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牌卡教學課程中,曾跟學員討論到:是否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抽牌?什麼樣的問題並不需要用到牌卡呢?
簡單來說:一種是慢慢問就還是會有答案的問題。另一種是現實中就有很多答案的問題。
比如:我想出國玩,需要抽牌卡嗎?可能先去找旅行社會比較快。或者:我要買房子,需要抽牌卡嗎?一樣也可以先查詢相關資料,找仲介,直接去看房子等等。
當然,有可能是現實中遇到困境,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或處理,這個時候,就很適合來使用牌卡。
比如:我想自助旅行,也找了很多資料,但在某些細節被卡住了,或者明明是好事,卻有一些莫名的擔憂,都可以透過牌卡來找到方向,撥雲見日。
或者,我需要從幾間房子來做選擇,也可以運用牌卡來幫助自己釐清與探索。
其實,換個角度說,一般人在生活中的困擾,有一種就是對未知的疑惑。因為還沒發生,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因為想要選擇更好更安全的,所以不免企圖透過牌卡來找尋答案。
這就類似占卜。
當然,另一種我常使用的,是把牌卡作為映照內心的明鏡。比較是在個案有心理上的困擾時使用,也試圖藉由對話的歷程來轉化內在的狀態。但當然,內在的困擾往往有外在事件的影響。
無論如何,若說牌卡是一面鏡子,那另一面鏡子其實就是現實世界,且是可以被看見,被知道,被經驗的,甚至會有一些較客觀的資訊。
從澄清問題開始,其實都可以先去了解現實中發生了什麼,有沒有什麼已經確定或可查明的事情。
比如旅行,就一定有很多旅遊資料或他人的經驗或該旅遊地的相關規定,這些,並不需要透過牌卡來了解。
某部分,這些資訊的搜集,也幫助我們更清楚個案準備到哪裡,或真正的困擾是什麼。
例如:假設想探索是否要換工作,那麼,究竟個案在職業轉換的歷程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呢?他只是考慮抱怨?還是真的開始搜尋可能的機會?還是已經投履歷或甚至面試過?還是在兩種新工作中不知如何決定?且換工作在現實中的影響跟考量是什麼?
這些澄清會幫助解牌者或助人者確立一個適合的好問題。
好問題確定後,再來抽牌,解牌與對話,都會更容易找到核心的答案。
但,解牌之後,可以怎麼做?做了之後又發生了什麼?這其實都跟現實世界有關。
當然,若比較屬於個案內在的困擾,可以透過療癒等各種方式來轉化內在的畫面、想法、感受。也許不見得是現實中發生了什麼,但調整過後,一定會在現實中產生不一樣的行動或影響。
若比較屬於占卜式的問題,更需要透過現實來印證或確認。
或即便是占卜式的問題,其實還是當事人自己決定採用哪一種方案,決定了方向之後,更需要去留意現實的回應。
現實生活,會以很明確的方式顯示答案。
例如:也許抽牌的結果是A棟房子比較好,但也要個案真的決定要買這棟房子。且決定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現實的程序,例如跟賣方的議價,銀行貸款,裝修,搬家等等等。而決定之後,就是要在現實中行動。但每一個行動,其實都會得到現實的回應。也就是,順不順,通不通,可行不可行。
有時候在現實中會遇到瓶頸,這時候,要不要繼續這樣做?還是要再來抽牌?或者也可以重新詮釋當初抽到的牌,其中的核心都在於個案本身。
牌卡只是參考工具,個案還是可以有所選擇。
就好比,抽到不好的牌,若不能改變,那又有什麼用呢?或者抽到好的牌,也總要自己在現實中去把握。
牌卡可以很快地幫助我們看到內在的狀態,甚至是潛意識的訊息。
但真的要改變,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還是需要在現實中體驗與行動。
也許可以這麼比喻,現實就像一張張已經攤開的牌,攤開與否只是時機問題,但是否攤開這個面向,確實是個案的選擇。
所以,在還沒攤開之前,透過牌卡與對話,是在模擬與想像可能的狀態,或更清楚內在看不見釐不清的樣貌。
一旦內在清明,有所行動,現實就會有所回應,外在世界也得以開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