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前在一家青少年機構帶領家長成長團體。

當構思團體的進行內容及方向時,腦海中始終浮現一個念頭:即便家長來參加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親子之間的問題,我仍然要把團體的重心放在家長個人的改變及成長。就算短時間內不容易看到效果,至少在這個團體中,家長可以找到一個放鬆分享的空間,以便讓生活的重擔、親子關係的緊張衝突,暫時得到抒解。

而更重要的是,當談論到親子之間的問題時,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解決的方式及技巧,但另一方面,我更期待帶領家長去經歷自己生命的改變。

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可能只是呈現出家人關係中冰山的一角,而孩子也成為家庭問題的代罪羔羊。一旦深入探究,便不難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的互動模式或家庭動力的運作、家庭氣氛的營造、家人關係的親疏,都影響著孩子的作為。當然,孩子本身也有自己的特質及應對的方式,意即青少年也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帶來的影響,或許更需要被瞭解,也更有可能成為改變的契機。

而父母其實也曾是個孩子,也深深受到原生家庭及上一代父母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帶領家長去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瞭解自己在家庭中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形成什麼樣的溝通模式,甚至曾經在心裡留下什麼樣的親子糾葛,都能夠間接處理目前的親子問題。

曾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日後也容易成為施暴者。聽起來似乎頗為弔詭。姑且不論家庭暴力這類較嚴重的個案,我想,孩子或多或少都曾有這樣的想法:我長大後絕不要像爸爸或媽媽的某些樣子。但等到成人,甚至為人父母後,卻又發現自己竟然犯了類似的錯誤或複製某些相似的性格。正是父母對孩子有如此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原生家庭的種種都會在日後或多或少地呈現在新組成的家庭,新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也會學習上一代父母的作法,因此,即使身為家長,很多時候需要回到孩子的角度來檢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或許在目前發生的親子衝突中,有一些問題只是反映出那些沒有被醫治的舊傷口、來不及被滿足的期待、與上一代父母間的情緒糾纏及種種的遺憾。

也有可能目前的問題只是過去模式的延續,因此在打罵中成長的孩子,倘若沒有學習到新的教養方式,也很容易以同樣的作法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兒女。於是,一代又一代的傷痕像是遺傳般的烙印在家族成員中。除非有人覺悟、察覺,並經歷一番醫治更新的過程,否則舊有的傷害仍會在新的家庭中隱隱作痛。

尤其這一代的父母,在上一代父母傳統的教養方式中長大,卻要面臨E世代的兒女。世代的差異帶來許多價值觀、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倘若一味地運用昔日親子溝通的方式,以權威或不善表達情感的模式與青少年互動,恐怕都難以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想,能夠做的就是讓父母重新認識自己,回到當年孩子的模樣,瞭解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選擇面對及饒恕,也選擇新的方式來教養自己的下一代。曾在家庭中所受的傷、所經歷的挫折委屈,都因為自己已經長大,有了更多面對的能力及勇氣,更在為人父母的力量下,選擇纏裹醫治。如此,也能以更健康正面的心態對待與兒女的關係,進而改善親子之間的問題。

【品味原則】

1. 你跟父母的關係是怎麼樣呢?小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

2. 你有哪方面像你的父親或母親?在教養觀念、態度或方式上有何雷同或差異?

3.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品味秘方】

1.回想從小到大,你的原生家庭所發生的大事。

2.多蒐集父母的成長史,瞭解他們成立家庭、養兒育女的過程。

3. 聽聽父母怎麼說小時候的你。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得有一次和先生閒聊,聊起男女之間如何跨越戀情的第一步。沒想到先生卻告訴我:就自然而然地牽起對方的手(可能多半是由男生主動),兩人便可以開始談戀愛了。對我來說,這是挺不可思議的事情。或許當男女雙方對彼此的關係有了一定的默契及共識,兩人無須在口頭上著墨太多。不過倘若為了示愛或確認對方的心意,以牽牽小手作為試探,我倒認為有點類似青澀歲月中的愛情遊戲。因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身體界線和心理界線,未經許可或確認的侵入,並非一種尊重。就好似面對心儀的對象,除非對方願意共譜戀曲,否則天真地就把對方當作自己的異性朋友,不但不成熟,也侵犯了對方決定與選擇的權利。

