(小一)的教室。教室內還有小閣樓,教室外則有一處長長的沙坑區。
孩子其實早在塗鴨牆、藝術角,小閣樓,流連了一會兒,這次更在沙坑區玩得不亦樂乎。
老師一邊介紹空間,一邊介紹課程的設計、教學的安排。

一路走到四樓,空間不大,每個年級應該也只有一班,但整體的感覺,活潑有趣、引人入勝,很想仔細探究每一個角落。因為除了學習的教室之外,還有很多不同領域的空間,如:英文商店、數學區、舞蹈教室等等。
粗略的印象,有蒙特梭利教育空間的味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操作、探索與表達。

教學也採取混齡制,一年又分四個學期,全天班,但上課時間與一般學校不同,沒有下課鐘(不用穿制服),以領域課程、延伸課程、家族課程為設計,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與自主性,讓孩子能夠適性發展。

原來,教育也可以這樣!連我都不禁想要在這裡上課。
當然,我也詢問老師一些會引起擔憂的問題:這樣的體制會不會繼續?未來的求學之路?空間會不會互相干擾?如何評量學生?教師的培育等等。

其實我希冀的是,孩子可以快樂地成長,可以看到自己的特質與長處,不一定要成績好也可以擁有自信與正面的心態,可以發現讀書的樂趣,可以漸漸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參訪後,心底有一種低調的雀躍。
可能是覺得同行的媽媽好似不太肯定,或者都會擔心: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或是否無法回歸一般教育。但我卻相信:養好孩子的內在,不用擔心他面對外在的能力。

雖然也還沒有具體的決定,但很高興,自己踏出了這一步。
真的很開心,教育有別種方式,生命有不同的出路。


★該校的資訊,除了參考學校網站,也可參考「博物館化的小學」一文(有照片)。

後記:
三天的宜蘭之旅,不再多做介紹,可看相簿裡的簡單說明。老實說,這次沒有拍太多相片,特別有了孩子之後,主角就不再是自己了。

本次遊玩景點:
礁溪山泉飯店有便宜的和式房、露天溫泉、珍禽鳥園。可以到消防局對面找一家異國風味的咖哩餐館,滋味不錯,建議點烤雞全餐(450元),可吃到各種招牌菜。
羅東運動公園夠大,活動區域也多。建議可以先在鎮上買一包魚飼料(一大包80元),帶著孩子去餵魚餵鴨。
福爾摩沙渡假會館乾淨溫馨,有自己主題風味的民宿。開幕期間,套房一晚1200元,有附贈手工早餐。推薦住星空玻璃屋,非常浪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適合親子一遊的地方。有很多的民俗藝品商店,幾乎每一家都有DIY的課程。有主題展覽、表演活動等等,甚至可以逛一整天。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症狀】雖然他明知自己已升上三年級,該是收心打拼的時候了,但仍可看見他在籃球場、電影院、KTV,甚至是撞球場中的足跡。患有「醉生夢死症候群」的考生,可能從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班上的康樂,專門負責與其他學校的聯誼工作。他可能不知道段考的日期,但絕對不會錯過泡妹妹的機會。憑著他在一、二年級建立的人脈,還想在最後這一年繼續快樂度日。

【診斷】當然,有些「醉生夢死症候群」的患者早就決定不以升學為他的人生目標。但倘若在你的心底,還有一絲想要讀書、想要上大學(高中)的願望,那麼不妨再去確認你真正的選擇。而若要探究「醉生夢死症候群」的發病原因,或許可歸類成下列幾種。

病因一:一、二年級的成績太糟。對自己的成績感到萬般的失望,覺得沒有考上的可能(其實不用擔心沒有學校可唸啦)。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用功讀書了,既然不用讀書,就只有玩樂啦!

病因二:缺乏自信。或許是成績的低落,或是本身對自己的要求太高,還是旁人設定的標準超過自己的能力,總之,缺乏考上的自信,當然就先選擇放棄。

病因三:不知死活。以為自己能夠靠點小聰明過日子,甚至在大考上有傑出的表現;或者以為一定會有學校唸,根本不用讀書,然而,繼續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還希望有好的表現,是不可能的喔!

