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a畫波妞。電腦手繪
今早收到一封令人開心的回信,通知我可以參加MaLI老師長達一年的隱喻工作坊。
與MaLI的相遇有一些曲折,最後在催眠工作坊中方才開啟了親身面對的交流。
而這一次的課程,報名後是由水晶靈擺的能量方式來決定的。所以,得知能夠參與,有達成心願的喜悅。
其實我想說的是,關於承諾。
MaLI在blog分享成員取捨的心情,提到即便報名開課後的人員穩定度,也邀請參與本此工作坊的夥伴,給予一個承諾。
其實我只是想要給予自己一個滋養的承諾。
課程的內容確實是吸引我的,但更底層的感受是:我渴望在這樣一個長期的團體中,給予自己成長與照顧。
一個愛自己的承諾。
度過春節年假,感覺確實要迎接新的一年。
課是否開得成,單飛的旅途要如何行進,我在這些歷程中,看見自己的擔憂與焦慮。
因為看見了,決定,轉化。
一次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初衷與生命的核心:我是誰?我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我如何達到身心的平衡與和諧?
其實不都是渴望做自己。
做自己喜歡的,做自己擅長的。
做,是結果。會做,乃是被心中的熱情與驅力鼓舞著,也是順著生命的流動,自然的前進。
那麼,之後的,無論為何,都是值得享受慶賀的果實。
只要堅守簡單的承諾!
剛好昨日帶著孩子看了宮崎駿老師最新的電影作品「崖上的波妞」,其中也談到承諾。
非常簡單又單純的相約,或者應該說,非常天真又直接的喜歡,讓人魚跟男孩,突破艱難,可以相守相伴。
只是喜歡,所以相信,所以願意。
也分享我在報名工作坊時的內容:
說到我自己,我覺得我像柯南的女生版。外表看起來嬌小可愛,內在卻擁有力量與夢想。很喜歡當孩子的自在與純真,也喜歡像一個大人靜靜地觀察與思考。感覺在自己身上揉合了許多不同的特質:可以活躍、可以獨處、可以理性,也可以感性。而我是喜歡探索心靈世界的偵探。
說故事對我而言,好像是重新找回青春年代的勇氣、孩子般的想像力,並且加進歲月歷練的味道,在心靈的爐灶上,慢慢地調和攪拌。等到適當的時機,直覺的熱水煮開了,自然會飄散出屬於生命百景的動人香氣。
自己覺得很有趣的是,從來沒有用過女生版的柯南來形容自己。
其實想表達的就是一種看似矛盾的和諧。
我同時看見自己的渺小,與自己的無限可能。
或許就像小小的波妞,只因為喜歡,施展出大大的魔力!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一夜半醒來〈應當是週二清晨了〉,腦海中還殘留著方才的夢境。
試圖入睡,紛紛擾擾的思緒活動著,索性起身,打開筆電,收到一封有點令我驚訝的信。
先前在台北學校的一位老師請我回去應徵代課。收到信時,已錯過報名的時間。
老實說,心中有絲微的搖擺。
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展開自己的單飛生涯?
有所遲疑是因為,北上的時間尚未確定。
原本以為是九月,先生目前的任職單位卻希望延到十月。
即便北上,還有找房子跟孩子就學的問題。
而我們日後的目標,其實是在宜蘭。
這些不確定讓我在當下考慮是否要尋覓正職。
念頭一閃,我知道,那不是我要的。
而我覺得有趣的是,當我對未來有所遲疑或恐懼,那封信像是宇宙給我的回應。
一個機會,收到訊息時錯過了,卻給我再度省思確認的經驗。
前夜夢中,我夢到我三次遇到先生未來的主管。好似告訴我:不用擔心,沒有問題。
昨夜,再度甦醒。我沒有打開電腦,倒是看了幾頁的新書「踏上心靈幽徑」,剛好看到「觀呼吸」那一章。
返床入睡,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卻也發現思緒經常跳躍遊走,多半是想到生活的安排打理,以及對於未來變動的計畫。
書上說:『心會產生波浪,呼吸就是一種波浪,身體的感覺也是。我們不需要對抗波浪,只要承認「波浪來了」、「這是三歲記憶帶來的波浪」、「這是計畫的波浪」,然後重新連結到呼吸的波浪。』
對我來說,我看到自己的不安。因為不確定,所以試圖安排計畫。某個部分,也並非是錯誤的,只是難免減少了當下的幸福感。
我也看到自己的恐懼,擔心與自己想望計畫的不同,而打亂了原有的步調,又要重新規劃。
我看到自己想要掌握、控制的,伴隨而來的緊張與繁忙。
現在,不是大可以好好放鬆休息的時刻嗎?
