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得去年上藝術治療課程的時候,老師在教室內放置很多不同種類的創作素材。
除了水彩、蠟筆、色鉛筆,還有校園內撿來的樹葉、野花、小石頭;紙張的種類也很多,包括:一般的圖畫紙、雲彩紙、亮光紙、皺紋紙,以及成員帶來的各種雜誌。
在創作的過程中,選擇某種素材跟表達的方法,其實就已經反映了內心的某些景況。
例如:有些人可能害怕失控,那麼可能就比較不喜歡水彩之類的創作,因為水分的控制往往會影響成果。
當然,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跟分析。不過對當事者來說,去體驗那種選擇跟創作的過程,其實就已經是一種療育。

黏土,也是一種很好的素材。
可以任意捏塑、切割,不喜歡再重做。
有時候光是把玩手中的黏土,不做出什麼形狀,也可以平撫內心的煩躁。
無中生有的過程,更是一種創作。


原本我是打算帶女兒去上陶土課。不過她的年齡稍小,老師建議我自己上課,讓她在旁邊幫忙。
於是,我開始了每週一次的樹脂土課程。
十二堂課,2400元,是南部可愛的地方!
老師跟我同年,也有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先生又都是軍人,所以與其說是去上課,倒不如說:她是我在這個新環境認識的第一個朋友。
因為算是初級課程,所以要學習的內容是固定的。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這些卡通式的造型,有些成品還得花點心思想想擺放的位置,但對我來說,上課其實是為了有聊天的伙伴。一對一教學喔!
於是,從先生工作的狀況、小孩幼稚園的選擇,聊到最近新開的髮廊(為了慶祝開幕,星期一洗頭十元、星期二二十元,以此類推)、夜市的攤位等等,三姑六婆式的閒聊。
這是比完成作品,更令我開心的事情。

我還蠻喜歡手中把玩黏土的觸感,但我發現,我並不會特別喜歡完成某一項成品。
可能是因為成品都是堅硬的,除非有機會做成娃娃屋裡的配件。
對於老師工作坊裡的作品,無論是掛畫、時鐘,一些比較大型也兼具美感的作品,我無不欣賞,但那似乎吸引不了我創作的興趣。
真是有趣的發現!
果然,創作的素材、創作的過程跟創作的成果,都隱含著屬於個人的密碼與脈絡。
而我乃是享受,捏塑一畝友誼園地的快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