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青少年輔導的經驗中,時常需要與家長做溝通。而在與家長會談時,深怕家長僅是把自己當作傳話筒,將對孩子的種種期待全都傾倒在輔導者的身上,寄望能夠透過第三者來對青少年喊話。或許這是許多家長在面臨青少年問題時,無能為力下的一種求就方法。但我時常需要跟他們澄清:自己並非為了達成父母的期待及要求而工作,也無法因此與青少年建立關係。

    相反地,雖然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話題,在與家長談話時,我卻很重視與對方的互動。即使我們在討論青少年的種種狀況,即使父母親時常抱怨孩子的種種行為,期待孩子能夠有所改變,我仍會將焦點放在家長的身上,與他討論他內心的想法及感受,分析他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他所能實行的改變。

    很多時候,從大人的角度看來,似乎出問題的是那些具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但在與家長的接觸及互動中,我發現,家長的處理因應方式或是整個家庭的運作模式,其實都還需要調整與學習。

    這麼說,並非在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在一個家庭當中,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每個人也都會因為自身的行為而形成對家庭不同的影響,因此,每個人在家庭事件中都有責任。即使有一名蹺家、蹺課的青少年,固然是他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行為,但家中的父母親、主要照顧者或是其他的人,必然都與這件事情有關,且具備不同程度的影響力,甚至形成家庭當中的互動模式。

    問題是,每個人是否清楚自己的角色、責任及界線,是否明白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改變的可能性及相關的資源。一旦只是將責任歸咎給其他人,或是在孩子身上貼上「有問題」的標籤,都可能帶來惡性循環,不是讓孩子成為「代罪羔羊」,就是一味地替他收拾殘局,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其關鍵在於,改變需要從自己著手。

    就算今天有問題的似乎是孩子,身旁的父母師長無不希望他能夠步上正途、有所成長更新,但倘若與我會談的對象是父母親或其他長輩,我仍然鼓勵對方:改變要從他開始。我或許能夠協助他的孩子,但那也是透過我與青少年之間的關係及互動,特別是當我真的能夠影響他時,我才能從旁陪伴這個轉變的歷程。同樣地,在面對家長時,能夠讓事件有所不同的,也唯有他自己願意改變。可能是改變面對孩子的態度、處理問題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相處的模式,即使只有一點點的不同,都可能帶來影響,而間接促使孩子問題的改善。

    嚴格說來,我們很難控制或強迫別人遵照我們的意願生活,尤其在面對青少年時,越是高壓強權的方式,可能越會引起他的不滿及反抗。那麼,父母親如何期待孩子會有所改變呢?我想,唯有從自己開始。唯有父母親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這個階段的需要及任務,接納孩子的現況及困擾,學習與青少年對話,增加對孩子的影響力,相較於只是一味地抱怨、排斥,甚至放棄,或是掌控操縱,我相信,這會是一個更有效、更有前景的方向。

【品味原則】

1. 你期待中的親子關係是什麼樣子呢?

2. 在目前的親子關係中,你感到滿意的是?令你不滿的是?

3. 你可以怎麼做來增進親子關係呢?

【品味秘方】

1.列舉孩子的十個優點。

2.澄清親子關係的問題:是家庭、夫妻或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真的有一些需要協助的狀況。

3.找到在親職角色中的支持來源,也許是家人、朋友、閱讀書籍或參加成長團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