於是,我回到我的呼吸,專注在一吸一吐之間。
我也把雙手放在心輪跟太陽神經叢的位置,呼喚天使的幫助,專注在身體與光影的變化。
這倒是學習「天使靈氣」非常受用的地方,就是透過自我療癒,感受到宇宙的回應。
霎那間,我感覺到一種被愛的飽滿與舒暢。
好似自己在宇宙的呵護下,不用刻意計畫、努力安排,只要隨著生命的流動,時間到了,就會開花結果。
很想好好形容心中的感動。
在那一刻,從心輪感受到一股滿滿的能量,接近快要落淚的狀態。
那感動或許就像呼吸到初春的第一道空氣,鼻子吸飽了萬物甦醒的新生氣息;又好似孩童天真自在的笑顏,綻放一臉如陽光般的燦爛,你不由自主地渴望蒐集一整瓶的開懷笑聲;又或者像是海潮撲打上岸,你在浪來潮去間用兩隻光腳ㄚ與海水嬉戲。
是玫瑰的香氣,滋養成一座花園。是嬰兒熟睡時床枕的味道。是一個擁抱、一種了然的眼神。
就是生活當中平凡但珍貴的幸福,在那一刻,當心被觸動,時間靜止了,足以成為永恆的記憶標的。
我想,那就是心靈、靈魂的聲音吧!
好像文明的日常生活成為逐漸黯淡退去的背景,眼前有一道細微的光芒,通向萬物一體的奧秘。
那是,回家的路!
等待,也是一種修行!
明明有一個方向,眼前卻一片模糊,是焦急地等候還是滿懷希望地繼續平日的生活呢?
正如這本書上所言:「靈性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
當我專注地呼吸、聆聽、感應,讓自己再次得到愛的滋養。
心,安靜了,等待,也成為一種歡喜迎接未知的祝福,因為那是,愛的回應。

用這張圖,表達心中被愛滋養的感動!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很多知道我要離開學校教職的人,第一句話的回應多半是:「妳好有勇氣喔!」
我通常停頓一會兒,悠悠地回答:「我覺得不是勇氣,而是誠實。」
對我來說,誠實先於勇氣。
因為誠實地面對自己真實的感受、長久的渴望、逐漸醞釀成形的夢想,也誠實地去看待這中間的歷程,然後,因為看見了,決定,選擇。
勇氣恐怕是一路累積的力量吧!
但因為清楚了,並不特別畏懼,所以勇氣就不是我為單飛之行所下的註解。
誠實地面對自己,對我而言,反而顯得重要。
自我的覺察,對心中思緒、感受的敏銳,都是在心靈成長的旅途中,可以不斷更新的基礎。
總要先有感受,先明白自己思維的流動,先與自己靠近,先認識自己,才有後續是否要改變,如何改變的歷程。
如果說改變的鑰匙一直在自己手中,那麼,對不認識自己的人,何以找到那把鑰匙?即便有旁人的協助與建議,還是要由自己衡量與決定。
但認識了,也不一定就會順從心底的聲音。
可能還會考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評價、現實的條件等等,也會有價值觀優先順序的排列與選擇。
所以,也許某些人也聽到了內心的呼喚,倒不見得會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
不離開,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如離開,並非是好壞對錯的決定。
我覺得重要的是,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明白,自我心中抉擇的歷程。
那麼,就不會委屈、犧牲、不快樂、不滿意。
因為,都是自己的選擇!
我不喜歡不一致。
不過性格中愛好和平的那個部分,比較懂得委婉地應對。
那麼至少對自己,我選擇誠實。
一開始或許有點像塔羅牌中的愚人,看似天真地踏上未知的旅程。
其實不一定是如此。
雖然我的模式傾向於先開始第一步,再看後續發展來決定第二步。相較於某些人一定要有全盤的計畫與安排才願意踏出第一步,看起來似乎不太安全。
但每一步都有跡可尋,並非逐夢空想。
所以,一直到覺得自己有魔術師的某些法寶本領,我才更確定地繼續向前。
一點都不擔心、不害怕嗎?
當然,不是。
就好像下一張牌是進入內在的女祭司。
這幾天我格外感受到某些單飛的焦慮。
其實七月底才要離職,我倒已經開辦兩次的工作坊、兩次的圖卡體驗活動。
焦慮是,成員報名卻可能臨時取消的狀況,導致活動可能會延期,以及時間的安排等等。
我面對這些擔憂的方法就是,重新去探索自己單飛開課接案的目的,重新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這是一趟未知的旅程,我想,我必然還有可能會在面對各種狀況時,浮現不同的情緒,但我知道,身心靈之路的法寶不在對外因應的技巧,而是內在的平靜安穩。
下一張,就是皇后的豐盛了!
寫到這裡,想感謝所有來到幸福路的伙伴。
我沒有特別的宣傳,也尚未有固定的合作機構,但,你們來了!
我更要感謝參與課程活動的朋友,覺得妳們每個人都好可愛,都是天使。
若妳們覺得我有某些妳喜歡的特質,其實是因為妳也有!
在所謂教與學的歷程中,我們願意看到,對方的美麗!
