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媒材:粉臘筆、印章印泥

這幾日,腦海中總是出現這幅畫面。
一朵朵的心花,綻放著。
像是一座源源不絕的湧泉,從心底,往外噴灑,來到嘴角,成為一抹微笑。

因為我享受著,懷抱孩子的喜悅!

這麼意外來到我們家的這個小生命,非常地愛笑。
醒來的時候,笑。
喝完奶之後,也笑。
你對著他說說話,他也會笑。
而且是瞇起眼,張開大大的嘴巴,那種開懷的笑。

看到小嬰兒的笑容,怎麼不令人動容呢?
那就像打開一份最純真的禮物,帶你進入天堂般的景色,彷彿置身在溫暖而不刺眼的光中。

而當我抱著他,凝視著他的睡顏,什麼都不必想。
不用回顧過去,無須計畫掛慮未來,只是單純且恭敬地享受,這個當下的幸福。




後記:
創作這幅圖像,選擇了粉臘筆。
因為想要表達比較強烈的顏色。

但畫著畫著,因為我的塗鴉本並不大,再加上粉臘筆著色的特性,總覺得不是我想要的感覺。
或者說,不足以表達我的情感。
我想是這當中蘊含的能量較大,如果想要盡興,大抵需要更大張的紙,且最好有一些紋路,可以讓我盡情地塗抹。
我也發現,當向上冒出的心越多,就會覺得需要更深的根、更厚實的底部。


最後,我用手指塗勻一片片鮮豔的色塊,就形成了另一種朦朧的景象。
休息一會兒後,我索性拿出印章跟印泥,稍加點綴。

雖然是為了創作上述所寫的關於心底的畫面,但其實,創作已經是另一場旅行。
創作本身,已經有了另一個生命。
除了創作原先腦海中的印象,在創作的歷程中,又開啟了另一種對話。
一開始是為了建構,但過程中不免解構、重組,產生新的,整合舊的。
所以我相信,創作就是一種治療。

不需要交代前因後果,不需要分析解釋。
只要單單地享受著創作的歷程,讓作品自由發聲。

然後,你將不只抵達目的地。
而是,真正地回家!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幅畫其實是週一的創作。
本來想當做中秋節的祝福卡片,但文字的部分一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吐納。


由於已經想好以月亮當作主題,但不想用塗鴉的方式,最後選擇了以雲龍紙撕貼來進行創作。
翻出許久以前買的一包雲龍紙,裡面有各種顏色,且紙張上還有細長的纖維。
雲龍紙是棉紙的一種,由於透光度較佳,拼貼時可以有顏色堆疊的效果。
這紙的觸感使我想念起先前自己製作手工紙的幸福與趣味。
於是決定用撕貼,而非剪貼的方式來創作。

若是剪貼,可以用剪刀剪出自己想要的圖形。
但撕貼,以自己的雙手為工具,卻不見得能夠撕出自己最想要的形狀。
像是與紙張一同創作般,紙張自有自己的紋路肌理,你往這個方向使力撕去,紙張卻開啟另一條路。
我雖然有一個主題,卻並沒有草稿的雛型。
而是隨著顏色,隨著撕下的圖案,一邊貼,一邊繼續撕。
在畫面中憑感覺,找出撕下圖形的最順眼位置。

對於想要有一張自己可以控制跟理想中圖像的人,撕貼其實會讓人煩躁不安或帶來沮喪挫折的。
很像人生,我一邊撕貼一邊這麼想。
就像人生,固然我可能有一幅想要達成夢想目標的藍圖,但除了自己的努力,似乎難免有外在的條件與特質,一些不是我能操控或改變的。
但如何使用這樣的媒材,如何運用我手中的資源,如何將困境化為祝福,如何找到每一種經驗的意義,如何在看似渾沌中發現行進的軌跡,如何明白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就如同撕下來的圖形不見得符合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卻依舊要繼續創作。
一直到最後,每一小片都有適當的位置,完成了整幅圖畫,便會看見屬於自己的美麗。

