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裡
國內手創心靈牌卡「療心卡」、「Fun心卡」、 「Fun心福卡」、 「知心卡」、「心靈牌卡私房書」、「聊心話大冒險」的設計者,周詠詩老師,分享各種心靈牌卡的輔導妙用,以及身心靈與生活與文字與圖像的小小宇宙。 ★課程研習邀約,請來信:shinehearthome@gmail.com ★個人網頁,請到訪:http://www.shinehearthome.com ★牌卡購買,請參考:http://www.heartcards.com.tw

目前分類:心靈隨想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先從昨晚偶然看到的紀錄片巴倫波因的大師班」分享起吧!
看到這節目時,已經是結束前大師與觀眾的問答時間。
我對古典樂沒有特別涉獵,但聽到
巴倫波因如何回答問題,就覺得果然有大師的風範。
其中有幾個問答都令我印象深刻,但無法一一記錄。
簡單來說,大師的答案往往超越問題的走向,幾乎不像是在回答原本的問題,卻以更核心的脈絡給出回應。
這不很像療癒?!
解答往往出現在原本被困住的腳本中,意想不到之處。

其中還有一段談到:音樂是一種整合,是與各種元素連結的。所以並非說這一段的節奏強、這一段的情感弱,並非是去比較與區分,而是整合的。
這使我想到,藝術創作也是如此。
有些東西可以學習、可以分析,但有些則超越語言與解讀。

腦袋希望知道是甚麼、為什麼、怎麼做。
心靈則是去體驗、去感受,在當下。

剛好昨天也看了一篇文章,一位藝術治療前輩的創作:藏寶圖
我喜歡他所畫的,也喜歡他所寫的。
有趣的是,當我留言回應時,其實很難用言語描述我的感動。
總覺得當說了、寫了,就破壞了,就不是我當下的狀態。
也許最能表達我的回應,就是也來畫一張藏寶圖。


所以,今早終於畫了一張圖。
是第二套牌卡的試作。
很享受運用不同的媒材。
就只是去創作,經驗這個歷程,無須分析解讀。

女兒也陪我畫了一張。

如同最近在閱讀的書「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再次提醒:把專注力放在每一個當下,讓想法與情緒來來去去。

也引用美國一位藝術治療師的話來作為結語:
「關係藝術治療存亡的重要因素不是證書、執照,而是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藝術治療師,持續與他們自身的創作產生內在聯繫。」Allen(1992)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與自身的生命產生聯繫?
我們如何與內在產生聯繫?
我們如何與當下產生聯繫?
於是,所有的藝術與創作,所有所謂的奇蹟與療癒,其實並不遙遠神秘!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究竟有甚麼方式可以讓一個人放下腦中縈繞的難題、負面的思緒、困頓的情緒,找回內在的力量,一步一步踏上心靈成長與療癒的旅程?

從自己一路上的研習與體驗,我越來越認同,非口語的陪伴方式。
原本,說與聽,就是個案與治療師之間基本的互動。
但說得再多,或許能藉由傾聽、同理,給予對方一個宣洩的空間,若無法打破問題的循環,就像不斷重複上演的劇碼,也容易淪為抱怨及強化受害者的情結。
當然,有很多不同派別與訴求的治療理論與方式。
而我自己,則在接觸藝術治療之後,一路栽進心靈圖像的世界。
對我來說,不再只是透過語言,而是藉由不同的手法來表達心靈的樣貌,且在呈現與看見的過程中,經驗轉化與療癒。

如何呈現心靈的風景,倒不是今天想說的。
而是發現,這些陪伴我及帶領我陪伴他人的方法,除了非口語的特色,還有一種「臨在」的特質。
簡單來說,一般人在分享困擾時,其實是在分享過去的事件及大腦對這件事的詮釋解讀。
「因為發生了甚麼甚麼,因為誰怎樣怎樣,所以我覺得如何如何。」
很多時候,我們受困於解讀的觀點,受困於無法停止的負面對話,受困於歷程當中身心的反應,受困於我們的內在。
而當我們在訴說的這一刻,其實,一切安好。
當下,沒有受害,沒有生命的威脅,沒有恐懼厭惡的對象,沒有現實的難處。
當受困者可以品嘗體會這當下的安好,便是在心中開闢一片淨土,便是更靠近心靈的力量源頭,便是發現在想法事件之外自己依舊不變的存在。

這是超越語言,不與困境對話糾纏,另一種臨在的療癒之道。

例如在家族排列中,排列師對個案如何描述問題是沒有興趣的,他想了解的是那些真實在個案家族中發生過的事情,所以,不談情緒、不說觀點,而在當下就排列出家庭的運作,也在當下就進行轉化與移動。

藝術治療也著重在當下的歷程,特別在創作就是療癒的取向中,藉由當事人此時此地的創作,即打開一個自我陪伴觀照的空間,且讓當事人經驗屬於自己的力量。

而心靈牌卡是可以有效又快速進入心靈世界的工具,但解完卡之後,不代表就解決問題,所以,除了書寫與塗鴉,我會運用花精與精油,透過冥想放鬆,協助個案與自己的身體接觸,在當下體驗愛自己的質地。

即是這些非口語的方式,因為有了另一個媒介工具,受困者的注意力不再停留於自己的思緒,而可以回到此時此地的自己。
可以專注地停留在當下。
如同畫畫的時候、唱歌的時候、冥想的時候、塗抹精油的時候、與自己的身體接觸的時候,注意力就可以從混亂困頓的想法中轉移到當下所進行的,透過不同的感官與自己在一起的。
而在這一刻,一切安好。
即便有甚麼情緒與思維浮現,因為更多的臨在,而有了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慈悲溫柔,可以覺察與頓悟。
原來,問題不是問題。
原來,我可以超越問題。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有一天
親愛的寶貝
我們心裡的傷痛
都成為榮耀的印記

那些我們以為放不下
過不去的
緊抓不放的失落與遺憾
那些我們以為
自己再也不可能幸福
再也找不到出路
再也不知道如何歡笑的
那些好似
流不盡的眼淚
無法抹滅的回憶

如果有一天
都成為我們成長的踏腳石
茁壯的養分


改變與療癒是如何發生的呢

當我重新看到你
親愛的寶貝
當我願意正視你的呼聲
當我懂得傾聽你的渴望
當我發現
你需要我的愛
無條件、不帶批判
單純的愛
當我決定
我不要再糟蹋浪費
屬於我們獨特的生命

當我重新看到
你的力量
你的創意
你的安然
你的純真
你的自由
你的勇敢
你的歡樂
你的智慧

當我因為愛你
也完成了被愛

親愛的寶貝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一切
都是美好的印記


親愛的寶貝為我們的內在小孩

帶領完一天的「內在小孩工作坊」,總覺得意猶未盡,卻又不想用言語表達。
因為要說的太多太多,但說得再多,又如何去描繪每個人生命的光芒與獨特?
又如何在一天之內承載每個人豐富的故事與歷程?
就用這則小詩來分享!

