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閱讀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先是在圖書館看到繪本「葛瑞夫與莎賓娜三部曲之二:等待的筆記本」,抱著熱切期待的心情看完之後,立刻再找到第一本來餵飽自己的想像。

初次看到這個系列的書,衝進腦海的第一個念頭是:原來書也可以這樣設計。

由於故事的內容是描述男主角葛瑞夫與女主角莎賓娜透過明信片及書信的往返,展開一段特別又浪漫的戀情。整本書的設計便是這一張張繪有強烈風格的明信片封面、後面有男女主角的親筆問候,以及在書本中置入信封,裡面還果真放了一封信這樣的獨特閱讀方式。

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畫面色彩的魅力,再加上這樣的手感設計,都令我忍不住想要購買收藏。

特別在現今email如此發達的時代,有多少人還會用自己親筆寫下的信件〈並非電腦打字〉來彼此聯絡呢?更何況,這明信片跟郵票還分別由葛瑞夫與莎賓娜來設計。

看完之後,可是興起一股自己動手做的衝動。

不禁也回想起青春年少時,自己與諸位朋友的書信來往。
當時,有朋友分別住在美國、英國與澳洲,閱讀她們寄來的信,除了有越洋的溫度時差,總喜歡欣賞不同國家的郵票。看著信封上面的異國字體,也有一種流浪到世界盡頭的浪漫情愫。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某一年的生日禮物,那是我的另一位筆友,把我們這幾年通信的內容複印,放入資料夾,再寄回給我。翻閱這些信件,也彷彿重溫我們的友誼及雙方各自的成長歷程。

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我跟老公的通信過程了!
在我升高一的那年暑假〈當時他已經是大二生了〉,因為雙雙參加一個為期十一天的營隊〈但這十一天,我們一句話也沒說過〉,剛好他幫大家照相,在營隊結束之後分別寄給我們,又剛好把我的名字寫錯,我禮貌性地回了一封信,從此展開長達十年的書信往返。

就因為南北的相隔,信件成了建立及維繫彼此情誼的管道。
寫信自然與談話不同,落筆的那一刻,其實是自己記憶的一種反芻。
也因為鮮少有真正相處的經驗,一直到十年之後他來台北,我們累積多年的友誼才轉化為熱烈綻放的玫瑰。
這可以說是一段由一疊的信件醞釀發酵的愛情。

相戀之後,某次與他一同返鄉,居然看到他從房間的角落翻出數封我寫給他的信。
自己再一次閱讀歲月的痕跡,宛如聽見青春的笑聲與啜泣。也在字裡行間,嗅出厚實的友誼所散發的香氣。
這些信若非當作傳家之寶,至少也能為我們的愛情驗明正身。
唯一的遺憾,我沒有保留老公寄給我的證據。
某一年,一個念頭之下,把存放許久的書信全部銷毀。
認定自己不會有重讀的想望,也試圖在記憶裡儲存這些文字背後的情緒,所以不再留戀。
天曉得,自己會跟通信許久的筆友結婚呢?
至少在當時,沒有實際的接觸,就算有多麼華麗的文字,好似都勾勒不出愛情的樣貌。

就像這套繪本,雖然以書信為底,內容的發展仍可以看見男女主角如何試圖真正看見彼此。
文字的來往有一種魅力,但也有一個限度。
就算是即時通,文字所能表達與被對方解讀的,還是不若見面時的談話來得直接與透明。就算並非真心話,一旦見面,總還可以透過非語言的訊息來了解。
而文字,連自己寫出來時,都已經產生與現實的落差,何況對方也會依照自己的意思來解釋。
除非雙方確實真切地在文字當中呈現心靈的對話,或者因為彼此都有著真誠的靈魂,否則,我倒不以為僅僅憑靠文字,可以營造在現實中經得起考驗的情誼。

重點是,圖書館居然沒有第三本繪本,所以,我目前尚且不知故事的結局。
倒是這樣的閱讀經驗實在非常地有趣獨特,也令我興起自己動手做手工書的念頭。
只是要再提筆寫信,恐怕不太容易,因為已經習慣電腦打字,說不定運用美編軟體畫一些插圖也無妨。總之,製作的方法千變萬化,不變的是雙方渴望溝通交會的心意。











這三本書由英國畫家
尼克班托克所完成。

內容描述:居住在倫敦鬧區的孤僻設計師,收到一張來自南太平洋島充滿異國風情的明信片,流暢秀美的筆跡揭露出一個令人驚奇的秘密。讓人不自覺的想挖掘出事實真相,於是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透過圖畫與文字,展開了一場既華美又驚異不斷的故事。《寄給相同的靈魂》徹底改變了閱讀一本書的意義。透過一封封書信的往返,創造出一個浪漫又懸疑,具備高度藝術性的作品。

尼克班扥客說:「在創造葛瑞夫與莎賓娜的故事之初,我想表達的是愛與恐懼、男人與女人、身體與心靈間的平衡與衝突,然而當我專注其中,我發覺他們漸漸有了自己的生命,他們也想決定自己的命運。葛瑞夫與莎賓娜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對離家的兒女,而我不過是在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

「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了?」

莎賓娜是葛瑞夫創造出來的愛人、朋友,也是他用來安撫自己孤獨生命的靈魂,沒想到這個虛構的存在,竟然要打破現實的藩籬,走進葛瑞夫的生命中,於是葛瑞夫倉皇的逃走了。

獨自留在英國倫敦NW3葉慈路41號等待的莎賓娜,用一封封明信片與信件全心全意支持著葛瑞夫,而葛瑞夫在發現自我的旅程中,沿途經過愛爾蘭、義大利、埃及、日本、澳大利亞,從現代與繁華中,慢慢回頭走向古老與原始,最後更試圖踏上莎賓娜的故鄉--席克門群島。

《等待的筆記本》結束在令人困惑的結局中,葛瑞夫與莎賓娜不知為何,再度錯過彼此。時間變得越來越急迫,一名具有威脅性的男子,像鬼影一樣到處跟著莎賓娜,使得原本存在於兩人之間的視覺影像,漸漸變得模糊不清。

《黃金交會點》有時幻想朦朧,有時危險緊張,有時又像惡夢般令人顫慄。葛瑞夫與莎賓娜企圖追尋一個完美、和諧、圓滿的相會,兩位藝術家令人悸動不已的通信,將導出意外的精采結局。

帶有死亡與魔法的文字,撩亂的筆跡,與一幅幅有如迷幻夢境般的明信片,葛瑞夫與莎賓娜三部曲,成功征服全世界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讀者的心。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先說說這次看電影的特殊經驗。
星期一,趕傍晚五點多的場子,免費的票卷(除了自行負擔爆米花與熱狗、可樂的價錢),跟女兒兩個人一起看電影。重點是偌大的放映廳只有我們兩個人,所以,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電影觀賞。感覺整個戲院只屬於我們母女倆,只有我們的笑聲、談話聲,難得可以獨自擁有這麼大的空間與螢幕,又不需要顧及其他人的存在。

這部電影其實並非我的首選,奈何免費票卷的截止日期是四月底,而「蜘蛛人3」又要等到5/1才上映,再加上要帶著小班的女兒,於是,抱著不看白不看的心情,選擇了這部影片。

其實,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
特別適合青少年、童心未泯或倍感孤獨的人欣賞,也可以當作悲傷、失落治療的一部影片。