如同月亮的陰晴圓缺。
圓滿幸福固然是我們想望的,但缺憾陰影也是必然的,一如生命的循環起滅。


勇敢地撕吧!
勇敢地面對未知吧!
勇敢地朝著明月的渾圓亮麗前行,也勇敢地邁向看似幽暗的黑夜。

只要活著,就要創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圖卡遊藝格】

大部分的牌卡都會有圖像跟文字(牌義)兩者的設計,但究竟是以牌義為主,還是以圖像為主,或兩者該如何相輔相成,就要看每一種牌卡的特色與功能。
以牌義來說,有些牌面上的文字較為簡潔,這時就可以搭配圖像的連結,拓展對牌義的認識。
有些牌面上的文字說明敘述較長,如天使卡,這時就會以文字的探索為主,而圖像則是加強其印象。
但也有以圖像為重的牌卡,如各式各樣的塔羅牌。即便有其牌義(且同一張不只有一個意思),塔羅牌的圖像可說是相當豐富,且不同繪者自成多元的風格。這時可以將圖像與牌義搭配,無論是從牌義入手,或藉由圖像來連結牌義,都是探索心靈的途徑。
而OH卡也算是一種以圖像為主的圖卡,可以單獨使用其各式各樣的圖卡,也可以搭配字卡,自由地聯想,投射出內心的風貌。

但,當圖像與文字搭配時,有所落差或對比,好似不太相干或完全相反時,又該如何回應與解牌呢?
這樣的狀況,通常會出現在OH卡或某些圖像強烈的塔羅牌。
以我最近的抽牌經驗為例。
我使用VOYAGER TAROT(
領航者塔羅牌),想要看看報名某課程的狀況。
結果抽到了聖杯六,牌義是sorrow悲傷。
由於
VOYAGER TAROT是一套圖像非常突出的牌卡,我一開始並沒有留意牌義,而是先看圖像。
第一眼覺得圖像很美麗,有花朵從容器中綻放而下,像是要去散播與分享。讓我對於上課多了一份期待。
但仔細看牌義,居然是悲傷耶!難道代表我不適合去上課嗎?
如果以牌義文字來看,似乎代表著傷心事。
但以圖像來看,對我來說,並不是帶來悲傷感覺的圖案與色彩。
若以我的第一個直覺與心理的感受,是舒坦歡喜的,但對應牌義,又浮現出另一種疑問。
這時候究竟是以文字為主?還是以圖像為主呢?
若以一般的解牌流程,自然會以牌義為主。但如果是為了自我探索而非仰賴牌卡的答案,此時反倒是一個可以深入內心的機會。

以OH卡為例,就更清楚了。
上圖左一的圖像好似一張驚嚇的人臉,但配上的字卡卻是「喜悅」。中間的圖像是彩虹的自然風景,搭配的字卡卻是「恐懼」。
這樣的圖像搭配這樣的文字,與一般的經驗較為不同,甚至有極大的落差。
倘若抽到這樣的圖卡與字卡,又該如何詮釋呢?
以OH卡來說,我會建議先從圖卡開始探索,畢竟圖像的內涵更為豐富,也更容易引發多樣的聯想。
倘若一開始以看起來較為負向的字卡入手,抽卡者多半會感到沮喪。
先探索圖像帶給自己的感覺,再搭配字卡。也或者圖跟字分開來,看看哪個部分會帶來更多的想法。
而當圖像與文字有所落差時,無論自己有什麼感覺或想法,其實都是探索的起點。
也許是疑惑,也許是不喜歡的感覺,也許是擔憂,無論是什麼,重要的並非所謂正確的解牌,而是透過牌卡,一一去檢視自己的狀態。
有時候正因為落差與對比,帶給我們意外的衝擊或領悟,更能夠協助我們探索自己未曾發現的領域。
但記得,要把握自己的第一個直覺、想法或感受,無論看起來多麼奇怪或不合邏輯。

這些有趣的經驗與歷程,正是牌卡所能帶給我們,心靈的禮物!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共筆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上午要做什麼呢?
一早起來為家人預備了早餐,切了老公愛吃的水果,為女兒煎了蛋餅,兒子則是一片火腿加上太陽蛋。
再餵過寶寶喝奶後,我吃了自己的那一份。
梳洗自己,也一併洗了早上的杯杯盤盤。
打開電腦,收到一封課程的邀約信。
那是我還在考慮是否要參與的課程。
於是決定抽一張塔羅。
然後不知為何,拿出了我的塗鴉本跟色鉛筆。
隨手放了一張名為「Provence」的CD,拿出昨晚跟今早重看的小說,開始構思。