祝福每個大人,都看到自己內在的力量。
內在小孩是一種象徵,一種幫助我們找回自己的象徵。
除了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還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創意、有趣、自在,各種美好的特質。
最終,超越光明與陰影、優點與缺點,擁有與失落,只是單純因為自己活著而愛著!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震驚全球的日本強震與輻射危機,成為這陣子籠罩在眾人心中的陰霾。
那些怵目驚心的畫面呈現無法預防的天災、難以預料的人禍,也都一幕一幕撼動著人類自以為能「人定勝天」、「短視近利」的傲慢與自私。
地球的變動,我們尚且無法制止,更何況敢於破壞與無情地利用。
文明的發展,固然帶來便利,卻是否可以對他人、社會、環境更加友善與更有智慧。


借鏡日本,除了援助祈福,我們可以做甚麼?預備甚麼?改變甚麼?


前幾天,小二的女兒在愛心媽媽的帶領下,畫了「逃生包」。
這是意外發生時,可以保命的物品。
但我突然想到,心靈的層次是否也有避難包呢?
在保護身體不受傷之餘,如何讓心靈可以在面對這些無常的意外時,也可以擁有平安?
畢竟,對存活的人來說,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家園的毀壞、大自然的反撲,如何面對擔憂、失落、恐懼、創傷,除了重建生活,也需要心情的撫慰、心靈的支持。
而不是親身經歷災害者,其實更是給我們一個機會,一個改變與預備的機會。
因為,生離死別原本是人生的常態,只是當意外來臨時,越是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越加考驗身心的強韌度。


如同面對意外災害需要事先準備、事前演習,心靈的平安也需要每天的操練。
如何讓自己更可以活在當下,珍惜生命的每一片刻?
如何讓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無論死亡在何時到來,都無悔無懼?
如何讓自己保有信心跟希望,並且有勇氣去行動?
如何讓自己更有智慧地對待他人與環境?
如何讓自己在生命的變動中依舊保有愛與寧靜?
如同看顧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壯更是在遭逢意外時,帶來求生意志的力量。

畫完之後,總覺得這應該也不是「心靈逃生包」或「救難包」,而是平常就可以運用的「平安包」。
不過倒也想到,也可以在「逃生包」中放進一些可以激勵自己心靈的物品,如:家人、所愛之人的照片、重要的紀念品、帶來希望的小冊或圖片。

正因為重建之路尚且漫長,更需要為心靈療傷打氣,更需要培養在無常(換個角度,也不意外)中的寧靜與安穩。

天災固然可以預警,卻尚且無法預防。
那麼,我們更需要避免人禍,更需要與地球共存的謙卑與尊重,更需要彼此四海一家的愛與關照。







(上圖為「地球魔法指引卡」的牌卡)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書上的一位網友問我:還有沒有虎寶寶最近的照片啊?
正好先前與他聊到日本的地震,我猜是,嬰兒的笑臉最能安慰人心吧!
而趁著週日天氣晴朗,一家五口一起到鶯歌走走,買了很喜歡的香爐、排隊吃了有名的排骨飯,也幫孩子照相留念。

今早,準備著週六要南下帶領的講座,以「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為題,談情緒。
我畫下峇里島藥師所說的圖像,搭配這本書的三個主軸,談情緒的覺察與轉化。
其實,可以好好地吃睡,享受生活的美好;可以學習祈禱交託,放下我們無法改變的;可以懂得付出與獲得,體驗愛與被愛,這不就是身心的平衡與豐富嗎?


於是,我整理著出遊的照片與這部電影的劇照(為了製作投影片),除了為寶貝留下成長的足跡,也選了三張照片來代表「Eat, Pray, Love」。

其實,生活中的幸福美好,隨手可取、隨處可得。
但就像我們需要相機來記錄無法返回的過往,我們也需要心靈一剎那的停頓,來品味每一刻。
吃東西的時候,慢慢地吃,細細地品嘗食物的美味。
走路的時候,一步一步地感覺腳的移動與地面的觸感。
有情緒的時候,不排斥不壓抑,只是去感覺,心靈的聲音。
愛一個人的時候,去享受在一起的甜蜜,也學習關係的經營。
認真地活在每一個當下,時間不再匆促,生命有了好多好多的顏色。
也因此,讓我們更懂得珍惜與感恩,更懂得分享與創造,更多更多的幸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友看了虎寶寶的照片,寫下一句很可愛的留言:寶貝,你可不可以開班教我們怎麼笑。
我則回覆:我可以開班教怎麼逗他笑。

突然想到,童稚的笑顏為何如此動人呢?
看到寶寶的笑臉,聽到小小孩咯咯的笑聲,為何會讓人忍不住也感染他們的喜悅呢?
又為何,長大之後的我們,無法像孩子一般盡情地哭與笑?無法享受簡單的幸福?難以自得其樂?

有些成人真的忘記如何開懷大笑。
有些大人真的很難體會生活中小小的歡樂。
有些人則不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總是用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忘記如何享受獨處的自在。


與其說是學孩子如何笑,不如來學習:如何逗自己內在的小孩開心。

至少,可以先試試看:如何逗一個孩子開心、如何跟一個孩子玩耍。
或只要先在一旁觀察與陪伴,看一個孩子如何玩,又是如何可以單純地玩得開心。

不需要昂貴的玩具,如同內在小孩並不是需要名牌或高級的用品。
也許一時會讓我們有被犒賞的感覺,好似拼命工作賺錢就是為了可以透過消費來得到回報。
但就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愛的關懷,一味只有物質的享受,久了不免會感到空虛與失落。
所以,成人常說要懂得愛自己,卻似乎經驗不到愛自己的滿足。

以內在小孩來做比喻,愛自己就像愛自己內在的一個小孩。
孩子需要無條件的支持,需要專注的傾聽與陪伴,需要被瞭解,需要可以嘗試與冒險,需要有空間成為他自己。

你知道如何逗自己開心嗎?
單純的開心、自得其樂的開心、無須費力的開心,打從心底的開心。
這樣的開心會讓內在小孩感受到被愛與支持,也就是體驗什麼是愛自己。

這開心不是只來自名車名錶、一頓豐盛的饗宴、一趟奢華的旅行,重點是對待自己的方式與心態。
如同:你有多久沒有注意身體的感覺?有多久沒有聆聽自己的心聲?有多久沒有放膽地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多久沒有好好放鬆?有多久沒有開懷大笑?

