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終於看完電影「斷背山」。
剛上映的時候,很想進電影院欣賞。
一來老公不愛看,二來自己也沒時間去看,就這麼擱著。
還沒看到電影,倒是看了不少相關的報導,關於導演李安及這部電影的種種。
一直很喜歡看李安的電影,雖然大部分看完,心裡總是感到沈重。
但不可諱言,自己很少是因為認導演來看影片的。即使還不到痴迷的程度,也無論國內外媒體大眾已經給予多少的肯定,基本上我也不認識本人,但真的感受到,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如何透過他執導的電影,如何透過他的言行舉動,傳遞出令人感動敬佩的光芒!

關於這部影片,就不再介紹了。倒是發現一個
網站,有相關的文章討論,不妨瀏覽。

看完之後,並非那種叫人滿心滿腹的感動,卻有股暖流縈繞在心頭。
是嘆息?是哀傷?或者是無奈、憐惜?
在這個民風開放、性別界線不再清楚的年代,這樣的故事,打動人心的是什麼呢?
或者正如劇中男主角所說:倘若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地點,會有另外的結局?
倘若現代人可以勇於追求自己所愛,我們為何還是能夠感受到那股禁忌的窒息?那種錯失所愛的傷痛?那份被生活困住、被禮教壓抑的挫折?
除非縱然物換星移、時代改變,我們卻依舊曾經感受經歷過類似的情緒。
關於愛,關於恐懼,關於死亡。
這些主題從來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
相較於愛,愛的反面是什麼呢?不記得哪位哲人曾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恐懼。
縱然同性戀的議題在這個故事的背景跟年代確實是不被世人接受的,但我懷疑,即使是現在,還是能夠感受到,那種對於「正常」、「不正常」,「被認同」、「不被認同」,「主流」、「非主流」的恐懼。
能夠與愛抗衡的力量,莫非就是恐懼?
害怕被別人排斥、嘲笑,甚至引來殺機。害怕不被認同,即使自己的身心有另一種聲音。
這是做為人的挑戰嗎?
因為所有的規則,一般可被接受的禮俗,無非是從小被教導到大的。孩子如何去選擇跟分辨,何者才是適合自己的?當然只有先接受,先社會化。總要歷經一番成長的過程,且真的慢慢認識自己是誰,真的經過一段再次的選擇與確認,捨棄昔日旁人的認定,重新加添自己的詮釋。
否則,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恐懼,背叛父母跟社會的眼光,將帶來多麼大的身心煎熬。
而因此,竟又維繫纏綿了二十年的愛,確實是叫人刻骨銘心。
甚至,因為死亡,又增添了她的美麗。


只是,太過沈重!
斷背山上與山下的距離,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的失落,自己與別人生命重心的拉扯。

如果,主角是兩位女同性戀者,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她們可以每年兩、三次相約度假嗎?真希望看到李安來詮釋女性的角度。

真想勇敢去愛!
腦海中已經浮現一個問題:究竟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有什麼樣的人生?哪裡是我的斷背山?我又如何能夠到達呢?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是第二次全家一起到墾丁度假。
第一次去了海生館,住在麗緻悠活,雖然只有兩天一夜的行程,有些匆忙,回憶是甜美豐富的。
這次,想去小墾丁牛仔度假村。
其實有了孩子之後,關於出遊旅行這件事,安排的地點、玩法就已經有所不同。
如同渴望一家親子餐廳,在搜尋落腳處的時候,其實也希望找到一個適合親子同住共遊的地方。最好是吃喝玩樂都可以一次滿足,就好像來到度假村或主題樂園,不用再費心去安排景點。
這也是會選擇這次住處的原因。
大概是我期望太高了,這次的度假,在美中不足的地方又啟發我對於日後出遊的感觸。
第一,牛仔村的地點真的太過偏遠。進入恆春市區,還要往山裡開十幾分鐘的車程。其實原本是希望悠閒地度假,地點偏遠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只要度假村裡面設備功能齊全,可以玩上一、兩天也就夠了。
雖然她的佔地廣闊,也有一些玩樂的設施,感覺上度假村該有的東西也都具備了,但是在細微之處,就是覺得不夠體貼精緻。
就好像即使服務人員都戴上牛仔帽、在脖子上打牛仔巾,服務的態度卻少了一份熱情。
不知道是否因為我們是非假日住宿,用餐的部分,雖然採自助式,總感覺菜色也冷清許多。
至於住宿小木屋,原本也是滿懷期待,卻在床墊太硬、隔音設備太差(第二天晚上因為隔壁講話跟做愛做的事的聲音,吵到睡不著),影響了休息的品質。