如果你剛好被同儕排擠,如果你覺得自己與團體格格不入,如果你遭遇校園的霸凌事件,如果你願意敞開心房,將現實的難處化為故事的精髓,如果你剛好需要一份友誼,如果你隱約覺得父母偏心,如果你渴望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如果你嚮往某種自由,如果你渴望擁有秘密基地,如果你遭遇友誼的失落,如果你正巧失去親愛的人,如果你不明白意外發生的源由,如果你還在為一些困境苛責自己,不妨觀賞這部由「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製作人精心製作,改編自獲得紐伯瑞獎知名小說的電影「
尋找夢奇地」。

看完後,除了感動,心中倒是浮現一些疑問。
從這部影片中,確實可以感受到當年輕的心靈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困境,藉由故事與想像可以達到某種療育的效果,甚至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力量。
但片中男女主角的特質,那種天生對於藝術、創作有興趣跟天分的部分,其實並不太能夠反映一般孩子的狀況(或者其實每個人都有這個部分,只是太容易也太迅速被環境所扼殺),所以,關於想像力的效用,關於白日夢與現實的拉扯,我雖然心有戚戚焉,雖然能夠感受到其中的魔力,卻總覺得像是童話故事般的情節。

對於女主角的突然死亡,我也抱著疑問:不知作者為何要這樣鋪陳與安排。難道是藉此對比出幻想與現實的差距,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或者總是要經歷重生的歷程呢?
後來看了介紹才知道,作者正是因為自己的孩子遭逢好友意外過世,才寫出這個故事來安慰他。
從這樣的出發點再來看這個故事,就更加明白其中的含意。
藉由男女主角的情境,格外顯出兩人友誼的可貴;也正是因為現實的不滿足,凸顯想像世界的有趣與魔力;更是因為曾經擁有,對比出失去的痛苦;但又因為如此,才能獲得重生的力量。

連女兒都看得很開心,我則是跌落如何述說故事的魅力裡!

導演:蓋博卡舒柏

演員:喬許哈契遜、安娜索菲婭羅伯、柔伊黛絲錢妮

劇情簡介:
故事敘述於萊絲莉柏克(安娜蘇菲亞羅伯 飾)和傑西艾隆(喬許哈卻森 飾)這兩個住在鄉下的五年級生之間,一段改變生命的友誼。他們一起創造出幻想又神祕的泰瑞比西亞世界。萊絲莉和傑絲任命自己為國王和王后,將他們的國度命名為「泰瑞比西亞」,並在那裡度過許多冒險時光。要進入這位於他們家附近森林深處的幻想國度,得先勇敢的抓著繩索擺盪過一條小溪。

傑西是家中五名孩子中的唯一男孩。他的父親傑克(勞勃派崔克 飾)常常離家努力打拼賺錢,而他母親似乎更專心於照顧他三個妹妹,這使得雙親都疏於照顧他。萊絲莉則是第一次來到鄉下;她的家人來此想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結果他們就全神貫注於這樣的熱情之中。萊絲莉的父母是成功的作家和藝術家,他們鼓勵萊絲莉要有創意並勇於表現。兩個孩子都是獨行俠,與學校裡的其他學生格格不入:萊絲莉不受同學接納,因為她和其他學生太不一樣了;她的家庭選擇不要有電視,她的穿著也最奇特,大多是手繪,是大家見都沒見過的。傑西私下對藝術很有興趣,也夢想有一天能成為學校中跑最快的跑者。

一開始,傑西並不喜歡萊絲莉,特別是當萊絲莉在一個只為男生舉辦的比賽中,跑贏包括傑西的所有人,也摧毀了他成為最快跑者的希望。然而,這兩個也是學校同學欺負對象的「局外人」,最終成了最好的朋友。萊絲莉是個很有天份又有創意的女孩,也常寫下他們祕密王國的劇本以及她跟傑西的角色。在泰瑞比西亞裡,他們找到與現實不同的幻想天堂,也一起演出了許多刺激的冒險情節。

因為這段深刻的友誼,傑西決定發揮自己的專長-繪畫,為自己的妹妹還有無數的後代孩子們,建立一個進入泰瑞比西亞幻想世界的橋樑。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晚上偶然發現「推翻李欣穎創意學」這本書的作者網頁,雖然對她並不熟悉,前幾天才剛好把這本書放入網路書店裡的訂購名單。

稍微瀏覽內容,發現這部短片,有「與神對話」相似概念的味道。

剛好上週末參加一個月一次的藝術治療工作坊。
老師先帶領我們玩塔羅牌。
這可是我的第一次接觸。

還在探索認識的旅程中,但感覺有一種相似的認知:信念創造你的實相

期待後續的相遇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沒有打算欣賞這部影片,只是想看的電影居然下檔了,只是因為剛好有一個人悠閒的時間,所以悠閒地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之後,就算發現週日不適用免費電影票,還是決定花錢看電影。

先前已經在網路上瀏覽過相關的介紹,在我的界定中,屬於好久沒看的藝術電影。

果然,戲院裡除了我之外,只有兩對情侶跟一個女生。這樣也很好,我心想。一個人大可以霸佔一整排的座位,右邊放奶茶,左邊放爆米花,還特地選了一個螢幕正中央的位置。雖然並沒有抱持特別的期待,總也是以一種很輕鬆的心情觀賞。


導演:
強納森達頓
演員:
葛雷肯尼爾
保羅迪諾
亞倫阿金
東妮克蕾特
史提夫卡爾
劇情大綱:
胡佛一家人都是怪喀,成天吵得雞犬不寧。爸爸隨時隨地教導別人「如何成功」,自己卻總一事無成。爺爺沒事就喜歡吸食海洛因和看黃色雜誌,滿口不入流的話。舅舅是個同性戀的文學教授,愛上了自己的研究生,不幸被其學術對手橫刀奪愛,又被學校解職,最後居然自殺未遂。青春期的哥哥厭惡家裡的一切,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飛行員,他還發誓在考上空軍學校前絕不開口說話。在家中負責協調這一干人等的媽媽,雖然比較正常卻也瀕臨崩潰的階段。家中唯一正常的就是七歲小女兒奧莉芙。
一天奧莉芙有機會到加州參加夢寐以求的年度「加州陽光小姐」冠軍決賽,一家人決定開著黃色小巴士為了一圓小女兒的夢想。沿途中雖然有一些爭執和衝突,意外與波折也不曾間斷,但這一切卻令他們一家人的關係更為緊密。在經歷一連串的夢想與失落後,這一家人終於學會了相互信任和支持。緊張的時刻來到了,勇敢的奧莉芙會不會贏得年度「陽光小姐」的殊榮呢?他們一家人還會遇到怎麼樣的麻煩呢…?(美國,101 min)







故事正如劇情所介紹的,每一個角色都有鮮明的個人色彩,每一個角色也都有各自的人生願景跟困境。有趣的設定是,這是一個關於家人之間的故事。而家庭、親子的關係,原本就有其複雜矛盾奧妙之處。
重點就在於這個看似有問題的家庭,當全家人坐上小黃巴士,展開前進選美的旅途後,在旅途中,每個人又是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希望與哀愁。
我覺得好棒的是,一開頭電影即呈現這個家庭的種種不合,但隨著情節的鋪陳,並非是簡單的快樂結局,而是在過程中,隨著每個人體驗到自己的失敗與失落,也體驗到家人之間無聲的支持,最後更在選美的舞台上,呈現了面對困境的堅持與幽默。
這是一部會讓人笑中帶淚的電影。
很喜歡故事中,一幕幕,家人同心協力啟動小巴士的畫面。
很像人生!
其實影片中所反映的,確實就像真實的人生。
在真實的人生裡,有夢不一定會實現,有堅持的毅力不一定會看到成果,所愛的人不一定會以愛回報,家人之間雖然親密卻也暗藏厭惡憤恨的情緒,所謂的成功更在選美的會場一窺其荒謬,就連死亡也會無聲無息地來到。
面對人生,不是只有樂觀的口號,不是只有假道學的分析,而是像那台需要人手推動的巴士,需要彼此的協助跟努力,會有一些狼狽、需要流淚流汗,也不免會有一些意外。
相較於選美會場上的成功範例,這一家人所呈現的挫折、失望,更是普羅大眾的常態。
生命的弔詭或許正像影片中舅舅與姪子之間的對話:回首人生,那些最痛苦的歲月反而令人難忘,反而可以沈澱熬煉出一個人的特色。
在無常中,在平常中,這些看似失敗、黑暗的經驗,都為了造就希望與亮光。