你知道如何逗自己內在的小孩開心嗎?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週有一個經歷,觸動到自己古早的傷口。
感覺心底的淚跡斑斑。
我問自己:是什麼打到了自己?是什麼又勾起內在小孩的痛與失落?
原來,是因為比較,是因為覺得自己不夠。

當時沒有太多時間與空間好好療傷,我拿出剛買的Dixit 2,當作隱喻的牌卡來使用。
我說:請給我一張能帶來療癒的畫面吧!
一開始抽到的第一張,不太清楚如何連結。
於是再抽第二張,感覺自己潛入了黑夜的月色中,彷彿在痛苦之下依舊有不變的平靜。
最後第三張,我直覺地給了一個標題:綿羊不適合當軍人。

我細細地品味這三張。
尤其第三張的那句話,讓我對自己目前的處境有一種了然的疼惜。
要綿羊去當軍人,其實是一種有趣的謬誤。
知道自己像綿羊,何苦要求自己要有軍人的強悍與威風呢?
當然,這要求是來自內在的評論家、完美主義者、嚴苛的父母。
而這張圖的色彩,讓我心底升起了一份溫柔,一份可以不用批判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溫柔。


之後我又用文字描繪了第二張圖:現在的我無法像太陽,卻是如同月色般,有另一種撫慰人心的美。
在這裡,我看到什麼是自己目前可以做的,什麼又是自己目前還沒有時間心力去完成的。
也看到什麼是我可以努力的,什麼又不在我可以掌握的範圍。
抬面上的太陽也許只有一個,但還有月亮,還有無數的星星,如同每一個人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與不同的呈現方式。

最後回到第一張,我想到:自己是很寶貴的。
要懂得看見自己的美,懂得守護自己的好。

現在寫來,心情已經平靜許多。
但我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經歷過:讓過去的事件或對話像不斷重複播放的曲目。
就算自己正在做別的事,腦海中還是一直縈繞著那些記憶。
彷彿自己被困住了,不由自主地,不知道如何停止的。
而身體也因為如此,感覺失去了活力。

很像「一個新世界」書中所說的痛苦之身。
原來痛苦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會讓人落入受害者的角色,執著於悲劇的人生戲碼,誤以為生命就是如此。
而當內在小孩深陷於痛苦時,可以怪罪父母、怪罪童年、怪罪別人、怪罪老天爺,因為自己是如此地無能為力。

我只是停下來觀看。
「喔!我又開始重播了。」
「嗯!可以暫停播放一下嗎?」
「這樣想,對自己有什麼幫助嗎?」
「這樣想,都是真的嗎?」
「我喜歡這些情緒感覺嗎?」
「我想要繼續往前走嗎?」
「當我要繼續往前走,可以做什麼呢?」
把思緒拉回當下的情境,當下沒有過去的痛苦事件,沒有什麼足以傷害自己的東西。

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直到我又再度回到生命的流動。
從受困之處,起飛。
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遠,不再回頭,不再留戀。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記得大學時代在課堂上,老師所引導的一個活動。
兩個人一組,由其中一個人先開始,持續不斷地問另一個人同樣的問題:你是誰。
另一個人則要不斷地提供不同的答案。
一開始,多半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如:姓名、性別、身分、出生地、星座等等,隨著時間的流逝,回答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當事者會進入探索的歷程,試圖去發現關於自己究竟是誰。而答案也會從外在的身分認同轉為內在的特質描述。

如果你願意耐著性子進行這個活動,其實對於自我認識會有不少的幫助。

很多時候,痛苦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清楚自己適合什麼。
所以我一直以為,認識自己是每個人必須培養的能力。

但這幾年,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充分,也持續在心靈的世界漫遊,又看到不同的方向。
除了認識自己是誰,也要認識宇宙運行的法則,認識自己以外更多更高的領域。
換個角度說,痛苦是因為執著於自己是誰,以為自己應該或必須是什麼樣子的人。

這似乎是一種必然的旅程。
當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為了生存,他需要界定自己是誰。或者,旁人環境也會不斷地界定他的身分。
但慢慢地,個體需要自行分辨與完成自我的認同,也就是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只是越認識自己,又會發現更多未知的範疇,又會渴望更多的自由。

至少對我來說,現在的課題不只是認識自己,而是認識更大的自己。
不再拘泥於我以為我是誰,而是保持更多的彈性與空間,隨著生命而流動改變。
所以一方面,我認識我是誰;但另一方面,我不只是我以為我所認識的。
除了我現在所認識的,我還有更多更多。
當我回答我是誰的時候,我其實可以放下這些認同,享受更大的自由。

如同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當下覺醒」(心靈工坊出版),其中有一個探索對應了上述的活動。
當自己一個人時,可以用書寫的方式,一樣寫出自己是誰的答案。
接著,將所有你寫好的內容,撕成碎片,丟進垃圾桶。
現在自問:「沒有這些身分的我是誰?在『自我』出生以前,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到底是誰?」
書中寫道:如果你得到更多概念性答案,就不要理會這些答案,繼續詢問。
「自我」擅長無止盡地提供更多身分,你只要看見它們的原貌,並問:「我到底是誰?」


我會說,我是誰,但我又不只是這些,我也不等於這些,我還有更多更多。
而這,不是很奇妙嗎?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大兒子有一天寫完功課、複習注音符號後,用原子筆畫出很多的哭臉。
我則用色鉛筆畫出愛心、翅膀來回應他。
對他來說,學習書寫跟閱讀是有困難的,但不了解他的狀況,會以為他是不努力不認真。
而這是他對於學習感到挫折的心聲。)


在還不知道大兒子有學習困難的狀況前,家人對於他老是學不會或對閱讀書寫沒興趣,很容易會用「就是他不認真、不努力、不專心」甚至是懶惰來標籤他的行為。
背後意味著,只要他夠努力、夠認真,就一定學得好、學得會。
所以當他學不會時,一定是他不夠努力。

目前比較清楚他的狀況後就會明白,對他來說,在視知覺、聽知覺有問題,以及工作記憶的量較少、速度較慢,對符號辨識配對有困難,自然就不容易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呈現他的學習成果。
能夠協助他的方式是了解他的狀況與需求,教導不同的學習策略,運用不同的學習感官,調整對他學習成果的目標與期待。

但在我們的環境中不免充斥著「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迷思。
只要夠努力認真,就一定會有好成績,考到好學校。
只要夠熱情堅持,就一定會找到心儀的對象。
只要夠付出積極,就一定會有好的工作績效。

所以相反地,當你考不好,就是不夠認真、複習得不夠,就是要再多練習、多寫考題。
當你找不到伴侶,就是不夠浪漫貼心,就是要再花費心思,改變自己或多方尋覓。
當你沒有好的業績,就是不夠努力,就是要再加班,再付出時間精力。

問題是,有些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有些則不在我們可以掌握控制的範圍。
即便是個人可以努力的,也要看每個人的不同特質能力、優勢或劣勢。

記得,多年前看過洪蘭教授翻譯的一本書「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書中以嚴謹的研究探討,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以本書的文宣來說:
以下問題,你覺得答案是「對」或「錯」?

