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靈圖卡遊藝格】
在工作坊中,對於初次接觸牌卡的夥伴,我都會開玩笑地問:什麼樣的人最會使用這種工具?
答案是:最會牽拖(請用台語發音)的人。
用比較學術的說法是,最有想像力、創造力的人。
也就是當你不拘泥在所謂正確的解牌,把牌卡當作助人的對話媒材,除了知道原本的牌義,還能跳出一般的框架,從圖像或文字找到更多的線索訊息,那麼,也就可以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與解答。

當然一開始,還是需要按部就班的學習,至少要先熟悉一套牌卡。
接著,透過更多的練習與經驗,透過更多在當下的放鬆與覺察,就可以開始變化使用的方式,讓牌卡更靈活地成為你的助手。

也可以透過跟自己的對話來加強這樣的歷程。
而在自我的運用上,可以加入時間的元素。
也就是讓牌卡的訊息留在你心底,也許當下無法產生更多的聯想,畢竟自己解牌難免有一些盲點,但經過一段時日,就像一顆種子,隨著節氣發芽開花,牌卡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內涵,指引你發現不同的出路。

以我最近的例子來說。
我為自己開課的工作坊抽牌。
將療心卡的滋養組與陰影組混合抽卡,分別抽到滋養組的「感性」、「耐心」與「獨處」。
乍看之下,我比較了解「耐心」這張牌。
我的解讀是,不用擔心報名狀況,要有耐心地等候,時間到了,自然會有成果。
但另外兩張,一開始,我其實不太明白。
我對「感性」的解讀是,是否要用更感性的方式來推廣?
不過說實在,我其實也不懂招生,就是一步一步地把大致該做的完成:確定主題、時間、內容、報名表,其他的,並沒有多做太多。
後來,我把這一張跟「獨處」一起解讀,其實,我只要做自己就好,跟自己有更多的相處,更溫柔地對待自己,持續寫文章與分享。若以招生來說,自然就會吸引共同上課的夥伴吧!
但過幾天,我對「獨處」又有別的詮釋。
對我來說,自立自強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陰影。所以,獨處是否也反映了另一面,就是我需要更多與人的連結。
而同樣地,「感性」這一張其實也可以對應到「理性」這一張。
重點不在於結果或正確的答案,而是探索與發現的旅程。

所以,在自我的練習中,無需要在抽牌的這一刻就解讀清楚,而是讓牌卡陪伴著你,慢慢地消化吸收。
拓展牌義與圖像的廣度,深化文字與圖像的深度,像編織一張心靈的網,聯想再聯想,牽拖再牽拖,盡量打開你心靈的視野,張開飛翔作夢的羽翼。

換個角度說,當我們抽牌時,可能處在某種困境,渴望指引。
越能夠拓展深化牌卡帶給我們的訊息,也就是在打破我們原先看待問題的框架與角度,自然就能夠發現出路與解答。



此文同步發表於[水映自然]共筆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eartcard 的頭像
    heartcard

    心靈牌卡遊藝趣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