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昨晚回家翻閱家族排列的相關書籍,心情舒坦許多。
其中提到:「排列的動力」並不同等於現實的事實。代表們所感受的是系統裡的動力,需要與現實的狀況再做確認。
例如:在某一個排列裡,代表父親與個案者都感受到強暴的動力,但現實生活中,並非是個案有被父親強暴的經驗,而是個案的姊姊。只是在排列的過程中,代表者都感受到這樣的運作。
再者,與個案工作時,雖然時間不長、次數也不頻繁,治療師仍要留意與個案關係的建立。治療師要放下自己的理論、經驗、價值觀,專注於當下系統的能量流動,放空,尊重秘密與界限,療癒的力量就會自然地浮現。

我再度思索自己的感受,也揣想,是否有其他更適合的排列方式。
例如:一開始代表被助者的那個角色,原則上在家族排列當中,他應當不屬於我們家的系統。但因為我提出問題的角度,老師排出了這個位置。有沒有可能他所感受到的,並非代表我的學生,而是另一個家人呢?(如果以我的家族系統來看)
在一般的排列當中,當事人會選擇一位自己的代表。但老師卻直接將我帶入場中,面對那位被助者的代表,之後也都由我直接面對系統中不同的代表。也因此,自己感受到的情緒會比旁觀時格外深刻。但我不太明白,這樣的用意。或以學習的角度來看,背後的原理。
再者,當我連結到母親背後的女性力量之後,老師又加進了我的先生與小孩,並把他們排在我的前面。但這個部分,並非是經過代表們所感知的位置。老實說,這個部分讓我覺得有些超過,感覺比較像是老師設想的,而非隨著當下動力的流動。
當然,我還是尊重這個過程,只是以學習的角度來做一些不同的省思。
也提醒自己,對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生命的敬重。

當別人沒有提出邀請時,無須給予建議。
當別人沒有意願改變時,無須提供協助。
這個部分,或許也是當我在陌生的團體中呈現自己的狀況,雖然同學給予回饋或建議時,覺得不舒服的原因。

大部分來上課的學員,都不是心輔相關背景,卻常常接觸不同的課程,有意願在身心靈的部分持續成長。
我只是不免想到,在專業的訓練中所強調的諮商倫理。
當然,我相信,不見得是專業與否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生命的不同特質與深度。
我讚嘆,某些非專業人士比專業者更敢宣傳,更勇於收費,跟隨的人也不少。
無意評斷什麼,只是一種發現。

回到自己身上覺察,這是我淨化生命的基本功夫,無論助人與否。
我想,透過這次的體驗,我看見一種悲傷的力量,也看見對自己的要求與評論。但也學習,接受這些部分,看見自己的美好。
心靈的覺知與感受,有好多層次與脈絡。每當我有新的發現,都願意是帶著喜悅好奇的心情,看見生命裡的種種樣貌。
凡是有愛,就會帶來美好的力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海寧格家族排列治療約莫是四年前的事了。
那時在醫院工作,剛好在圖書館內看完一系列相關的DVD及書籍,初步認識這個療法對於家庭系統的看法與工作的方式。後來親身參與一次兩天的工作坊,對於無須與個案會談多次,只要當事人當場提出問題,邀請團體成員當作家人的代表,排出家人的位置,系統開始運作,治療師便能從中找到「愛的序位」,讓系統回復平衡,個案得到療癒,這樣的過程與力量,讓我驚豔與好奇,也一直把這個相遇的經驗放在心底。

除了與個案一對一的工作,一直對家族治療很有興趣。畢竟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我們生命的根,可以供給養分,也可以帶來蟲害。
今年,看到相關的課程在高雄開課,便期待能夠有所學習。
所以,前兩天,參與了為期半年的第一次課程。

課程中,老師直接邀請學員進行排列。
我在先前的工作坊中有擔任過家人的代表,倒是沒有成為個案。
說實在,也沒有迫切想要處理的問題。
當然,有機會總要親自嘗試。


於是第二天,在身體還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我經驗了第一次的家族排列。
我提出的問題是:在我的助人工作當中。如何與更大的力量連結?
會提出這個問題,跟自己想要單飛、更專精地從事助人工作有關,但我也看到自己裡面的擔憂與害怕,也有一種缺乏支持力量的感覺。
常常需要一個人獨立、做事,這是我的生命議題。
我渴望與人、與更大的愛,有更強烈的連結。