很像我最近在閱讀的一本小書「荷光者」。
書中有一段話很有趣:「
就在你希望你是什麼的一刻,幾乎在同時,所有不是'的東西都會出現。」
也就是說,黑暗是為了凸顯光明,失敗是為了預備成功,悲傷是為了顯現歡笑。
正因為人生的苦痛是如此地平凡尋常,更讓人在當中體驗到幸福與愛的甘甜。

電影散場之後,又想哭,又想笑!有一種釋懷與坦然,又感到一絲幽默。
真心推薦,這部真誠的電影。
究竟這家人如何面對他們的困境,如何踏上他們的旅程,實在不想多說。只有你親身觀看投入,才會經歷一場心靈的洗禮與饗宴。

延伸閱讀:
「小太陽的願望」官方網站
「小太陽的願望」台灣部落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實在是抱著十分期待的心情,在春節,欣賞電影
地海戰記」。
除了延續對吉卜力工作室作品的喜愛,也因為對原著的好奇(之前在「小孩的宇宙」這本書中,作者對這個系列極有好評),所以當進入戲院,觀賞了一段時間,發現鄰座蠢蠢欲動、自己開始坐立不安的時候,還告訴自己:可能是習慣好萊塢電影的速度,才會感到沈悶。
好不容易,很努力認真地看完,很難否認,內心的失望。

一方面思索電影所要傳達的,而自己感受到的,感動。
一方面卻也從另一個角度揣想:怎麼樣的故事與劇情才會令人感動。

電影中關於人類對於自然的破壞、宇宙的失衡、對看不見力量的輕蔑、對生命的不夠尊重,其實一直是宮崎駿作品的主題。雖然這並非是他執導的影片,喜歡他的觀眾難免會帶著過去的印象。
畢竟無論是畫風或是故事內容的選擇,都有承襲的脈絡,但除了對於生死的探討更為直接之外,感受不到創新與感動。
甚至覺得,說教的方式太過直接,反而失去點醒人心的力道。(大法師格得對王子亞刃解釋世界的變化時)
我總覺得,這是最大的敗筆。
在故事的鋪陳上,花費較「霍爾的移動城堡」更多的篇幅來描寫男主角內心光明與黑暗、實體與陰影的衝突與矛盾,也藉此帶出生與死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可惜的是,反派角色蜘蛛大人的塑造,一直到最後都給人恐怖的感受。若是能夠有一絲溫情或激起一點同情,其實反倒更可以襯托出正與邪、黑與白的相互影響。況且,在亞刃與蜘蛛的對決中,最後是透過女主角瑟魯的犧牲(這一段人與龍的關連,交代得不夠清楚),才消滅了邪惡的力量。也許是為了表達人與人的連結、愛的力量所帶來的改變,卻讓之前男主角的內心掙扎失掉整合的影響力。
角色的拿捏不夠清楚,過於溫吞的男主角,魅力不夠的女主角,大法師與蜘蛛,一個太過正義,一個太過邪惡,其他的配角又沒有畫龍點睛的趣味。
就算立意美好、主題深刻,卻少了說故事的動容,也少了動畫電影的好看。

若要說平衡,這是電影傳達的主題之一,應當不只是比例、時間的分配,而是層層疊疊,有深有淺。特別在傳遞沈重的生命課題時,需要更輕盈歡樂的襯托。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樣的弔詭與矛盾。也因為是電影,更可以不用言語,而用故事、人物、畫面、音樂。
有時候是因為壓抑,才更有爆發力。因為留白,更有想像力。因為沒有說出口的那些話,留給心靈深刻的回味。因為生命的輕盈,顯出靈魂的沈重。也因為靈魂的不可見,顯出肉體的意義。
虛實、深淺、輕重、黑白、正邪、美醜、好壞、生死,怎樣的呈現與表達,才能帶來人心的感動呢?

有機會,再好好看看原著。
有機會,若能一窺導演拍片的心路歷程,我想,必然就已經是一段美麗的生命經驗了。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卡通「小甜甜」的作者來台,勾起了童年時期觀賞卡通的回憶。
總覺得那時候有好多好好看的卡通。
小甜甜、沙拉公主、小英的故事、、小天使、紅髮安妮、花仙子、小仙蒂、藍色小精靈、小蜜蜂、靈犬萊西、萬里尋母、金銀島等等。除了從日本的漫畫改編而來,大部分其實都屬於世界的兒童少年文學名著。記憶裡,不僅看過卡通,也看過一系列的相關圖書。
其中的人物,年紀不大,卻也經歷生命當中的春深秋悲。這對於不懂世事的我,無疑是開啟了另一扇認識自我及外界的門窗。而且,無形之中,也透過角色的性格,傳遞了一些美好的特質與價值觀,如:毅力、與人為善、樂觀、不被挫折失敗打倒、珍惜親情友情與愛情等等。
即使到現在,還是能夠在記憶裡尋覓那些故事所帶來的幸福與哀愁。
我還記得,「
小甜甜」劇情裡,安東尼過世的時候,自己還哭了一段呢!可見在幼小的心靈當中,卡通故事具有一定的魅力跟影響力。

因此,現在陪著孩子看卡通的時候,其實都有一些困惑跟擔憂。
雖然有懷舊卡通的興起,對於目前的兒童來說,流行熱門的是:神奇寶貝、甲蟲王子、真珠美人魚、光之美少女等等。大部分都還是由日本的漫畫改編而來。
但看了半天,我納悶的是,其中所傳遞的訊息:有好人與壞人,好人要靠「變身」來讓自己有力量。
問題是要如何變身呢?
那就需要靠魔法(好一點的是不斷的修練)。
但回到現實生活中,魔法在哪裡呢?
沒有亮晶晶的道具,沒有咒語,沒有好人一定會勝利成功的保證,沒有那麼簡單的是非黑白。
或者應當說,沒有一蹴可幾的事情。
少了過程,僅僅憑靠幾秒鐘的變身,就能展現強大的力量。這是多麼不符合現實啊!
少了累積的經驗,少了一步一步的摸索,少了跌倒再爬起的經歷,如何粹練出生命中的美好特質呢?