一定是我期望太高了,或者因為之前住在悠活的經驗還不錯,我發現,想要出門度假,真的就是希望能夠在身心各方面都獲得滋養與休憩。
睡得好、吃得好、玩得盡興,否則帶著小孩度假,其實也是很累人的。
除了下次會慎選度假地點之外,其實三天兩夜的旅程,還是有美好的地方。
這次我們帶著剛買的捷安特腳踏車,兩輛腳踏車上面各放著小朋友的座椅,就這樣在度假村裡帶著兩個小孩閒逛。
很久沒有騎單車,手邊的新單車很輕盈,騎起來除了因為是折疊車,輪子不夠大、速度不快之外,倒是很舒適的。
尤其在山野間的早晨,在沒有人車的小徑上騎乘,格外有一份自在與恬靜。
這次沒有去海生館,倒還是去了墾丁的街道與海邊。
吃了義大利麵跟披薩,價錢跟台北差不多,就是份量多了些。我想是因為這裡是觀光區吧!
來到海邊,非假日度假的好處就是少了人潮。
老公跟孩子在海邊玩沙、戲水,我則在一旁的飲料吧偷閒。
凝視著眼前碧藍無垠的海水,突然很想跟好友舉杯、聊聊天南地北。
以前我不太喜歡來海邊,總是往山裡跑。進入山中,吸一口森林的氣息,總是會讓我感受到身心的平靜。那時候,海,對我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看海,也無法讓我感受到別人所說的放鬆悠閒。
但這次,我倒是蠻享受看海的滋味。
看著海浪的千變萬化,卻又並沒有改變基本的樣貌,感覺像人生,潮起潮落,其實是一種必然。
心,覺得踏實釋然!
第三天回程,還繞去東港買黑鮪魚。
第一次去東港漁會,其實也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雖然我想是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生魚片。但回家吃了之後,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到餐廳吃師傅的手藝跟用餐的氣氛。
哈!發現自己的旅遊風格,比較接近日本北海道賞花泡溫泉吃螃蟹,或者歐洲古堡十日遊之類的,大抵不會去印度尼伯爾自助行。因為特地出門度假,更想要品味旅遊、住宿、餐飲的專業。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搬過家的人,應該都能瞭解,搬家是一件多麼累人的事情。
每一樣東西都要打包。
在打包的過程中,要先考慮打包的順序、如何打包、用什麼方式打包。更重要的是,一邊打包,一邊思量對手中物品的回憶及情感。決定要留,還是要捨。
後來我發現,經過幾次的搬遷,自己越來越懂得捨棄。
當然,這可能也反應,自己或許買了一些並不需要用的東西。
總之,偶爾在丟棄的過程中,會感受到一絲快感與輕鬆。
如果生活可以很簡單,何必弄得太複雜!

裝箱整理有她的趣味,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生活中的物品,可以重新回味與這些書、裝飾品、鍋碗瓢盆邂逅的記憶,可以決定下一個住處、旅程將與什麼東西為伴。
好不容易整理完畢,搬家那一天,當居住兩年的屋子全部淨空時,又想起當初與她相遇的那一刻。
想來自己是個戀家的人,以前即使是租房子,也喜歡妝點出自己的風格。
買了房子,更有了安定的感覺。
這次決定南遷,倒也重新思索,房屋對自己的意義。
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固然有好處,但要負擔過多的經濟壓力,就覺得有些不平衡了。
我想,無論是什麼樣的環境,都還是可以整理得美麗。畢竟誰是居住的主人,心情也可以隨之轉變吧!
揮別了溫馨的住處,有機會再來留下一些紀念的文字。

來到新的居所,才頓時發現,拆箱歸位,居然是更大的工程。
尤其要先規劃好大型家具的擺放位置,思索生活的方式跟動線。
而且也先費了一番功夫,請人油漆粉刷、訂製窗簾,又自己動手打造書櫃等等。
過程辛苦,汗水倒是甘甜的。
但是面對一箱箱的物品,還真的令人頭痛。
要放哪裡?要怎麼放、怎麼收納?幾乎是比打包更耗費心力的事情。
況且,也發現自己的性急。沒有整理完畢,實在沒心情休息。於是,有時候一個人整理到半夜,數算今天又「終結」了幾個紙箱。
當初很努力地將東西歸位,等到後來要使用的時候,有時候還會想不起來究竟放到哪裡。
所以,要收納也不是隨手一放,總會有一些擺放的邏輯。

