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部的頭幾天,我有一些發現。
大部分人都說台語,即使是台語,也有一種特殊的口音。
有時候我要花一點力氣才聽得懂,有時候則因為南北不同的說法而只能臆測。
再者,跟台北的經驗相比,這裡的人比較容易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談天說地。
可以說比較容易親近,但也可以說,比較沒有個人隱私的界線。
最有趣的是,當我說我剛從台北搬來,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覺得南部比較好生活,台北的物價太高、規則太多等等之類。
另一種則說我不像台北人,因為台北人感覺比較不容易親近。

從我出生開始,就一直住在台北。
對於自己身為台北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覺知。
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過年過節,同學朋友總是回南部老家,而我的親戚一概住在台北,也就沒有什麼回外婆家或鄉下的回憶。對此,偶爾感覺落寞。一方面是過節沒有同伴,另一方面是也沒有別人久久回家後的欣喜。
求學時代,大抵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台北人,有過什麼特殊的記憶。
不過印象中,曾經在一次參加國際書展的行程中,被不同的展場人員說了同一句話:「妳不是台北人喔?!」當場,不太知道如何應答,只好微笑以對。
心裡倒是想著:台北人有什麼特質嗎?我又有什麼地方不像台北人呢?是比較鄉土還是比較有親和力?

當南部人這麼談論台北人的時候,言下之意,對於如此繁華的城市,似乎有些許的不滿。但說實在,住在台北的,說不定超過一半都是外來人口。
而住慣了台北,來到台南之後,也因為要把這裡當作第二個故鄉,便格外觀察起這個城市的風貌。
從以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適合養老跟吃喝玩樂的地方。
放眼所見,都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店家,看不到台北的商用大樓跟無數的企業行號。
住家也多了透天厝,這是寸土寸金的台北,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相對地,工作機會少了很多。我幾乎覺得,多半的人大概都要出來開業,即使是街角的冷飲店,也是生存之道。
當然,物價便宜些。吃的部分,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類似的價錢,份量多了許多。不過像是休閒娛樂或教育費用,收費就少了。
這可能是比較容易生活的地方,但也看到,幾乎以觀光、日常生活的消費,做為一個城市的經濟脈動。


金錢是區分南北差異的項目嗎?或者,該說是資源、權力的分配呢?

其實我一開始的感觸是:我們多麼容易用一些項目跟刻板印象來區分別人。
初次見面,我們用國籍、膚色、性別、口音、家鄉等容易二分的項目,來認識對方。
昔日對於生長在台北,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但到了南部,有了比較,也被別人比較,好像就換上不同的身份。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跟生命歷程,也有各自的特質跟專長。歸類固然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但也許也失去了真正瞭解彼此的機會。
尤其我特別感受到,族群意識將會如何分化、破壞這個島嶼。

社會學家說,人之所以形成團體,是為了加強個人的認同跟歸屬感。也因此,對於不是團體內的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排外的效應。也為了區分團體內外,需要界定一些名目。為了保護團體,不屬於團體的人或價值,就會被冠上負面的名義。

台灣只是一個小島,一個需要與國際接軌卻又在國際上身份不明的地方。
但光是南北兩地,就有細碎對立的聲音。
為了界定證明自己,而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識,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我確實不知道,生長在台北,說自己是台北人,該值得驕傲或感到抱歉。
如果不是因為在南部,我大概也不用提到這件事。
只是覺得,對於真正認識跟判定一個人,還有很多方法跟管道。
當卸下這些身份的認同,自己又是誰呢?
當不再用歸類簡化的方式,是否更能夠看到靈魂的容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