  .靠節食減輕至「理想體重」可以延年益壽
  .重新經歷童年創傷有助解答成年人格問題
  .透過教化可以讓小孩轉變他的性別認同
  .精神分析能有效治癒焦慮症和憂鬱症

如果你認為這些陳述是對的,你需要看這本書,而且得有接受震撼教育的心理準備。

當時,這本書帶給我新的洞見:有些事情是可以憑靠個人的努力來完成,有些事情則不行。
倘若對於無法憑靠個人努力就能夠達到成效的事情,不斷地持續努力,那麼當看不到成果時,必然會導致更深的挫折,甚至是自責。

所以,需要辨別什麼是可以靠自己改變的,什麼又不行。什麼是可以透過努力就會有成果的,什麼又不是。

這樣的原則相似於本期(394)張老師月刊中提到的一則訊息:
正向思考讓人快樂?那可未必!
文=李韋蓉 
根據最近發表的《心理科學雜誌》,很多的自助書籍都具有鼓勵和肯定的指導語句,但實際上卻可能產生相反的負面效果。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者喬安妮研究發現,低自尊傾向的人,在經歷重複的正面自我陳述之後,其實對自己的狀況往往只會感到更糟。
研究人員要求參與實驗的兩組人員(低自尊和高自尊)重複唸誦自助書上的句子「我是一個可愛的人。」,同時測量他們的情緒反應,並收集他們當下的自我感覺陳述。結果顯示,低自尊參與者在重複的積極自我陳述時,產生的負面情緒,遠比其他低自尊卻沒有重複自我陳述者,高出許多。而高自尊參與者在重複的積極自我陳述之後,情緒狀態也只比原本有些微的提升。
緊接著,心理學家讓參與者列出個人的負面思想與積極思想。矛盾的是,相較於被要求專注在正面的積極思考,當低自尊者被允許有較消極的想法時,負面情緒則產生了明顯的減輕。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過分的積極自我評價和不合理的積極自我陳述,像是「我完全接受自己」,反而會引起低自尊者陷入矛盾的思考,而壓抑了積極的想法。而且,如果人們被要求集中在積極的想法時,當發現自己還有消極的想法出現,往往會更加沮喪。此研究證實,積極的自我陳述對某些人或許有益,但對於最需要自我肯定的人,反而不盡然完全受用。

這研究結果至少顯示出,並非只要你夠努力認真地積極思考,就一定會帶來正面的果效。
所以相對地,當你沒有正向的感覺或自我形象,不代表是因為你不夠積極的思考。

如同,你的祈禱沒有回應,你的願望沒有實現,並不代表是你不夠虔誠,也不代表是你的想法不夠積極,情緒不夠正面穩定。
這當中,有些是你可以努力的,有些則不是。
有些可以透過努力帶來效果,有些則不會。

所以,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不成功也不代表就是不夠努力。

我們所能做的或許是像尼布爾的禱詞:
「請賜我寧靜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情況,
賜我勇氣以改變我能夠改變的情況,
並賜我智慧以知所分辨。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Amen.」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早晨醒來前做了一個夢。
夢的內容倒還非常清晰,最後的片段是:我撘著友人的車,要前往一個未知的地方。
但突然,在夢中,我乘坐的那台車不見了,我看不到自己在哪裡。
就好像電影的主角突然消失了,只留下方才的場景。
更特別的是,我居然意識到,在觀看夢境的我。
有一個做夢,或者說是在觀察夢的旁觀者。

這個旁觀者是誰呢?
是我嗎?
那夢中的自己又是誰呢?


夢中的自己是我所熟悉的。
因為搭配著在現實生活中我所認識的朋友。
即便夢中的事情未曾發生過,但我知道,自己的角色。
我所認定的外貌、年齡、性格、喜好、過去的生命經驗。
我努力認識的一個我。

但那個意識到自己在做夢的「我」是誰呢?
那個好似從靈魂之窗,從心靈之眼向外望的觀者是誰呢?
好像在我的軀體裡,有一個存在著的,是誰呢?

我被這樣的覺察,震懾住了。

如果以另一種畫面來傳達,就像是原本自己正坐著,觀看著眼前小小的螢幕。
這螢幕上演著自己的故事。而我的四周是無盡的漆黑。
突然,迅速地,螢幕化為白光,變大變強,朝我而來。
我的四周也頓時明亮無暇。
我的前方不再有任何的畫面,只有在我周圍的空白。
我好似也消融在這一片空白當中。

這是什麼樣的經驗?

我試圖用腦袋來理解,與自我進行對話。
回應我的是:只要經驗,無需用言語說明界定。


安靜在這一刻!

之後,我翻閱了「當下覺醒」這本書,很適時地帶給我一些啟發與方向。

我幾乎不想用文字描述與紀錄這個歷程,以免失真或遠離當下的感動。

暫且用書中的一句話留下註記
:「追尋者就是尋求的對象,觀看者就是他或她要看見的目標。」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陸陸續續有夥伴來詢問關於「內在小孩工作坊」的開課事宜,我將這樣的邀請放在心中,等待適合的時機。
也因為身邊有一個新的生命,三度成為母親,使我對內在小孩的主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與其說要去認識探索自己的內在小孩,不如說在這樣的歷程中,更重要的是去發現跟培養內在滋養型的父母。

內在小孩的概念,其實是針對長大後的成人。
每一個大人的心中,都有內在小孩的身影。
倘若這位大人目前正處在生命中的困境,或感到莫名的沮喪,失去生活的動力時,可以透過與內在小孩的對話,探索過去的創傷經驗,或成人世界否認的渴望或夢想。
以這樣的觀點來詮釋內在小孩,一開始要做的是先覺察跟承認自己的痛苦。
往往都是當我們對生活感到不滿或發現自己不快樂時,才會想要改變。
而認識自己與探索這些煩惱憂愁,其實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所以在工作坊中,我會以冥想、書寫跟塗鴉,來引導成員與自己的內在小孩相遇。

當可以發現自己內在小孩的狀態,或找到目前苦痛的根源,或揭開過去隱藏的創傷,才有機會加以和解療癒。
而我不僅是成為這個過程的陪伴者,更重要的是增進成員自我照顧的能力。
其實內在小孩就是自己內心的一面鏡子、一則隱喻、一種投射,但除了看到自己的這個面向,更需要去引發可以照料滋養這個面向的能力。

如果有機會成為父母,當你手中抱著純真稚嫩的嬰兒時,總會不自禁地流露出關愛與疼惜的情愫。
你一方面喜悅於這個小小的生命從你而出,一方面又讚嘆這背後奇妙偉大的生命能量。
那麼不妨想像,你心中的內在小孩就像一個你抱在手中的孩童。
你不只看到他,更要學習如何聆聽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渴望,好好地愛他。
如同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好好地撫養照顧,外在看來已經長大的成人,反而容易忽略自己內在的狀態,所以更需要我們好好看顧與關懷自己的內在小孩。

很多人並非這樣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其一是像批判型的父母,只會一味地要求苛責,久而久之,內在小孩自然缺乏信心,難以開懷。
或者是採取忽略漠視的方式,久而久之,自然無法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造成自我關係的疏離。
也有人常常發出不一致的訊息,自然會讓內在小孩處在矛盾的狀態。

簡單來說,現代人都知道要懂得愛自己。
透過內在小孩的概念,我們比較容易發現自己內在真實的狀態與需要。
而透過培養內在滋養型的父母,更可以加強我們照顧自己心靈的能力。
所以,不只是看到自己的受傷,或以受害者來看待自己的內在小孩,而是讓自己培養長大成熟的能量,願意用正面健康的方式來撫育自己的內在小孩。

說穿了,內在小孩或內在父母,都是自己的一種面向。
你如何對待內在小孩,就是如何對待自己。
那個你,可以用內在父母來稱呼。
其實兩者都代表你內心的自我對話。

除了探索受傷的內在小孩,也不妨去發現自己內在的神奇小孩、純真小孩、創意小孩、有趣小孩。
除了培養滋養型父母的能力,也不妨找回小孩獨有的美好特質。
於是,生命就在此流動著,從大到小,從老到少,也從小到大,從幼到長,處處都有轉化的契機、成長的祝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慶祝完虎寶寶的彌月之喜,就突然接到公公病危的消息。
這些天,陪伴著公公走人生最後一段的旅程。
於是,這個月,歷經生命的降臨與流逝,格外有所感觸。