剛開始,老師對這個問題似乎有些不明白。
他要我在學員當中選擇一個人當作被助者的代表。
我選了一位同學,她有一些特別的反應(我不知道她有什麼感覺或想法),老師有跟她再次確認是否可行。
我們兩個人面對面站在教室中間。
她開始搖晃。
後來老師選了兩個同學,一個代表我的父親,一個代表我的母親。
先前的代表開始後退、不敢靠近。
於是,老師詢問關於我父母的部分。
我提到父親的躁鬱症及猝死的歷程。擔任父親的同學開始有想吐的感覺。老師詢問我:父親的家族當中是否發生過謀殺的事件。我回答:沒聽說。
老師要我告訴父親:你已經死了。之後請父親躺下,要我謝謝父親,請他安息。
在過程中,擔任母親的代表轉過身、坐著,表示很想睡。
處理與父親的連結之後,回到母親這邊。
老師感覺母親撐很久、心中有憂鬱。他要我抱著母親,對母親說一些話:謝謝妳。我尊重妳的命運等。母親原本有些害怕,老師再請兩位同學分別代表我的外婆與曾外婆。由她們來給予我母親支持的力量。
而擔任我父親代表的同學,在地上睡著打呼。老師說:他真的安息了。
當與母親擁抱時,我的眼淚不停地流下。心裡想著:妳不需要這麼辛苦,妳可以過得更好,妳有很棒的天分。
之後,老師要我連結這三位女人的力量,感受她們的支持。
悲傷的感覺一直在胸口。
後來,老師說:其實需要我關注的不是被助者、不是學校的學生。而是我的先生與孩子,我回答。
於是,老師又邀請一位男同學代表我先生,另外兩個同學代表我的孩子。
我與她們靠近,特別在與先生的部分,老師要我跟先生說:我重新看到你了。我是一個女人,謝謝你當我的男人。
一方面,我感覺自己還在方才的小孩角色中,另一方面,也因為跟男同學的不熟悉,總想保持一些距離。
老師說,給我的悲傷一個位置。
讓我可以重新看到我的先生與孩子,讓愛可以流通。
代表先生的同學說:夫妻關係的鑰匙在我手上,他一直在等我。
最後,我們站在一起,我的背後是母親、外婆與曾外婆。而我面前的個案,也感受到這份支持的力量。

排列完,已經是中午吃飯的時間。
我的眼淚還是停不住,沒有胃口,一個人坐在教室。

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個歷程,總覺得有些不舒服。
記得在過程中有同學提到,海寧格曾說:「想要幫助別人的背後是想要拯救自己的父母」。
與其說我多麼想幫助別人,不如說,因為自己改變了,明白療癒的可能性,便想要與更多人分享。一開始,當然是幫助自己去釐清原生家庭的影響。
但這句話在這個時候,聽起來,感覺很痛。
我有一種被評價的感受。
對於代表們的反應,我也有些懷疑與保留。
像是一開始看到被助者的反應,真有點受挫。不免會覺得是否是自己的功力不夠。
對於與母親力量的連結,是自己沒想過的,因為一直以為問題是在於父親的家庭系統。
對於先生的部分,也有些不解。
代表說:我在先生面前,要像個女人,而不是像個小孩。但我的理解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反而必須堅強。

我還是敬重這個排列的過程,也謝謝每一位代表。
我想,或許是信任的關係沒有準備好,與這些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
雖然排列的過程並非是去看見家庭的某些秘密,依舊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而我,準備好了嗎?

