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第一次聽到洪蘭教授的演講。
因為時間比較匆促,雖然比較多是配合投影片舉證跟舉例,仍然激發我對於大腦及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趣。

以下分享演講內容的摘錄重點。
1.大腦一生都會因應外界的需求改變神經的分配,可以說大腦仍然具有可塑性,尤其0~5歲,可以透過後天的經驗教育,增加神經連結的密度,確實會有聰明的表現。正因為功能可以重組,不常用的區域會被取代。在有限的空間分配之下,某個部分比較發達,自然會排擠其他的部分。例如:愛因斯坦就是屬於語言發展遲緩及閱讀障礙者,但相對地,他的空間感絕佳。
2.大腦抑制自己不要做錯的區域,就最新的研究,要到24歲才會成熟。而這個區域也會隨著年紀漸長而老化,因此老人容易嘮叨,因為無法抑制自己嘮叨的行為。對年長者來說,感覺勝過理智。所以跟老人互動時,無須爭辯,陽奉陰違是較實際的方法。
3.心情的好壞與健康是成正比的。國外有學者研究快樂的重要性。倘若更多正面的思考,建立快樂的神經迴路,其實就可以帶來正面的療效,並不需要回想過去、尋求源由。
4.教育其實不是上升的直線,而是波浪型的。有時候看似停止成長,卻不知道哪一天開竅了,就可以更上一層樓。
5.閱讀可以增加工作記憶的廣度,因為如中文的問題來自斷詞,以一個試題為例:中國的媒都是         。老師原本要考的是媒都在哪裡,學生斷詞有誤,把答案寫成:中國的媒,都是黑的。而閱讀正可以增加心理詞彙。
6.寧可相信大腦的本能、直覺、第六感。因為沒有被知覺感受到的訊息,有可能進入潛意識。
7.前腦受傷,人格就會改變。
8.沒有感情,無法做判斷。因為沒有感情,也就沒有所謂的喜好。可以說,感情與理智並非相互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因此,人在恐懼緊張的時候無法學習,因為血液都流到四肢,準備逃跑。
9.實驗跟研究證明,男女生的大腦天生就不同,舉凡情緒、語言的區域都有不同的表現。因此,像男生喜歡玩汽車,女生喜歡玩洋娃娃,並非後天的環境影響,而是有先天的因素。
10.有意義才會記得住,不需要急於讓幼稚園的孩子背誦或學習外語。因為以背誦來說,大人的效果反而比較好。而記憶力會在25歲之後下降。
11.孩童最好的教育就是遊戲與閱讀。透過遊戲,發展人際關係,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這都是主動學習,才會有好的效果。正如同速度與正確度其實跟創意與彈性成反比。
12.體罰雖然有效,後座力跟殺傷力卻很強。
13.帶人一定要帶心,只要喜歡對方,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4.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家庭應該是提供安全感的場所。
15.奇蹟也跟大腦有無活化的區域有關。

正因為有科學研究佐證,又有對教育的熱情及人文的關懷,雖然並非完整的介紹,卻有意猶未盡的感受。
尤其透過對人腦心智的瞭解,可以解開諸多的迷思與誤解。

聽完之後,又上網搜尋洪蘭教授撰寫或翻譯的書籍。
準備好好來瞭解大腦的不同功能!

參考資訊:
在網路上搜尋一些相關的資料,有洪蘭教授的文章分享,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睹為快!
1.
洪蘭教授親子講座
2.蘭心慧語專欄
3.洪蘭教養科學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