我不禁回想起先前在學校教授生命教育的課程時,與年輕的孩子進行生死的相關討論,請他們寫下自己的墓誌銘,思考自己的告別式。
或許在台灣的文化中對於談論死亡不免有所禁忌,但我卻覺得,這是每個人終究會面臨,且不分年齡大小的。
所以即便是我的孩子,我也會在適當的時機以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與他們分享。

說來奇怪,我們總是歡喜地迎接生命的到來,卻對生命的離去滿懷悲傷。
其實,這都是必經的過程。
越是避諱,就越容易感到恐懼,越容易有所禁忌迷思,也容易在面臨時感到不知所措。
無論是面對自己或家人、朋友,這人生的最後一堂課,其實可以提早預備。


至少,可以探索自己對於死亡的觀點。
你覺得,死代表什麼呢?人死後又會經歷什麼樣的過程?你相信有死後的世界嗎?你認為有來世嗎?
不同宗教自有不同的詮釋,但我想,當我們可以好好探索死,其實也就是好好探索生。
沒有人知道死後的世界,也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死亡的日子,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度過在世的生活。

而這次的歷程,倒是讓我有機會去檢視自己如何看待死亡。
我相信人有靈魂,而當死亡的那一刻,靈魂脫離了肉體。
至於靈魂去到何處,我比較相信,就是回到生命的源頭,回到空無,回到圓滿。
但究竟如何,大抵無人能夠查證與訴說。
就是一種相信吧!因為怎樣的觀點與信念,會影響後續的行動。

以婆家來說,公公的往生選擇以道教的儀式來進行。
我能夠理解家人的不捨,但也看到這些儀式背後所呈現對死亡與死後世界的看法。
我只是會想:人終究還是以人的觀點來設想神或靈魂的世界啊!
所以,需要吃飯、住大房子、有錢花。
而我比較相信,當肉體朽壞,靈魂並不需要這些祭祀或供奉。
當然,這都是晚輩的一份孝心。
我也覺得,這些儀式與其說是對亡者有益,不如說是為了安慰遺族。

正因為沒有人知曉死後的世界,當面臨相關事宜時,倘若沒有自己的見解與信仰,很容易就被殯葬業者所影響,包括內容、流程以及不知細目的報價。
說實在,除非自己先跟家人討論過,倘若自己真的往生了,其實對於這些儀式也沒有選擇與決定的機會。
換句話說,這些儀式其實是讓活著的人,可以好好懷念亡者,也可以好好思索死亡的意義,更加珍惜在世的光陰,重新檢視自己生命中的優先順序。


於是我會這麼想,現在的我已經認真地度過每一天,也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與方向,更有親愛的家人陪伴在身邊。
如果明天突然離開人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孩子長大成人。
而當我真的離去,我不需要任何特別的儀式,不需要家人為我已死的肉體多做什麼。
我只希望家人朋友記得我所給予及留下來的。
當他們思念我,想起我這一生所做的、所值得紀念的,我的靈魂必然在他們心中,遞上一抹親吻與微笑。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剛好瀏覽著奇摩話題的人物專訪,其一是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先生,其二是作家侯文詠先生。
其中,吸引我注意的是,他們都談到了,人要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特質、興趣、能力,多多拓展自己的人生經驗,而不是一味地追尋別人看似成功的腳步。
侯文詠提到:人生不是搞清楚你「不喜歡什麼」,而是搞清楚你「喜歡什麼」。
嚴總裁也以上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除了認識自己,甚至還需要培養自我療癒的能力。


即便他們可能以自己的工作經驗或生涯發展為分享的歷程,我卻非常認同,所有人生的幸福其實都來自:認識自己是誰。
「認識你自己」,哲人蘇格拉底這麼說,相傳也是刻在希臘神廟上的箴言。
難道我們不認識自己嗎?
我想困難的不是那些眼睛看得到的,諸如:我們的性別、年齡、外表、出生地、家人、學歷;也不只是那些說得出口的回憶或那些固定不變的事件。
困難的是,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的感情、想法、經驗。或者說,是我們如何理解這些感覺、想法、經驗,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呈現。

我們也許容易知道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偏好的顏色、適合的髮型;我們可能也容易知道自己所崇拜的對象、樂於相處的家人、不想往來的朋友同事;但我們可能不容易清楚自己究竟適合什麼樣的工作,跟這個人交往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如何讓自己真正的快樂,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如何抉擇浩大的人生議題,其實還是來自一點一滴所累積的自我認識。
認識自己的感覺喜好,練習從旁觀者的角度探索自己的思維想法,從現實的回饋中看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也從別人的反應來作為借鏡,許多許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層面與生活的經驗,都可以讓我們認識自己。
因此,我們會形成所謂的自我形象或自我認同。

這只是幸福的基礎。
先認識自己是誰,先培養出認識自己的能力,但更進一步,還可以練習自省與覺察的能力。
因為,當自我形象不佳或傾向負面的自我認同時,那個你以為自己是誰的面向,可能帶來更多的煩惱與挫折。
如同,你以為自己不幸福、不成功、沒有自信,或你以為自己並不認識自己,其實都已經是一種自我的界定與標籤。
你以為你無法解決生活的難題、改變生命的困境,你以為自己就是這樣了,這些,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也並非是完整全部的你。

所以,認識你自己,認識你以為知道的,也認識你還有更多的可能。
把過往所累積的生命經驗當作建造幸福的一磚一瓦,當發現更好的建材時,也保持捨棄舊經驗的彈性。
我們或許不清楚最終的藍圖,只能一步一步踏實地活著。
我們也無法保證成功的路徑,卻能從中鍛鍊勇氣與智慧。

而當我們與自己更親近,懂得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不也就學會更愛自己。
當我們懂得更愛自己,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獨特之處,就能成為自己與他人生命中的天使囉!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從事心靈成長的工作一段時間,所學所說都離不開這個主題:人的情緒感覺想法、看不見的能量、人際關係的影響、家庭的動力、靈魂的使命等。相對地,可能容易忽略那些看得見的物質、身體的需求、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
其實,我是一個很喜歡生活的人。烹飪、吃美食、佈置小窩、玩玩手作,除了遨遊心靈奧妙的世界,也喜歡裝點現實的空間。
而這次生產的歷程,又讓我對身心靈的平衡有更多的體會。

在進醫院待產前,我已經準備了幾種花精與天堂油,也期許自己可以透過放鬆冥想來安度這個過程。
畢竟已經有前兩次的經驗了嘛!況且,人家都說第三胎會比較好生。
沒想到,痛了一天一夜,且痛苦的程度隨著時間越發地增加。
當然,會痛才會生。
不過恐怕也只有親自歷經產痛的媽媽們,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
因為之前都沒有用過無痛分娩,這次也沒特別想要採取這樣的方式。結果我是當天唯一沒有採用無痛分娩的產婦啊!
而我想說的是,這種身體的疼痛是如此地深刻,即便透過自己的意志力或冥想,或芳香療法、能量療法,還是無法減輕。
也可以這麼說,在身體如此不適的情況下,也沒力氣運用心靈的方式來面對克服。