結束之後的心情一直不是很好。
或者我需要找一位信任的朋友更多的談話。
雖然感受到同學的善意,但在不熟悉的情況之下,同學說:妳太壓抑了,要多敞開,這樣的建議卻是現在的我收不下的。因為相對地,感受到一種負面的評價。
當然,也許是自己在評價自己。
要當一個成熟的人、獨立的人,要把事情做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等等。

回到最初的主題,關於愛的連結,我還在消化咀嚼當中!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記得前陣子,有一位朋友與我分享:感覺妳這一兩年跑得好快,理不清妳行進的脈絡。
聽她這麼一問,我也在自己的心底回味這一路走來的點滴與變化。


記得94年結束建中的代理輔導老師職務時,我其實無心在學校繼續發展,而是期待更專注地投入心靈成長的相關工作。
我也是在那一年接觸了藝術治療、敘事治療,而發現非口語療癒的力量與趣味。
後來有機會參加企業界的訓練課程,開啟另一種視野。
才發現,即使已經有社工的專業訓練,也累積了一些實務經驗,在心靈的版圖中,居然還有一些非課本理論所描述,且深具療效的。

95年搬來台南,在姑且一試,並非計畫安排的情況下,我又擔任學校的輔導老師。
卻發現,台南的心理輔導資源實在貧乏。
因此當我看到有一機構在辦理藝術治療的團體時,滿懷期待地前往參加。
第一堂課,老師就拿出塔羅牌與OH卡。往後的課程也以教授這兩套卡片為主。
雖然跟我期待與料想的相差甚遠,先前我甚至毫無學習塔羅牌的念頭,卻在這樣的巧妙相遇中,因為對藝術治療的喜愛,因為看到這些心靈圖卡的魅力,遂開啟了我在輔導工作上的另一段旅程。


我開始蒐集喜歡的心靈圖卡,開始將卡片運用在與學生的會談當中。也看到圖像如何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發生奇妙的作用。
在三十分鐘的會談當中,個案無須交代過去的成長歷程、原生家庭的種種糾葛,只要帶著當下的問題前來,我會根據他的問題選擇不同的卡片,請個案抽卡,我則一邊解讀一邊詢問。語言與圖像彼此交會,意識與潛意識在此相遇。

後來,再去學慛眠,接觸花精、精油,則又是另一個故事。



回到主題,分享最近新買的圖卡。
一套大天使卡、塞爾特塔羅牌、新藝術塔羅牌與一套贈品:女神塔羅牌。

大天使卡非常好用。
我通常會以真愛卡、塔羅牌或OH卡來了解對方的問題與處境,最後則用大天使卡來做為這一次會談的指引與祝福。
正因為每一張天使卡都有天使帶來的正面含意與祝福〈若是年紀較小者,則可以使用漣漪卡〉,適合當作一份給個案的禮物。

塞爾特塔羅牌是一副畫面風格極為鮮明的卡片,從畫面當中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我買了一副迷你版,適合隨身攜帶。
新藝術塔羅牌,畫風十分優美,收藏的意味較為濃厚。
女神塔羅牌,雖是贈品,卻讓我想要在成人的會談中嘗試使用,特別是針對女性。

所以,回想起來,改變的脈絡從藝術治療的接觸開始,從口語到非口語,從意識到潛意識,從理性分析到直覺感受。
我,還在蛻變當中!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這次的感冒來勢洶洶,週五幫學生催眠過後,晚上就感覺到喉嚨的疼痛。
原本還不想就醫,後來則陪著女兒一起看病。
心裡嘀咕著:怎麼會突然感冒?身體想述說什麼嗎?

看醫生的時候,醫生說:妳身體狀況不太好、太累囉!
我第一個反應是:我身體狀況沒有不好。至少在想法上,我拒絕這樣的看待。
後來症狀有一些改變,我又去看了另一個醫生。
這個醫生則說:還好啦,沒什麼。
我一方面希望能解除疼痛,一方面又想表示:我真的不太舒服。
兩個醫生的回應,促發我的思索。
其一是拒絕負向的評價與想法。倘若我接受我的身體不太好,某個部分也讓能量隨之流失。
倘若我相信自己沒什麼大礙,自我療癒的機制就會開始運作。
而身體的不適,確實表達了自己需要休息。更深層的,也表達自己想待在微弱的狀態,期待能夠得到更多的照顧與關注。



昨天,鼻水一直流不停。我趁著準備放鬆團體的材料時,為自己抽了三張洞悉卡。
以身心靈的牌陣來說,分別是:桔子、伊蘭伊蘭與乳香。
桔子代表快樂,伊蘭伊蘭則是心情的平和,乳香則代表靈性的保護。
我特別鍾愛乳香的意思。
從事輔導的工作,多半會接觸到對方的負向能量與思維,在身體不舒服的狀況下,更需要靈性層面的護衛。
回家後,我以這三種精油加上基底油,為自己調製一小罐,用來按摩身體及聞香(雖然已經鼻塞)。