    但在人際關係中,卻時常可以發現這樣的互動。有些情侶過度干涉對方的生活,彷彿對方的一舉一動都需要經過他的同意。有些朋友則以強迫或控制的手段來掌握友誼。有些父母一味地替小孩打造前面的人生道路,卻不尊重孩子個人的意願和想法。當然,這些結果多半是兩人互動的成品。正因為其中一位侵入對方的個人界線,另一位卻沒有適時地拒絕或表達,以致造成不愉快的相處或是衝突及傷害。

    在愛情當中,更是如此。正因為戀人關係的親密,總喜歡兩人一起共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自然會影響原本個人的決定,甚至侵犯到對方的界線。

    界線就好像自家房屋外的圍籬。在圍籬範圍內,是自身可以掌握的權限。因此你可以決定要在院子裡種什麼樣的果樹或花卉,你更可以決定屋內的佈置及擺設,而你也可以決定要請什麼人來家裡作客,或者拒絕某些人的拜訪。在這個範圍內,不僅形成你的獨特風格,更顯示了你的個性、價值觀及生長背景。問題是,有些人家的圍籬範圍十分不明確,有時他會偷摘別人家的水果,有時他也無法拒絕別人任意地踐踏院子裡的草皮。於是,界線不清便造成人際關係中的阻礙及困難。

    好比在戀人關係中,一方總是掌握大局,任意地替另一方選擇及決定,而另一方也沒有予以拒絕。短時間內兩人似乎都對這份戀情頗為滿意,但相處久了,便不免在心中留下傷害及疙瘩。我們不僅要留意,自己是否任意地侵犯對方的界線,無論是身體的距離或是情感的抉擇。我們更應檢視自己的籬笆,是否過於模糊或者過於僵化。不清楚的界線就宛如我們無法拒絕惡意的拜訪,無法撇棄生命當中對我們有害的毒物。相對地,我們也將無法對美善的事物開放,無法分辨是非對錯,無從確認自己的選擇。

    千萬不要以為,愛對方就是順從對方所有的要求,滿足對方所有的期待。我想,清楚自己及對方的界線,其實就是一種對彼此的尊重,尊重對方的想法、意願、決定,也尊重對方有拒絕的權利及跟自己不一樣的選擇。

    戀人在一起並非單純地因為兩人什麼都相同而快樂,而是學習認識彼此的不同、尊重雙方的界線,在差異中享受同行的甜美,在互補中成為對方的幫助。即使再如何美好的兩人關係,雙方依舊是獨立的個體,依然可以在這份關係中自在地表達自己。但這份自由並非高舉自我,因為一旦一切都以自己為主,也就是侵犯了對方的界線。我相信,忠心於一份相愛的關係並不會喪失自我,乃是透過雙方的給予及愛情的滋潤,展現彼此生命中美好的那一份。

    所以,年輕的女孩也不要因為心儀的男性任意牽起自己的小手,就暗自雀躍。反倒要留意對方是否能尊重妳的選擇,包括妳有說「不」的權利,否則也有可能在半推半就下導致「約會強暴」的傷害或是心靈上的苦毒。寧可說清楚、講明白,也要避免在戀情當中形成模糊不清的關係。


【不過期提醒】

1.什麼是你在感情版圖中的身體、心理界線?

2.你如何維護自己的界線?如何拒絕對方不尊重的越界?

3.你知道對方的界線嗎?

4.你們如何共同尊重彼此的界線呢?