等虎寶寶出生,我還有其他身體的疼痛問題,與產痛相較,已算輕微。
所以,我就在心中不斷鼓勵自己:會一天比一天好的,身體一定會慢慢復原的。
這時候,心靈的肯定語句就帶來較正面的力量。

很有趣的是,因為先前預期這次會更容易度過生產的歷程,也相信正面的信念或其他方式可以帶來效果,所以就低估了產痛依舊是人類所能承受痛苦排行榜的前幾名(該不會是第一名吧)。因此,反倒降低自己忍受痛苦的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不想再承受痛苦了。
只不過這次的疼痛來自於身體,而非心理,且讓我領悟到:自己依舊是活在肉身之中。
而人的身體其實是挺脆弱的。
有時候可以靠意志力或心靈的力量戰勝病魔、克服疼痛;有時候則不得不接受身體的衰老惡化。

身與心,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身體就像是心靈的容器。
每個人的身體狀態不同,如同各種材質的容器,可以是陶、玻璃、木頭、塑膠、紙類,更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外觀型態、功能。
而心靈是其中盛裝的物質,如果以水來比喻,每個人的心靈狀態又可能有著氣味、溫度,甚至是自我轉化以致於影響其狀態的不同。例如:也許有些人的心靈純淨如水,甘甜的水;有些人渾濁如泥;有些人像冒泡的汽水;有些則像果汁;有些也許像冰塊。
再加上容器的不同,就展現出各式各樣的百態人生。

容器與內含物,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什麼樣的內含物適合什麼樣的容器,或什麼樣的容器可以讓內含物加分或減分。
為何茶水適合用瓷杯或陶杯盛裝?為何在玻璃杯中倒進熱咖啡總覺得不對味?
重點是:你認識自己的身體、心靈?認識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內容物?又擁有什麼樣的容器嗎?

有時候當我們高抬心靈的力量,以為憑靠自己的意願就可以扭轉乾坤,卻忽略了身體所能承受的壓力。
正如同將一杯熱咖啡倒入紙杯,容易燙手。
有時候當我們一味追求身體的享樂與滿足,不免忽略心靈的影響力。
好似用金銀打造的杯子,裡面卻裝著難以下嚥的飲品。
但也可能,當我們努力探索心靈的面貌,身體也同時傳遞出療癒的訊息。
或者,當我們重視身體的養息,其實也讓自己獲得平靜的心情。


因為,身與心原本就是一體的。
在生命的運作中,我們一同擁有這容器與內容物,且可以歷經轉化與改變。
而無數的心靈藉由不同的肉體展現其無限可能。卻也在無限可能裡,體驗了其有限,就是身體的朽壞、死亡的無常。
但當我們再次聆聽身體的聲音,心靈又會發現,這生命的交替起滅其實並沒有分別,如同自然萬物的步調與節奏。

所以,身心靈其實是不可分割,也無需競爭的。
反倒因為有所不同,可以各司其職,可以讓我們享受平衡與生命的完整。
這平衡就像是物質與能量、左腦與右腦、理智與情感、男性與女性、死亡與出生、有限與無限。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母親手繪,期勉虎寶寶順利誕生!

很多人,甚至連醫生都說:第三胎應該會比較好生,待產時間不會太久。
我也是抱著這樣的期待,希望可以順產。
沒想到,我卻花了比之前兩個孩子更長的時間(一天一夜)才產下了虎寶寶。
可以想像,越來越強的疼痛要持續一天一夜嗎?
之後又發生前兩次沒有遇過的傷口問題,讓我對生命的體驗有一些想法。

就是,不管別人怎麼說、書上怎麼寫,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依舊可以如此地個人。
也唯有自己懂得自己切身的感受、想法,以致於採取行動跟抉擇。
特別是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我們難免會有所擔憂害怕,或者希望成功圓滿。於是,蒐集眾多資訊,無論是來自他人的經驗、專業人士的建議、歷史的教訓、書籍網路的內容等等,無非讓我們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有所準備。
但不要忘記,最重要的參考其實是自己。
自己的感覺、想法、喜好、對未來的規劃、夢想、內在的聲音。
畢竟要經歷這一切的還是自己,要承擔其中的歷程與後果的也是自己。
或許當我們聆聽或遵從別人的建議時,可以輕易地為不滿意或失敗的結局找到責怪的藉口。這也是許多人不願意負起自己責任的模式。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爸媽要我這麼做」、「因為好朋友這麼說嘛,我不好意思拒絕」、「老師不都這麼建議、書上也是這樣寫的」或者「這不是大家都認同的選擇嗎」,無論別人如何,都不是自己。
如同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也沒有人有完全一樣的生命歷程,可以複製相同的幸福與成功。
甚至連自己已經經驗過的事情,都不一定會重複。

正因為未知,需要冒險。
正因為是自己選擇的,所以也要承擔其後果。但相對地,也多了自由。
倘若只是一味地聽取別人的建議,遵照別人的理想,或以為生命就是別人說的如何如何,就好像渡河,以為可以輕易地搭乘別人的船隻而行。看似來到彼岸,其實對增進自我生命的豐富了無幫助。
我深刻地體驗到,要真的好好活著,就是要涉水而過。讓自己浸泡在生命的流水中,用自己的知覺去體會河水的味道、速度、冷暖。
只有自己懂得箇中的滋味,也只有自己可以找到屬於自己渡河的方法。


特別是那些無法計畫與掌握的事情。
那些突來的意外或深切的痛苦。
那是生命要我們好好體驗的禮物。
好好地體驗品嘗,卻也只是體驗品嘗。
留下的不是挫敗懊悔的記憶,而是面對的勇氣與領悟的智慧。
無論如何,至少可以從每一次的經驗當中,更多認識:自己是誰。
這就足以展現屬於自己生命的獨特與光彩!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周末帶領大專生的OH卡自我探索團體。
有機會跟一些成員有比較深入的分享。
其中有談到一些問題,讓我頗有感觸。

一個看似陽光般的男孩問我:老師,我想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另一個看來較為沉穩的男孩則說道:我想探索自己無力感的緣由。
礙於時間跟場合,其實也跟自己近來的學習歷程有關,我並沒有用圖卡去探索他們的不快樂或無力感。
試想:你真的可以找到自己不快樂的原因嗎?
找到之後,你就會快樂嗎?

