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Una親自帶領的生命故事書團體,
要於暑假開課囉!
內容跟線上團體有些不同,
會運用線上團體無法進行的活動與媒材喔!
歡迎已經參與線上活動,
或對製作自己的生命故事書有興趣的夥伴,
一同來體驗與創做自己的生命故事書!
課程訊息請點選
台北場(7/25):http://www.wretch.cc/blog/yschou/8915872
台中場(8/2):http://www.wretch.cc/blog/yschou/8923224
透過繪圖、剪貼、文字創作等各種方式,
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書的目錄,
你就是生命最好的作者,
用手工遊戲、心靈成長的歷程,
做出一本自己的生命故事書!
這是一個需要報名的、免費的、線上團體。
我會將每一次活動的內容,以密碼保護的方式發表文章。
願意參與的人,
需要在團體中或團體結束後,
於自己的網誌上發表一篇相關的文章,
作為參與的心得分享。
想參加嗎?
不需要會畫畫或任何藝文的背景,
只要有一點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上網瀏覽,實地操作與體驗!
要參加的伙伴們,
請在文後留下你的網址或mail,
我會告知文章的密碼!
一起來創作、遊戲、做一本自己的生命故事書吧!!
關於這裡
目前分類:「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成長團體 (7)
- Jun 13 Sat 2009 22:02
「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心靈成長團體,線上報名
- Jun 21 Sat 2008 08:51
做一本自己的手工書
昨天在同事的指導下,終於完成自己的第一本手工書。
重點是,手工書的內容也是自己撰寫的心血結晶。
因為「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團體的開花結果,我將團體的內容化為文字,成為一本小書,期待可以出版。
只是沒有特別尋訪出版社,倒是考慮過自費出版。找了相關的訊息,原本還想商請瓶子來畫插圖,甚至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與印刷廠的老闆討論。結果發現,想要做得精緻,每本書的成本過高。
於是,我開始動起自己做手工書的念頭。
參考一些網站與書籍,不禁被手工書的精緻獨特所吸引,也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學問與創意。
只是忙於心靈成長的學習後,這個夢想就暫時擱在一旁。
直到同事因為參加藝術治療的課程,完成自己的精裝手工書之後,我的想望又開始蠢蠢欲動。
約好製作的時間,我特地把平日蒐集的材料跟之前學拼布時買的工具,準備妥當。
因為想以自己的創作當作內文,所以第一個難關就是:列印版面的配置。
決定以A4紙的一半作為書的大小後,再參考原本內文的頁數,算了老半天,考慮幾張為一台,還特地把列印的頁碼分配標示清楚。先在電腦上排版之後,總共試了三次,印錯一次,才順利地完成。
如果只是單純地製作空白內頁,倒是沒有這樣的煩惱。
只要先決定書的大小、頁數,多少張數為一台就可以了。
再來,因為是線裝書,先決定書眼的數量、打洞、再穿線。感覺線裝比膠裝多了幾絲獨特的風味呢!
因為想做精裝本,把厚紙板與鋪棉裁成跟內文一樣的大小,再多裁一條書背,並剪一塊比書更大的布(封面的材料可自行變化)。按照順序,依次黏上。
在這裡我做了一個小變化,就是在厚紙板上先貼上書的名字與作者介紹,在封面處開一個洞,就是一種封面的設計了。
另外,還加了一條小緞帶當作書籤。
最後,再黏上內頁及蝴蝶頁,就完成從裡到外,都是自己創作的手工書了。
雖然第一次的嘗試不免有改進的空間,翻閱著自己的成品,還是不免感到心中的雀躍與讚賞。
我想,手工書製作的精美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透過完全手作的方式,呈現「做一本自己的故事書」這樣的內涵,實在格外有意義。
參加過「許一本自己的生命故事書」線上團體的伙伴,不妨也來嘗試做一本自己的手工書囉!而內容,當然就是自己的生命歷程啦!