所以,我會在這裡,誠實地耕耘。
那份清楚,是我想帶給大家的禮物。
沒有最好與最壞,而是明白,自己選擇的歷程。然後,願意,收下。
勇氣,就會自然而生!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這幾天每當覺得「該」寫網誌的時候,感覺自己的狀況,便又選擇擱下。
在日常生活的運行當中,有一些隱約的變動正在發生。
如果說一個我最關注的主題,其實是我的咳嗽。
記得是剛開學時染上的感冒,好不容易快好了,又被孩子們影響。於是,持續地咳嗽。連續看了兩次中醫、兩次西醫,沒有特別的好轉。
先前對於這個狀況,有一些心靈上的解讀。
其一是四月準備要跟學校提出不續聘的決定。當時想到的一個理由就是自己的身體無法負荷。
其二則是先前感覺到自己是反映了老公有口難言的苦衷。
當然,也去思索是否是自己有什麼說不出口的。
提出了離職的決定之後,我告訴自己的身體:好了。目的達成了,可以恢復嗓音了。
後來決定放下對老公改變的期待後,我也覺得自己無須再承擔屬於他的部分。
至於自己有什麼說不出口的,倒沒有明確的答案跟聯想。
只是,咳嗽還是沒好啊!
所以,這兩週我專心地休息,可以睡就睡(其實根本是睡了不想起來),放下手邊想做卻也不急於一時的事務。感覺自己好像可以睡上三天三夜。
我不禁揣想,是否是長久累積的疲憊找到一個出口,或者身體正反應了我心底深處的渴望:渴望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渴望更多的自由。
而有什麼說不出口的,不正是自己需要休息這件事嗎?需要有自己的一些空間,需要暫時放下母親的角色,需要完全不做事地放鬆。
關於咳嗽這件事,我還受到脈輪觀點的吸引。
以喉輪的位置來說,正是需要表達自己與平衡上下脈輪、身心的能量。
或者也跟自己想要單飛工作有關吧!
從去年年底就在思索,卻也不急著要有所決定。就是一步一步往前,相信宇宙會回應自己的心願。
於是,從催眠的學習開始,這一路走來,所有的訊息都是肯定的。
而自己的心也越來越篤定安穩。
所以,身體的狀況是否也顯示一種轉化的過程,清除不需要的,容納更多的新生?!
早上為這個狀況抽大天使卡,一張剛好是「淨化脈輪」,第二張則是「勝利」。
週日去參加活動時,天使卡的譯者隨機給我們每個人一張守護天使指引卡,而我的正是「大好時機」。
接著,在另一個活動當中,講師透過「立方體的秘密」這本書的內容,帶領我們繪製自己的靈魂藍圖。雖然我已經不喜於這種人格分類的方式(就是透過一些測驗,說明你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還是發現自己的圖像當中,都是正面的訊息。我想,這對我來說,顯示出自己的改變,對生命越多的喜悅與接受。
以「勝利」這張卡的內容作為結語吧:『你的祈禱已被聽見,而且已得到回應。要有信心!』


我跟「守護天使卡」、「女神卡」的譯者合照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這兩天分別談了兩個個案,帶領一場教師的放鬆研習,心中有許多感動。
感覺這兩次的會談,自己觸及的範圍更廣更深。
其中一位的主題是莫名的情緒波動,仔細詢問,都沒有特別的事件。後來又談到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可以傾訴心底的秘密。
因為之前知道這個學生的母親很早就過世,我當下的直覺是協助這個孩子與生母連結。
我回應,她對人的期待乃是希望像母愛一樣的包容與接納,而那是她心中許久的痛與缺乏。
我要她在心底給母親留一個位置。
過程中,孩子一直流淚。
快結束的時候,我有一個感動,我把她靠在我的懷中,我讓自己與她的母親有一些連結。於是,安慰的話不自覺地出口,連我自己都可以感受到這位母親的不捨與心疼。
那是一種愛的流動,一種自然的運作。
即使沒有心理諮商的術語或技巧,都可以感受到的靈魂聲響。
其二是陪伴了一個學期的孩子。
這學期有明顯的不一樣,但又再次看到她的出現。
她提到原先的一些核心議題。
我先回應她:鑰匙在她手上。
因為先前有幫她催眠的經驗,我運用催眠過程中她所描述的內容,與她繼續相談。
有趣的是,我們談到靈魂的課題。
我分享一些我的看法,而我知道,她可以明白。
她令我不禁想到之前抽到的大天使卡「靛藍色小孩與水晶小孩」。
透過靈魂的角度,我們做了一次不同的分享。
而這些都比表面的問題更為深刻。
帶領教師催眠放鬆團體已經是第二次,所以這次的主題是與守護天使相遇。
催眠結束後,我準備大天使卡。
每人抽一張,自由地分享。
有趣的是,明白自己當下狀況的人,都抽到非常適合的指引與祝福。
因為被瞭解,某些人的眼淚不自主地流下。
我在一旁傾聽安慰,也覺得感動。
感動的是,療癒的能量確實在之間發生。
感動的是,我何其有幸分享愛的流動。
心中滿滿的、緊緊的。
那些說不出口的、無以言諭的、眼淚流不盡的、心中恆久的痛與渴望,靈魂都知道!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先前有一次住旅社的經驗。
晚上睡覺時,突然聽到房間四處傳來奇怪的聲音。
由於同伴提到之前住宿的不愉快經驗(其實她根本沒有說明細節,我卻已經先入為主地產生一些聯想),我心底迅速昇起一種恐懼。