通常,我們很容易去回顧過往的生命事件,想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或可能因為什麼人或什麼經驗,導致我們覺得不快樂。倘若這種不快樂的狀態已經持續一段時間。
但這樣的回顧,其實已經不是當時的情緒反應,而是事後大腦的詮釋與連結。
我們是用現在的思維來試圖找到不快樂的過去原因。
但,真的是因為那些過去事件而讓我們不快樂嗎?
如同某些心理治療會協助探索我們的童年經驗跟原生家庭的影響,固然,原生家庭確實對一個人有深遠的影響,但倘若求助者已經是一位成人,具有自我照顧與成長的功能,那麼,探索過去是達到一種瞭解,卻不代表是去尋找或認定今日問題的成因。
倘若如此,不就是回到過去試圖找一個代罪羔羊來歸罪自己今天的快樂與否。
但過去已經過去,再如何探索,都是用現在的眼光去詮釋與感受,並非真能還原當日的真相。
所以,我不覺得一定要探索過去才能找到快樂的方法。
就算真的找到所謂不快樂的前因後果,也不代表就會懂得快樂。

因此,換個方向來思考:與其去尋找不快樂的原因,不如把心力花在如何讓自己快樂。
但你真的想要快樂嗎?
有些人很容易抱怨自己的不順遂或不如意,但如果你要他改變,畢竟改變的意思就是希望跟現在所抱怨的情境有所不同,他卻又會提出一堆無法改變的理由。
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快樂,你願意去改變嗎?
有些人寧可待在原地,至少這受苦或受害者的狀態是自己熟悉的,某個部分也無須為自己負責,所以他並不是真的想要讓自己快樂。

倘若快樂與不快樂是兩個相反的方向,你只能選擇一邊。
那麼與其注意不快樂的種種跡象,不如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手中跟身邊的小小幸福。
當然更好的是,你發現快樂與不快樂並非矛盾衝突的狀態,而是一體的兩面。
當你的生命實在地於每一個當下流動著,快樂與不快樂就像情緒的風,來來去去。你不用執著於快樂或不快樂,而是可以去享受內在更深層的平靜與喜悅。

最後,我跟第一個男孩說:你不是不快樂,你是不敢讓自己太快樂。
而對第二個男孩回應:不要被你的腦袋欺騙了。不要被你自己編織的黑暗故事限制了。
當然,如果憂鬱煩躁的情緒已經有一段時間,且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作息,如:睡不著、體重遽減或遽增,則需要專業的協助。
但如果是像這種莫名的感覺,或以這樣的方式或思維想要來進行自我探索,不如轉換另一種問法:我如何讓現在的自己快樂,其實會更有力量!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幾日看到新聞媒體對於不幸社會事件的發生,而一味地指責社會工作者;又看到社工界相關人士的回應(社工專協bloghttp://blog.roodo.com/tasw),心中總有一些觸動。

我很感謝自己有社工背景的養成與訓練,雖然後來多半從事輔導工作,較多著墨於個別一對一的會談或團體的帶領,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與精神,讓我不只看到屬於個人的問題,更看到家庭、環境、社會的影響。
也曾從事社工相關的工作,深深可以體會這是一份「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
而服務的對象多半為弱勢族群,接觸到的多為社會陰暗的角落,光是這樣的工作性質其實就非常具有挑戰性。此外,機構本身對於社工員給予多少的支持或壓力,以及政府、政策制度面究竟對民眾及弱勢族群提供了多少的福利與保障,其實都影響了社工員的工作狀態。
說這是一份只靠愛心或個人的專業素養就可以達成的工作,是一種天真的妄想。
說社工如同志願服務,自然更是一種誤解。

如單就這次「攜子自殺」的社會事件,其實有好多層面可以探討。
浮現我心頭的,包括:社工員本身工作的負荷與相關的面相、制度法律層面的問題、誰才是第一線的助人者(其實最早會有警覺的是家人,再來會是學校老師吧!以這樣的事件來看,社工員算是曹小妹妹的支持系統中較疏遠的),還有媒體的片面報導與影響等等。
但,寫出這些會有力量嗎?如同,指責別人會有改變嗎?找到代罪羔羊就可以防範相似事件的發生嗎?

於是,我安靜地詢問自己的心:我能做的或能給出的是什麼?
其實最觸動我的是:關於助人工作者本身的照顧與支持。
社工員有什麼能耐去協助家暴、性侵、自殺等棘手或弱勢的一群呢?
社工員除了為案主發聲,是否也看到自己的處境,可能因為政策制度面的失衡輕忽,連自己的工作權益都受到影響,而勇於為自己爭取呢?
撇開這個層面不談,社工員如何可以支持自己,給予自己工作所需的能量呢?

我為這個主題,抽了女神神諭占卜卡。
抽到的是「界限」:給自己足夠的愛,拒絕別人占用你的時間與精力。
「女魔法師」:你是個具神奇力的人,能彰顯個人明確的意圖。
「內在女神」:藉由舞蹈、自我呵護與感念你的神性,來喚醒你內自的女神。


我很喜歡界限這一張,尤其助人工作者有時候往往過度投入於助人,一方面阻礙了個案自行發展出的療癒力量,一方面也容易讓自己精疲力竭。
特別一頭栽入繁忙的工作中,以自己的力量不斷地提供與付出,卻可能忽略在個案問題背後所隱藏的環境、制度面等影響。
而女魔法師則提醒助人工作者也需要尊重自己的權利,在面對他人的指責或不合理的對待時,也要看見自己的力量與位置。不只要為個案發聲,也要為自己發聲。
第三張內在女神就是鼓勵助人工作者更要懂得呵護自己,更要懂得愛自己。

之所以不再從事社會工作,某個部分也是看到制度面或大環境及機構對於社工員的壓迫。某個部分,也對這樣的助人工作有所遲疑。
換個角度說,我更喜歡從事預防性的心靈成長工作,喚起一般人對於自我照顧與探索的意願。
最終,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但無論如何,助人工作者一定要先懂得照顧自己,懂得什麼是自己可以改變的,什麼不是自己所能影響的。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周在心靈圖卡進階工作坊中,以自己為案例,邀請成員在解牌之前,練習直覺地看牌,找出牌卡與個案、與人心運作的關連。
所以我設定了一個題目,關於想要搬家這個主題。
我先抽療心卡,希望透過這套牌的心理狀態牌義,讓成員對心靈的面貌有更多的連結。但我同時也抽了塔羅牌,試圖在稍後比較不同牌卡的相似與差別。

療心卡的結果是:理性、自卑、放鬆。
成員紛紛給予回饋。
而塔羅牌則是:皇后、月亮跟錢幣七。
礙於課程的時間,我並沒有更多分享自己對於這幾張牌卡的想法。
但確實值得為自己留下紀錄。

搬家這個議題,在還沒有懷孕之前,就已經醞釀著。
因為虎寶寶的到來,使得兩房的租屋更顯得狹小,也讓我有了時間的壓迫感。
當然另一方面,也許也是懷孕激發的築巢本能,很希望為孩子(也包括兩個大的)預備較大的成長空間。
但台北居大不易啊!
若要列出我心中的想望,期待是:
離小學近、三房、租金便宜、環境舒適、交通便利的地方。
其實無論是買或租,必然要遷移到台北縣。而目前的狀態卻有一種不知從何找起的茫然。畢竟熟悉的區域有限,大抵都需要花上一番心力。
理性的層面,是可以加以分析與按部就班的行動。
但其實,我有另一種沒說出口的心底情愫。

關於這件事,源自於虎寶寶的到來。
而對於虎寶寶的到來,我真的覺得,是上天的旨意。
若要探究自己最初的感覺,並非是歡喜的。因為太過意外,也影響太大。
但靜下心來,當我願意更多學習,或說是臣服時,我真的相信,這背後有上天的美意。
所以,我幾乎是有點耍賴的,向高我祈求:既然送來這新的生命,就要協助到底啊!
因此對於住處,我總覺得,也會有特別的安排。