【心靈秘方】會患有「醉生夢死症候群」的原因也是因人而異,但只要你心中還想考上大學(高中),那麼你就要很認真的決定,自己是否還要繼續這樣下去。
而要醫好「醉生夢死症候群」的處方如下。

秘方一:必死的決心。決定要升學,就要抱著必死的決心,願意放棄過去享樂的生活方式,即使讀書再辛苦,也決心不再回頭。

秘方二:生活方式的改變。雖然每個人醉生夢死的程度不同,但多多少少都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因應讀書的時間。

秘方三:適合的目標。依照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一個可以達到的標準,能夠讓自己發揮實力,也能夠有相當的成就感,自然在考場上有穩定的表現。

秘方四:讀書策略的改變。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後,便要試著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和策略。用對了方式,往往能讓成績有異想不到的進步。

或許你沒有心思讀書,或許認定自己考不上,或者剛好相反,認為成績再爛也一定有學校可唸,但同樣擁有這一年的時間,與其醉生夢死的度過,不如靜下心來做一些有意義、有目標的事。

【心情處方簽】想一想下面的問題!
◆我是否是「醉生夢死症候群」的患者呢?  是□     否□
◆我是否有決心要繼續升學?  是□     否□
◆我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
◆我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
◆我要如何調整自己的讀書方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人父母者大抵都會同意,照顧小嬰兒實在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這件人生大事不僅會犧牲你的睡眠,打亂你的作息,使你有數個月至一年半載的時間掛著黑眼圈的容貌,更考驗你的心智與脾氣,促使你不得不重新學習肢體語言及更敏銳的察言觀色,只為了照顧好手中還無法自立的孩子。即使他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倚靠你的協助,這個小生命卻早有自己的喜好,在你和他的期待相左之際,做父母的通常還是以孩子的需要作為優先考量。所以,除了身體的勞累,有時也不免影響心情、生活的安排,甚至是未來的人生規劃。

    在睡眠不足的前提下,面對家中翻箱倒櫃、爬上爬下的好奇寶寶,有時不免覺得辛苦。而我不禁想起大學時期,課堂上一位師長說的話:「很多人在面對困境時,確實感到痛苦。但倘若能轉換想法,明白生命有其辛苦之處,但未必痛苦,也許也是一種改變的開始。」當時我對於「辛苦」及「痛苦」兩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生活當中難免有許多辛苦的事情,但這些辛苦似乎也容易變成痛苦。或者換個角度說,生命當中不乏痛苦的事情,但如何面對這些苦痛,縱然走得辛苦,仍可以化為祝福?

    同樣的道理,為人父母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是辛苦的事,但我也發現,對某些父母來說,似乎已成為痛苦的負擔。

    為何做父母會感到痛苦呢?尤其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猜想,確實有某些孩子是令人擔憂的,他們可能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無論是飆車、吸毒、蹺課、混幫派、發生性行為,或者是撒謊、偷竊等等,這些都足以令父母傷心憤怒,而感到錐心的痛苦。但這畢竟並非多數。然而我顯少看到樂在其中的父母,或是以孩子為傲的父母,反倒有許多對孩子的抱怨及不滿,似乎總有一些親子的難題令他們束手無策。

    我並不明白確切的原因,想必每個人的難題也各不相同。但我發現,「期待」似乎是重要的理由之一。做父母的往往對兒女有自身的期許及盼望,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讀什麼樣的學校、交什麼樣的朋友、擁有什麼樣的生活。但縱然是父母也無法掌控孩子的偏好。因此一旦期望落空或是期待各不相同時,為人父母者也容易經驗失落的痛苦。於是,就造成對孩子的不滿及抱怨,總覺得孩子哪裡不好、需要改進,其實說穿了,就是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

    父母親固然可以堅持自己的理想,想盡辦法改造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兒女。但我相信這只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造成彼此的痛苦及傷害。我並非覺得父母親不應該有期待,有期待是自然的,倘若對自己的兒女缺乏期待,恐怕也是另一種問題。而是在孩子漸漸長大成人後,如果能夠學會去尊重及欣賞孩子的決定及選擇,即使跟自己的喜好不同,相信更能減輕彼此心中的重擔,幫助孩子獨立的發展。

    當孩子與我們想像的不同,或者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並不表示孩子就一無可取或者就是壞孩子。尤其在青少年階段,孩子的世界恐怕超過我們所能理解,我們也未必認同他們的喜好,但只要不是傷害自己或別人,或違背社會一般的倫常,我想,為人父母不感到失望痛苦的方式,也許就是學習以更寬廣的尺度、更幽默的態度,幫助自己調整期待,並能夠看到孩子的潛能及美善之處。

    如此,雖然辛苦,卻未必痛苦。


【品味原則】

1. 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呢?

2. 你曾對孩子感到失望嗎?發生了什麼事?你如何處理呢?

3. 在親職的角色中,什麼事情讓你感到痛苦呢?如何化解?

【品味秘方】

1. 如果教養孩子讓你感到辛苦,你需要讓自己的身心休息。也許是家人或朋友的協助、多照顧自己、找到恢復活力的方法等等。

2. 澄清對孩子的期待,瞭解孩子的個性跟能力,放下那些屬於自己未完成的理想。

3.承認自己跟孩子都不完美,協助孩子訂定可行的目標,無論在課業上、生活上或個性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