想保留的是昨天深夜的記憶。
當孩子都入睡後,老公開了一瓶Cuvee Vendome的紅酒。
其實我不特別愛喝,但難得有安靜的片刻。
在這樣的背景下,拿起了吉本芭娜娜的小說「王國vol.3~秘密的花園」,重新閱讀。
這是我很喜愛的一位日本作家,記得國中的時候就讀過她得到新人文學獎的「我愛廚房」,之後就一直收藏著她的著作。
她的文字與故事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主角多用第一人稱來描繪其心路歷程,且多半有著與一般人相異的細膩心思。
這是三部曲中的結尾。
我喜歡書中描寫的那種山中的氣息,那種與自然為伍的療癒方式。
我就讓自己帶著紅酒入喉略帶嗆辣的熱度,品嘗著她的文字,沉浸在字句所建構的朦朧世界。
每次看小說或散文,總會覺得,這就是寫作啊!
這就是真正寫作所孕育出的美麗,那些獨特的形容詞,那些就在我們身旁但一般人總會忽略,卻也總被作家發現再巧妙運用的風景與人物啊!
這些我需要有沉澱的時間與感性浪漫的心情,也想從心底吐出的故事啊!

而今天早上,這些都化為圖像。
大抵也沒太多時間與精力來創作,就臨摹了小說的封面及另一本「阿根廷婆婆」奈良美智所畫的圖案,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東西(畫中的文字是引用書裡的一段話)。
但很開心,自己又開始畫畫了!
即便一開始只是模仿,畫著畫著,圖案有了自己的生命與方向。
與文字不同的,也無法用文字解釋清楚的。

這是在那些日常生活中,靜止的片刻。
即使只有短短的十分鐘,心投入了,記憶烙印了,情感抒發了。

而可以在文字與圖像之間穿梭,再次看見,屬於自己的生命光彩!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聊聊最近的生活與感觸吧!

家中多了第三個孩子之後,果然體會到以前曾經聽人說過的:隔了一段時間再生的孩子,養育的心情會有所不同。誇張地說:好似祖孫的互動關係,就是備受寵愛,怎麼看都覺得很有趣味。
當然也因為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比較懂得寶寶的需要與狀況,比較不會手忙腳亂或擔憂緊張。
這回,比較可以靜下心來觀看與陪伴:小小生命的發展與成長。
舉凡他像彌勒佛一般大大的笑容、要喝奶時的哭喊、想要撒嬌的動作、喜歡與人互動所發出的聲音,都只有最親近的人得以了解。
於是我格外體會,成為父母是多大的恩典,可以一窺生命的奇妙與美麗。
可以懷抱一個嬰孩,凝視他的睡容,呼吸他的體味,感受他的溫度與柔軟,實在是一種不平凡的幸福。

當然,每個孩子的發展與個性氣質都是截然不同的。
我一方面享受著與小寶寶相處的喜悅,一方面也開始整理自己面對大兒子上學後的衝擊。


由於大女兒的學習歷程算是平順,是一個可以自己寫功課、對閱讀有興趣,也可以說是好勝心比較重的孩子。
總之不太需要大人的叮嚀與操心。
兒子的狀況就不同了。
自從這個暑假發現他學習方面的狀態,除了每天用字卡教學,帶他看醫生(昨天剛做完心理跟職能的評估),也陪著他寫一年級的作業。
剛開始,書寫注音符號的作業本,都有老師紅筆的字跡。
由於他的筆劃不是那麼端正,老師便再請他修正。
第一次的聽寫考試,得了三十分。

他已經會表達,希望自己考一百分,覺得自己很認真,但也感受到對書寫作業的挫折。

假設他確實有某方面的困難,自然就需要格外的協助或教導不同的學習策略。
假設他經過評估,能力與這個階段年齡孩子的發展並無不同,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教育方面的影響呢?
其實女兒升小一的時候,我就覺得:哇!原來一年級已經要學會寫這麼多字,包括一些我覺得比較難的字,如:麗、聽等。
那時候就會擔心,兒子能否應付這樣的學習。
也因為自己覺得男生的發展與女生不同,倒是不會期待兒子要跟女兒一樣。
但不免會想:這些書寫的規定、教室的規則,是否適合這個年紀男孩的發展呢?
在「浮萍男孩」這本書中有提到:大腦成熟區塊的先後順序,女生與男生不同,神經通路的投射也不同。一般說來,女生比男生快了兩年。現在知道,五歲男孩大腦語言區的發育情形,很像三歲半女生語言區的發育情形。所以教一個五歲男孩讀和寫就跟教一個三歲女孩讀和寫一樣,是不恰當的。
但目前,幾乎幼稚園就開始學書寫,等到一年級即便有十週的時間教注音符號,大部分的老師恐怕也會認為:學生都應該會了。不知是否就會提高要求與期待,認為孩子的書寫應該公正?
也或者老師只是希望教導孩子正確的字體,但批改的方式(除了紅字,也會打等第)卻影響了孩子努力的興趣。

