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完電影「斷背山」。
剛上映的時候,很想進電影院欣賞。
一來老公不愛看,二來自己也沒時間去看,就這麼擱著。
還沒看到電影,倒是看了不少相關的報導,關於導演李安及這部電影的種種。
一直很喜歡看李安的電影,雖然大部分看完,心裡總是感到沈重。
但不可諱言,自己很少是因為認導演來看影片的。即使還不到痴迷的程度,也無論國內外媒體大眾已經給予多少的肯定,基本上我也不認識本人,但真的感受到,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如何透過他執導的電影,如何透過他的言行舉動,傳遞出令人感動敬佩的光芒!

關於這部影片,就不再介紹了。倒是發現一個
網站,有相關的文章討論,不妨瀏覽。

看完之後,並非那種叫人滿心滿腹的感動,卻有股暖流縈繞在心頭。
是嘆息?是哀傷?或者是無奈、憐惜?
在這個民風開放、性別界線不再清楚的年代,這樣的故事,打動人心的是什麼呢?
或者正如劇中男主角所說:倘若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地點,會有另外的結局?
倘若現代人可以勇於追求自己所愛,我們為何還是能夠感受到那股禁忌的窒息?那種錯失所愛的傷痛?那份被生活困住、被禮教壓抑的挫折?
除非縱然物換星移、時代改變,我們卻依舊曾經感受經歷過類似的情緒。
關於愛,關於恐懼,關於死亡。
這些主題從來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
相較於愛,愛的反面是什麼呢?不記得哪位哲人曾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恐懼。
縱然同性戀的議題在這個故事的背景跟年代確實是不被世人接受的,但我懷疑,即使是現在,還是能夠感受到,那種對於「正常」、「不正常」,「被認同」、「不被認同」,「主流」、「非主流」的恐懼。
能夠與愛抗衡的力量,莫非就是恐懼?
害怕被別人排斥、嘲笑,甚至引來殺機。害怕不被認同,即使自己的身心有另一種聲音。
這是做為人的挑戰嗎?
因為所有的規則,一般可被接受的禮俗,無非是從小被教導到大的。孩子如何去選擇跟分辨,何者才是適合自己的?當然只有先接受,先社會化。總要歷經一番成長的過程,且真的慢慢認識自己是誰,真的經過一段再次的選擇與確認,捨棄昔日旁人的認定,重新加添自己的詮釋。
否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恐懼,背叛父母跟社會的眼光,將帶來多麼大的身心煎熬。
而因此,竟又維繫纏綿了二十年的愛,確實是叫人刻骨銘心。
甚至,因為死亡,又增添了她的美麗。


只是,太過沈重!
斷背山上與山下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失落,自己與別人生命重心的拉扯。

如果,主角是兩位女同性戀者,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她們可以每年兩、三次相約度假嗎?真希望看到李安來詮釋女性的角度。

真想勇敢去愛!
腦海中已經浮現一個問題:究竟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有什麼樣的人生?哪裡是我的斷背山?我又如何能夠到達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