眼睛看得見的,一個人的住處,我想也一定反映出心靈的樣貌。
是否整潔?雜亂?或者一塵不染?屋內呈現什麼樣的居家風格?材質?顏色?氣味?
覺得自己還算自律,不過有時候會喜歡保留一個雜亂的抽屜。
我想,就是在規則與彈性之間保持平衡吧!
所謂放鬆的空間,一定不是隨意堆放出來的。而是在整齊規律中,隱含著自由。
住處打理好了,我還在修整,自己的心。慢慢,重新歸位。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回南部的頭幾天,我有一些發現。
大部分人都說台語,即使是台語,也有一種特殊的口音。
有時候我要花一點力氣才聽得懂,有時候則因為南北不同的說法而只能臆測。
再者,跟台北的經驗相比,這裡的人比較容易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談天說地。
可以說比較容易親近,但也可以說,比較沒有個人隱私的界線。
最有趣的是,當我說我剛從台北搬來,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覺得南部比較好生活,台北的物價太高、規則太多等等之類。
另一種則說我不像台北人,因為台北人感覺比較不容易親近。

從我出生開始,就一直住在台北。
對於自己身為台北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覺知。
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過年過節,同學朋友總是回南部老家,而我的親戚一概住在台北,也就沒有什麼回外婆家或鄉下的回憶。對此,偶爾感覺落寞。一方面是過節沒有同伴,另一方面是也沒有別人久久回家後的欣喜。
求學時代,大抵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台北人,有過什麼特殊的記憶。
不過印象中,曾經在一次參加國際書展的行程中,被不同的展場人員說了同一句話:「妳不是台北人喔?!」當場,不太知道如何應答,只好微笑以對。
心裡倒是想著:台北人有什麼特質嗎?我又有什麼地方不像台北人呢?是比較鄉土還是比較有親和力?

當南部人這麼談論台北人的時候,言下之意,對於如此繁華的城市,似乎有些許的不滿。但說實在,住在台北的,說不定超過一半都是外來人口。
而住慣了台北,來到台南之後,也因為要把這裡當作第二個故鄉,便格外觀察起這個城市的風貌。
從以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適合養老跟吃喝玩樂的地方。
放眼所見,都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店家,看不到台北的商用大樓跟無數的企業行號。
住家也多了透天厝,這是寸土寸金的台北,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相對地,工作機會少了很多。我幾乎覺得,多半的人大概都要出來開業,即使是街角的冷飲店,也是生存之道。
當然,物價便宜些。吃的部分,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類似的價錢,份量多了許多。不過像是休閒娛樂或教育費用,收費就少了。
這可能是比較容易生活的地方,但也看到,幾乎以觀光、日常生活的消費,做為一個城市的經濟脈動。


金錢是區分南北差異的項目嗎?或者,該說是資源、權力的分配呢?

其實我一開始的感觸是:我們多麼容易用一些項目跟刻板印象來區分別人。
初次見面,我們用國籍、膚色、性別、口音、家鄉等容易二分的項目,來認識對方。
昔日對於生長在台北,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但到了南部,有了比較,也被別人比較,好像就換上不同的身份。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跟生命歷程,也有各自的特質跟專長。歸類固然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但也許也失去了真正瞭解彼此的機會。
尤其我特別感受到,族群意識將會如何分化、破壞這個島嶼。

社會學家說,人之所以形成團體,是為了加強個人的認同跟歸屬感。也因此,對於不是團體內的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排外的效應。也為了區分團體內外,需要界定一些名目。為了保護團體,不屬於團體的人或價值,就會被冠上負面的名義。

台灣只是一個小島,一個需要與國際接軌卻又在國際上身份不明的地方。
但光是南北兩地,就有細碎對立的聲音。
為了界定證明自己,而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識,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我確實不知道,生長在台北,說自己是台北人,該值得驕傲或感到抱歉。
如果不是因為在南部,我大概也不用提到這件事。
只是覺得,對於真正認識跟判定一個人,還有很多方法跟管道。
當卸下這些身份的認同,自己又是誰呢?
當不再用歸類簡化的方式,是否更能夠看到靈魂的容貌?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算是未完成事件。
現在想來,已經錯過當時的契機跟心境。
搬家前,我曾經想過:要離開一個居住三十年的城市,有沒有哪些地方是我在臨走前想要再度拜訪?有沒有哪些人是離開前一定要再會面?有沒有什麼樣的美食是非得再吃一次?
只是閃過這樣的念頭,並沒有認真探究思索。也因為搬家前的繁忙,沒有成行。
搬回南部的頭幾天,想念台北的心情,才突然湧現。
想念台北方便的交通,想念台北的多采多姿,想念台北的秩序,想念我曾喜愛的地方、曾走過的路、曾遇到的人。
想念台北的山光水色,有公車可以到陽明山,坐上捷運就可以到淡水。
想念台北有很多泡湯的地方,想念台北有很多的書店、很多有特色的餐廳、文物館之類。
想念台北在繁忙中依舊有一種秩序與悠閒。
每個地方、城市必然有她獨有的特色與風格,有當地的風土民情、人文氣息。
該說什麼地方比較好,其實也只是習慣的問題。
住久了,就會形成自己的生活圈,繪製出自己的生活地圖。
但是環境,先天的地理環境,加上居住的人後天的開發與經營,就會形成截然不同的風味與氣氛。
眼中所見的景色樣貌,耳中聽到的語言口音,鼻子呼吸到的空氣味道,皮膚感覺到的氣候變化,感官的知覺在心中激盪出對每一個地方的印象與感受。