由於這學期兩人都轉學,我確實感覺到,新的學校比舊的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要求(也或者是遇到的老師不同),作業的份量也比較多。
這其實就是教育方式的影響。

重點是:越早學習究竟對孩子有益還是有害呢?
姑且不論家長的態度,我相信,目前教學的內容必然也跟以前不同。
只是教改教改,究竟改了什麼?
在國語跟英文的學習上,老師真的按照進度嗎?或者覺得這些最基礎的,每個學生早就應該會了?
一進小學,就應該會寫注音符號,會唸ABC?

這些當然都是我的碎碎唸。
我也看到屬於自己的陰影。
記得剛升國一的時候,第一次上英文課,老師很快地教了字母跟發音,因為班上同學都已經補習過學會了。
我呢,是一個從小到大沒補習的小孩,就是必須靠著在學校所學的,自行摸索。
所以老師的教學態度與方式,對我影響很大。
當然不能說是老師有錯,但一開始跌跌撞撞的學習狀態,至少影響我的自信心與投入的興趣。
沒有從最簡單的內容所累積的成就感,就會一點一滴侵蝕學習的樂趣。

而我又不是全才型的學生,雖然國中在前段班,高中也考上第一志願,但卻是那種擅長文科、數理一概不行的小孩。
所以一直到大二轉系念了社工,才找回在學校讀書的樂趣。

其實我很喜歡閱讀跟學習,但回首求學生涯,痛苦多過快樂。
學習大抵是為了分數,分數是為了考到好學校,好學校是為了有好工作,好工作是為了人生可以圓滿。
但,倒推回來看,卻不見得是如此啊!
好工作不代表人生就幸福,好學校也不保證可以找到好工作。
唯一不變的還是台灣的考試制度。無論內容怎麼改,精神與影響依舊不變。


一般的父母師長與孩子多半都會追求學業的表現。
那如果成績不好的孩子,會怎麼樣呢?
他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發現自己除了學科之外的能力?甚至培養出對自己的信心與肯定嗎?

我看到自己對於這種種的懷疑。
甚至像遇到一面高牆,一面教育的高牆。
看起來繽紛亮眼,其實卻是陰暗複雜。

看到孩子在上學之後的狀況,也看到自己的擔憂與渴望,便看到自己的世界觀。
就是最終什麼才是幸福呢?什麼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呢?什麼才是需要學習的呢?
我覺得,不是看得見的那些分數,也不只是課本的知識。
而是究竟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內在特質,有什麼樣的人生使命。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九月開學,兒子升上小學一年級。
暑假前,我們就發現他對注音符號不太熟悉。
原本我並不擔憂,畢竟跟姐姐相較,我想小男生的發展會比較慢。
後來,我們用符號表跟字卡來引導他,卻發現,他無法將聲音與符號字型配對。

剛好先前早療中心的同事來訪,與她聊起了兒子的狀況。
她跟我談到ADD(注意力缺損障礙)或LD(學習障礙)的問題,也教我一些方法來檢視是否有學習方面的困難。
後來,我帶兒子去大醫院的精神科(兒童心智科)檢查。
護士先讓我們填一份量表,之後與醫生談話。
這位醫生詢問一些基本資料,也問到兒子在幼稚園的狀況。
說實在,幼稚園老師並沒有反應什麼問題。
後來醫生就說:我量表的分數都低估了。
看起來,我兒子的不專心與過動程度都有達到標準,她覺得他需要幫助。
所以請我們回家再觀察看看,下次回診就要開始用藥。
也就是,只有一份簡單的量表跟不到十五分鐘的談話,她就診斷孩子是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但其實我們的主訴是關於他學習方面的問題。

我其實並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但當這樣的專業人士這麼說,不免開始懷疑。
原來,這樣就是過動嗎?
難道六歲的小男生不都喜歡跑跑跳跳嗎?
且兒子在大團體跟口頭的指示下,依舊可以遵守規定,並沒有無法控制的衝動行為。