理性上,我安慰自己,因為不清楚聲音的來源,不是車聲,也不像隔壁房間或樓上的聲音,難免因為對未知的恐懼,而萌生害怕。
後來,心中盤算著如何因應,突然想到:如果不是因為自己將這樣的聲音解釋為鬼怪之類的,那麼,就不會引發一連串的聯想。
因為是在這樣的思考模式與架構,才有了如此的感受與反應。
所以,我決定轉變一種想法。
當房間角落又發出怪聲時,我就當作是這個房子正在「放屁」。
將恐懼替換為搞笑,理智上還讚許自己這番的轉化。
可是,雖然轉變這樣的想法,身體還是會在聽到怪聲時,受到驚嚇。
於是,我又發現,光是改變想法、情緒,還不見得能夠完全解決問題。
身體是另一個療癒的所在,若能找出驚嚇的根源,明白身體裡最初或逐漸累積的記憶,也是另一種調整的方法。
所以說,思考的模式與架構會影響我們的感受、行為與經驗。
但,心靈還有更多更深的層次。
我不禁想起家族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所提出的冰山觀點。人的心靈就好像冰山,看得見的不過是浮出水面的一角,還有深藏在水面下的感受、想法、期待與渴望,甚至是高層的心靈。而這也可以說明意識與潛意識。意識所能瞭解的實在有限,若能透過潛意識,就會發現心靈的無限可能。
我想,這也是自己一路走來的轉變。從口語到非口語的治療,從理性分析到直覺感應,從意識到潛意識。
如同近日學習家族排列,我裁了一些彩色的板子,當作一對一個別諮商時的家人代表,稍微運用其中的概念。
有一個孩子一開始前來抱怨母親對哥哥的偏愛,我請她排出家人的關係。當時有一個直覺,我問她:是否想要拯救母親。她一開始不瞭解,我繼續分享我的發現。是否因為看到母親的辛苦,想討好哥哥卻總是被哥哥傷害,所以這個孩子想要引起母親的注意,希望藉由轉移母親的焦點,可以減低媽媽的痛苦。
孩子聽了,掉下眼淚。
我繼續與她工作,卻不禁讚嘆人心的奧妙。
如果一開始只聽到她對母親的抱怨,甚至會以為她在嫉妒哥哥。但這些說出口的不見得就是真正的根源,如果能夠繼續往心靈的深處探索,又會發現不同的樣貌。
正因為如此複雜,也顯示出心靈蘊含的無限可能與能量。
多麼有趣又值得歡慶!!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兩天的阿里山之行,很想先以這張照片跟大家分享。

想要用雙手或整個身體
緊緊地擁抱
千年的神木
聆聽生命
長遠的亙古的
寂靜的心跳
我們算什麼呢
自稱萬物之靈
其實卻成為
生態破壞者
(傷害自己
迫害別人
破壞環境)
個人的歡喜悲傷
痛苦磨難
攤開成大地的顏色吧
如果可以化為祝福的養分
重生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可以說是因為連續發生的許多小事情,所累積的一些感慨。
前幾天突然被教務主任找去,要我修讀公民與社會這一科的教師學分。
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妳非得這麼做,否則學校要排什麼課給妳上的那種味道。
當下,非常地不舒服。甚至覺得,那我另外找工作好了。
生氣的原因是:我是以輔導老師的資格進入學校,只因為需要有十節鐘點,所以被安排上公民課。但備課與上課,對我來說,其實已經不是輔導工作的領域了。
現在若是為了這十堂課,需要再重修學分,我是萬般不願意的,除非我日後就單純是公民科老師,但這自然不是我的生涯規劃。
後來反覆思量,也與同事、主任商討,其實修不修第二專長是看個人的意願。
但在這個過程中,又勾起我思索:究竟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究竟在現實當中(畢竟還有小孩要照顧),我又能如何落實?
若是真的要朝自己的想望邁進,其實是一條未知的道路。
種種的擔憂,於是,浮現。
上公民課的時候,有時候需要花費一番心力。除了備課,其實是上課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有些學生擺明了在做自己的事情,有些則講悄悄話、傳紙條。當然,還是有聽課的學生。但,每一班的氣氛與專注度,總感覺也在學校活動的頻繁、學生課業的繁重之下,逐漸彈性疲乏。
我問學生:如果可以,真想把想上課的與不想上課的人分開。結果一位學生回答:那應該沒有人想上課吧!
正因為開始上學科的課程,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台灣教育方式的光怪陸離。
特別以公民這一科來說,今年是新課程新暫綱,三年之後,學測會考,而指考是否加考則正陷於熱烈討論中。
也就因為大考要考,所以學校排了每週兩節課。上課的時候,也不免以考試成績作為利誘與要脅學生專心讀書的理由。
於是,真的只是因為成績。彷彿成績成為學習最重要的動力。
正如同,課程有進度,即使我努力想要安排較活潑生動,與生活貼近的內容,但對學生來說,恐怕課本的知識更為重要吧!問題是,我一直告訴他們:公民考一百分,也不代表就是一個會關懷社會的人。
而這只是一門學科。
我可以感覺,學生沈重的學習壓力。
在緊湊的學校生活中,其實就是上課、考試,就算有很多的活動(學校為了發展學生其他的才能),也都不免壓縮學業的學習。而孩子們,怎麼會有多餘的時間來認識、探索自己呢?怎麼會有多餘的空間來想像、規劃自己的未來?