我開始想念台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這兩個禮拜都忙著搬家,從台北搬到台南。
原本要裝箱整理就是一件大工程,沒想到開箱、就定位,更是耗損體力與心力的事情。
住處,算是大致整理完畢。
接下來就是生活步調的調整與適應。
發現自己還不太想動,不想開機,不想聯絡。
心,也需要沈澱一下!

收起冬裝,換上短袖的衣裳。
南部的陽光叫我忍不住要擦一層防曬油。
見到的人大部分都說著有特別口音的台語。
我已經買了一部銀色的電動車。
在住處附近逛了幾圈。
這個時候,才開始思念台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從去年底到今年過年,一直在進行電視腳本的採訪與寫作。
採訪的內容為技職教育體系畢業的達人,因為採訪的科系行業不少,所以也接觸到以往比較陌生的領域,例如:機械、土木建築、農漁業等等。
我很喜歡這樣的採訪,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背景,如今又在不同的行業,發光發熱的人物。可以親身聽見他們的奮鬥過程、生命的經歷、對理想的抱負、如何面對挑戰挫折等等。這些經驗分享,總是讓我收穫良多。
在採訪撰寫的過程中,有一些感觸。
這個節目是教育部委託,其實有協助技職院校招生的含意。
節目中要介紹各行各業的達人,因此難免希望是具有知名度的人物。
可能要在業界闖出一番名號,或者得過什麼國際或是全國的大獎。
我只是覺得,生活周遭的典範太少、太單一。
媒體報導的誠然都是頂尖的人物,但是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人,固然非常地優秀,恐怕也只是芸芸眾生中的少數。就好像金字塔的頂端一般,倘若人人都要把這樣的成就當作目標,台灣究竟能有幾個王永慶跟郭台銘呢?
這種菁英主義的風氣,不僅瀰漫在媒體界,其實依舊在教育界發酵。
第一名仍然是師長獎勵的目標,即使第一名只有一個人。
為什麼第一名不能是所有人呢?只要他活出自己的價值、使命,只要他發揮自己的興趣專長,只要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這何嘗不就是一種人生的成就呢?
電子新貴會優於推展有機農業的農夫嗎?五星級飯店的總經理會比民宿的老闆優秀嗎?
我想說的是,每一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生命歷程,都有自己的生涯道路,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冠冕。
而我們多麼需要,更多的典範,更多元的見證,更不同的生活經歷。
我想這也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方式吧!當他明白,他可以成為他自己,不用跟其他人比較,只要專心活出自我生命的光彩。那麼,人人都會是專家達人。

剛好,最近也開始跟朋友合作成立「立傳工作室」。
工作室的內容是想要透過自傳立書的方式,為長輩們寫下一生的故事。
他們可能都不是有名的人物,出版社當然不會幫他們出書,但是他們有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值得書寫流傳,至少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瞭解家族的故事、長者的經歷。
我採訪了幾位,他們都是從大陸跟著軍隊來到台灣。聽他們講自己親身經歷的戰爭故事,那種震撼,絕對不是教科書所能言傳的。而不過短短幾十年,年輕一輩大概都無法瞭解他們那個年代的流離悲歡。他們的故事幾乎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
這麼說來,每一則生命都值得書寫!因為其中有太多寶貴的經驗,無論是成功失敗、悲歡離合,都可以當作生命的禮物與借鏡。
除了採訪寫自傳,最近也會開始幫別人寫書。我蠻享受這樣的過程,透過生命的分享,讓我用文字記錄傳承。

相信,你一定也有生命的故事。無論是怎樣的故事,都值得書寫。甚至因為有風浪低潮,才更顯出天晴的美好與可貴。

圖片為:冰果雕達人賴龍柱。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