【幸福小語】我們需要限制,一如我們需要能力。~彼特森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上週帶領第二梯「生命項鍊」活動的進行,團體的動力與氣氛跟上一梯截然不同。
雖然有些笑鬧,在某些輕聲的分享當中,卻格外聽到生命的重量。

看著年輕的孩子們,透過簡單的活動,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卻也說出了生命的奧秘與道理。
覺得深深地感動。
感動於每一個生命的美妙與奇特,即使不見得盡如人意,即使總是有風有雨。

隨著之前完成第二堂課程「我是誰」的錄音,我隨手畫了幾幅畫。
很想送給參與「許一本自己的故事書」的各位伙伴,也想送給每一個曾在這裡駐足的靈魂。
該如何表達,生命的美善與可貴呢?
不是在幸福當中,不是在順遂當中,而是在眼淚風乾、彩虹出現之際。



所有的可能與力量都在自己的心中



苦痛也能化為絢麗的色彩



愛,那最真實的自己
揮灑,那最繽紛的生命圖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Aug 12 Sun 2007 17:22
  • 鄉思



距離把思念拉成情不自禁的較量
此地無山無水,卻有隨心所欲的交通規則
故鄉有景有風,還有捷運還有漫步的街頭
情不自禁的較量把距離拉成思念

距離把思念埋成隱隱作痛的姿態
一樣是吃飯工作週末閒晃
陽光的熱度不同
講話的口音不同
閒晃的方位也失去燃燒熱情的指標

距離
萌生思念的種苗
長出一片鄉愁

彷彿多年以後
與初戀情人重逢
唯一擁有的份量
是記憶理擰乾的眼淚

可以回頭嗎
或成為不是觀光客的遊子

隱隱作痛的姿態把距離埋成思念
只為了
一畝落腳安心的地方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親愛的伙伴們:

「我的生命線」繪製的如何了呢?

相信每個人故事書的目錄,一定都十分特別。

昨天下午,我運用生命線的設計,帶領即將升上高三的學生們,進行另一場活動:製作我的生命項鍊。

三個小時的課程,因為是第一次實際操作,難免有些擔心。沒想到,當每個人畫完生命線,開始運用不同的媒材來製作自己的生命項鍊時,居然有點欲罷不能。
做完後,每個人戴著自己的生命項鍊,回到大團體,一一分享。
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是如此地獨特,也許有些相似,有些卻又迥然不同。但在一一的陳述與命名的過程當中,都展現生命的活力與能量。大夥一起笑,也一起哭,連我都萬分地感動!
感動於每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感動於透過藝術療育的方式,確實帶來心靈的轉化與體悟。



這是製作給學生看的範本。
想跟你們分享這個活動,有興趣的人,也可以製作一條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項鍊。
比較複雜的是,材料的準備。
但有興趣的話,可以慢慢地蒐集,也是一種有趣的過程吧!

先介紹我為學生準備的材料:
各種顏色的毛線、緞帶、尼龍繩、魔帶,麻繩、紙藤,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原則上,這一類的材料是為了製作項鍊的主體。
各種顏色的毛根、金蔥毛根、黏土、色紙、皺紋紙、剪刀、雙面膠、紙膠、透明膠帶,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因為這一類的材料是為了製作項鍊上的各種物品。

進行的過程為:
1.找個不受干擾的地方,放鬆、冥想,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畫出自己的生命線。已經畫好的人,就可以運用同一份。
2.觀看每一種材料,感覺每一種材料帶給你的不同感受。
3.觀看自己的生命線,在每一個不同的階段,想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現,而可以製作出項鍊的主體。也許是用麻繩與毛線交織而成的項鍊,也許每一段都運用不同的材料。
4.製作完一圈項鍊之後,可以在生命線當中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事件或人物,製作成項鍊上面的物品,也許是一顆黏土的愛心,也許是用毛根隨意折出的象徵物。
5.重要的是製作的歷程,用另一種方式,具體地呈現你的生命線。因此,每一個歷程階段都有他的意義,每一個物品也都有你經歷過的感情。

