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繼續上催眠督導班,雖然是第三次上課,但依舊感覺到跟基礎班是非常地不同。
只有24位成員,每三人要一組,其中一人當個案,另外兩個人當教練,而Dr. Stephen Gilligan會在小組中帶領跟督導。
基本上,是很有挑戰性的。
話說,上完基礎班的隔日清晨,寫了一篇文章:從我的自卑談起。
到了督導班,很明顯地意識到,這是關於我跟這個團體的關係,而並非以學生的身分來說。
說實在,這幾年的工作,變動性很大,並不像待在一間學校或機構,每天跟固定的同事相處,培養或深或淺的情感。
當然,所謂同學就更沒有了。
所以,當不是講師的身分,又覺得同學是很厲害的情況,要如何互動呢?
但,另一個有趣的內心狀態其實應該說是,我不太喜歡無聊的社交。
應該說,想被人了解,但這麼短的時間,其實只能做表面的對話。
所以我看到,自己有一面想要一個人安安靜靜,但另一面,也渴望與人連結。
說這部分是因為,這樣的發現,其實是自己可以去穿越的,即便並非課堂中的收穫。
而說到課堂中進行的,有兩部分。
一部分是我發現,雖然不在台上,但越來越知道如果我是教練,要如何往下走,如何協助個案。
也更看到老師是如何巧妙地督導跟運用當場所有的資源。
更見證了之所以要用催眠的方式來進行,是何以會帶來轉化的效果。
另一部分是透過進行的每一個個案的歷程與生命故事。
就好像看到別人的傷,感受別人的痛,經驗別人的療癒。同時,反觀自己,即便故事不同,某些感受跟經驗卻是相似的。
如同,我們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可能對父母又愛又恨,我們可能很想做自己又害怕評價,我們可能很想愛人又害怕受傷。
而很有趣的是,在場的多半都是助人工作者,是想去幫助別人療癒傷口的。
但我真的看見,我們多半也是為了想要拯救自己的家庭,療癒自己家人的傷痛而走上助人之路。
但更有趣的是,當我們願意先療癒自己,才有更多的可能跟機會去幫助別人。
於是,即便是這樣的督導小組,台下的人卻都可以透過個案的歷程得到啟發與感動。
就像是,療癒自己,就是療癒全體。
無論童年如何,家庭如何,過往如何,身為成年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成功跟幸福負起責任。
因為我們真的可以,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