精裝手工書製作流程
1.以1/4 A4紙為書的大小為例,先把紙裁好,6張為一台,即線裝一疊紙的數量。
2.在一台紙的內頁,依序打4個小洞,即為書眼。第1針在第2眼,從6張紙的背面入針,從內頁出針。再穿進第3眼,由第4眼出針。再由第3眼入針,第2眼出針。依序完成,最後可讓針穿過拉緊的線,再打結,較不會鬆脫。完成後,將所有的台數膠裝,即成為一本內頁(其實就是一本書)。
3.決定封面的材料,也可選擇是否要增加一層鋪棉(如果封面是布的材質)。
4.將厚紙板裁成1/4 A4紙的大小,另外再裁一條書背。封面要略大過這三張厚紙板。依序黏好後,要把多的封面折回,此時,可加裝蝴蝶頁。
5.最後,再將內頁黏在書背上,把蝴蝶頁的另一面黏好,折出書溝,就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手工書囉!
備註:
1.書的台數可分為「印刷台」和「裝訂台」兩種,就印刷上來看一般是一張全紙折成一台,比較常見的一台頁數是16頁和32頁。若從裝訂上來看,每一裝訂座就可算是一台,至於一台有幾頁,要看紙張的厚度、折數的限制,還有編輯的規劃而定。簡單的說:一台就是構成一本書中的一疊紙,可以從書的裝訂邊大約看出。(出自yahoo知識)
2.手工書製作參考網站:
手工書設計與製作
王淑芬手工書
- Dec 31 Mon 2007 08:25
從虛擬到實境:故事書團體分享
回想起來,光是線上團體成員的參與,就令我十分感動。也發現,即使沒有親自見面,事後彼此文字與圖像的分享,依舊能夠觸動到生命的花火。
至於親自的帶領,更是將腦中所構思的,那虛擬的場景,化為實際的進行。特別在每一次團體前,我布置場地、準備繪圖工具,先播放輕柔的音樂,營造一個舒適放鬆的空間時,更有踏實的感覺。
也因為是實際的團體帶領,我可以跟成員分享OH卡、遊藝卡、漣漪卡等等,也可以設計互動暖身的活動,更讓成員感受團體的創作,進行當下的分享。
結束後的回饋,也都再次激勵我。
例如:
而成員也發現,每週的聚集,雖然時間不長,卻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也感嘆,無論是學生或老師,在繁忙的課業與工作步調下,鮮少有透氣空白的時間。
此外,有趣的是,無論在學生或教師的藝術療育團體,發現大家對於「自由創作」,不太放得開,好似許久沒有接收過「隨你的意」、「怎麼做都很好」、「你喜歡最重要」的指令與訊息。所以,不經意地需要與我確認:可以反過來畫嗎?可以這樣做嗎?
「當然可以。」我總是這麼說,「因為這是你的故事書,是你的生命歷程,你才是真正的作者。」
不過,青少年還是比成人更容易開始玩耍,所以,分享一些學生的作品。從他們的故事書中,我發現每一個生命的獨特與美麗。
(感謝參與的成員願意分享作品,請勿任意引用)
- Aug 30 Thu 2007 16:28
上課之前,準備材料趣!
團體所需的材料:
1.一張半開的淡色書面紙。你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紙材,例如:彩紋紙、粉彩紙、丹迪紙等等,但請選擇較淡的顏色。
買好之後,請按照下列的步驟,做出故事書的雛形。如果是第一次製作,可以先用較小的紙張試做一次。

①先將書面紙上下對折,再左右折兩折。打開之後,會有八個區塊。再用剪刀沿著上圖的紅色虛線剪開。
②剪開後,會有一個開口笑。以圖中心為頂點,將上下對折順勢拉開,會成為圖2的樣子。
③再將中間的開口往中間推擠,就可以形成四個頁面。折起來之後,就會成為圖3,也就是一本故事書的雛形。這本書有6頁,請先在書的中心處,用白膠或釘書機裝訂中線(感謝惠子的提醒),再用剪刀把內頁的連結處(共四處)剪開,就會成為14頁的書。
2.彩繪的材料,如:彩色筆、蠟筆、色鉛筆、粉彩筆、水彩、廣告顏料等等。你可以運用現有的材料,基本上以前三種為主。你可以先找個時間,運用不同的材料在畫紙上塗塗看,感覺一下不同的材料所給你的感受。
以我來說,我比較喜歡用蠟筆,因為會有暈開跟調和的效果。比較不擅長水彩,也不喜歡用彩色筆。
建議你先從自己較熟悉的繪圖工具開始,熟悉作法之後,再嘗試不同的媒材。
3.色紙、過期的雜誌或報紙數份、剪刀、膠水。
如果沒有雜誌,有空也可以去誠品逛一逛,蒐集琳瑯滿目的宣傳單。
4.跟自己有關的紀念物。
因為主題是自己的生命故事書,所以舉凡照片、信件,任何有意義、紀念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當作參考。
5.讓你有感覺的圖案。
任何你喜歡或帶給你特別感受的圖案,都可以是蒐集的對象。