當然,現在流行的卡通是不至於有太過偏激的價值觀。但實在也與自己小時候看過由文學名著改編的故事,有相當的不同。
時代背景不同,製作卡通、寫故事的人也不同了。
只是覺得,觀看目前熱門的卡通時,少了觸動內心的感動,無法浮現心底的共鳴。
也許簡單來說,不會讓人落淚的故事,沒有落實在真實生活中又能帶出生命意義的內容,實在過於膚淺。
倒不是一定要談論什麼大道理,可是有這麼容易影響人心的工具,確實值得用心製作。

所以,我特別喜歡「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在此就先不多說了。等看完「地海戰記」再分享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波特小姐」是寒假想去欣賞的電影之一。
於是,昨天沐浴在溫暖的午後陽光下,一個人以非常緩慢的速度,以電動車代步,拿著免費的電影票,買了雪碧跟鹹味的爆米花,進了電影院。

蠻喜歡彼得兔的,雖然他並非幼年時候的玩伴,也沒真正看過圖畫書。倒是在懷孕的時候,於婦嬰用品店閒逛時,總會看到他的身影。可能是筆觸跟色彩的風格,給人一種溫馨的感受。因為自己也屬兔,所以格外感到親切。

知道這部電影的內容之後,又激發另一種觀賞的興趣。因為主題其實就是這位作者的成長歷程。
因為自己也喜歡創作,對於其他的創作者,不免有一種好奇的心情。究竟這個故事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完成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路?為什麼使用這樣的筆觸?尤其跟心理學結合的話,更能夠從作者的生平去找到其中的源由跟脈絡。
我相信,每一個不同的作品其實就代表了每一位作者的獨特之處。

看完電影之後,眼眶裡含著淚,不太想走。

從作者的生平可以看到,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態度,如何給予一個滋養她成長的環境。
因為父親的鼓勵,作者從小就藉由圖畫來描繪她身旁的動物朋友跟田園風光。除了繪圖,作者從小也發揮了她編撰故事的想像力,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就是從床邊故事開始出發的。
而跟母親的衝突,又顯示了那個年代女性的處境。
作者並不想接受傳統的價值觀,找一個所謂門當戶對的男人,結婚生子。
母女的意見不合除了終生大事,還包括母親對女兒繪圖興趣的不瞭解跟否定。
這一段勾起我對於現代親子關係的感觸。
多少父母雖然美其名是為了子女好,卻未曾仔細聆聽兒女的心聲,也不尊重兒女的個別專長與興趣。
就這樣,作者依舊作畫,決定終身不嫁。

在電影中並沒有描繪作者出書的波折,不過真實事件當中,確實並非一開始就順利。
提到出書,真的會有感慨。
主要是難尋伯樂知音。好的作品與作者其實也需要出版社的重視與激勵。
現在倒是會想要自己出書,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編排文字。

所以,作者與第一次出書的書商,兩人經由工作、對作品的熱愛,而醞釀累積惺惺相惜的情感,也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只是,分離以未曾預料的方式,為這份感情的延續劃下句號。

為了療傷,作者搬到風光明媚的農莊,也巧遇了童年時期的玩伴。
因為對環境跟自然的愛護,作者運用自己的出書版稅,陸續收購附近的田地。後來更透過土地信託的方式,保存這塊美麗土地的原貌。
透過自己的興趣獲利,又將錢財花用在更高的使命上,實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而可以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創作,正是我想望的生活方式。
類似「半農半X的生活」這本書的理念,一邊耕種為生,一邊發揮自己的天職。
後來,作者與這位玩伴結為夫妻,如同童話故事裡的幸福結局。
雖然電影當中主要是描寫作者與初戀情人的愛情,但其實她與先生的結緣更早。想來,這就是真實人生的偶然。

真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這樣的生活。
居住在大自然當中,一邊學習靠大地養生,一邊以自然做為創作的主題。
無怪乎,作者會創造出這麼可愛的兔子,喚起人人心中童心未泯的印記!


參考網站:
1.
彼得兔的世界(英文),有電子圖畫書,可看可聽喔!
2.
小兔彼得(青林出版社),在網站的介紹中,作者的母親是一位水彩畫家耶。所以電影恐怕還是經過一番修改!另有經典插圖可以好好欣賞。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以上五種圖形,按照喜歡的程度,依序排好。
你會如何選擇呢?
這正是「心靈符碼」這本書的重點。
排好了嗎?
不同的圖形各有代表的意義,而你所選擇的位置同樣也有不同的意涵。

「圓形」象徵完整;「正方形」意味穩定;「三角形」表達目標與夢想;「十字形」代表關係;而「螺旋形」則是成長。

第一個位置是:你認為你在哪裡,是你最喜歡的形狀,顯示你目前專注力的所在。
第二位置是代表你的力量,是你現在最重要的天賦力量,正用來滋養在第三位置所進行的成長。
第三個位置是你在哪裡,是最具深意的,表示此時此刻你存在的核心價值真正在進行的工作。
第四個位置表示你的動機,是指過去的挑戰與考驗促使你進入目前的歷程。
第五個位置是未竟之事,是你已經遠離或仍在抗拒評斷的部分。

作者以人類文化學者的角度,陳述在不同的文化、宗教、價值底下,這種種圖形所代表的意涵,也介紹了相關的神話與代表人物。
不過做為心理測驗,總覺得所言太少,應該還有很多可以深入分析的部分。
所以,除了是一本闡述五種圖形的書籍之外,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心靈成長故事。

我想,在尚未有語言之前,圖形、符號、圖畫,原本就是傳達人類情感意志等等的工具。
有時候圖像所表達的其實比語言文字更為豐富。
因此透過圖形,或者也是開啟潛意識的另一扇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展覽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家四口就已經去參觀過了。
不過相較於上一次的原住民傳說特展,這次的展覽並不適合小朋友前往。
雖然也有多媒體的部份,也有遠從俄羅斯漂洋過海前來的服飾與家具,但都止於欣賞。
恐怕多看一點這三位作者的作品之後,再來觀展,會更有感觸與收穫。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
這個展覽的介紹時,反倒覺得,網路上的訊息也很豐富。
特別還有關於俄羅斯的相關簡介,也將這三位作者的相關介紹以類似電子書的方式呈現在眼前。就算沒辦法親臨現場,也可以在網路上享受一趟文學及文化之旅。

展覽緣起
俄羅斯文學三巨人:普希金(1799-1837),托爾斯泰(1828-1910),蕭洛霍夫(1905-1984),這三位文學巨擘在19到20世紀間用他們的筆詳實記述了時代的故事,也影響了當時代的思潮,在俄國史上奠立其獨特、開創性的歷史地位,也在世界文壇上建立其不可動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百年來,他們的作品不僅深深地受俄國人所喜愛,也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透過動人的文字,寫實的描述,俄羅斯文化的美麗與深邃才得以流傳百年,並遠播千里。這正是文學動人之處!

本展覽將展出借自三位文豪故居博物館的五百餘件文物,除了有文豪們的手稿、畫像等可以讓我們親炙作家風采,更有當時的生活文物-從奢華的貴族生活到儉樸的農民用品-可以一窺文學故事中的場景重現。本展覽將引領我們去認識俄國的民族詩人-普希金,他那熱情洋溢的筆如何寫出一首首憾動人心的詩篇,不僅受到當時代的俄國人喜愛,一直到今天的俄羅斯,還是人人能夠朗朗上口;了解托爾斯泰長達82年的人生歲月中,內心世界的起伏轉折又是怎樣地表現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巨作之中;以及蕭洛霍夫筆下<靜靜的頓河>中那群左右為難、受盡內心煎熬的哥薩克人,又是為何選擇在俄南草原自由的生活。

俄羅斯-這個位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北方國度,它不像歐洲國家那麼遠,又不像亞洲鄰國那麼接近。百年來,我們只能讀著經過日文、英文等層層轉譯的文學作品,想像著在那個冰雪大地的人們生活;又或是近代,透過歐美媒體的解讀,我們恐懼著一個滿佈著KGB的冷酷霸權。始終,我們以為認識這個國家、但似乎它又永遠掩著一層面紗。

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之後,台灣開始與俄羅斯有著面對面的接觸。而本展覽更是首度把俄羅斯動人的文化帶到台灣觀眾面前,要給大家第一手的接觸。第一次,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俄羅斯。


展覽資訊
(每週一休館,除夕及初一休館)

2006.11.12(日) ~ 2007.01.12(五)
國家臺灣文學館,台南市中正路1號
電話:06-2210201(團體參觀可預約導覽,每週一休館。)

2007.01.26(五) ~ 03.25(日)
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
電話:02-2382-2566(團體參觀可預約導覽,每週一及除夕、初一休館)


這陣子,在蒐集公民課有關文化的資料時,發現網站上面多了許多影片的介紹,感覺更有吸引力呢!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陣子,買了許多書,也借了一些書。於是,便在女兒相伴的夜晚,坐在躺椅上,透過閱讀,踏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或者另一個領域,展開靈魂的旅行!

