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在心中醞釀許久,這份渴望,也是成為母親之後,最常出現的期待。
於是我想到,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所說的一段名言:「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姑且讓我改造為:「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


我覺得,身為母親、養育兒女這樣的人生大事,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就是:隨時都是第一次的經驗。即便有第二個小孩,也是。
因為無論書上怎麼寫、媽媽婆婆姑姑阿姨如何說、專家又怎麼建議,唯有自己親身經驗,才明白箇中的滋味。
懷孕的身體變化、生產的痛、產後的憂鬱、孩子半夜的啼哭、突然的生病、該吃什麼副食品、該找哪家幼稚園、要不要上安親班……,光是孩子本身每個階段該注意的重點、面臨的任務與挑戰,就是一門天大的學問與藝術。
特別在剛開始的頭幾年,孩子還不懂得照顧自己,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與付出,但相對地,也是一個女人剛成為母親,還在適應學習這個嶄新的角色,與,不知道還有沒有心力去調適自己的其他面向時。

而這個適應的過程順遂與否,又有許許多多影響的因素。
以社會工作的名言:「人在情境中。」及系統、資源的觀點來說明吧!
母親本身當然是重要的一環,包括個人內在的:對身為母親的價值觀、期待、情緒、身體的變化等,以及個人生命歷程的:要全職帶小孩還是做一名職業婦女?要如何兼顧多重的角色?
以母親為中心,向外發展連結的還包括:跟另一半的關係、爸爸在育兒一事的投入多寡、對母職的支持程度。
孩子的身心狀況也是。孩子好不好帶?有沒有特殊的身心疾病?
親情的資源:有親人可以幫忙嗎?或者教養問題會成為家人之間的衝突?
朋友的資源:身旁有已經是母親的朋友嗎?或有可以聊聊女人心事的伙伴嗎?
再向外擴展:社區有什麼可以協助教養的資源?甚至社會、政府的政策是否支持呢?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婚後離開職場,本想休息一陣子,女兒就來報到了。懷孕的過程十分順利,也帶著期待欣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
但當一個只會嚎啕大哭的女娃出現在白天只有我一個人的家中時,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挑戰。
除了老公,親人的協助有限。而老公甚至有半年都在外受訓,假日才回家。同年的朋友群當中,我還算是第一個當媽的,所以沒有可以吐苦水又真的聽得懂妳的心聲的對象。想要出門,也找不到適合小baby玩耍的地方,我甚至還為此寫了一篇「我的夢幻餐廳」一文。
所以,我選擇外出工作。當時對我來說,工作反倒是我喘息的空間。
但兒子又意外地到來。懷孕過程並不順利,兒子的身體狀況也較令人憂心。一個人在家帶兩個相差一歲半的小孩,簡直是不堪回首的經驗,就一個女人的身心立場來說。
再度外出工作,薪水全給了褓姆。這次的工作壓力較大,真正體會蠟燭兩頭燒的困境。
故事當然繼續發展下去。

我覺得,身為母親,需要面臨很多的抉擇。
最大的拉扯就是自己與他人,他人首要的當然是指孩子,但也別忘了另一半的存在。
要以孩子的需求為重?還是自己的規劃為主?
特別對成為母親頗有責任感的女性來說,很容易以家庭、孩子、先生為重,不知不覺忽略自己的需要。
真不知是天性使然還是後天的角色期待,當背離母親的崗位,想要找回自己的樣貌時,不免產生罪惡感。
諸如要不要餵母奶、可不可以放自己一天假只為了出去玩,甚至是要不要辭掉工作專心帶小孩,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選擇。

如果說,每一個願意生孩子的女性,都期許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我總覺得,不只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多可以讓女性有心力、有空間擔任母職的資源。

為何說:「女人若是想要勝任母職,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空間。」
那些錢並非是外出工作的酬勞,如果薪水只是拿來付褓姆費。那些錢意味著:不需要為了養兒育女的經濟問題煩惱,不需要一定要雙薪家庭才足夠支付孩子的教育費。那些錢也可能代表讓母親可以發展自己生涯規劃、實現夢想的支持。
自己的空間則是一個可以讓身心放鬆、與自己獨處的空間,一個可以在教養責任下稍微喘息的時段,一個可以只做自己的場域。 
這樣的支持,能讓一個女性補充活力、滋養心靈、寵愛靈魂,才有更多的心力學習成為一名母親。

因為重要的是:沒有快樂的母親,如何教養健康的兒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