6.令你放鬆的音樂。
最好是輕音樂,可以讓你在製作創作的過程中,有音樂的陪伴。
推薦:
①凱文柯恩(Kevin Kern)的「綠鋼琴」,唱片行跟書店都可以買的到,以及他的相關專輯。
②班得瑞樂團(BANDARI)的任一專輯,應該也算不錯的選擇。
③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的專輯,也可以考慮。
7.決定一個時間與地點。
每一次的內容原則上至少需要三十分鐘的時間,最好在一個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進行。
課程大綱:
1.目錄:我的生命線
2.作者簡介:我是誰
3.生命經驗(一):自由塗鴉
4.生命經驗(二):自由書寫
5.生命經驗(三):故事你我他
6.曼陀羅
7.夢想藍圖
8.封面、封底
先分享我自己的完成品,因為只做了6頁,少了中間生命經驗的部分。




請伙伴們開始蒐集材料囉!可以在過程中慢慢蒐集累積。
預計七月中、下旬,開始上課,屆時的內容將以密碼保護,密碼已傳給大家囉(網誌的留言版)!!
- Aug 10 Fri 2007 15:11
生命線延伸活動:我的生命項鍊
「我的生命線」繪製的如何了呢?
相信每個人故事書的目錄,一定都十分特別。
昨天下午,我運用生命線的設計,帶領即將升上高三的學生們,進行另一場活動:製作我的生命項鍊。
三個小時的課程,因為是第一次實際操作,難免有些擔心。沒想到,當每個人畫完生命線,開始運用不同的媒材來製作自己的生命項鍊時,居然有點欲罷不能。
做完後,每個人戴著自己的生命項鍊,回到大團體,一一分享。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是如此地獨特,也許有些相似,有些卻又迥然不同。但在一一的陳述與命名的過程當中,都展現生命的活力與能量。大夥一起笑,也一起哭,連我都萬分地感動!
感動於每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感動於透過藝術療育的方式,確實帶來心靈的轉化與體悟。


這是製作給學生看的範本。
想跟你們分享這個活動,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製作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項鍊。
比較複雜的是,材料的準備。
但有興趣的話,可以慢慢地蒐集,也是一種有趣的過程吧!
先介紹我為學生準備的材料:
各種顏色的毛線、緞帶、尼龍繩、魔帶,麻繩、紙藤,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原則上,這一類的材料是為了製作項鍊的主體。
各種顏色的毛根、金蔥毛根、黏土、色紙、皺紋紙、剪刀、雙面膠、紙膠、透明膠帶,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因為這一類的材料是為了製作項鍊上的各種物品。
進行的過程為:
1.找個不受干擾的地方,放鬆、冥想,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畫出自己的生命線。已經畫好的人,就可以運用同一份。
2.觀看每一種材料,感覺每一種材料帶給你的不同感受。
3.觀看自己的生命線,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想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現,而可以製作出項鍊的主體。也許是用麻繩與毛線交織而成的項鍊,也許每一段都運用不同的材料。
4.製作完一圈項鍊之後,可以在生命線當中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事件或人物,製作成項鍊上面的物品,也許是一顆黏土的愛心,也許是用毛根隨意折出的象徵物。
5.重要的是製作的歷程,用另一種方式,具體地呈現你的生命線。因此,每一個歷程階段都有他的意義,每一個物品也都有你經歷過的感情。
其實,創作的方式有好多種啊!
透過不同的方法與材料,都可以帶來心靈的淨化與領悟。
記得,無關美醜,無關對錯。
而有趣的是,製作的時候期待自己做得漂亮,卻又有點力不從心之際,不就像我們的人生?期待完美,卻總難盡如人意。唯有接受自己的原貌,接受生命當中的起伏,才會看到當中的美麗!!