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喜歡宮崎駿的動畫,於是想瞭解這位日本的心理學家,如何解讀這兩部電影。其實談的是前青少年時期的內心世界,也就是小五、小六到國中一、二年級這個過渡階段。
除了談電影的趣味,確實也談到目前處在這樣的時代中,孩子心靈的渴望與需要,可以作為教育的一種反思與借鏡。
比較不喜歡的是,其實這是一本訪問錄。倘若可以書寫得更完整,我想,會有更多的啟發吧!




這是「男女大不同」作者的最新譯作。在書店看到時,二話不說,馬上買下。除了原本對於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觀點之外,其實主要談論的內容是夫妻相處。
看完之後,有收穫,也有些許擔憂。
因為擔心自己跟老公的關係似乎有點不平衡。
但後來再看其他心靈的書籍時,突然發現,這是不同層次的問題。
在溝通或角色的層次上面,或者會有作者所講的不平衡。
但就心靈或靈魂成長的觀點來看,又是另一種解釋。
無論如何,還是值得一看的!


「與神對話」的系列書籍。
但比較不同的是,作者在這裡,談到了個人親身的人生經歷。
這使得讀者更認識這位作者,也更能夠從中發現,他與這本書,或者應該說:為何他可以與神對話的關連。
透過書展,已經買下全套的「與神對話」。
期待細細品味中!





令人感動的一本書,心得請至心靈塗鴉







還在努力閱讀的書,但已經感受到相當的啟發。
作者把神的概念,分為七個層次。在不同的層次當中,可以看到不同宗教信仰的詮釋。
很喜歡這樣的概念!





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看完之後,開始幻想自己如果可以開一間書店,會想要開什麼樣的書店。
也會開始想像做自己的手工書!
我想,只要喜歡閱讀,喜歡泡在書店、圖書館的人,應該都會喜歡這本書!






一本適合大人小孩看的小書,關於靈魂的真義,關於每個人的價值,關於好與壞、悲傷與寬恕,關於生命的意外!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上上週末,跟女兒還有同事一起去看了電影「小紅帽」(非常難得,帶著女兒進了電影院,雖然她只撐了三分之二的時間)。
因為剛好在公民課以「史瑞克」作為顛覆傳統愛情的比較介紹,倒是蠻期待原班人馬所製作的這部新片。
看完之後,也很想放在課堂中討論,只不過主題是跟媒體、政治有關。

電影:小紅帽
導演:
柯瑞愛德華、東尼李奇、陶德愛德華
演員:(配音) 安海瑟薇、葛倫克蘿絲、派屈克華博頓、吉姆布魯西

劇情簡介:一群包括各種鳥獸的員警和警探接獲私闖民宅的報案電話後,立刻趕到老奶奶卜培梅位於森林的小木屋展開調查。案情乍看之下似乎很明朗,金剛芭比闖入小木屋,毆打假冒成老奶奶卜培梅的大野狼,因此被控各種罪名,包括私闖民宅、偷竊食物以及非法持有一把沒有申請執照的斧頭。

但是眼見不能為憑,一名溫文儒雅、風度翩翩,但是嘴巴跟大炳一樣大的青蛙─神探蛙南(大衛歐格登史戴爾斯)以及滿臉橫肉、“熊”壯威武的熊警官(饒舌歌手艾勒比)和另一位大嘴鳥警官(安東尼安德森)在盤問涉案嫌犯的時候,發現每一名嫌犯都東拉西扯,說出截然不同、荒誕不經的故事。更瞎的是,這起刑案竟然牽連到惡名昭彰的「食賊」,他一直在森林裡偷取大家珍藏的餅糕食譜。

每一名嫌犯都擁有與內在不相符的外表和不可告人的秘密。警方很快就發現看起來天真無邪、涉世未深的小紅帽,其實是個成熟世故、啥都瞭了的現代美眉;而外表兇狠可怕的大野狼其實是個大好人,只是一直都被大家誤解;看起來慈祥和藹可親的老奶奶卜培梅則過著誰也想像不到的秘密生活;另外看起來像個大塊呆,與世無爭的金剛芭比,內心其實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野心。

他們都不是一般的刑案嫌犯,但是刑事調查員卻必須仰賴各說各話的目擊證人來解開這段羅生門,查出這起令人髮指的案件到底是誰幹的。當兇手的身份終於曝光,小紅帽、大野狼、金剛芭比和老奶奶卜培梅必須一笑泯恩仇,拋開他們彼此的歧見,開創一個另類的快樂結局。