而自卑這一張,對我目前的狀態來說,讓我看到我對神的不敢要。
當然若要深入探索,也可以找到來自原生家庭,關於貧窮的約束。
我沒有可以在經濟上依靠的家人,但這一路走來,也因為這樣的困境,使我更早開始接觸心靈轉化的歷程。
確實在面對神性時,有時候我並不敢要。
某個角度,我並不知道我所求的是否符合神的旨意。而我比較認同,神的旨意並非人的意念。
某個角度,我也不覺得靠自己努力祈求,事情就必然順利實現。因為那樣依舊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努力與否,而非信任神的恩典。
不過這回我發現,自己確實跟以往不同了!
即便有這些疑慮,每當我又開始為住處煩躁,我比較容易可以讓自己回到中心,學習靜默。


或者,這就是放鬆這一張所要說的。

而塔羅牌所顯示的,也很呼應相似的歷程。
確實有月亮般的擔憂與對未知的茫然,但也有皇后的孕育與豐收,亦如同錢幣七,正在等待結果。
所以,我自己的結論是:時候還沒到。

其實牌卡並沒有絕對的正負向,我很高興在自卑這張陰影中,看到自己對於迎接恩典的膽怯。
陰影其實可以帶領我們探索地更深,相對地,就會帶來更大的祝福。
就像現在,我還是不知道新的住處在何方。
雖然也會慢慢尋覓,但我知道,更重要的是,我渴望去經歷更大的奇蹟,在看似不可能之處找到出路,在看似絕望之地發現希望。
然後我明白,只要能夠安住在愛中,心就安穩了!


後記:
寫完這篇文章後,抽了天使療癒卡。
第一張是「顯化能力」:運用你的靈性天賦及天生的能力,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很喜歡,又開心地抽了兩張。
分別是「請天使幫忙了嗎?」:你的天使希望能協助你處理這個問題;然而,在祂們介入你個人的自由意圖前,必須先徵得你的同意。
真是很棒的回應,當然願意接受協助囉!
移除恐懼」:召喚大天使麥可與拉斐爾,移除你、周遭環境、個人處境,與所有相關人士的恐懼能量。
家人的擔憂確實也影響著我的心情。

我想最重要的是,每當我為這件事煩心,就提醒自己要再次回到神的愛當中。就決定要放下自己的擔憂與瞎忙的行動,先來靜心,先來祈求。也學習安靜地等候,學習喜悅地期盼。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周跟著孩子再看一次宮崎駿導演的動畫「崖上的波妞」。
心裡一直記得一幕場景。
就是波妞的爸爸為了不讓波妞再度上岸,把波妞關了起來。但一心一意只想與宗介(人類的小男孩)見面的波妞,居然就靠著自己的想望,突破了父親的攔阻,還長出了手跟腳。
只因為「波妞喜歡宗介」,波妞就讓自己從一條魚變成一個小女孩。

這讓我想到更早的「龍貓」,其中有一段是暗夜裡,姊妹倆跟著龍貓,在草地旁繞圈舞動。當兩人蹲下起身,雙手舉高,地裡的種子也就跟著發芽,越長越高。

這種孩子般的純真想望比「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當霍爾為了躲避追捕,要運用有儀式的魔法來轉變住處,似乎更加有力而直接。

記得「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是這麼說的: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而暢銷書「秘密」也談如何透過自己的意念來實現心中的世界。
但也記得在「情緒的驚人力量」中提到,要實現願望,不只要靠正向的意念,還要有正向的情緒。

無論何種說法,最近讓我感動的就是波妞的這股力量。
沒有任何算計或規畫,幾乎像是一見鍾情般的勇往直前。
因為單純的喜歡,創造自己想望的模樣。
不用擔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只要一步一步在當下踏實地行走。
簡直像是奇蹟般,想要有手,就有手;想要有腳,就有腳;想要到岸上,就從魚變成一個人。

說是心想事成,不如說是創造的力量吧!
我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感所動,究竟如何建構出我們以為的生存世界?
我相信自己可以無中生有嗎?
我相信正是自己創造自己的實相嗎?
或者也確實有我們無法掌握的元素,但至少自己的想法、心情,是否在自己的覺察與可以改變的範圍呢?

有時候即使自己許了一個願望,但每天常常抱怨或唉聲嘆氣,恐怕也會減少實現願望的幸福感吧!
話說願望原本就是屬於未知或尚未實現的,但我們所能擁有的就是每一個現在。
可以常常享受每一個當下,保持心情的平穩及愉悅,幸福其實隨手可得,心願的達成也容易水到渠成。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進入懷孕中期,每天都能感受到腹中胎兒的律動,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有一個新生的生命正在我的肉體之中,他與我無比地親密,卻又屬於不同的個體。
真的覺得,身為女人很特別,可以做為母親更是無可替代的經驗。

母親孕育了一個新的生命。
縱然生命來自男女雙方,但只有女人可以體會另一個生命在自己之中的種種感受與歷程。
母親的愛也就顯得格外不同。


大概是大自然的本能,每次懷孕,我都有一種築巢的渴望。
渴望為孩子佈置打理一個順利成長的環境與空間。
前兩次,確實都轉換了住處。
這次,也很想搬家,卻有太多要考量跟無所適從的狀況。


無謂的擔憂或瞎忙,其實並沒有什麼幫助,只是為了減少不確定感跟一種不知道如何實現的渴望。
所以早上,我為自己使用阿卡莎脈輪花精最新的「神聖母親」進行心輪的冥想。
這款特殊花精與油散發著奶香般的甜甜滋味,帶來神性之母的深沉力量,給予我們安慰及保護的滋養,可以協助我們整合女性的力量。

接著,我為住處一事抽了守護天使卡。
第一張是「企業家」:為自己工作的型態符合你的個性與目的,為自己工作讓你更能聽從直覺與上天的指引。我們是你的同儕與團隊,會忠誠地陪伴在你身旁,確保你在各方面的成功。
這張跟我的生涯與工作的發展有關,之前也抽過,就是更加肯定這樣的選擇。但跟我的疑惑似乎沒有最直接的連結。
所以,我又抽了第二張,是「富足」:若要改善你的財務狀況,首先要將你對金錢的擔憂交託給我們,我們會指示你要如何創造與接受財富。當我們一起努力時,你的經濟狀況就會依據你允許的速度改善。
這張就很貼切我的需要了!畢竟房子、養小孩,確實都跟家庭的財務有關啊!
最後,我抽到一張「喜悅」:喜悅是高頻的能量,那是種無所不能的奇妙感受。喜悅萌生於感恩每一個片刻所帶來的禮物。喜悅讓你能夠吸引並以最高意境創造你的當下與未來。
這張也好美,而且是一種態度與狀態的呈現。

謝謝神聖母親的滋養!
我還不知道該怎麼進行下一步,但我知道,最重要的是在愛中,與光連結。
我會繼續拓展手邊的工作,但也會留意美好的訊息與徵兆,並感謝每一種發生。



heartc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