- Aug 01 Wed 2007 11:46
「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成長團體,歡迎連結

首先,要感謝大家熱烈地參與「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線上成長團體。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嶄新而有趣的方式。
其實就是很希望能夠把心靈的成長歷程,與大家分享,也期待有一天,有一個實質的場地,能夠親自帶領。
也謝謝Andy Liu在網誌上的推薦,還設計了美美的刊頭喔!歡迎大家可以連結!
有後續參加的伙伴們,如果沒有收到密碼,請再告訴我!
過程中有任何想說的,也歡迎分享!
活動結束後,請記得在自己的網誌上,發表一篇相關的文章。不見得要作品的呈現,只要文字、心情的表達就可以了。如果沒有網誌的伙伴,也歡迎留下你的隻字片語,好讓分享的馨香能夠持續地燃燒。
- Jul 21 Sat 2007 11:59
引用~以藝術養生:團體的限制
歡迎對藝術療育及「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團體有興趣的伙伴
事先閱讀。
究竟什麼是藝術治療?跟純粹的藝術有什麼不同?
究竟藝術療育有什麼作用?
或者,我們暫且不以治療為主題,
單純地來享受塗鴉、創作、成為自己的過程。
因為這個團體主要是分享如何做一本自己的生命故事書,
當中雖然會運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
但比較像是成員在自己可以的時間與空間裡面,
DIY地參與與創作。
所以,我大抵無法給予即時的回饋。
如果是身心狀況較脆弱的朋友(可參考本文最後一段),
請尋求專業的協助!
但我很樂意,
雖然沒有固定的場地與時間,
使我們相聚在一起,
如果當中有任何的困惑或疑問,
我都願意傾聽!!
引用:以藝術養生--我們都是老鷹,只是忘記如何飛翔
藝術治療師 許家綾
誰需要藝術?誰來創作?
跟大多數人一樣,我也不覺得自己的生命會跟藝術有關係。
從小學三四年級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受過任何美術老師的稱許。國中與高中,我也從來不覺得自己該是個會畫畫、能創作的人,因為我永遠沒辦法畫得像,永遠都是比例空間歪斜。成為藝術家,更是從未在我的腦海中想過。就像音樂、舞蹈,畫畫等等藝術,在我心中,這是必須依靠天份、加上從小無數的練習栽培,才可能成就的路。
一般人的印象中,會提筆畫畫的人,除了要交美術作業的學生,就是以藝術為職業的藝術家。對於既不當學生、也不以藝術為業的一般人,我們為什麼要創作?有什麼理由要創作?
不要忘記的是,遠在藝術治療這個學門出現之前,在洪荒遠古時代,各地的古文明都不約而同地以各種藝術形式,來滿足各種心理需求。那時,藝術家還不是一個職業,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兩萬五千年前法國Lascaux的原始洞穴之中,可以看到人們在岩壁上畫下的各種動物圖像。非洲部落中的巫醫,以圖畫去除邪惡、治療疾病。北美西南部的原住民納瓦和族(Navajo) 女性,在廣闊天地之間,以樹枝架起為織機,一同祈禱、拈毛線、編織,她們將晚霞的顏色織入毯中,也相信每張織毯,都投注了自身的靈魂。西藏的曼陀羅沙畫,從一粒沙開始創造一個大千世界,完成之後再將之毀壞,藉著這樣的練習提醒著人生無常的本質。台灣東港的王船祭典,居民投入無數時間、精力、創造精雕細琢的王船。在最後燒王船的熊熊烈火之中,以海維生、看天吃飯的人們,祈求災厄遠離、平安降臨。
還有兒童,只要給他一隻筆,甚至連紙張都不需要,小孩馬上就會隨心所欲地塗鴉起來、桌子、椅子、潔白的牆壁、身體可及之處,就是創作可及之處。
