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力 WALL‧E

導  演:
【海底總動員】安德魯.斯坦頓(Andrew Stanton)
發行製作:迪士尼‧皮克斯
故事大綱:
這部動畫描述好幾百年以後,地球的垃圾堆積如山,污染嚴重,人類紛紛移居到外太空居住。
有一天人類決定派打掃機器人瓦力到地球打掃環境,希望有一天環境變好之後,人類能夠再回來地球定居。瓦力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掃,晚上則居住在一個鐵皮貨櫃中,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從垃圾堆中發現各種奇特的物品,當作自己的收藏。
後來人類派了另一位女性機器人來查看整個清理的狀況,這位專家就好比機器人中的名模一般,外型有如最時尚的i-pod,閃閃動人,而純樸的瓦力當然也對她相當的傾心,迫不及待要把自己的好康收藏與她分享…



陪著孩子看電影『瓦力』的中文版,剛開始倒是驚訝於,在主角都是機器人,幾乎沒甚麼對白的情況下,劇情要如何吸引人呢?
但隨著情節的開展,透過劇中機器人瓦力與伊芙細微的動作、表情,讓觀眾讀懂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將機器擬人化,幾乎是這類以未來高科技時代為背景的電影,相似的手法。從先前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等,身為主角的機器人往往都能有類似人類的感受、情緒與思考的能力。
正因為這樣的能力,突顯出人類與機器的不同。
有趣的是,人類憑著自己的智慧創造出機器人等科技產物,又試圖讓這些機器能夠具備人性化的功能。而電影就在機器不斷進化的演變中,找到探討人性矛盾的空間。


先不談這部動畫的環保訴求。
看完後,觸動我的其實就是人與機器的對話。特別在這部影片中,相較於片中的人類:完全靠高科技來維持生活、吃一樣的便利食物、穿一樣的衣服、身體因為缺乏勞動而臃腫,接受同樣的指令教育,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與機器人沒甚麼分別;反倒是主角瓦力與伊芙的互動更像「人」,更有人味,也更能感動人心。
而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是否不再像人,反倒成為機器呢?
每天過相似的生活,享受科技的便利,依循重複的模式,努力成為一樣的人。
身體僵硬,情緒冷漠,心,也不再有跳動的熱情。

因應科技文明的發展,為了追求更快速、更便利的生活,人類創造了機器,卻落入被機器追趕的惡性循環。
好還要更好,快還要更快,手機要換最新款式的,電腦要具備最新功能的。而為了維持更時尚的生活,要更努力地賺錢,更用力地使用自己的身體頭腦,更不知不覺地破壞生存的環境。
這就是我們以為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嗎?
為了生存,其實應該說是為了爭奪最好的,為了各式廣告所描繪的理想,為了提高社會的生產消費能力,我們努力追求,完美。
但完美是一種迷思,一種幻象。
所以再如何精密的電腦、再如何設計完備的機器人,最後都是人類抵抗的對象。
正如這部影片後半段的情節。

而透過機器人與人類角色的差異,再拉回被汙染以至於無法居住的地球,那僅靠土地、光合作用就能生長的綠芽,與成堆人類製造出來的垃圾,又是另一種強烈的對比。
問題不只在於拯救地球的行動力,而是我們生活模式背後的價值觀與思維。
是強奪還是合作?是共生還是獨霸?是謙卑還是唯我獨尊?
是相信我們都是一體或者與自我失去聯結?
是害怕缺乏還是相信豐富?
是為了突顯自我還是貢獻一己之力?
是機器‧人?還是真真實實的人?
 
如果能夠從心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就能看到即便是高科技簡潔設計的機器人伊芙,還是可以透過人類共通的表情符號,傳達訊息。所以不分國籍語言,即使少了表面溝通的工具,我們的心,知道,亙古恆存於大地的秘密。
是什麼讓生命成長?是什麼可以滋養生命?又是什麼讓我們感動流淚?
那才是瓦力之所以動人可愛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