只能按部就班,依循老師、學校、家長的安排。
但,另一方面,媒體豈不是在報導:失業率又升高,下一代的競爭力在哪?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人民的快樂指數不高,M型社會的來臨,貧富差距的擴大,政經的不安,社會的亂象等等。
我提醒孩子們要留意未來的趨勢,卻深刻地感受到:現在所學的與日後謀生的差距。學習的樂趣被一點一滴地剝奪。成績不好的學生很難建立自己未來的目標與肯定自我的才能。
他們對未來茫然。
我也是!
正因為自己已經進入職場,又有家庭要照顧,更能夠體會現實生活的不容易。
尤其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會關注教育跟環境的發展。
而這兩者,其實都令我失望。
我相信,有很多的個人與團體正默默地努力,正如同我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孩子的良伴,但大環境的制度、政策、社會的變遷,卻不是掌握在一般人的手中。
一個人無法代表全體,也沒辦法瞭解各個層面,但確實又是活在群體及社會之中。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對一個孩子來說,他要如何建構自己的未來?
如果他資質不高、成績也不頂尖呢?
某個部分,我相信,過多的擔憂其實是被媒體所激發的。那些可怕的統計數字,究竟說明了什麼?在調查的過程中,又是以什麼做為指標?這樣的數字究竟如何反映了個人的生活?或者又有什麼影響?
某個部分,我相信,個人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舞台。但那並非靠事前的想像,而是隨著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狀況,隨時應變、選擇與決定。最重要的仍是認識自己是誰。
某個部分,我相信,這些擔心與茫然確實也是真實的,真實的反映出個人內在世界與外在廣大世界的距離。除非自己親身體驗,除非自己走到不同的地方、嘗試不同的工作領域,否則,別人所說的、所寫的,終究都是別人的世界。
有一點小小的無奈、哀傷,但,並不放棄希望!!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公的學長從軍中退休之後,買了一台百萬的休旅車,跟老婆請了三個月的假,希望可以自由地去台灣各地走走看看。
在一次分享中,他提到:總算可以在高速公路超車了。
老公擔憂地說:不用這麼拼命吧!
結果那位學長有感而發地說:
當了二十五年的軍人,總是長官說什麼、上面交代什麼,就不能有自己的意見。
我不知道自己可以生氣到什麼地步,也不知道自己的難過有多少。
我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這段有感而發的話,也讓我十分有感觸。
正巧輔導一位學生,也有相似的疑惑。故寫了一篇「面具背後」。
當我們為了生存學會順從,學會討好,學會隱藏自己真正的感受與想法,久而久之,也會對真實的自己感到陌生與不解。
當無法真實地接觸到自己心底的感覺、想法,又如何喜歡自己、肯定自己,找到自身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呢?
希望不要等到退休後,才開始自己真正的人生啊!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幾年剛好參加勵馨基金會所舉辦的「內在小孩治療工作坊」,雖然是短暫的學習,對內心深處的發現與影響卻是深刻的。
之前曾經在書籍中瞭解內在小孩的概念,但透過工作坊的實際操作與演練,開啟了與自己心中那個小小孩的對話。
今年在輔導學生的時候,也運用了這樣的概念。透過冥想,透過繪圖,透過書寫,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內在的另一個聲音,發現自己裡外的衝突或矛盾,發現自己深層的渴望,發現自己一直忽略的需求,發現自己也可以學習照顧自己。
後來又看到勵馨基金會有相關介紹內在小孩的網站,尤其還有一個可愛的動畫影片『你聽見你在哭』,都值得細細品味!
無論我們外表的年齡有多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小孩。也許是一個被忽略的小孩,也許是一個渴望自由、渴望擺脫遊戲規則的小孩,也許是一個需要被瞭解、被關心的小孩,也或許,當我們真正聽見內在的聲音,將可以重新檢視我們的人生,重新決定生命的方向。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父親節那天,公公突然住院。
八十多歲的他,中風很多年了。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因為不知道是什麼狀況,著實擔心恐慌了一陣子,害怕要面對天人永隔的局面。
怎麼看死亡?
每個人總有一天要面對的。
無論是自己生命的消逝或是親朋好友的離去。
如果問自己:要怎麼活著,或者也可以問自己:要怎麼死去,如果某些部分是可以準備的話。
2.
最近幫忙寫一份文案,關於「生命寶石」。
之前還未曾聽說過,原來是可以把人的骨灰或毛髮,製作成寶石飾品,作為一種紀念。
死亡的可怕是否在於,永恆的分離。
我喜歡基督教的說法:死去之後就可以在天上相見,死亡乃是通往一個更美的家鄉。
3.