正如同電影一開始所說的:眼見不能為憑。就算是一張照片,透過不同人的詮釋角度,恐怕也可以說出完全不同的故事。更何況,站在每個人不同的立場,即使是相同的事件,也可能講述出截然不同的版本。
透過電影,透過其中每一個人物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看到同樣故事當中的不同情節。我們所熟悉的童話故事也許只是一百八十度或者只是兩度空間的畫面,但透過其他人的演繹,彷彿看到三百六十度以及三度立體空間般的場景。
因為視野變豐富了、參考資料更多元了,在描繪所謂的真相、找出真正的犯人時,才更有十足的把握。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想起大學時代導師所傳授的一個方法。
他提到:當我們在看某些事情或某些理論說法時,不妨去瞭解背後的來龍去脈。社會學的理論不是真理,背後有理論者的生命脈絡、時代社會的痕跡。瞭解這些成因,才更懂得如何應用。
這個方法讓我受用無窮。
因為當我接觸到不同的說法或者看到電視、媒體、書本裡的知識時,並不會當作絕對的真理完全地接收,即使是所謂的權威,因為只要是人所提出來的,必然會受到個人生命的影響(因為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客觀的),所以反倒會更想去瞭解背後的成因。或者說,這個人物本身必然有自己的價值觀,說出來的話自然會受到影響。
就算是理論學說,也會因為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因素,而產生不同的面貌。
所以,什麼是真相呢?
即使是當事人口中的真相,恐怕也已經透過自己的角度、自己看事情的方向、自己生命的優先順序,經過一番篩選及詮釋。
更何況,語言與事實、與當時的情境、與心中的感受、與腦中的思緒,其實都有所落差。
當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時候,已經在自己心中經過一番整理與修飾。而聽的人,也未必聽到表達者真正的意思,同樣也是經過自己心中的一番詮釋,而成為自己所接收的訊息。
溝通的難處在此。
所謂的真相,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又有誰能夠判斷是非呢?
媒體運用其影響力,任意傳播他們以為的真相。看的人如果不懂得判別(重要的是,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資料可供判斷),又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政治的亂象也是如此。無論話說得多麼漂亮,倘若失去了對方的信任,倘若沒有實際的行動,人民心中,也形成自己所認定的真相。
而真相,應當是有影響力跟爆發力的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4 Tue 2006 10:13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幾天接連看了幾部電影,分別是「伊莉莎白小鎮」、「偷穿高跟鞋」跟「春心蕩漾」。
會租「伊莉莎白小鎮」這部片,我承認,一開始純粹是因為男主角(電影「魔戒」中帥氣的神射手)。
這個故事也是以他作為敘事的主角,談到他如何承受一連串的打擊,工作的慘敗、父親的過世,在前往伊莉莎白小鎮之前,他原本想要自殺。後來因為遇到女主角,才又找到生命的活力與意義。
照理說,這樣的故事終究有動人之處。尤其當男主角拿著女主角特別繪製的地圖,帶著父親的骨灰,踏上尋根之旅,可以算是集結浪漫與勵志的精華。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故事走到這一段,我反而覺得突兀。
整部片我最欣賞的,反倒是男主角的母親在面對丈夫過世時,看似焦慮不安,忙著學烹飪、修車、踢踏舞,後來卻在告別式中,綻放精彩的成果。
我只是好奇,片中的女主角為何這麼親切可愛呢?男主角除了感染女主角的生命力,實在看不出他對自己的人生際遇有什麼樣的頓悟與改變。
這樣的故事,表面看來應該是感動人的,我卻覺得有些做作。
可能是因為剛好又看了另一部片「偷穿高跟鞋」。
我得承認,我一開始就被那種女性特有的情節所吸引,馬上就感受到女性電影的細膩與趣味(雖然導演並非女性)。
片中其實在談論兩姊妹跟外婆、父親等人,因為母親的精神疾病及自殺,如何影響後續的生活。
姊妹倆人的個性原本就不同,姊姊一開始就承擔了照顧保護妹妹的職責,也一路負責地成為一名律師,但生活卻過得乏味無趣。
妹妹小時候只記得有關母親美好的記憶,因為閱讀障礙的關係,在看似風騷的外表下其實對自己沒有信心。
我很喜歡整個故事的節奏感,一段段鋪陳,沒有說教,卻感受到親情的韌性與溫暖。
其實這也是一個可以預期的故事,但就是讓人覺得感動。
我還很喜歡姊姊後來交往的男友,可以一起享用美食、在籃球場邊盡情尖叫、還懂得朗讀愛情小說,我幾乎覺得,這才是現代的最佳男主角,不是因為外貌或身份地位。
因為剛好看完這兩部片,難免拿來做比較。
令我深思的是,究竟什麼樣的故事才會感動人心?或者說,究竟什麼樣的說法跟手法才會讓人感動?
究竟是哪些元素構成動人的因子?
就好像同樣有頂級的牛肉,可是並非人人都能調理出世間美味。
同樣有七彩的顏料,卻不是張張都成為名畫。
尤其一部電影的長度及內容,確實可以展現多種藝術與境界。當觀眾可以這麼投入靠近一個故事跟主角的生命歷程時,如何鋪陳、取景、剪接,如何詮釋劇本等等,真的是十分有趣又奇妙的事情。
我只是用文字描繪,但也不時思索:每一則故事之所以動人的奧秘。

後記:
春心蕩漾」其實也不錯,討論女大男小的年齡對於愛情的影響。
不過引發我更多感觸的,是片中男主角的母親剛好是女主角的心理諮商師。她如何面對專業上的兩難,除了她自己也需要求助諮商師之外,也看到她對於自己兒子跟諮商對象標準的不同。總歸一句話,當事情臨到自己頭上時,要客觀理性並非那麼容易。尤其身為一個女性,可能會鼓勵女人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對方小自己十幾歲,就當作是一場夏日戀情。但身為母親,總會擔憂兒子可能受到的感情傷害。
在描繪這段愛情的發展時,當兩人一起同居,除了年齡的差異,其實也看到權力之爭。擁有經濟大權的人,相對地也會認為自己有所優勢。而這部影片的趣味,其實創造出一個女生比男生更有經濟地位的狀態。
在男女愛情的戰場上,究竟有多少性別角色的包袱跟期待呢?
這部電影最終並非兩人突破年齡的隔閡而相守,我覺得倒是蠻符合現實的。
女主角想要一個孩子,後來拒絕男生的給予,把他的付出當作一份愛的禮物,我想更顯示出女性的成熟。但關於女人與生育的問題,其實又是另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奧秘吧!
年齡,確實會帶來不同的心境。
年輕的時候,也許曾經遇過一個人,以為他就是自己的最初與最終。後來發現日子還是可以繼續過下去,自己還是會遇到其他觸動心弦的人。
歲月、時間、生命的階段,像是海浪,看似無意地沖刷心靈的沙灘,卻不知不覺留下各式各樣的印記。有些可以成為欣賞的作品,有些只完成了一半,有些則只是塗鴉,有些可能是殘骸。
經歷越多,其實有更多豐富的故事可以訴說。

看完電影,很多的感動,總是在腦海中重新瀏覽時,浮現心頭。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終於看完電影「斷背山」。
剛上映的時候,很想進電影院欣賞。
一來老公不愛看,二來自己也沒時間去看,就這麼擱著。
還沒看到電影,倒是看了不少相關的報導,關於導演李安及這部電影的種種。
一直很喜歡看李安的電影,雖然大部分看完,心裡總是感到沈重。
但不可諱言,自己很少是因為認導演來看影片的。即使還不到痴迷的程度,也無論國內外媒體大眾已經給予多少的肯定,基本上我也不認識本人,但真的感受到,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如何透過他執導的電影,如何透過他的言行舉動,傳遞出令人感動敬佩的光芒!

關於這部影片,就不再介紹了。倒是發現一個
網站,有相關的文章討論,不妨瀏覽。

看完之後,並非那種叫人滿心滿腹的感動,卻有股暖流縈繞在心頭。
是嘆息?是哀傷?或者是無奈、憐惜?
在這個民風開放、性別界線不再清楚的年代,這樣的故事,打動人心的是什麼呢?
或者正如劇中男主角所說:倘若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地點,會有另外的結局?
倘若現代人可以勇於追求自己所愛,我們為何還是能夠感受到那股禁忌的窒息?那種錯失所愛的傷痛?那份被生活困住、被禮教壓抑的挫折?
除非縱然物換星移、時代改變,我們卻依舊曾經感受經歷過類似的情緒。
關於愛,關於恐懼,關於死亡。
這些主題從來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
相較於愛,愛的反面是什麼呢?不記得哪位哲人曾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恐懼。
縱然同性戀的議題在這個故事的背景跟年代確實是不被世人接受的,但我懷疑,即使是現在,還是能夠感受到,那種對於「正常」、「不正常」,「被認同」、「不被認同」,「主流」、「非主流」的恐懼。
能夠與愛抗衡的力量,莫非就是恐懼?
害怕被別人排斥、嘲笑,甚至引來殺機。害怕不被認同,即使自己的身心有另一種聲音。
這是做為人的挑戰嗎?
因為所有的規則,一般可被接受的禮俗,無非是從小被教導到大的。孩子如何去選擇跟分辨,何者才是適合自己的?當然只有先接受,先社會化。總要歷經一番成長的過程,且真的慢慢認識自己是誰,真的經過一段再次的選擇與確認,捨棄昔日旁人的認定,重新加添自己的詮釋。
否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恐懼,背叛父母跟社會的眼光,將帶來多麼大的身心煎熬。
而因此,竟又維繫纏綿了二十年的愛,確實是叫人刻骨銘心。
甚至,因為死亡,又增添了她的美麗。


只是,太過沈重!
斷背山上與山下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失落,自己與別人生命重心的拉扯。

如果,主角是兩位女同性戀者,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她們可以每年兩、三次相約度假嗎?真希望看到李安來詮釋女性的角度。