其實,創作的方式有好多種啊!
透過不同的方法與材料,都可以帶來心靈的淨化與領悟。


記得,無關美醜,無關對錯。
而有趣的是,製作的時候期待自己做得漂亮,卻又有點力不從心之際,不就像我們的人生?期待完美,卻總難盡如人意。唯有接受自己的原貌,接受生命當中的起伏,才會看到當中的美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一直很喜歡鄉村風、木質感的家具雜貨或居住風格。
上禮拜發現有趣的網站木韻工坊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等等,還發現台南藝術大學有一所古物維護研究所,以及台南家具博物館
週末索性去參觀家具博物館。雖然規模不算大,倒是五臟俱全。有手工細膩、鑲嵌五彩貝殼的古董家具,還有漂流木創作的現代家具,也有林木的相關介紹、木工體驗區以及藝品區等等。
買了一把木頭梳子,感覺歲月與自然的痕跡。
多少年才能造就一棵大樹?多少年過去,白髮斑斑之後,木頭梳子依舊亮麗?
參觀過後,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雖然我對自己製作木頭家具沒太大興趣(老公可是買了不少工具),倒是喜歡自己家裡可以多一點木式家具或鋪上木頭地板。
可以聞到木頭的香氣,接觸木頭平滑的質感,想像自己擁有一座森林。
後來又去誠品看到一家台灣自己設計、自創品牌的創意家具,感覺一個不熟悉的產業,其實正熱絡地發展。

因著自己喜愛,慢慢地找尋,一點一滴累積相關的知識與經驗,總覺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因為95暫綱的實施,開學之後,我成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老師。
據說要納入學測的考試範圍,所以雖然是新課程(沒有任何老師有上課經驗),我還是格外小心翼翼。
首先要決定課本。
看了三種版本之後,我不禁想起大學時代的社會心理學課程內容。
想來,「公民與社會」這門課程,其實應該是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談自我的形成、社會化、兩性、婚姻、家庭、社區、文化、道德、教育、法律、政治、經濟,這種種主題固然有眾多理論,但應當也是每個人在生活當中容易接觸瞭解的內涵。
只是一旦要考試,一旦要以成績比較高下,學習的方式跟內容就有了不同的重量。

先撇開考試的影響不談,究竟要怎麼引導授課,關於「公民與社會」的相關議題呢?
我期待的不僅是讓學生瞭解其中的內容,而是如何讓學生可以反省應用。就好像只是教導說明正面的價值觀,不見得就能培養正向的品格操守。而所謂的公民課,不就是要教導孩子成為一位公民?

話又說回來,即使多元入學的改革,還是很難改變分數高低、明星志願的影響。
學生多半因為要考試,才會努力讀書。其實就算想自己自動自發,恐怕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

那麼所謂考試科目的內容跟試題,不正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因為當我審視課本的時候,不禁發現:課本所傳遞的內容不也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尤其為了考試,為了標準答案,學生所吸收的、所牢記的,其實也就是一種說法。
某些學科固然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某些學科的內涵恐怕則不然。
(這是否也是「一綱多本」的用意?只可惜還是累了老師、學生跟望子成龍、成鳳的家長)
於是,選擇教材跟命題,豈不都要格外小心謹慎?
教材可以補充,考試命題的時候,學生卻容易將標準答案奉為真理。但公民科目考100分的孩子,代表的是具備公民的知識,還是公民的素質呢?

我倒是期待,「公民與社會」無須納入學測範圍。就算一星期只能上一堂課(既然非考試科目就不能佔太多節數),但也許教學可以更靈活。就算學生上課不一定有讀書的動機,但也許真的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

突然覺得,台灣的考試多麼沈重!在升學壓力之下,學校究竟教育學生什麼呢?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