今早,流鼻水的狀況好多了。
突然想到,也可以來喝橄欖花精,補充生病流失的能量。

就這樣,在助人自助的旅程中,我多了一些工具,透過精油與花精,療癒身體與心情。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第一次在學校的個別諮商中,運用催眠。
原本相約的學生有事,我邀請另一位相談一學期的孩子。

心中有個念頭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心靈的改變需要自身的意願。我不會勉強學生來會談,因為承受痛苦的是個案自己,但願意踏出第一步也是對方的決定。

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有沙發的教室,還是會有下課鐘聲、喧鬧聲的干擾。

而這個孩子,其實是容易覺察到影像的。我想,也是因為我們之前建立了信任的基礎。
催眠的主題是如何改善現況,如何不受情緒的影響來達到對自己的目標。
具體的問題與狀況不在這裡詳述。

之前在上證照班的課程時,老師有提過:青少年其實很容易被催眠。
但這次的歷程還是比我料想的快速。
當我進行到催眠深化的階段時,個案的潛意識已經準備好,眼皮也不斷地跳動。

進入催眠狀態後,個案看見一個身穿希臘袍子的小女孩行走在森林中,周圍有小動物的陪伴。她離開家,想要去一個很喜歡的地方。
小女孩說:她是神的孩子。
過程繼續進展,中間甚至遇到一些波折與風浪,最後小女孩來到一處農場,遇到一對曾經解救過她的老爺爺與老奶奶。
我請個案描述她所看到的,也讓她與這對老人對話。
老爺爺跟她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兩個月亮,其中一個覺得自己最棒,就趁另一個睡著之後,將她敲昏。於是,另一個成為無數的星星。這個月亮擁有能力,卻感到孤單。
我詢問這個故事的意義,個案不明白。
之後,小女孩又來到一間黑暗的小木屋。她把自己鎖在小木屋,而木屋位在很高很高的山上。她向大家證明她的能力,卻又感覺自己的孤單。
我邀請小女孩的守護天使出現,於是,小女孩有了可以飛翔的翅膀、保護自己的光環和一枝仙女棒。
我邀情個案與小女孩相互擁抱,也將這一連串的故事做一些連結,進行催眠後的暗示。個案覺得平靜、感覺滿滿的。

喚醒之後,個案的眼神變得明亮。
我想,我們都對方才的過程感到驚奇。
我一方面驚訝個案這麼快就進入狀況,一方面也讚嘆潛意識所浮現的美麗訊息。
我甚至好奇地詢問那個月亮與星星的故事,是否是個案曾經讀過的。
她回答不是,連她自己都不太明白方才所經驗的。
我們針對這個過程進行一些分享與討論。
最後她問道:這個跟原本的問題有甚麼關聯。
我請她可以慢慢消化,甚至寫下來、畫下來。而我也會寫下我的觀感。

雖然只有進行兩個小時,進入催眠狀態後的歷程,其實是一長串的情節。
我覺得,個案並沒有進入很深的催眠狀態,但確實是容易看到影像,所以,畫面的清晰與進行的速度都比較迅速。
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我對於這一連串的故事,有幾處較為著迷。
其一是當一開始我詢問小女孩的身分,個案回答:是神的孩子。事後討論時,個案也沒想到自己會這樣說,卻是當時直覺的答案。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療癒性又充滿愛的訊息。
當個案在現實的困境當中,可以與更大的力量連結,就會拓展生命的視野,也會明白自己是被支持保護的。

再者,對於老爺爺說的故事,也覺得是一則美麗的隱喻。
至於必須證明自己的能力卻又感到孤單,或者是個案更深沉的生命議題。
其中的根源在於自我價值與跟人的連結。
為何需要證明自己的能力?為何以為曲高一定和寡?
某些矛盾也出現在,為了遺忘傷害也會把相對的資源與能力一併捨棄。


在過程當中,我試圖協助個案與現在的課題做一些連結。
至少最後的擁抱可以增加面對現實困境的能量。
不過,這次的歷程更加提醒自己:對潛意識的開放與敬重。因為個案的經驗就像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而我需要亦步亦趨地傾聽與跟隨,無須先行架構療癒的方向與手法,信任潛意識會有最適合的回應。