後來我先聯繫了幼稚園的老師,老師表示:並不覺得兒子是這樣的問題。
在學習方面,也沒有發現太大的異樣。

之後我又聯繫認識的心理師,由她推薦另一位醫生。
這次所填寫的量表跟之前的不同,醫生也沒有立刻診斷,而是轉介心理與職能的評估。
初步的看法傾向學習障礙。

在等待評估的這段時間,我帶著兒子跟這方面有所專精的心理師會談。
我先前的同事這麼看:她覺得,兒子恐怕是因為視力的影響而造成目前的學習狀況。
兒子有天生的弱視(遺傳自我啦!),從中班開始戴眼鏡矯正。
心理師發現:他可能因為看不清楚,所以視覺並非他採用的第一種學習感官,反倒多用耳朵來聆聽。
所以,他用眼睛看的時候,也不會看得太仔細,也容易把兩個符號辨認為一個符號。
再者,眼科醫生也表示,視力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不能持續用眼,需要休息。

至此,我終於比較了解兒子的狀況。
因為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很不錯(用耳朵跟嘴巴),我們其實並不會覺得他有什麼問題。
等到進入小學,大部分的學習需要讀寫(用眼睛跟手),才發現了這樣的狀況。

這是這陣子發生的事。
而對於第一位醫師這樣的診斷歷程,我實在覺得可怕。
倘若不是自己對於這方面的資訊有一些了解,身邊也有一些資源,一般的家長說不定就採信這樣的結果,讓孩子開始吃藥。
我記得在「浮萍男孩」這本書中,作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正常的孩子與過動的孩子一樣服用過動的藥物,結果都可以達到專注的效果。
所以看起來結果有用,但不代表一開始的診斷是正確的。
就好像頭痛吃藥,頭雖然不痛了,但不見得解決導致頭痛真正的原因。

而在這段經驗中,我也有好多感觸。
其一是對於權威專業人士建議的採信評估。
正因為相信他的專業,當自我懷疑時,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來推翻自己的信任。
但這個歷程好重要,畢竟無論什麼樣的人說什麼,還是要由自己來決定與判斷。
至少在重大的議題上,可以多找尋一些資訊、多參考一些資料,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來探索。

其二是對於教育的環境與方法。
在第一位同事提到學障時,也推薦了一部電影「心中的小星星」,主要就是在介紹學習障礙兒童。是一部不沉悶、非常好看的影片。
而我也覺得,其實並非是學習「障礙」,而是他們的學習強項優勢與一般的體制教育不同。
因為一般的正規教育多半以讀寫為主,也就是要用眼睛看、用手寫,至少考試都是紙筆測驗。
但如果一個孩子是聽覺較敏銳呢?或者是圖像式的思考呢?或者他說得比寫得更清楚呢?
片中列舉了很多學習障礙的名人,如:愛迪生、達文西、愛因斯坦等。而他們的學習問題其實正是他們之所以獨特之處。
所以,不見得真要診斷為學習障礙吧!而是現在的教育環境能否提供給孩子更多元的學習管道與評量方法?!

其三是究竟這是誰的問題。
在評估孩子是否有狀況時,指標行為需要在不同情境下都發生,且持續半年以上。
所以除了參考家長的觀察,也要了解老師、其他重要他人的看法。
但我也會覺得,究竟是孩子真的有問題,還是大人覺得那是一種問題呢?
例如:是老師需要孩子乖乖坐在教室上課?還是孩子需要乖乖坐在教室上課呢?
當然我們會說,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效地學習,所以需要他在教室好好上課。
問題是,如果有時候是大人過度要求或期待,或為了自己的方便跟理想,或為了彌補自己未完成的心願,而當孩子沒有符合其需要時便認為是孩子有問題,那麼,其實擁有問題的是成人而非孩子啊!