真想勇敢去愛!
腦海中已經浮現一個問題:究竟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有什麼樣的人生?哪裡是我的斷背山?我又如何能夠到達呢?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昨晚睡前,看完電影「如果,愛」。
之前在
cheers雜誌中看見金城武的專訪,談到他演電影的時候,很喜歡問為什麼,也因為這樣的習慣,讓他更瞭解劇中的角色。
回想起來,我們的年紀應該差不多,所以他可以說是在我青春年代,開始走紅的偶像。
年輕的時候,我不太迷明星之類的。
只是看著一位跟自己年紀相仿,如今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人,心中總有一些酸楚的細微感受,在盪揚著。
成功是需要努力的,除了外貌,我也看到,一個人如何成長蛻變、如何精益求精。
這,好像有點偏離主題了。

關於這部電影:
導演:陳可辛
演員:金城武、周迅、張學友、池珍熙
劇情介紹:
2005年的上海,中國當紅女演員孫納(周迅飾演)與香港最紅的男明星林見東(金城武飾演),將在一部歌舞片中合作,而該片的導演是孫納的男友-著名大師級導演聶文(張學友飾演)。
也許,故事的開始應該追溯到十年前… 。
1995年的北京,讀電影的林見東遇上了在歌舞團表演的孫納;男的想當導演,女的希望走上銀色的璀璨大螢幕前。兩人曾在結了冰的湖上緊緊抱在一起,這種相愛的感覺,深深烙印在林見東的心裡,他深信孫納就是他生命中的全部。然而,孫納卻選擇拋下愛情,利用見東的引薦,投向一個能幫她成名的男人。
一晃就是十年,林見東與孫納都分別成了大明星,見東對十年前的回憶不能忘懷,但是孫納好像完全抹掉了記憶,原來她早就決定,在她成名之後,孫納再也不是以前的孫納了… 。

我是一直看到,林見東帶孫納回北京,報復離開她,又回去找她,兩人在冰天雪地裡相擁,才開始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尤其後來,當聶文更改劇本,與孫納演出最後一場戲,一直到最後,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結局,就更讓我有所感觸了。
在這樣的轉折中,給我最大的感動是,每一次愛情的緣起緣滅、聚散分離,又怎麼能夠說:自己就一定是主角呢?
如果一開始觀眾將焦點鎖定在林見東與孫納十年前的情誼,或許會希望兩人復和,或許就此證明:之前的那段感情是真的。其實,在心中往往放不下的感情,所謂的刻骨銘心,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都可以說是一種對未完成事件的遺憾與執著。
因為沒有結局,因為匆促地結束,因為來不及告別,因為不明白原因,愛恨情仇就更在記憶深處,開花結果,化為糾纏的藤蔓。
林見東在被情人與好友背叛後,想要一個解釋與答案。「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這是很多人在遇到痛苦的時候,常想問的一句話。
「為什麼她會離開我?」「為什麼我要愛上她?」當企圖想要用理性來分析,以為得到答案就能夠減少傷害痛苦,其實,只是在原地打轉,甚至是鑽牛角尖。因為愛情的綻放,那觸動人心的火花,怎麼可能用一個答案就能夠撫平呢?
過不去的,往往是情感。
要情感能夠釋懷,只有原諒、放手。不再有對錯、是非,不再要求解釋,不再分析追究。
這就是愛,真的愛對方勝過愛自己。
話說回來,在記憶中,林見東一直是這段感情的主角。但事過境遷,當孫納與聶文開始了另一段感情,他們才是男女主角。以聶文的角度來看,他也會問:「我們之間究竟是不是愛?」「妳還會選擇我嗎?」
有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呢?為什麼之前愛得這麼熱烈,卻可以由背叛結束呢?那以前的感情是真的嗎?
我想,感情跟人一樣,都是會變的。變,不一定就不好,而是隨著時間、環境,隨著人的成長,總是會不一樣。除非兩個人都願意一起經營,願意一起改變成長,否則要維持一定的濃度,自然是不容易的。
與其說是愛情變質,倒不如說是,人變了,愛情的發展跟不上這樣的變化,自然就凋謝枯萎。
我也喜歡電影中,關於回憶的素材。
總覺得,記憶是十分奇妙的東西。在時間的河流中,靠著記憶,靠著如何回憶、如何看待生命的每一個腳步、階段,進而累積創造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劇本。
回憶是可以捏造編織的。事情雖然已經發生,如何想,卻可以改變心境。
有沒有所謂的實情呢?不過都是出自每個人不同的角度與想像。
是不是真的擁有了愛情?很多時候,錯過了,其實都只是證明,最愛的是自己。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該怎麼說呢?其實看完之後,我跟老公兩人,默默無語地走出電影院。
撇開這部電影先不談,這還是值得紀念的一刻。
因為已經有兩年,沒有跟老公單獨去看電影了。這次趁著回婆家,兩個小孩有家人照顧,偷偷溜了出來,看了接近午夜場的電影。
因為太晚,已經沒有太多營業的商店,逛了幾圈後,我們索性進電影院等待。
兩個人坐在椅子上,喝一杯奶茶、吃一口爆米花,沒有聊什麼大事,卻覺得擁有了幸福。
為什麼看完後,沒有討論或分享呢?這是我這幾天思索的問題。
究竟給我的感動跟收穫又是什麼?

片名: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導演:安德魯安德森 Andrew Adamson(史瑞克)
編劇:安德魯安德森 Andrew Adamson(史瑞克2)
演員:蒂達絲雲頓 、魯伯艾瑞特 、連恩尼遜

劇情簡介:根據全球暢銷8千5百萬本系列小說「納尼亞傳奇」改編,《獅子、女巫、魔衣櫥 》是7本納尼亞傳奇系列當中最受歡迎的一本。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四個原本住在倫敦的小孩被父母送到鄉下,無意間發現一個神奇的大衣櫥,這個魔衣櫥可以通往神秘的納尼亞王國,王國內充滿會說話的動物、侏儒、巨人與神仙,卻因為壞心女巫的黑暗魔咒,讓王國內永遠都是沒有聖誕節的冰天雪地,四個小孩遇見了森林之王獅子亞斯蘭,幫助他對抗邪惡的白女巫,破除寒冬的魔咒。