接到朋友轉寄的信件,介紹一部紀錄片「醫生」。
隔幾天就在報紙上看到一名小六男生自殺的新聞。
多麼年輕的生命,令我多麼地不解。
就算年紀小,也有情緒壓力,但何以用這樣的方式呢?
雖然還沒看過這部影片,但很期待也相信其中一定會有令人動容深思之處。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情人節的前一天,在復合式餐廳裡聽到學生時代的西洋歌曲。
在喧鬧的人聲中,跟著歌詞輕聲地哼唱,彷彿嗅到一縷青春沈澱後的回甘香氣。
在心頭屈指一算,居然已經過了十個年頭。
邁入三十歲的門檻,已經半年。
十年前,絕對沒有想到,自己現在的局面。
十年前,一度對跨越三十大關,感到惶恐。好似過了生日,吹滅的不只是一歲的年齡,而是青春尾巴燒盡的餘煙。
而今,我在現實裡編織夢想。
三十歲的我,已婚,育有一兒一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
手中握有看似傳統的幸福。
只有自己知道,每一個轉折、每一個不同的生命階段、每一回的波折與契機,都是以汗水淚水打破原有的疆界,匯集成現在的版圖。
也曾經後悔,曾經迷惘,曾經在世代的變動中,對愛情婚姻、職涯發展、自我的定位感到疑惑掙扎。
但也因為這些歷練與困境,激發生命力與創意。
現在的我更加相信,年齡是智慧的累積。
三十之後,該擔當的責任還是要繼續完成,但也越來越能夠在現實中一點一滴打造夢想。
三十,是一個檢視自己的機會。是一個證明自己是否成熟、能否獨立的階段。
有沒有具體的成果,也許並不是那麼重要,而是能否發現自己的天賦,找到生命的方向,越來越懂得與自己相處,也越來越能夠在各種關係,像是:與人的關係、與工作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當中,游刃有餘。
引用:http://blog.yam.com/30blog/archives/1905975.html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她終於去看了電影。
離看原著小說幾乎有半年的時間,她還記得,在書店翻閱的時候,除了原著,還有數本解讀或反駁這本小說的書籍。
怎麼樣的小說會引起這麼大的騷動?
好奇之下,她隨手買下。
那是週末午後,她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本想看上幾段就休息。
年幼的孩子還在一旁嬉戲吵鬧,因為先生也在家,她索性收起慣常的注意力,一頭栽進小說所構築的密碼世界。
一口氣看完517頁的小說。
一本會讓人想一次讀完的小說,終究有她的魅力。
有趣的不只是偵探式的故事架構、緊張刺激的情節,還包括一個個從歷史的軌跡中跳躍而出的問題及尋找謎底的過程。
吸引她的,當然還包括:基督教歷史的演進、聖杯之謎,以及隱藏在心中斷斷續續對信仰的質疑。
「好看!」把書閤上,她這麼想,卻沒有過多理會心底的問號。
她唯一跟一個好友談起這本書。
也談起她在看到「與神合一」系列的書,心中湧現的驚奇。
能夠跟一個有相同信仰的人討論,而且不被指責,是令她感到寬心的事情。
她幾乎可以想像,一般的回應。
「那種書違背聖經的原則,會讓人弄不清楚真相。」
「新時代運動是異端。」
「你還是要回到聖經,多禱告。」
每當略略談起自己的懷疑,大抵只有更多的解釋。傳道人會拿出聖經裡的經句,弟兄姊妹則會鼓勵要多讀經、多祈禱。
這並非是錯誤的回應,應該說,是太正確的解答。
但無法撫平她心中的不安跟疑惑。
不安的是:我可以懷疑嗎?懷疑之後,又能得到解答嗎?或者只是相信的問題?因為信心不夠,所以懷疑?
疑惑的是:在教會十年之久,她看到許多人的軟弱,看到以真理之名,其實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當然,她也曾經體驗過肢體之間彼此照顧、唱詩禱告時的感動、讀經的安慰與造就。
懷疑是怎麼開始的呢?
後來,她跟另一個多年的好友訴說。
「應該是慢慢累積的。當然有比較重大的事件發生,有一些我也不明白的傷害。」(被你所信任,且傳道授業的人傷害)
「結婚之後,有了小孩,也沒辦法固定參加聚會。」(因為聚會一點也滿足不了她對屬靈的渴望)
(因為不喜歡表裡不一,或者應該說,太清楚表面應該如何運作)
因為,想對自己誠實。或者只能說,自己太過敏感。
「當然,這半年也接觸到一些不同的價值觀。加上幼年朋友自殺。」(自殺不能上天堂?)
「我想,都是原因吧!」她幾乎有點不敢承認。
「你還是要自己問上帝,上帝一定有祂的答案。」
「不要亂拜別的,我有過一些經驗,那很可怕。」朋友這麼回應。
她沒有再說什麼。
不用懷疑,上帝自有答案。
不可改變信仰,因為唯有獨一真神。
她還是相信有神。相信這個世界有更高的力量。
會不會像一顆水晶球,從天掉落,裂成數萬片。每一片都有來自天上的奧秘,但並非全部的真相。每一種文明、宗教,都透露出人對神的敬畏、對神聖的渴望,但並非絕對的真理。
瞭解越多,其實,不明白的也相對地增加。
沈重的不是知識,而是謙卑。
承認自己其實並不瞭解,必然還有許多的奧秘,無論是針對自己或其他人的信仰。
她彷彿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再度檢閱。
自己究竟相信什麼呢?