在工業化之前,因為物質的相對貧乏,因為需要,所以許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賴著手工創造。縫製衣服。想起小時候,媽媽們會一起帶著我們搓湯圓,紅色、白色,搓成大大小小的湯圓。老師也教我們用各種回收紙張折青蛙、與哥哥妹妹和鄰居砍竹子作元宵節探險用的火把。爸爸教我們用瓶蓋穿棉線作一種在急速旋轉時會發出嗚烏聲響的玩具。在一條常常氾濫成災、讓大人頭痛的小溪邊,卻是小孩的天堂。我們拿泥巴作土球、蓋隧道、隨心所欲創造一切。同伴的身體就是最好的馬背,彎下腰來,就能奔馳跳躍。
這些感覺身體、動手創造的經驗,結合了體力與腦力,整合了身體與心靈;不僅滿足的生活上的需要,使人得到將想像化為現實的成就感、也創造了情感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創造。連該是天生的藝術家的兒童,也失去的奔馳想像、動手創作的機會。今天我們的孩子很少與自然、土地接觸,也失去了經驗身體各種感官的機會。為了怕輸在起跑點上,上各種各樣名目的才藝班之外,回家就是看電視、打電動。他們的玩具是玩具公司請專人設計好,令人嘆為觀止、更加精巧的玩具。但玩了一下之後,馬上失去新鮮感,於是愛孩子的父母,只好不斷用錢買新玩具。
忽然有一天,發現孩子的學習能力不佳、缺乏動機、創造力缺缺、知覺動作協調出現問題。是啊,他們的生活不斷被精巧的物質餵養填鴉,卻有沒有什麼經驗讓他們去感覺自己的身體,去跑跑跳跳,去天馬行空的想像,去動手創造。幸或是不幸,原本該自然而然藉由各種創造活動於來整合的體力與腦力,於是只好移交給醫院的專業治療師。
當最敏感的兒童與青少年普遍不健康時,也往往反映出我們的社會生病了。當我們不再創造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心靈迷失的時候。消費取代了創造,不斷地消費,一窩蜂地消費,卻無法滿足心靈的空虛與枯竭感。
這樣的景況是哪裡出問題了?
憂鬱如影隨形,心靈如何解脫?
近幾年來,養生的概念一直不斷被提起。的確,在這個、臭氧層破洞、全球暖化、紫外線上升、空氣污染、水源不潔、食物致癌的時代,我們怎能不更加關注身體的滋養?然而,戰爭頻傳、社會事件頻傳、貧富差距加巨、經濟惡化、價值觀混亂、電子虛擬化、媒體惡質轟炸、政治貪污腐化、我們心默默地承擔這所有的一切,難道我們的心靈不需要養生嗎?
活在這個時代,如果不有那麼一點憂鬱、空虛、不那麼一點暴躁、憤怒和反社會,那恐怕是有一點不「正常」。而在這個時代,身為父母,如果親子之間沒有價值觀的歧異,那恐怕也有點匪夷所思。
有信仰的,祈求神明、上帝的慰藉,相信更高的力量。拜拜、禱告、收驚、起乩、排排紫微、看看星座、算算塔羅,偶一為之,是人人都可以負擔的起的心理治療。再不就找找親戚朋友,吐吐苦水,也算是紓解了。可也擔心人家生活也夠沉重了,講太多壞了人家心情,或是兩人一起陷入憂鬱的深淵。不然,喝點酒、搖頭跳舞、狂唱KTV,或是刷卡血拼,發洩一下、暫時逃避一下,隔天在繼續出發。
再嚴重一點,長期情緒低落、失眠、焦慮,總算克服心中的百般不安和不願,冒著被看作瘋子的險,到了精神科去掛個門診。拜全民健保之賜,所謂醫生雖然完全不像電影裡,會跟你進行出神入化、溯及童年經驗的深度談話,但總算拿個藥吃吃,看看拜生物醫學之偉大發明,用小藥丸改變一下腦中的化學平衡,看活著會不會舒坦一點。吃了藥有效也好,但總是不安地想難道要一輩子吃下去?有時自己也知道是心結打不開,藥怎麼吃還是不見改善。喔,那要進行深度談話的心理諮商或是治療,要去哪裡找到可以信賴的人呢?總是覺得找個陌生人講內心話,也不知道如何個講起才好,還有一次將至少將進千元的的晤談費,又不是一次就好。景氣這樣壞,荷包在縮水,這花下去也是一筆負擔,又不知道會不會「好」?
