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個別示範中,有一個這樣的發生。
個案的問題是關於自己是否要出國唸書。一開始,針對要出國與不出國進行談話的澄清。
通常,難以選擇總表示這些選擇必然各有利弊,不是都很好,就是都不太好。但到底要選擇什麼,就成為個案的掙扎與矛盾。
而在對話歷程中,我帶著他抽了三組牌來探索。
基本上,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抽牌方式。另一方面,看起來都是同樣的主題之下,也可以發展出很不一樣,不只一種問法的問題。
而一開始,我先將療心卡的陰影組跟滋養組分開,請他針對不出國跟出國,各抽一張藍色跟紅色的牌,來代表這兩種選擇的優劣。
抽出來牌的如圖一。
當四張牌打開的時候,我的直覺是:這兩種選擇好壞的差異不大啊!
所以,經過一番討論後,我把療心卡的兩組混合,請個案抽三張,而問題是:他跟做決定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來看何以如此難以決定。
抽出來的牌如圖二。
有兩張陰影組,一張又是「停滯」,一張是「完美主義」,而滋養組出現了一張「愛」。
所以我說,卡住的核心是完美主義這一張。也許是希望面面俱到,希望有好的成果,以至於很難做決定。
接著,我繼續問:在出國跟不出國的選擇中,分別代表愛的是?或這兩者可以帶給個案關於愛的是?
個案回應:出國是為了愛自己,不出國則是因為放不下父母。
我又接著問:那可以再用什麼樣的說法來表達出國跟不出國,真正想要的?
個案說:出國是為了成就感,不出國則是可以得到歸屬感。
於是,我請個案從42張療心卡來選牌,分別代表成就感跟歸屬感。
個案選了「美夢成真」這一張代表成就感,拿剛剛的「愛」代表歸屬感。
接著,我請他從剩下的牌抽一張代表自己,他居然又抽到了「停滯」。
所以,當下抽牌三次,出現了三次的停滯。
但這一回,我邀請他用家族排列的方式,排出這三者的關係。如圖三。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畫面,看得出來,真的很難取捨。
療心卡用到現在,其實已經很快速地展開內在的對話,但究竟該怎麼決定跟選擇呢?
於是最後,我邀請他透過簡單的催眠來感受內心真正的訊息,而發現了自己更想要的,便清楚了自己要如何決定。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神奇跟有趣的案例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