結束後,突然想起這一週抽到「靛藍色小孩與水晶小孩」這張卡片。我由衷感謝,並非只是我陪伴個案,透過潛意識的訊息,我也得到滿滿的收穫!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前一陣子,陸陸續續看了三本親職教養相關的書籍,對於為人父母的課題,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第一本是網友介紹我看的。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
蔡穎卿 

出版社:
天下文化 

看不到一半,其實有一種感受,有多少家庭可以負擔孩子出國留學的費用呢?絕不是說這本書不好看,從一個平凡母親的角色出發,作者確實用心地教養兩個孩子,也從文章當中看出親子之間的美好互動。
或許是社工的背景作祟,我只是不免聯想到,如果書中的孩子只是就讀台灣一般的學校(非明星學校),但一樣可以看出母親的認真,那麼,出版社依舊會出版跟推薦嗎?我總覺得,這背後有一些迷思。
即使在網路介紹的ppt檔案當中,列出了兩個孩子的學業成就,最後說明,最重要的還是孩子的品格,但對台灣的父母來說,養育孩子成龍成鳳似乎是莫大的壓力,而孩子的成就依舊以成績作為評量的依據。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本會讓我心動的教養書籍。


第二本書是,
我數到3ㄛ!-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作者:
湯姆斯.費朗/著
  • 譯者:李千毅/譯
  • 出版社:天下文化

這是一本翻譯的書籍,作者是一位親職教育專家。本書的內容很像某些心理勵志叢書,說明一些情境與狀況,教導簡單的步驟。其中的原理是值得父母省思的,就是親子之間的責任與界線,但要注意這套方法是針對家有二到十二歲孩子的父母。
剛看完書的時候,我也曾用過一陣子,一開始有效,後來自己卻沒有繼續使用。
也許這也是一些父母看完書或上完親職訓練課程的結果。

第三本書是我喜歡的一位老師所寫的作品,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作者:
王理書

出版社:三民 


這本書其實並不容易閱讀,但卻是從概念、技巧到實務的分享,一步步透過作者細膩的文字,帶領為人父母者,進行一場愛的旅程。
喜歡網站的介紹:沒有任何一本書能給父母教養孩子的標準答案。回歸到愛的方式,就是最有力量的教養之道!
因此書中提到:愛的序位,提到:〔自我關係〕>〔配偶關係〕>〔親子關係〕,提到很多為人父母修行的方法,提到我們需要回到自己的中心,照顧自己,才能真正讓愛流動。
書後還設計了一套親子互動卡,可以提供父母作為面臨困境時的直覺參考。


這三本書,讓我看到親子教養的不同層次。
為人父母者,可以在表面的行為層次與孩子互動,看到孩子的表現、成績的好壞、對話的內容等等。
也可以在情緒的層次與孩子互動,感受到孩子的心情、那些沒有說出口的。
甚至可以在心靈的層次與孩子互動,明白彼此之間的課題、彼此靈魂的需要。


誠然,當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父母自有不同的責任,如同孩子也有不同的任務一般。
但,究竟如何為人父母?如何享受其中的樂趣?如何才能營造甜美的親子關係?
我覺得,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
意思是,每一位為人父、為人母者,需要回到親子互動的現場,去聽、去看、去感受、去表達、去行動。而只有自己可以判斷、明白、決定。
所以,我更喜歡,回到父母本身。
回到父母本身的感受、想法、價值觀與行為,回到父母也曾經是個孩子,回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回到父母本身的需要,回到夫妻之間的關係;當父母本身越有愛,心理的狀態越健康,就算面對真的有狀況的孩子,也比較有智慧與力量。
也因為父母心靈的健康,孩子有了美好的示範,也感受、接收到愛的流動。

當我把自己療癒好,也將帶來陪伴孩子成長的力量!!
 