剛好昨天跟一位女性朋友聊天,她提到還想再看一次這部電影。還說,她在看到亞斯蘭跟聖誕老人送箭給蘇珊的時候,哭到不行。
她問我最感動的是哪一段?我回答:是露西跟人羊之間的感情。很喜歡露西的純真跟兩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有信任、忠誠跟赴湯蹈火的感覺!
一開始,當電影出現空襲的畫面時,我就在揣想:作者是在什麼樣的機緣下寫下這部作品。
其實還沒看電影,就已經看過
C.S.路易斯的其他作品(倒不是納尼亞傳奇系列的書),比較好奇的是他如何在故事中傳遞基督教的信仰。
因此看到戰爭的畫面時,心裡就有些許的觸動。是否無論外面的戰事如何,我們都能夠在心靈的深處找到平靜?或者因為外在環境的不可掌握,退回到內心世界自由地想像?
一開始,我也對愛德蒙的角色感到好奇,一個略顯叛逆,在故事中與女巫結盟的小男孩。他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呢?又為何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我覺得,他其實有豐富的情感,只是在當時的環境跟兄姐的勢力下,不知道如何適當地宣洩情緒。
一直很喜歡露西,情感豐富、可愛、善良。
後來也喜歡彼得,很有兄長的架勢,但又有溫柔的一面。
蘇珊感覺比較理性,也很喜歡她在電影中的轉變。
喜歡人羊吐納思先生,不知道是否是演員的關係。(順便一提,一開始對這部片感興趣,是因為麥當勞兒童餐送相關的玩具,很喜歡那個玩具的設計,一本立體書加上人物的小玩意,本來還很想收集呢!而我買到的就是人羊的那一本。)
也喜歡那個老教授對一開始只有露西去過納尼亞時的見解,實在是很棒的教育!
可是我對亞斯蘭有一些失望,我覺得應該有比獅子更有創意的人物吧(雖然特效實在很真實)!
剛看完沒有特別感動,可能相較於魔戒,覺得比較像兒童、青少年的作品,沒有太震撼我的主題。不過,還是值得一看!很適合親子之間討論分享。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我又在週日看很久以前上演的電影。
雖然看得太過入迷,燒焦了牛肉(那時候剛好在滷牛腩),看完後,其實也並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沒有大哭或大笑),但心底的感觸淡淡地持續繚繞。
明天過後」這部電影,其實片名也很有意思。因為無論是否遭逢天災、環境的巨變,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明天會如何。
有時候事情的發生是一點一滴,經過長久的時間所累積的。正因如此,看不到她的影響及重要性。
諸如:氣候、環境、大自然、人際關係(尤其是家人),因為太熟悉、太穩定,容易覺得理所當然。
太陽理所當然會升起落下,白天夜晚理所當然地到來,我們理所當然有足夠的食物水源,理所當然可以拿取自己想要的,家人理所當然會支持照顧。倘若有什麼意外,可能是命運或別人的錯,卻非自己的責任。
固然,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改變大環境或大多數人的作法,並不容易。
但至少盡上自己的那份責任,就會有影響力,就會開花結果。
可能因為喜歡自然,總能夠在一草一木中體會到許多生命的道理,格外對這樣的主題有所感觸。
在影片中,一方面驚訝高科技的進步,一方面也承認人的有限。
或許就是在驕傲與謙卑中,看出人的愚昧與智慧。
對待自然是如此,對待自己與人生也是。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才是需要長久永續經營的?什麼才是深具影響力的?
身心靈,並不是何者最重要,而是互相地調和影響。
那是一種平衡吧,我想。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繼五個怪癖後,被mi mi點到關於書的幾個問題,感覺比較有深度喔!

在夜涼如水,被驚擾的時刻,凝視整牆的書籍,展開與作者的私密對話。


問題如下:

1.持有的書量:
我買的書大概可以分為幾類,文學類(包括新詩、散文、小說)、心靈成長教育類(包括專業書籍及一般大眾心理學叢書)、信仰類(包括靈修及生活輔導等)、漫畫類(想不到吧!)、食譜類、居家生活雜誌類,最近則增加繪本類。零零總總應該也有三百本吧。誰叫我的怪癖是買書呢!



2.最近在閱讀或想讀的書:
就是之前介紹過的書。
最近想讀靈修書籍,好的小說也不排斥。可能會找之前喜歡作者的相關作品。





3.最後買的書:
其實是跟「看不見的光」一起訂的。
不知道是國情還是翻譯的關係,跟想像中的有些不同。
是一本叫做「童話國的郵便切手」的繪本。


4.五本能激起特別感受或引發共鳴的書:

很喜歡這本小說,
透過祖母寫給孫女的信,
鋪陳祖孫三代的情感糾葛及心靈的對話。






這是一本談論心理界線的好書。
作者還有相關的書籍。


基本上,其所寫的輔導書籍,我都很喜歡。




這是一本影響我思索工作及職涯規劃的重要書籍。

本書分為心理篇及實用篇,對於嚮往單飛工作的人,是一本不錯的書!

可參考讀書心得~
給自己一雙單飛的翅膀



這是夏宇早期的書籍。

我有更早的版本。

喜歡現代詩的想像力及華麗,

並開始
寫詩

我想,這應該是我的啟蒙書。




發現這位好作者,算是結束少女漫畫時代。

突然發現原來也有較成熟的作品。

喜歡她的畫風還有說故事及描繪人心細微處的功力。

是娛樂、省思兼具的書。


寫完這題,好像也把自己買書的歷史重新回味一遍。

閱讀實在是最好的享受!

這次不想點別人,有興趣者就自己串連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片名:前進天堂 / In America
演員陣容:【亂世浮生】尼爾喬登、【關鍵報告】莎曼珊莫頓
導演:吉姆薛利登
故事簡介:
愛爾蘭移民強尼和莎拉,帶著兩個精力充沛的女兒克莉斯蒂和愛麗兒前往紐約,住進龍蛇雜處的一幢公寓,艱苦地和現實搏鬥。就在這對夫妻疲於面對現實挑戰的同時,兩個女兒眼中的美國,卻是一塊擁有魔法般的土地。萬聖節到了,兩姊妹鼓起勇氣,跑去敲高大兇猛的鄰居馬提歐的門,從此改變了彼此的心和價值觀;即使這個家庭面臨危機,卻擁有無窮的希望與信念…… 。



觀後感:
一定要記得推薦這部電影,我這麼提醒自己。
在電視台播映時,原本以為是一部勵志溫馨片,以為是闡述美國移民的故事。
結果看完後,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而且故事的重點根本不是我想的那麼一回事。
雖然主角的家庭是移民者,也談到一些移民文化的問題,但重點在於一家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面對與不面對死去的親人。片中的兩個可愛小女孩即使年紀還小,仍懂得以較寬容的眼光來想念死去的弟弟,而父母反而陷入逃避及偽裝,直到母親又懷了孩子,才讓心底深處的哀傷怨恨完全爆發。
片中也穿插了另一名即將面臨死亡的男子與這一家人的友誼,在死亡與新生之間,在絕望與盼望之間,在窮困與富裕之間,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這部電影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探索及品味。
尤其是面對失去摯愛的人,更值得一看!
死亡確實是不容易面對的,尤其是年輕的生命,但無論處在什麼階段,記得有一句話:唯有面對正視死亡,我們才能真正活著。
我不太相信前世今生或輪迴之類的,我只是覺得,僅此一生,雖然不知道之後如何,但總要把握現在,好好度過每一天,否則,實在可惜!
好好度過每一天,發揮自己的獨特之處,實現心底的夢想,珍愛身邊的人,也將這份美好與人分享!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_yschou/3/1122595362.jpg_###}

介紹最近買的書。

很喜歡這一本「看不見的光」(最近開始蒐集繪本類的書):透過柔美溫馨的圖片,傳遞女主角在失去摯愛後,重新尋找心裡力量的過程。

「第8個習慣」:成功學大師柯維的新作品,有點厚,剛開始看,不過吸引我的是,所謂的第8個習慣其實就是: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果然有遠見的人明白心靈的重要性!

「做你愛做,而不是你該做的工作」:尋找自己生命的天職,很符合自己這一路走來的想望。我也喜歡作者之前的另一本書「重整行囊」,都是人生計畫的指引。

「壓力湯」:雖然不太喜歡他敘事的方式,不過把壓力比喻為一鍋熱湯,提供實用的建議,倒也不妨閱讀。


附帶一提:昨天與出版社的編輯聯絡,想看投稿的文章有沒有出書的機會。聊了一下,編輯怕我的書說教意味太濃,她說現代的人都看那種勵志小故事,可能字少圖多一點的。其實我最近也是想朝圖文創作發展,不過也有一些感觸。一方面是跟書的編輯企畫、行銷有關,我想不錯的內容其實在這個世代是需要某些包裝的。另一方面則是,難道大家的胃口如此淺薄簡單嗎?我覺得好的出版社應該不只是迎合市場的需求,應該還可以創造、發現對大眾的影響力,甚至也是一種教育。相對地,其實作者也需要栽培的,也可以透過兩者的互動激盪出好的作品。可惜這樣的出版社也許不多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