其四是對於孩子成就的期待。
在這部電影中,其實也有談到這樣的主題。
當父母擔憂孩子將來沒有所謂的競爭力,所以拼命要求學業上的成就時,到底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如同小一一開始要教注音符號,但很多孩子其實是在幼稚園就已經先學習了。
重點是兒童有兒童的發展歷程,身心需要相互配合,太早過度的學習不見得符合其發展的任務與特性。
而這樣的學習模式,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所以,我固然不是這樣的家長,但也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壓力。
這份感觸倒是來自女兒。
由於我們在她幼稚園時並沒有讓她特別學習英文,等到她現在剛上小二,卻對英文覺得排斥。
深入了解後,是她覺得有困難,覺得自己學不好。
由於她在其他方面的學習都很ok,我聯繫了她的英文老師。
老師也表示:英文的狀況就是呈現兩極化,有些學生已經很厲害了(因為從小就開始學習),有些則都不會。
所以老師也不能只教簡單的,也要顧及程度好的學生教比較難的。
問題是,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現場啊?
那是否孩子就要去外面補習上課,才能跟得上進度呢?
其實我期待的是先讓她覺得有興趣就好。

兒子的部分,我至少比較懂得他的狀況,同事也教我一些訓練專注力的方法與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會等候第二家醫院的評估結果。
女兒的部分,決定找一位英文家教,不是為了成就,而是希望引發她的學習興趣。

我發現自己對於台灣正規的教育制度,其實是不太認同與沒有信心的。
好老師是一定有的,但越到高年級,升學考試的壓力依舊不減。
但我關注的是:孩子認識自己嗎?可以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發展自己的潛能,而非一定要樣樣都行嗎?(要成績好的,真的是要每一科都很強呢!)可以懂得愛自己嗎?可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方法嗎?
重要的是,他可以成為他自己嗎?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靈圖卡遊藝格】

帶領心靈牌卡的教學課程時,我都會邀請成員透過親自的抽牌歷程,來體驗心靈牌卡的奧妙與趣味。
首先需要由成員自己先提出一個問題。一個最近困擾自己,可大可小的問題。
接著就是洗牌抽牌,看看抽牌的結果呼應了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透過這樣親身的經歷,就可以去體會為何牌卡可以成為有效快速的助人工具。

不過也許也有人會反應:抽牌的結果與自己的問題不太相干,覺得不太準確。
先來分享,如何讓抽牌有較精準的狀態。
第一是,抽牌者帶著困擾而來。
也就是抽牌者真的渴望探索問題、尋求解答。
他所提出的困惑確實影響他目前的生活,甚至讓他覺得痛苦萬分。
也就是有較強烈的改變意願與動機。
那麼這時候透過牌卡,就可以直接反應他的心理狀態。
倘若抽牌者帶著遊戲嘗試的心情,或者有一種踢館輕蔑的態度,自然就會得到抽不準的結果。

此外,需要為抽牌者營造一個安靜、不受打擾的空間。
讓他可以靜下心來好好地洗牌抽牌。
至此,無論抽到什麼牌,都具有探索的意義與價值。

簡單來說,抽牌的精準需要重要的問題。
重要指的並非事情的嚴重度,而是抽牌者的認真程度。
越是在自己有需要、有困難的狀態下,其實越可以透過牌卡來找到出路。
所以,太幸福安穩的人,其實不太需要抽牌。

正如我在機構的研習中,也遇過想不出問題的夥伴,特別在主題卡的教學,如:塔羅、OH卡、療心卡等。由於抽牌一定要帶著自己的問題而抽,就只好請他暫時當個聆聽與觀察者。

其實,當生活較平順時,還是可以抽卡啦!
只是這時候就比較適合使用正向卡,如:天使卡、漣漪卡等,就當作給自己的一份祝福與鼓勵,不需要特別去探索問題,只要讓美麗的圖像與正面的語句陪伴自己。


究竟,什麼時候適合抽牌?又適合選擇哪一種牌卡呢?
主要就是看自己的狀態。
當有重要的生命課題時,就可以選擇主題卡來探索。
如同這三張療心卡所顯示的。
其一是「執著」,也就是遇到了讓自己痛苦煩惱的問題,解不開理還亂時。
其二是「療癒」,當自己經驗了痛苦,渴望改變、發現解決之道時。
其三是「神性」,也許沒有具體的問題,但想要認識自己,經歷更多的轉化與成長時。
這時候來抽卡,就可以體驗牌卡這樣的媒材之所以可以反映心靈世界的歷程。
而當沒有特別目的時,則可以選擇正向卡來接受祝福。

所以,當遇到問題或困境,其實正是一個改變的契機,正是一個可以好好運用牌卡的時機。


後記:
想要透過牌卡來探索自己或成為助人工具者,歡迎參加Una下半年度的工作坊!


11/26~12/17(五)心靈牌卡進階研習工作坊

11/20(六)療心卡助人自助工作坊




此文同步發表於
[水映自然]共筆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