 

 

後記一:
為學校召開的親職座談會講義,寫了一篇推薦文。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推薦文

讀過坊間眾多的親職教養書籍,有些是翻譯國外學者的作品,有些則是國內的專家或是教養孩子有所成就的父母所寫,而這本書,卻是我看過較為不同的一本。

    相似的是,作者依舊有相關的專業背景,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從事親職輔導的工作。但不同的是,這本書結合了上述的元素,也談教養的概念,也談親子互動的技巧,也有作者真實與孩子的相處,卻可以真實地感受出,所謂要養出有力量的孩子,乃是要父母回歸到自己的中心,先照顧自己、聆聽自己的需求,滋養心中的內在小孩,才真的有力量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因此,書中處處可以看到在親子互動的現場,父母如何先回到自己的感受,發現自己的觀念想法,覺察自己在關係上的需求、對孩子的期待,整理好自己之後,比較容易站在父母的位置,與孩子進行更深刻也更有效果的溝通、教養。所以,依作者的建議,這本書的使用,乃是透過閱讀、想像思考、練習到回饋的循環過程。書後還附有一套「親子互動卡」,協助父母在遇到親職困境的時候,讓這本書可以成為更有力的支持。

    喜歡這本書在網站上的介紹:沒有任何一本書能給父母教養孩子的標準答案,回歸到愛的方式,就是最有力量的教養之道。而這本書的親職核心概念就是:

(一)親子互動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也看見自己。

(二)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孩子需要真實的父母。

(三)能照顧自己情緒的父母,更能給予孩子有力量的支持。

(四)教養在於:聆聽孩子的心,看見孩子的靈魂,感受他真正的需要。

(五)當一個「剛剛好的父母」,不太緊也不太鬆。

    其實當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並非一口氣就把這本書讀完,因為每讀一篇、一段,就有一些話語進入自己的心中。我也讓自己停下來,聆聽思索,自己與孩子的互動。

    我相信,要養出有力量的孩子,真的要讓父母先有力量。唯有我們將這些美好的概念、心靈的提醒,轉化為自己生命的元素,甚至讓自己先清除心中的垃圾、釋放生活的壓力,重新面對自己與愛的關係,無論是愛自己,與配偶之間,與原生家庭之間,這樣,我們才能站穩父母的位置。孩子自然而然從我們身上吸收、觀察到生命的美好流動,教養就不再是一種難題,而可以回歸到父母與孩子,愛的互動。

    當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出現問題時,責怪孩子是容易的,為孩子貼上標籤也是父母的習慣。但倘若我們願意回到自己身上,願意看看自己是否有哪些需求沒有滿足,傷口沒有癒合,願意先照顧自己心中的內在小孩。那麼,就更容易面對孩子的狀況,明白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成為父母就是踏上修行的道路,如同本書所語:〈無論如何,接納與深愛自己的當下〉於是才能〈聆聽與接納孩子的當下〉,因而可以擁有一〈吸收與敞開的溝通關係〉,於是〈父母可以在關鍵時刻對孩子產生正向影響力〉。

    其中的況味,是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旅程。

    也推薦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作者的blog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ishu,聆聽更多親子互動的美好回音。

 

 

後記二: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一書作者將在台北帶領親職工作坊,有興趣的人不妨親自參加體驗!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親職概念與實務,看見自己的親職模式 

主旨:

1. 藉由概念的探討,與親子實務演練,擴展出視野;
2. 重新看見親子親密的可能;
3. 支持孩子長出他自己的力量的方式;
4. 父母學會如何在重要的時刻,支持自己,
  照顧自己的心, 讓自己能回歸到愛。

(如有使用花精的必要,老師會在課堂上講授和建議)

課程內容:

堂次
週二上午9:00~12:00
短講主題
(會隨著團體需求而彈性更動)
實務技巧
(同左,保留修正的彈性)
一.
4/15
父母之心,修行之路
“碰”恰恰─回歸中心

二.
5/13
愛被什麼卡住了,俄羅斯娃娃結構
與核心需求連結
三.
6/10
聆聽與表達
碰”恰”恰─連結與同在
四.
7/8
有條件vs 無條件的愛
支持孩子的本質
五.
8/5
斡旋一個交流的空間
碰恰”恰”:
聆聽、表達、協商
六.
9/2
當孩子很拗
陪孩子走情緒
七.
9/30
完整而有”力量”的孩子
收回自身的投射
八.
10/28
親職議題,夫妻與家族溝通
碰恰恰:聆聽、表達、協商
九.
11/25
支持困難的孩子
情緒穴道敲敲敲
十.
12/23
當父母需要協助
家族排列的敬重原則