正如電影結束時,男主角給女主角的建議。也正如聖經一再強調的:信心。
因為終究無法肯定自己擁有最終的答案,所以需要冒險地相信。
相信看不見的力量,相信神的愛,相信自己的可貴。
或者說「關係」是更重要的元素呢?
跟神的關係、跟人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
若是關係夠親近,其實就一定存在著信任,或者就算懷疑也不會動搖這份聯繫。
若要真的親近,就需要坦誠。但若是連坦承自己的懷疑都會遭到質疑,那麼就不是一份真正的關係。
有時候真理的可怕,就是在她的無法懷疑。
但既是真理,不就無須擔憂他人的質疑嗎?
有時候信仰的可怕,就是人類以神之名,進行各樣的毀滅跟屠殺。
恐懼變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害怕權威,害怕自己不夠好、不正確、不屬靈,害怕挑戰主流,害怕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害怕死亡之後的去處。
到底有多少的順從是因為恐懼而不是真正的信服或愛呢?
如果願意真正聆聽自己的心聲,怎麼能夠說:自己是全然地相信呢?更何況,全心全意去愛一位自己不明白的神?
頭腦與心靈的距離有多少?信仰是因為理智判斷值得相信,還是心靈的感動與接受?
她還在咀嚼。
一位她非常喜歡的基督教作家,在他的書中寫到:「懷疑是信心櫥櫃裡的骨架。處理骨架最好不過的方法,就是拿出來以真面目示人。懷疑不需要隱瞞或懼怕;懷疑是生命的組織生長其上的堅固架構。」
她相信,尋求真理的道路上,懷疑是黑夜裡的星光。
延伸閱讀:
1.作者英文網站
2.達文西密碼非官方網站
3.電影達文西密碼
4.揭開達文西密碼的面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回南部的頭幾天,我有一些發現。
大部分人都說台語,即使是台語,也有一種特殊的口音。
有時候我要花一點力氣才聽得懂,有時候則因為南北不同的說法而只能臆測。
再者,跟台北的經驗相比,這裡的人比較容易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談天說地。
可以說比較容易親近,但也可以說,比較沒有個人隱私的界線。
最有趣的是,當我說我剛從台北搬來,通常會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覺得南部比較好生活,台北的物價太高、規則太多等等之類。
另一種則說我不像台北人,因為台北人感覺比較不容易親近。
從我出生開始,就一直住在台北。
對於自己身為台北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覺知。
唯一比較遺憾的就是過年過節,同學朋友總是回南部老家,而我的親戚一概住在台北,也就沒有什麼回外婆家或鄉下的回憶。對此,偶爾感覺落寞。一方面是過節沒有同伴,另一方面是也沒有別人久久回家後的欣喜。
求學時代,大抵也沒有因為自己是台北人,有過什麼特殊的記憶。
不過印象中,曾經在一次參加國際書展的行程中,被不同的展場人員說了同一句話:「妳不是台北人喔?!」當場,不太知道如何應答,只好微笑以對。
心裡倒是想著:台北人有什麼特質嗎?我又有什麼地方不像台北人呢?是比較鄉土還是比較有親和力?
當南部人這麼談論台北人的時候,言下之意,對於如此繁華的城市,似乎有些許的不滿。但說實在,住在台北的,說不定超過一半都是外來人口。
而住慣了台北,來到台南之後,也因為要把這裡當作第二個故鄉,便格外觀察起這個城市的風貌。
從以前我就覺得這是一個適合養老跟吃喝玩樂的地方。
放眼所見,都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店家,看不到台北的商用大樓跟無數的企業行號。
住家也多了透天厝,這是寸土寸金的台北,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相對地,工作機會少了很多。我幾乎覺得,多半的人大概都要出來開業,即使是街角的冷飲店,也是生存之道。
當然,物價便宜些。吃的部分,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就是類似的價錢,份量多了許多。不過像是休閒娛樂或教育費用,收費就少了。
這可能是比較容易生活的地方,但也看到,幾乎以觀光、日常生活的消費,做為一個城市的經濟脈動。
金錢是區分南北差異的項目嗎?或者,該說是資源、權力的分配呢?