這是一般人.面臨心理問題的現實困境。
以藝術養生--寧靜而強大的內在革命
我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還有沒有其他滋養心靈的方式?我們學習心靈『養生』,降低需要『治療』的機會。
有沒有一種滋養心靈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在這個最好又最壞的時代裡,隨心所欲地整理、表達、抒發心中的一切感受?可以讓心中無法言說,悶在胸口的複雜糾葛情緒有一個出口?可有沒有可能將自己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轉化為眼睛可見,真實動人的美?
不論貧者富者,人人都可以享有。只要能夠呼吸,只要有心,隨時都可以滋養自己。
能不能有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探索自己面臨的生命挑戰,去發覺自己內在俱足的智慧?不需要急著給建議和解答,而可以慢慢地經驗當下。在這個探索的旅程中,相信自己能夠在時機成熟時,得到需要的領悟和答案。能不能有一種辦法,讓自己重拾力量,相信明天還有希望?
能不能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暫時卸下層層盔甲,讓心變得柔軟?那裡沒有對錯?沒有美醜?可以馳騁想像,可以不講道理、可以盡情遊戲。那裡不打分數、沒有比較、沒有批判,可以讓疲倦的心只是靜靜休息。可以安慰受傷受挫的心,可以一個人靜靜的讓眼淚滑落流淚,擁抱自己的悲傷;卻又能看著傷口,好好地包紮起來,重新站起來。
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搭起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橋樑,可以慢下來,先不下結論,可以真正看見彼此的心,讓了解成為可能。了解能夠萌芽,尊重於是生根,愛就茁壯了。
這個方法是藝術。
以藝術養生。
以藝術進行一場寧靜又力量強大的內在革命,讓藝術的美與真誠滋養生命、照護心靈。
「地方」,可以是美術館的長椅、是畫室、是一張小小的書桌、客廳裡的餐桌、公園裡的草地、巴掌大的筆記本,或是一個無邊無際、無限可能的內在想像世界。任何一個你覺得自在、安全的角落。
「時間」,可以是每個週末一小時的動手創作時間、十分鐘的空檔、坐在公車捷運上的通勤時間、可以是看到一片轉紅的落葉,看到孩子的笑臉,
當投入創作時、當美的感覺發生,是超越時空的。彷彿剎那間凝結了。
創作的成品可以是一幅原子筆的隨手速寫、一幅讓你深深觸動的照片、一片抓住你目光的落葉、一條表現秋天心情圍巾、一張給朋友的生日卡、與孩子一同創作的黏土玩偶、或是一張自己釘的桌子。
創作是人的本能~我們都是老鷹,只是忘記如何飛翔。
我們都是老鷹,只是忘記如何飛翔。順著氣流,翱翔於天地之間。老鷹飛翔的目的是什麼?飛翔本身就是目的、經驗每個當下與氣流互動的美、飛翔滋潤了生命,感受到一種超越時間空間的自由。
自由翱翔於想像與夢想的內在世界,而動手創作是我們與外在世界聯結,讓靈魂著陸的方式。
想像,是通往內在心靈的鑰匙;而創造,是一切成長的泉源。生命成長的關鍵是:不斷地想像、不斷創造新的自己。藝術創作結合了想像與創造、渾沌與秩序、已知與未知,是最接近生命存在情境的一種活動。
以藝術養生,將開啟一場寧靜而強大的心靈革命。
當我們的心靈變得柔軟、能夠呼吸、歌唱,能夠愛,
我們的世界會不同。
藝術養生V.S藝術治療
人類心靈的千變萬化與纖細脆弱,藝術治療師,受過心理與藝術的訓練,加上無數的臨床工作經驗以及督導。藝術養生人人能做,而藝術治療,則需要受過完整理論與臨床經驗的藝術治療師。何時需要藝術養生,何時需要藝術治療呢?這就像感冒了,輕微時、抵抗力好的人也許可以多休息、多喝水,自行調養,就可以痊癒,但是嚴重時,或是抵抗力較差的幼兒或年長者,就需要進速就醫。一般人可以藉由藝術創作自我探索,滋養生命,但是若是患有精神心理疾病、有創傷經驗、或是遭遇重大變故,心靈脆弱的人,就建議尋求專業的藝術治療師一同工作。
(本文原刊登於行天宮通訊 133期,經作者同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