講師:王理書 老師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當天氣越來越暖和,空氣中捎來的熱度不禁激起從身體深處湧現的渴望,渴望一份透心涼的快感、一種撫平燥熱的溫柔、一份慵懶中的活力。或許因為悶熱,美食的保鮮期除非依賴冷凍的技術,否則較難持久。而人與人的關係,則在三個月至半年後,考驗戀情的新鮮程度。

時間一方面是醞釀美酒的幫手,另一方面卻是造成食物腐敗的殺手。而在兩人的戀情當中,不也是如此。當愛情剛剛發酵,兩人之間的一舉一動都顯得無比新奇,正因為陌生所帶來的神秘及驚喜,戀人們不斷地投入於探索對方的首要任務中。一旦歷經一段時間的相處互動,起初的新鮮感也將逐漸流逝。但某些戀情卻因此而培育出珍貴的基礎,某些戀情則在度過最初的賞味期後,開始變酸變苦。

想來,我和先生結婚已近七年,不過也許是目前相隔兩地,每當我看到他時,仍覺得新鮮有趣。其實我們認識的時間頗長,但在我心底總有一份對他的好奇及渴望,期待更認識這位生命的伴侶,無論是生活當中的芝麻小事或是人生當中的重大改變。因此,我們的感情仍然常保甜蜜。

當然婚姻跟談戀愛的不同之處,其一便是婚姻是長久的承諾與陪伴,而交往中的戀人則較容易改變初衷。尤其當戀情似乎已經隨著時間、隨著兩人熟悉的程度,而日漸顯得乏味不堪時,難免讓人有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想法。不過我相信,無論是在婚姻或戀愛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戀情的新鮮及活力,都需要一些技巧及方式。倘若有心維持兩人的關係,就不怕時間帶來的考驗,乃是在其中保持戀情的活力,且越加沉澱出她的溫醇甘美。

而期待兩人的關係不因時間而導致厭倦,我倒覺得首要的是要保持個人的生命活力。雖說愛情是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但當兩個人能夠先充實自我,活出屬於自己生命中的顏色及亮度時,便容易在兩人的相處中投注新鮮的元素。當個人的生活精采豐富時,也較容易帶來活潑有趣的話題、不一樣的約會的方式並加深感情的深度與廣度。倘若個人的生活枯燥乏味,卻期待在感情中常保活力,我想不免對戀情造成過度的負擔及壓力。尤其在本身的個性又較消極、缺乏動力的情況下,自然也會影響感情的生長狀態。所以,與其期待戀情的新鮮活力,不如先從自己開始更新,學習找到個人生命中的動力,並活出生活的亮麗與豐富。那麼,當兩人在一起時,就能一同分享生命的果實。即使經過長久的歲月,也只會增添感情的深度。而夫妻之間當然更要重視在親密的關係中保持個人的活力,並一同承受生命的恩典。

此外,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保持戀情的活力新鮮。首先,不要因為認識久了,就失去探索對方的好奇。雖然是熟識的戀人,但因為每天生活的不同經歷或是心情想法的改變,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就造成生命的變化。因此,保持好奇的心情來認識對方,更多探索對方的內心世界。我相信,一定有其豐富及新奇的結果等著戀人們的關注和冒險。

再者,不要遺忘當初令自己心動的片刻及記憶。正因為戀情開始時的感動,無論是因為對方的個性、特質而引起自己的愛慕,才促成愛情的旅程。因此,在看到對方的缺點或是對感情不滿時,不妨回想起當初的心動,也許能在其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動力,甚至有一些嶄新的發現。

當然,為戀情製造驚喜、改變約會的方式、保留愛情中甜蜜的每一刻、一番促膝長談、一個特別的紀念日等方式,都能為戀情帶來活力及新鮮的滋味。重要的是戀人之間時時的關注,正因為關心對方、在乎彼此的關係,我相信,必然能夠找到屬於兩個人之間常保活力新鮮的戀愛秘訣。

【不過期提醒】

1.如何保持你個人生命的活力呢?

2.如何保持你們關係的活力與新鮮呢?

3.如何在婚姻關係中,讓彼此的感情越陳越香呢?

【幸福小語】沒有缺乏趣味的事,只有缺乏趣味的人。~蔡士頓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