其實我一開始的感觸是:我們多麼容易用一些項目跟刻板印象來區分別人。
初次見面,我們用國籍、膚色、性別、口音、家鄉等容易二分的項目,來認識對方。
昔日對於生長在台北,並沒有特別的想法。但到了南部,有了比較,也被別人比較,好像就換上不同的身份。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跟生命歷程,也有各自的特質跟專長。歸類固然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但也許也失去了真正瞭解彼此的機會。
尤其我特別感受到,族群意識將會如何分化、破壞這個島嶼。
社會學家說,人之所以形成團體,是為了加強個人的認同跟歸屬感。也因此,對於不是團體內的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排外的效應。也為了區分團體內外,需要界定一些名目。為了保護團體,不屬於團體的人或價值,就會被冠上負面的名義。
台灣只是一個小島,一個需要與國際接軌卻又在國際上身份不明的地方。
但光是南北兩地,就有細碎對立的聲音。
為了界定證明自己,而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識,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我確實不知道,生長在台北,說自己是台北人,該值得驕傲或感到抱歉。
如果不是因為在南部,我大概也不用提到這件事。
只是覺得,對於真正認識跟判定一個人,還有很多方法跟管道。
當卸下這些身份的認同,自己又是誰呢?
當不再用歸類簡化的方式,是否更能夠看到靈魂的容貌?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前三天因為一個特別的機會,參加了「生命轉化研習會」。
工作坊中,有很多特別的體驗活動,訓練師也以對生命的熱情,分享她成長的經驗。
我是在前兩週才得知要參加的訊息,心理上有些許的忐忑,但又彷彿覺得:這也許是一個整理自己這陣子心情的恩典。
光是要安排兩個孩子的看顧,就讓我有些卻步。
想到老公要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也覺得有所虧欠。(後來才發現,是自己先擔心害怕,是自己不敢給自己禮物,是自己不願意放鬆)
三天當中,有許多的學習跟體會,也留待日後慢慢吸收,一點一點地應用。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天晚上的活動。
一個關於「寬恕」的體驗。
訓練師要我們默想,浮上心頭,那些我們所埋怨的,以及我們覺得對不起的人。
其實,饒恕的功課,我在多年以前就知道她的重要。
多年以前就明白,不饒恕傷害我們的人,其實最後受傷的只是自己。
放下過去,才能活在當下,迎向未來。
所以當這次又觸及到類似的主題,我觀想,這半年多來,自己的變化跟體驗。
內心深處,我埋怨的不是別人,而是上帝。
基督教的信仰陪我走過十二年,在我對人生絕望的時候,給予我信心跟力量。我也曾在當中努力地追求,只是這幾年因為孩子的關係,沒有時間跟心力更多地參與。
但是當我更真實地面對自己,我知道,有疑惑、有怨懟。
一開始,我總覺得因為是人,即使是基督徒,一定有不完美之處,難免也會在教會中受到傷害。
我想,自己最難克服的就是,關於真理與實際生活的落差。
也許是自己太過認真,很不喜歡說一套、做一套。至少,承認自己的不足吧!
後來,因為對文字的熱愛,對於教會內所說的真理,或術語,有一種不真切的感覺。只要懂得用類似的語言,其實是可以偽裝敬虔的。
有很多的心情想法,暫且不說。
我想,我只是想要對自己更誠實。
因此,我發現,對於過往的痛、原生家庭的傷害,我確實對老天、對上帝,感到質疑不滿。
我發現,有些事情的發生,超過我所能承擔,也並非我能改變。
確實,我可以改變自己面對的心情跟如何繼續度日的決定。但孩子似的受傷,其實最終懷疑的是:祢真的愛我嗎?如果祢的愛是這麼地完全,祢怎麼忍心讓這些事情發生呢?
訓練師說:問題是來磨練提昇我們的靈魂。
當我能夠承認自己的質疑(以前連懷疑都不太敢),或許,我反而更靠近真理。
在活動中,將埋藏在心裡的不滿,說了出來,也將深沈的傷痛化為淚水。
也許很多事情還是沒有答案,但至少情緒不再累積。
當我願意饒恕(其實,我怎麼有資格去饒恕神呢?),我知道,得到釋放自由的是自己。
後來,問到對誰不起的時候,其實我沒有想到什麼人,也不覺得有人激起我的情緒。
但是,我突然想到了自己。
那一刻,好深的傷痛湧現。我覺得,我最對不起的人是自己。
既然知道自己經歷了許多的磨難(當然,也有無數的恩典),那麼,為何我還要催逼自己、苦待自己,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
我在淚水中,跟自己道歉。好像對自己內在的小孩說話,承諾,要更愛自己。
原來是自己不原諒自己,是自己還在跟過去對抗,是自己受不了人生當中的不完美,是自己害怕自己不夠好。
這彷彿是一體的兩面。我責怪上天的不公平,其實也就是放棄自己的選擇權,不願意承擔即使在傷害中,我還是有我該負的責任。我也不原諒自己,以為自己能夠掌握全局。
就好像在上帝的帶領與自己的責任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我也發現,因為過去的經驗,我總感覺:愛是有限的。雖然有愛,但總是有現實的困境。
這不只是感覺的表達,還包括實際上的協助。
所以,我習慣堅強、獨立,習慣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這次的課程,不僅帶給我體驗,也帶給我情緒的宣洩跟轉化的開始。
我想要更自由自在,更真誠地做自己、愛自己。
面對愛,不再有擔心恐懼。能夠給予,也懂得接受。
與自己和好,也跟上帝和好。與後者的關係,說不定會歷經重大的變化。但我相信,真理就經得起考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